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榆林市紀委通過挖掘整理當地廉潔文化,編著《榆與蓮——榆林歷史廉政人物故事》一書,書中記載了一門忠烈楊家將、勤政擔當余子俊、忠勇愛國韓世忠、政績卓卓馬如龍、秉公取士白乃貞等26位廉政人物和革命人物故事,客觀生動地還原了榆林歷史上一個個清官廉吏、忠臣良將、革命志士忠勇愛國、赤膽忠心、廉潔奉公的事跡,展現了榆林人的精神和風骨,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存史鑒今、續寫清廉,在新時代傳承和發揚“像榆一樣正直,像蓮一樣清白”的干事創業精神。
中共榆林市紀委編著 ·地域文化 ·6.1萬字
《記憶的碎片》是一本筆記類文集,主要取材于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反映了地域文化之一角,世道人心之不同。作者文筆簡約,故事隱藏在文字背后,將大幅想象空間留白給讀者,耐人尋味,值得品讀。
蘇良 ·地域文化 ·7.1萬字
衢州區域文化集成叢書的一種,《圍棋仙地——衢州爛柯山》在1998年版《爛柯山志》的基礎上作了增刪、修改和調整。全書共八章,分別從柯山概貌、石室仙蹤、勝景盤點、地靈人杰、圍棋文化、名山文緣、作品集粹、叢錄縱覽等八個方面詳細介紹了爛柯山這一風景文化勝地。
衢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地域文化 ·15.8萬字
《海淀史地考論》一書內容圍繞青龍橋、西山碉樓、香山、門頭溝、藍靛廠、圓明園等北京市海淀地區歷史悠久的地名為出發點,收錄了多篇史地研究的學術文章,詳細且有深度地研究了海淀多地的古代名人、歷史掌故等內容,是一本研究海淀地理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
樊志斌 ·地域文化 ·13.3萬字
這里有濃縮歐洲百年建筑精華的中央大街,這里有中國現存最早的聲光影色的表達者——和平藝術電影院,這里有旋律優美的“哈夏”音樂會,這里有魔幻又驚艷的冰雪大世界,這里還有風靡網絡、口味獨特的面包飲料“格瓦斯”。這里曾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最前沿,這里曾是引領時尚潮流的第一線。……作者以深沉的情感、靈動的筆觸、獨特的視角、詩意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哈爾濱的冰雪浪漫、音樂之風、建筑特色及文博旅游、美食文化等,呈現了哈爾濱充滿魅力的城市風貌和城市氣質。
劉冬穎 ·地域文化 ·8.9萬字
主要講述發生在老北京老宅子里的故事。老北京的老宅子,大部分建于明清時期,飽經滄桑,久經風雨。這些宅子有大有小,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破敗不堪,但每一座宅子,都記錄下了許多曾經在這座城市里繁衍生息的人們以及這些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王公貴族的故事,有文人學士的故事,更多的是平頭百姓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深摯的情感、曲折的遭遇,都是一段行走的歷史。這些故事交互錯雜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錯落有致的老北京風情畫卷。
班宏躍編著 ·地域文化 ·9.4萬字
本書按照黃河上、中、下游分為三輯,對黃河全流域重要城市、關鍵節點進行了掃描,多點和多側面展現了黃河流域的歷史性變化,文章旁征博引,有歷史性的探討,也有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方面的思考。
馮并 ·地域文化 ·18.7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街巷尋遺·大連老街》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講述了大連主城區數十條老街百年來的變遷,如團結街、煙臺街、鳳鳴街、南山街、天津街、東關街、朝陽街等。如果說城市如樹,老街就是這棵百年大樹的枝與蔓,存儲著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它的每一條枝、每一片葉都印記了城市所走過的艱辛和坎坷,承載了每一代大連人與故鄉共同成長的希望。
嵇汝廣 ·地域文化 ·18.3萬字
敦煌研究院鼎力支持!新增4萬字+100余幅珍稀圖,典藏經典重磅回歸!一書講透敦煌藝術的源流、傳承與內涵。趙聲良、何家英、柴劍虹聯袂推薦!從156身飛天的流云紋路到藏經洞絹畫,溯源唐卡、卷軸畫千年基因,解碼敦煌藝術之美!本書是敦煌研究專家謝成水畢生研究之作,更有敦煌研究人合力背書,是答疑“何以敦煌?”的不二之選。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帶領我們逆時光長河而上,走進敦煌這一藝術寶庫。經以敦煌之軀:從莫高窟、榆林窟到麥積山,在全面考察、解析敦煌石窟群的基礎上,作者帶來了大敦煌視角的深入觀察,為讀者厘清石窟的藝術、文化脈絡!緯以敦煌之魂:壁畫、絹畫、建筑、雕塑、傳奇的第290窟,從敦煌的細節入手,多維度展示敦煌藝術成就的重磅巨制!從輪廓到肌理,全面感受敦煌的人文、藝術價值,追溯這個古老文化的現代力量。看見敦煌,同時也看見了自己。
謝成水 ·地域文化 ·13.4萬字
固原市位于黃土高原中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東、南、西分別與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定西市毗鄰,北與自治區中衛市和吳忠市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5°14′~36°38′、東經105°20′~106°58′。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固原一直處于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結合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要塞,有“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腰膂”的“中華襟帶”之譽,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葉長青 ·地域文化 ·4.6萬字
本書為“杭城活地圖”錢益知先生遺作,初名為“杭州地名史話”,是考察歷史悠久的杭州城各處地名前生今世的珍貴作品。從杭州地名探源、城垣街巷及河道橋梁地名、南宋皇城及城內諸山、西湖及各景點地名、西湖湖區景點地名、西湖北山景點地名、西湖西山景點地名、西湖南山景點地名等八大方面較為詳盡地考述了各處地名的來歷,間以地名的考證、掌故、名人軼事、文人題刻等,并配以插圖,集歷史、文化知識和閱讀趣味性為一體。
錢益知 ·地域文化 ·14.4萬字
把民間傳說和文獻上得到的資料用一種散文的筆調寫出來,把探討和研究文化為提問和感想說出來。《天德格、地德格》把藏族文化古城德格和產生出這座古城的那片高原天地,以一種虔誠的心態介紹給了外界,是想讓更多的人來研究它、關注它,讓德格再現屬于這座古城的榮光。
賀先棗 ·地域文化 ·6.1萬字
本書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早期北京話珍本典籍校釋與研究”之“早期北京話珍本典籍集成”系列中的一冊,本書由《京華事略》《北京紀聞》合集而成一本。《京華事略》為日本北京話教材,作者為晚清旗人金醒吾。該書之原本系豎排繁體,無句讀,無注音。《北京紀聞》由岡本正文編譯摘錄了足以窺見北京風俗習慣、官衙商賈狀態的報道,經金卓安校訂審閱。校注者對其重新錄入整理,并加以校釋。這項工作不僅將為今后的早期北京話研究奠定堅實的材料基礎,而且將極大地推進漢語研究,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出版意義。
金醒吾等 ·地域文化 ·17.1萬字
商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之一。《文化商丘》是從文化視角系統整理商丘地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挖掘保護傳承商丘地區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該書從三皇五帝時的商丘、夏朝時期的商丘、商湯革命、商朝期間的亳都盛事、周朝宋國、宋國都城的著名事件、秦朝時的商丘、西漢時期的梁國、東漢時的睢陽城、三國到南北朝時的睢陽城、隋朝時的睢陽城、唐朝時的睢陽城等方面,系統論述了古都城的歷史,將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古都城文化展現給世人。
劉玉杰主編 ·地域文化 ·11.9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物華尋寶·大連文物》是“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全面介紹了大連的文物歷史和館藏精品。在很多人眼中,大連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朝氣蓬勃,蘊含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然而,大連同樣有著迷人且獨特的歷史,本書所述文物故事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記錄著一座城市與眾不同的歷史。
王珍仁 蘇慧慧 ·地域文化 ·10.6萬字
本書綜述仙霞古道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仙霞古道位于浙江省與福建省之間,是浙閩交通咽喉之一。仙霞古道作為浙閩交通流線,早在南宋已被定為官驛道。仙霞古道沿線的江郎山、仙霞嶺、楓嶺和梨嶺等山嶺,或因險峻,或因秀美,或因其為省界象征,時時激發著詩人們創作的靈感;作為浙閩兩省之間的交通要道,仙霞古道是兵家爭奪的目標。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如《浙江通志》、《衢州府志》、《江山縣志》乃至明清文人的筆記小說等等,對于仙霞古道上軍事事件的記錄和描述極多;仙霞古道,在充當浙閩商貿運輸線時,沿途的幾個集鎮也因此發展成為浙閩贛交界山區的經濟樞紐。仙霞古道沿途誕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碼頭、集鎮和村莊。本書通過探討仙霞古道自然、歷史、人文等,從浙閩兩地的歷史背景出發,有助于了解仙霞古道在交通、軍事、經濟貿易以及文化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羅德胤 ·地域文化 ·11.9萬字
本書對山東省內49個各具風格的、正在使用或已經被棄用,卻在運輸史上做過貢獻的火車站進行深度挖掘,對這些火車站的概況和歷史人文進行了介紹。作者懷著對鐵路、對火車由衷的熱忱,講述歷史上發生在各個火車站的故事。
王旭光 ·地域文化 ·14.4萬字
《浙江童謠全集》內容分兩個部分:一、浙江童謠文本。輯者收集了浙江全境86個縣(市、區)的童謠2200多首,從中篩選了1380首錄入集內,為有心于童謠及民間文化的人們提供豐富的童謠資源。二、浙江童謠輯錄研究簡史。簡要地勾勒了從上古于越時期開始的浙江童謠發展歷史,尤其對清代之后的輯錄研究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
王瑞祥編 ·地域文化 ·15.2萬字
《哈爾濱城市音樂研究》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研究著作,旨在對現今活躍在哈爾濱城市中的各類音樂現象進行較為全面的田野考察和歷史梳理。本書圍繞基督宗教音樂、西方音樂所奠定的哈爾濱城市音樂基礎這個歷史發展主線,對哈爾濱城市音樂家、傳統音樂、大眾流行音樂、街頭音樂以及哈爾濱音樂廳在其百年音樂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各音樂類別之間的關系、發展機制、生存狀態及其今后的發展走向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關杰主編 ·地域文化 ·14.6萬字
本書從國家數字文化發展的視角探討荊楚文化記憶的建構與傳播問題,將其置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總體進程,對荊楚文化數字記憶建構與傳播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通過對荊楚文化遺產及荊楚文化新聞傳播進行調查,并對其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進程和轉型現狀進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荊楚文化記憶建構的結構要素分析,形成項目管理視角的參與式共建、資源構建視角的網絡化再生產、傳播創新視角的數字平臺化傳播的多重路徑,旨在將這一理論成果應用于荊楚文化的數字記憶建構與傳播實踐之中,為構建與荊楚文化內涵相適應的數字記憶工程提供借鑒。這既能從根本上喚醒荊楚文化記憶,化解荊楚文化保護、開發與傳播的困境,也能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與活潑性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劉晗 ·地域文化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