登錄???|???注冊
陜北道情是陜北地方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其產生和發展與各地道情的經歷是一致的,均經過講經說唱、地攤坐唱、敘事、代言、一人多角的說唱形式,然后逐步向戲曲藝術靠攏,演化為化妝表演、分行當角色、唱念做打、文武場面皆備的舞臺表演藝術,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劇目。陜北道情主要集中在清澗、延川和子長三縣,影響力很大。
曹伯植 ·地域文化 ·13.4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城市尋端·大連開埠建市》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講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大連港口和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過程,構建了大連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史演變的清晰脈絡,再現了120年前大連從一個小漁村向遠東自由港和貿易中心推進的曲折歷程。
蔣耀輝 ·地域文化 ·18.5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紹興市上虞區曹娥的綜合性地方文史資料書籍。全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是從曹娥悠久的地域范圍歷史文化和古跡遺存,包括碑記、志書等考證、探索。對村落變遷、壩頭商業及由此形成的鄉風民俗,人民的生活習慣,杰出的鄉賢傳記,民間故事傳說逸聞等地方文獻作如實敘述。
陳秋強 ·地域文化 ·17.1萬字
2019年初,浙江工商大學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振興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戰略,整合不同學科力量成立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文史研究院。作為研究院成果的展現,本書將致力于對近現代以來江南社會歷史、文化與文學變遷的研究,考察近代中國社會大轉型中江南所充當的獨特角色和與眾不同的作用。本書也將涉及古代中國江南社會的文史變遷內容,努力打造江南文化的地方特色。
范家進 ·地域文化 ·18.8萬字
如今,聞黃山而不知徽州者,大有人在。其實,徽州有綿延千年的歷史,人杰地靈,徽州樸學、徽州建筑,以及徽商、徽劇、徽醫等都曾名動天下,“徽州”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1987年,黃山成為這一地區的新名字,“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成為絕響,“徽州”正在被遺忘中。《可惜從此無徽州》是一本文化隨筆,李輝、馮驥才、錢念孫等人心系徽州,細細探究撤徽設黃的前因后果,娓娓道來徽州的歷史、文化故事,以鮮活的筆觸把沉淀的歷史寫活,展現了千年徽州的燦爛輝煌。
李輝 ·地域文化 ·6.3萬字
本書分為史海鉤沉、輝煌文化、節點明珠、未來展望四個篇章。史海鉤沉部分介紹絲綢之路甘肅段簡史及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時代價值;輝煌文化部分從建都設郡、佛陀之光、樂舞蹁躚、馬背文明、商旅往來、石窟藝術、長城文化、周秦光華、絢麗彩陶九個視角,系統梳理甘肅絲綢之路的宏大文化脈絡;節點明珠部分介紹甘肅絲綢之路沿線節點城市的歷史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未來展望部分提出甘肅絲綢之路發展的前景及構想。
王力 王瓊 鄭飛 黃婉瑩編著 ·地域文化 ·19.8萬字
本書是作者采取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結合的方法進行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地名文化研究的一次嘗試。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隴山開始,到玉門關、陽關結束,作者對考察沿線重要的自然地理實體和社會人文要素類地名計160余條,逐一進行考察和實證。由于作者自身的學術積淀和研究方法難以達到對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地名文化巨細無遺的程度,因此疏失在所難免。其中錯誤和未盡之處,敬祈海內智識,不吝賜教。
武江民 黨國鋒 武優善 趙軍 ·地域文化 ·19.8萬字
本書以甘肅始祖文化為主線,在對研究區域內伏羲文化、岐黃文化、大地灣文化、農耕文化、秦祖文化等“祖脈文化”資源全面、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甘肅始祖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并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以及甘肅文旅強省、隴東南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的實際,對甘肅始祖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產業實踐進行探索與思考。
馮玉新 李卓 田云霞編著 ·地域文化 ·19.7萬字
莒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與齊文化、魯文化并稱為“山東三大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莒文化不僅在歷史上留下了珍貴的物質遺存,其精神亦深深積淀在今人的生活實踐中,歷久彌新。本書以前人研究為基礎,從地域文化視角探討莒文化的實體內涵和表現形式,探討莒文化與齊魯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關系,追溯這一地域文化觀念變動的歷史過程,梳理莒文化的多樣態文化資源,立足于新時期“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對區域發展的要求,闡述地域文化對區域發展的現實價值,進而對莒文化開發乃至地域文化的發展手段與路徑展開進一步思考,力求為新時代地域文化開發與區域發展提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劉永凌 ·地域文化 ·19.5萬字
憑借細膩的手繪插畫,采用中英文雙語形式巧妙融合了哈爾濱別具一格的冰雪景觀、深厚的人文歷史以及現代城市特色,將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斑斕色彩與蓬勃活力予以生動詮釋。
木果編繪 ·地域文化 ·3.7萬字
石嘴山是一座開放包容的移民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組成城市的血脈。石嘴山地處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之處,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獨特的區位特點,成就了石嘴山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孕育了“五湖四海,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石嘴山是著名的移民城市,城市人口大數據顯示,石嘴山50%以上的人口是移民和移民后裔。千百年來,民族交融,多種文化相互碰撞,共存共榮,形成了博大精深、開放包容的特點。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地域文化 ·15.3萬字
《關中秦人文化性格與文化自信》一書從歷史學、文化學、美學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視域,以生動有趣幽默的敘事論證方式,剖析地域文化性格與關中秦人文化性格的定位,闡釋關中秦人文化性格的文化表征,探究關中秦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文化源淵,揭示關中秦人文化性格的文化價值,提出新時代關中秦人文化性格的文化嬗變方略,以期通過講好陜西文化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地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文化動力和智慧。
李仙娥 王琪玖 ·地域文化 ·15萬字
藍靛廠位于長河西岸、頤和園西南,因清代藍靛廠外火器營的駐扎,而人口驟增、商業繁榮,形成了不同于他處的旗營文化,同時,火器營外的西頂碧霞元君祠是北京重要的民間信仰空間,在北京史、海淀史賞都占有重要地位。地靈人杰的藍靛廠還涌現出不少知名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本書邀請相關專家和當地百姓,對藍靛廠的地理、歷史、人文、景觀、民俗等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回顧和研究,有助于留住歷史、留下鄉愁。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 政協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 ·地域文化 ·19.4萬字
《南京城事繪》主要內容包括南京市文化名片——先鋒書店,白話南京,南京風俗,南京景致,南京物產,南京情趣,風云人物。
馬達 ·地域文化 ·5.4萬字
城市見證著歷史,誰來見證城市?那些消失在地圖上的古城,曾經你踏足過的某個地方,它曾有人為之浴血奮戰,如今高樓林立的CBD曾是一片荒寂的山坡,千年以前的流放之地,多少文人志士埋葬青春韶華,而今夜夜笙歌只剩繁華。七朝古都開封、世界文明中心長安、深圳、魔都上海、帝都背景,乃至是在地圖上消失的徽州.......古城在失落,歷史卻銘記著他們的變遷,訴說著他們的故事,且從城市看歷史,更從歷史看城市。
高成 ·地域文化 ·6.2萬字
秦東境內華岳高聳,黃渭洛三河匯流,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素有“山河圣地,八省通衢”的美譽,不僅自然風光壯美,而且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自古以來,無數歷史名人詩壇巨子為之傾倒,留下了大量歌詠的詩篇;境內各縣市的“八景詩”,更使這片神奇熱土的自然人文景觀熠熠生輝。為發掘、整理、弘揚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本書的兩位著者多年以來在現存的有關文化典籍中細心爬搜、輯錄,精心選擇,共選取歌詠該地自然人文景觀詩歌四百余首,認真加以注釋,以期在保存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同時,為新時期該地的經濟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嚴安政 曹靜 ·地域文化 ·18.2萬字
清代河湟地區在行政上基本實現了內地化,各民族交往頻繁,文化互動類型豐富。本書以官方正史、地方史志、私家著述和檔案資料為基礎,通過對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研究,探討了該地區族際交往、文化互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性,指出“交融性而非區隔化”是其文化發展的核心特征。國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訴求的趨同促成了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語言藝術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性,使得各民族日益結成了牢固的經濟、文化和命運共同體,客觀上鞏固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最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區域性、基礎性和內在性的歷史力量。
魏梓秋 ·地域文化 ·18.1萬字
2017年8月,成立了以蔡奇為組長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并全面開展相關工作,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向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下達了“首都文化內涵挖掘”的課題項目并出版《首都文化研究叢書》。該叢書主編為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沈湘平。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研究報告,并得到市委領導的進一步指示。本書為該叢書之一種,對北京的京味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王旭 ·地域文化 ·18.1萬字
陳凌廣編著的《古埠迷宮(衢州開化霞山古村落)》以霞山這一浙西古鎮為研究對象,從民居建筑的形式案例為研究脈絡,著眼于民居建筑的自然環境、人文內涵,裝飾要素、空間布局與工藝成就等審美要件,在立足于本體論解釋學大師、德國人伽達默爾提出的“視域融合”理論支撐下,對霞山古民居建筑文化元素加以分述,凸顯了其獨特的學術地位和文化與時代價值。全書以田野調查為依據,圍繞霞山“三雕”藝術成就,從居住建筑、商業建筑、公益建筑、宗廟建筑等四大類別的案例研究為載體,結合當地的社會組織結構與民風民俗、人文典故,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系統地加以闡述說明,凸顯其史料的真實性、學術性,有效提升和增強當前人們迫在眉睫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提升民族文化的軟實力。
陳凌廣 ·地域文化 ·7.5萬字
這本小書旨在介紹京城的新詞新語。本書從時間和地域上對“京城新語”做了界定,主要指改革開放以來新出現的活躍在京城百姓口中的語詞。正文分為五講,從新語詞概說、溯源、特點、長度、結構和修辭、使用等角度對京城新語詞予以解讀。本書還按時政、科技、生活、經濟、教育醫療、文化藝術、婚姻家庭等分類收錄了部分新語詞,帶您感受新時代的京城語詞文化。
范燕生 杜琪方 ·地域文化 ·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