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上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的配套教材,用于學生閱讀朗誦的輔助教材,在課程的教學中也需要有對一定量的經典深入研討,從元典入手,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而編寫的標準是基于“文化”的含義:以文教化。另一方面,作者也申請了校級課程《中國文化概論》的范式教學改革項目,這本書也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內容包括儒家的“四書”、道家的《老子》、《列子》、《莊子》等。
朱懷清 ·中國文化 ·26.4萬字
用英語解讀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52幅精美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中國成語故事(英文版)》以地道流暢的英語,深入淺出地介紹了100則成語故事,每則故事配以彩色插畫,賞心悅目,圖文并茂,是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材料。本書用英語講述了一百條中國成語背后的故事,帶你了解引人入勝的中國文化歷史。黔驢技窮、螳臂當車、天衣無縫、高山流水……這些故事無一不反映出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涉及了中國古代的諸多習俗。
張慈贇著 李超全繪 ·中國文化 ·4.2萬字
上古神話是中國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的源頭,是中國最本色的名片之一。中華先民通過一個個瑰麗的神話,告訴我們民族是怎么誕生的,先民們是怎么生存的、怎么探索世界的……這些神話是先民對自然和人生進行探索、思考后開出的美麗花朵。中國神話看似是神的故事,其實是人的史詩。每個神話都代表了一個歷史階段,每個故事都對應了一個時代的認知和文明,反映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
張小泱 ·中國文化 ·10.5萬字
本書將文字與視頻結合在一起,再現節日氛圍,提煉、傳播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挖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二維碼方式呈現由廣東電視臺節目制造、榮獲2020年廣電總局優秀紀錄片獎的《中國節日》的視頻:2018年到2020年,廣東廣播電視臺歷時兩年多,以影視人類學的視角拍攝了制作十二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中國節日》,分別記錄了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三月三、七夕節、中秋節、火把節、那達慕、重陽節、豐收節、藏歷年等十二個節日,以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發展過程為脈絡,以中國節日傳統節日時間節點為框架,以中國人對節日文化的情感為基調,融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為一體,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基本、深層、持久的精神力量,展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展現中國傳統節日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是專家訪談錄,也是電視節目的延展。電視節目榮獲2020年廣電總局優秀紀錄片獎后,主創人員進一步發掘節日內涵,邀請了國內19位民俗學專家對中國傳統節日從社會學、人類學和當下民眾關心或有爭議的熱點、盲點進行權威解讀和探討。讀者在觀看視頻的同時,還可以跟隨著專家的講解,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文化內涵、節日的儀式及其歷史根源與傳承,以及新民俗的形成等。
蔡伏青主編 ·中國文化 ·10.2萬字
詩歌是最美的語言,唐詩是最美的詩歌,是現代人燈火永不闌珊的精神家園。《唐詩三百首》作為風行二百多年的極為經典的童蒙詩學教材,具有蒙以養正、詩以化人的重大作用。但是,當代人或只會背誦零星詩作,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對其有一通貫而清晰的整體認知。本書從通識教育的立場出發,內容不僅涉及《唐詩三百首》的編選旨趣、藝術世界、經典化歷程、遺珠之憾,還涵蓋唐代精神風貌、唐詩的體裁與近體詩的格律、唐詩的域外傳播等主題,拈出50位詩人的130余首詩作進行鑒賞,時代背景、詩人際遇、詩歌意境、名家點評融為一體,是以詩證史的唐代實錄,是中國詩學傳統的小像,是舊體詩創作的初級指導,是增強詩學修養、培養審美人格的簡明易懂的大眾讀物。
周興陸 ·中國文化 ·8.2萬字
本書包括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的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本套作品根據中華文化形態的結構模式,共分為10套,每套冠以具有豐富內涵的套書名。再以歸類細分的形式或約定俗成的說法,每套分為59冊,每冊冠以別具深意的主標題書名和明確直觀的副標題書名。每套自成體系,每冊相互補充,橫向開拓,縱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博大規模,凝聚性體現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說是全面展現中華文化的大博覽。因此,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裝備和陳列。
牛月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世說新語》是一部志人小說。雜采魏晉典籍,經過巧妙編排和精心潤色,展現了魏晉時期的眾生群相,特別是將當時士大夫群體的獨特風貌分門別類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由于年代久遠,且魏晉時的社會風尚、思想觀念都相對特殊,書中又多用當時口語,因此《世說新語》篇章雖短小,卻并不容易讀明白。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讀明白的》,在對原文注釋與翻譯的基礎上,通過對每一則故事的評鑒,將《世說新語》中各種難以理解的地方、文字背后隱藏的深意一一解讀出來,為讀者答疑釋惑。并對諸家眾說紛紜的條目、語句或字詞闡發自己的見解,盡最大努力讓讀者真正讀明白這部經典名著。書后附有“《世說新語》人名指南”,匯集原文出現的所有人物的稱謂,方便讀者檢索。
(南朝宋)劉義慶著 蔣宗許 陳默評注 ·中國文化 ·63.3萬字
《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工作者必讀的經典著作,但其原文晦澀難懂,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太多,沒有一定的古文基礎,背誦起來難度很大。目前一些現代的譯文版本參差不齊,有些難以表達古人的原意,有些顯得冗長拖沓,不但浪費學習者的寶貴時間,也可能將人們引入歧途。現將四大經典的原文,用七言詩的形式進行了翻譯,既朗朗上口,又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助于激發起人們學習經典著作的興趣。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學習中醫藥的熱潮已經到了!相信此叢書的出版,將會改變人們的學習習慣,將會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劉紀青編著 ·中國文化 ·7.5萬字
以禮儀為研究對象,從多種角度去研究某個行業的禮儀。認真的調查研究、分析歸納,借鑒古今往來、中外各國禮儀的范本。通過調查記錄民間禮儀習俗,引用當代法律條文加以規范,并結合文獻考證說明各項禮儀的來龍去脈,使其成為系統,然后舉例演習。重在普及,兼顧提高。使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家庭生活、社會交往中有禮可循。
石地 ·中國文化 ·9.3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李姍姍編著 ·中國文化 ·6.9萬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本書立足于世界文化發展的視野,從文化與文明切入,對中華文化的內涵、中華文化的起源及其本質特點進行了點睛式論述,對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與道教、南北朝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地梳理,對儒、釋、道三教在中國文化中地位以及儒學何以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進行了探討;對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諸如天人合一、守中貴和、與時偕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推己及人、舍生取義、以德服人、天下一家、民胞物與等所體現的民族精神的現代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該書論說平實,觀點新穎,文風清新。
顏炳罡 ·中國文化 ·12.5萬字
《墨子間詁》是集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被公認為清代樸學家研治《墨子》最重要的學術成果,是研究先秦墨家學派及其創始人墨翟思想學說的重要著作。對傳統經典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值得一讀。《墨子》一書在中國長期備受冷落,但書中保留有大量科學知識,如力學、幾何、光學,到了清朝中葉才開始有大量的學者考據。孫詒讓吸收王念孫、王引之、洪頤煊、戴望、俞樾、黃仲弢、楊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寫《墨子間詁》,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在這之前,《墨子》長期以來“傳誦既少,注釋亦稀,樂臺舊本,久絕流傳,闕文錯簡,無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曉”。本書是公認清末墨學研究的重要作品。梁啟超曾說“自此書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過此書。”
孫詒讓 ·中國文化 ·4.5萬字
弘揚傳統文化,普及傳統美學知識,本書是為所有熱愛傳統文化的讀者創作的中國傳統紋樣知識科普書。本書按照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人物紋、吉祥紋分為五章,精選多種經典的中國傳統紋樣,以可愛萌趣的插畫和輕松精練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了這些紋樣的來源、寓意、常見場景、傳說故事、相關古詩詞等。本書適合喜歡中國傳統紋樣、喜歡傳統文化的讀者閱讀。
懂懂鴨 ·中國文化 ·3.3萬字
本書圍繞“錦衣衛”的特殊形象——“錦衣”為核心,具體談一談何謂“錦衣”,究竟有哪些人會獲得“錦衣”之賜,而真正穿著“錦衣”的又是哪些人。本書成書過程征引多種史料文獻《后漢書輿服》《尚書》《儀禮》等。作者深入淺出的行文風格如流云飄風,豐富詳實、細致入微的插圖,將肖像圖畫與服飾失誤相互驗證,為本書特色。
孫宇翔 陳雪飛 ·中國文化 ·6.2萬字
北師大博士生導師啟功寫給大眾的國學文化通識課。北京民間有一句諺語,批評知識不足、發言錯誤的人:‘他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啟功借用這個諺語,稱那些最淺近、最常見的知識為“豬跑學”。本書為啟功的“豬跑學”講記:文學源流、思想變遷、文化藝術、典籍巨著是怎么回事,《論語》《千字文》《紅樓夢》該怎樣去讀……尋覓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的根脈,一本書讀遍文史哲藝。
啟功著 李強編 ·中國文化 ·14.4萬字
本套書精選“三百千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12種我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準確釋義,同時根據每節內容,配以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識、文學典故,閱讀性強,文、史、哲涉獵廣泛,專注塑造國學精神。在原文和故事中,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珍稀插畫,或者相關的文物圖片,以反映傳統的生活情境,匯集豐富多彩的中華元素,打造與眾不同的國學盛宴。
蕭史 ·中國文化 ·4.9萬字
高立來編著 ·中國文化 ·6.6萬字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是中國人傳統價值觀的主要源泉。然而關于四書內容以及四書形成的緣由,為什么朱熹以后四書能享受如此尊榮,甚至于地位不亞于五經,這些問題非深入其中、精研有得者,不足以解答。郭齊勇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儒學研究專家。本書是他多年來講解和研究四書的結晶,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四書的合適門徑。本書從“今天我們為何要讀四書”講起,闡述四書的意義、四書形成的緣由、朱熹詮釋的特點以及四書的學問性質。正文按照朱熹倡導的閱讀步驟,依次對《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進行導讀。結語部分討論了四書與“四書學”的沿革及其現代意義。讀此一書,便可對四書的內容體系有完整而有機的認知,從而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郭齊勇 ·中國文化 ·13.1萬字
《圖說夏商》前有導讀,后有結語,正文采取圖文結合、以圖為主的方式,從神話篇、文化篇、考古篇、青銅篇、藝術篇、生活篇等六個方面重點展現了中國上古時期神秘的夏、商兩代的社會文化生活狀態。導讀對夏、商兩代的各個方面作了引經據典并輔以數據支持的概述;全書附圖150余幅,正文文字部分的表述基本圍繞圖片展開,針對性、說明性和論述性都很強,很好地達到了向大眾普及夏商文化初顏的目的。
胡振宇 ·中國文化 ·4.4萬字
《世說新語》中的魏晉風度和名士風流常常令后人神往不已,人們也常常津津樂道于名士們的故事。這本關于《世說新語》的“通識”,不止講這些趣味盎然流傳千載的故事,更通過對《世說新語》一書來龍去脈的爬梳,講作者編纂故事和設置門類的巧思;不止講魏晉風度,更進一步揭示《世說新語》所隱含的魏晉時代精神和重大議題;不止講名士風流,更描繪了一幅魏晉名士的全景圖卷。從而引領讀者真正進入《世說新語》的世界,構建閱讀《世說新語》的知識骨架,親身融入鮮活的魏晉文化,捕捉名士們早已逝去的流風遺韻。
劉強 ·中國文化 ·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