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石嘴山人寫石嘴山的書,共收入40余篇故事,體現了寧夏首噸煤、首度電、首噸鐵……的生產歷程,以及科技型、創新型工業的特點。為了保證稿件的質量,編輯吳文彪、陳鳳蘭對稿件進行了統籌加工,對一些重點文章提出修改意見,從更多側面來反映石嘴山市工業、科技的建設成就和變化,既注重史料性又力求可讀性。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地域文化 ·20.6萬字
在近代華北社會中,泰山信仰既是清廷實施“神道設教”的政治手段,又是民眾應對日常生活困境的文化傳統。由于西方文明的刺激,近代中國出現了社會轉型與文化焦慮,泰山信仰禮俗自清末以降不斷遭到知識界的批判、基督宗教的敵視與政府的強制改造。在內外交困之中,泰山信仰仍滋潤著華北民眾的日常生活,并呈現更為豐富的文化面相。本書從區域社會與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討了近代華北泰山信仰的演進及其境遇,從一個側面揭示近代華北社會變遷的路徑與機制。
李俊領 ·地域文化 ·21.1萬字
北京西山,是自然之山,更是歷史之山、人文之山。自遼始,歷代帝王不斷地在京郊西山造園建寺,而金代章宗,更是一位非常喜愛山水的皇帝,他不僅僅滿足于帝王傳統的春水秋山的游獵活動,更是在中都近郊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行宮、寺院與園林,如著名的“八大水院”,享受山水之樂、游獵之趣。北京建城史3000多年,建都史逾860載,這800多年都城史的積淀,造就了北京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濃厚的皇家文化。作為北京封建王朝建都的肇始朝代,金代在北京史研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金代行宮苑囿、寺廟園林等建筑遺存進行深入挖掘,對拓展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視野,印證北京皇家文化及建筑傳承關系是有益的。西山八大水院,是北京園林的出發地,奠定了北京輝煌園林的基礎,應該被書寫進北京記憶里。
王雪蓮編著 ·地域文化 ·21.2萬字
本書通過對標國際一流城市,從打造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塑造獨特的城市精神氣質、創新城市文化品牌體系等方面,系統梳理總結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文化創新發展的成就經驗,立足于現代化、國際化和創新引領,提出未來深圳文化發展的思路對策,以期為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提供深圳經驗和參考借鑒。
李小甘 ·地域文化 ·21.1萬字
本書是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主辦的學術集刊,第一輯共收論文20篇,分為“流寓文化理論與流寓文學研究”、“雷州半島及其它地區流寓文人研究”、“蘇東坡的流寓人生與文學研究”三個專題。“流寓文化理論及流寓文學研究”部分,既有關于流寓文化理論及流寓文學的宏觀研究,又有此方面的個案研究。有張學松《“流寓”論略》、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的四個主要問題》,任群英、田志勇《貶謫地對貶謫文人的影響——以明代楊慎為例》、王小巖《〈豫約〉與“流寓客子”:李贄流寓寺院及其流寓觀》等文章。“雷州半島及其它地區流寓文人研究”部分,收錄了一批關于流寓文人個案研究的成果。
張學松主編 ·地域文化 ·20.4萬字
《哈爾濱城市音樂研究》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研究著作,旨在對現今活躍在哈爾濱城市中的各類音樂現象進行較為全面的田野考察和歷史梳理。本書圍繞基督宗教音樂、西方音樂所奠定的哈爾濱城市音樂基礎這個歷史發展主線,對哈爾濱城市音樂家、傳統音樂、大眾流行音樂、街頭音樂以及哈爾濱音樂廳在其百年音樂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各音樂類別之間的關系、發展機制、生存狀態及其今后的發展走向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關杰主編 ·地域文化 ·14.6萬字
本書以一個特殊的農民工群體——重慶“棒棒”(以從事人力搬運為主的農民工群體,因其手拿一根用于搬運的竹棒,重慶市民稱其為“棒棒”。)為研究對象,以其所固有的鄉土社會的特質——鄉土性為研究主題,從都市感知的視角切入,考察這一群體都市適應的特點,探討中國農民的鄉土性在該群體都市適應中的體現,分析他們所延續的鄉土性對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適應過程的影響,揭示棒棒社會保持鄉土性的本質特點,并由此來討論都市化背景中底層社會的特質。
秦潔 ·地域文化 ·23.8萬字
本書對山東省內49個各具風格的、正在使用或已經被棄用,卻在運輸史上做過貢獻的火車站進行深度挖掘,對這些火車站的概況和歷史人文進行了介紹。作者懷著對鐵路、對火車由衷的熱忱,講述歷史上發生在各個火車站的故事。
王旭光 ·地域文化 ·14.4萬字
《浙江童謠全集》內容分兩個部分:一、浙江童謠文本。輯者收集了浙江全境86個縣(市、區)的童謠2200多首,從中篩選了1380首錄入集內,為有心于童謠及民間文化的人們提供豐富的童謠資源。二、浙江童謠輯錄研究簡史。簡要地勾勒了從上古于越時期開始的浙江童謠發展歷史,尤其對清代之后的輯錄研究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
王瑞祥編 ·地域文化 ·15.2萬字
面朝南海、背靠三山的潮汕,是戰亂的避風港,也是文化的聚寶盆。千百年來,由南遷士族帶來的中原習俗,與本地土俗和海外風情融合發酵,形成了濃郁醇香、異彩紛呈的潮汕古俗。作者積三十年之功,對潮人精神家園作全方位的觀照、體驗和研究,以獨特的視角和優美的文字展現了潮汕古俗的輝煌;同時還沿波討源,抽絲剝繭,著力尋找那些在原生地已經失傳或式微,卻在潮汕得以延續的華夏古俗,以此彰顯潮汕文化保存文明火種之特殊值!
林凱龍 ·地域文化 ·8.4萬字
《海淀史地考論》一書內容圍繞青龍橋、西山碉樓、香山、門頭溝、藍靛廠、圓明園等北京市海淀地區歷史悠久的地名為出發點,收錄了多篇史地研究的學術文章,詳細且有深度地研究了海淀多地的古代名人、歷史掌故等內容,是一本研究海淀地理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
樊志斌 ·地域文化 ·13.3萬字
師公是廣西中部地區廣泛存的重要儀式專家,他們既受道教傳統影響,又具有師教儀式傳統特色。本書主要關注桂中地區的上林縣西燕四個師公班,在梳理上林地方歷史與師公宗教知識譜系的基礎上,分析師公的師承譜系與所處的宗教市場環境,師公儀式承繼與建構,以及儀式文本對于師公儀式承繼與建構所起的作用等,從而揭示了桂中壯族地區借助宗教文化融入中華大一統的歷史路徑。
覃延佳 ·地域文化 ·26.2萬字
該套書為有關重慶本土歷史文化的通俗讀物,內容涉及重慶本土的美食、民俗、文化和歷史。作者精選重慶本土歷史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廣羅史料,去偽存真,用通俗的語言、詼諧的文筆,將重慶本土歷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書中有趣的手繪老重慶線描圖,更是錦上添花,別有一番風味。
司馬青衫 ·地域文化 ·16.4萬字
衢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氏南宗家廟是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最值得衢州引以為豪的“家珍”。歷經800多年的生息繁衍和遷徙融合,孔氏南宗對衢州及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孔氏南宗家廟這一寶貴的歷史遺產修志,對弘揚很好歷史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衢州文化界的同仁集眾家之力,編纂了本書。
衢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地域文化 ·14.1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城市尋端·大連開埠建市》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講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大連港口和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過程,構建了大連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史演變的清晰脈絡,再現了120年前大連從一個小漁村向遠東自由港和貿易中心推進的曲折歷程。
蔣耀輝 ·地域文化 ·18.5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是海南大學主辦的以海南歷史文化為中心的專業性學術刊物,在國內相關學術領域,特別是地方史研究和唐、宋、明、清等斷代史研究領域產生了影響。本期為特刊,是為慶祝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海南大學海南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十周年而選取的有代表性的專家論文成果匯編,共分為“歷史淵源”“文化嬗變”“黎族研究”“地方文化”“移民文化”“歷史人物”“海洋文化”7個部分。
李長青主編 ·地域文化 ·27.1萬字
本書是在廣泛收集此領域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公示語英譯譯文進行實地調研、照片采集,全面解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就此提出相應的規范化措施。全書共分五章,內容分別涵蓋緒論、陜西旅游景區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的現狀、陜西重點旅游景區告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標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警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提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公示語漢英翻譯規范化建議這七個方面。該書的出版對于研究公示語翻譯領域有著極高的借鑒作用。
王曉靜 ·地域文化 ·5.1萬字
為系統整理、展示“千年古邑文化武平”的獨特風情和深厚底蘊,推動歷史文化挖掘研究、宣傳闡釋和傳承弘揚,中共武平縣委宣傳部組織編撰這套系列文化叢書,命名為“梁野文庫”。《悠遠的古道:武平古代交通印記》即其中之一。書中梳理薈萃了武平境內古道、古橋、古亭、古渡、古埠等交通“五古”的基本情況,藉以折射武平古代交通概貌及其歷史演變,同時,作為“千年武平”的一個側影,供讀者管窺。
陳廈生 ·地域文化 ·12.7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居所尋舊·大連老建筑》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介紹了旅順、金州、大連、莊河等地的數十座老建筑,著意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如八七療養院建筑群、長隆德莊園、關東都督府、肅親王府、大連藝術館、大連火車站、中山廣場等。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凝固的音樂,本書在文字與建筑的交融中,展現出建筑背后的歷史變遷、人物命運。
晚述 ·地域文化 ·15.6萬字
本書作者近十年來從事湖北省文化旅游建設規劃與項目管理工作,走遍了全省的山山水水,深入了解了荊楚多樣豐富的文化。與徐霞客記錄現實的游歷不同,作者寫下的是未來的游歷。他以文化為靈魂精心謀劃一個又一個的景點景區,并用虛擬游記散文的筆觸,妙筆生花,“映日荷花別樣紅”,導引我們神游那一個又一個美妙的意境。本書作者結合實際工作耗時五載所撰。內容包括兩個篇章及三則附錄。
徐新橋 ·地域文化 ·16.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