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人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善良,結合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現代公民道德教育理念,通過細微事件,具體、詳盡地闡述了建設道德社會的方法。本套書易于理解,深入淺出,語言活潑生動,適合當今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下渴望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中國讀者。本套書共包括《國學有滋有味》《辜鴻銘講論語》《中國人的修養》《國學小辭典》《中國思想小史》《中國文化小史》《儒學六講》《國學大綱》《北大國學講座》《北大國學課》。
陳寅恪 辜鴻銘 李時等 ·中國文化 ·123萬字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對于文學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很值得研究。由于目前市面上缺乏一部完整收錄曹操著作且質量較好的整理本,我們重印了這本曹操集。這個集子是一九五九年編印的,以丁福保的漢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為底本,稍加整理和補充。詩文部分,曾用三國志、宋書樂志、樂府詩集以及各種類書作了對校,并注明了出處。
(三國)曹操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5.4萬字
中華門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沈泓歷時20多年,鑄就皇皇10卷“非遺-中國年畫經典”系列叢書,該書是中國年畫領域的經典之作,以搶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也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圖書。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7.9萬字
本書在深入分析中國古代哲學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分別梳理分析了儒法墨三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禮不僅是人的個體行為的普遍形式,亦是人的社會活動的普遍形式。禮使中國古人的政治方式不再是一種異己于人的東西,而成為既有一定外在的社會規定又與個人的內在的情感表達密切相連的審美形式。為孔子的“正名”說“正名。”法家:法家的“法”的理論包括“法”、“術”、“勢”三個方面。“法”、“術”作為君主之“制”,“勢”作為君主之“資”,二者互為發明、互為服務。法家“抱法處勢”理論的提出,實際上開中國專制主義治論的造始端倪。墨家:“兼愛”的非人稱性使墨家求助于政治上人為的“尚同”,使其與法家學說互為補充地共同服務于專制主義的理論的論證。
張再林 ·中國文化 ·18.8萬字
《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工作者必讀的經典著作,但其原文晦澀難懂,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太多,沒有一定的古文基礎,背誦起來難度很大。目前一些現代的譯文版本參差不齊,有些難以表達古人的原意,有些顯得冗長拖沓,不但浪費學習者的寶貴時間,也可能將人們引入歧途。現將四大經典的原文,用七言詩的形式進行了翻譯,既朗朗上口,又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助于激發起人們學習經典著作的興趣。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學習中醫藥的熱潮已經到了!相信此叢書的出版,將會改變人們的學習習慣,將會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劉紀青編著 ·中國文化 ·14.1萬字
六千萬書友的領讀人樊登,以《論語》為線索,讓孩子學會禮儀,修煉自身言行舉止,擁有生活的智慧。希望以更加輕松的解讀,讓青少年輕松讀懂《論語》,并將孔子的智慧融入學習、生活和與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希望在樊登的陪伴下,孩子們不僅能讀透傳統經典,還能提高綜合能力,未來更好地立足于社會。
樊登 ·中國文化 ·7.2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國史前大量文明遺產(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筑、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出中國秦漢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文字通暢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圖,從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難度。
廖群 ·中國文化 ·7.7萬字
《記憶北京》一書收錄了作者關于北京的文化隨筆共計二十五篇。作者身為嶺南人,卻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學”的學者,并在北大開設“北京文化研究”專題課,主持相關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主編“北京讀本”,指導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碩士論文,游走于書齋與社會關懷之間,以諸多實際行動為依托,試圖借由文人的情懷和底蘊、學者嚴謹扎實的治學功底,用想象和記憶的碎片來重構一個精神的古都。
陳平原 ·中國文化 ·12.8萬字
本書以歷時性的時代變遷為線索,以典型的教科書文本為依據,從世界、日本與中國的三維關系的角度出發,對日本從古代至現代的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進行較為系統的歷史性考察,從教科書的角度深入分析日本教育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教科書中,對于異國形象的創造,比一般的文學作品更能體現教育者從國家、社會或是族群的角度對“他者”的思辨過程,也更能對尚處于低幼年齡階段的兒童釋放出一種強制性的、顯性的影響。通過研究可以看到,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是加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客觀的和主觀的因素的集體意識的表現,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衍變的。“中國”作為日本人無法忽略的“他者”,在日本構建自身文化定位以及近代性經驗時提供了自我確認的想象資源,而這樣的想象資源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呈現出的具體內容和建構方式,都與日本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也深刻反映出中國形象所代表的中國、中國人在世界、日本和中國這三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關的“文化語境”中的社會基礎、實力和地位。
譚建川 ·中國文化 ·29.3萬字
在近年來的社會史研究中,對于“日常生活”的關注蔚成風氣。日常生活史研究從生育、交往、休閑活動、消費行為等看似瑣細的對象中理解人類生活的實態,內容涵蓋從皇室到平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通過與物質文化、社會性別、科技、醫療、身體、藝術諸領域研究的融合,逐步發展出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本書以日常生活史研究為主題,精選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十八篇,從學術史、基本理論、重要方法、個案研究等不同層次,反映了這一專題領域的最新進展。
常建華 ·中國文化 ·51.3萬字
文化自信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塑造、展現和傳播一個自信、包容、開放的大國形象,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本書匯集了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于2018年11月舉辦了以“文化自信與國家形象”為主題的第五屆國家形象論壇的研究成果和相關領域專家的思想精華,吸納了45篇高質量文章,對建立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的理論框架有著重要意義。
范紅 胡鈺 ·中國文化 ·30.3萬字
本書是宋史專家、文獻學者王瑞來先生所寫關于古籍校勘的方法論之作。本書分綜論、方法、輔助知識和案例四部分,凡收文八十篇,以類相從。綜論部分主要講校勘底本的選擇及校勘四法及其反思;方法部分主要講校勘原則、校勘范圍、出校等問題。輔助知識篇主要講典章制度、歷史地理、年代、語言文字與校勘的關系。案例部分主要講古籍中具體問題的校勘問題。
王瑞來 ·中國文化 ·18.4萬字
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人們對色彩追尋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那么,每一種色彩的歷史命運如何?人們的色彩觀念又有著怎樣的文化演變?中國傳統色背后的歷史文化與故事值得我們探索。本書共四章,分別從大自然、動物、礦物和生活4個方面講述了100多個中國傳統色背后的歷史文化與故事。書中以顏色為核心,結合可愛的插畫,用詼諧的文字講述了顏色的由來、相關的名人故事、制作工藝和文學詩詞等文化知識,讓人們在感受美的同時,也能了解與顏色相關的文化知識。全書圍繞中國傳統色拓展自然科普、歷史人文知識,與人們身邊的萬事萬物密切結合。內容豐富,語言詼諧,圖片有趣,適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懂懂鴨 ·中國文化 ·2.9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體育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3.8萬字
明清皇陵是我國保存最好最完整的皇陵,更是集我國歷代皇陵之大成,現在都已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怎樣讓廣大讀者和旅游者在最短時間內最多地了解明清皇陵呢?我們想到了“圖解”的方式——以圖為主,輔以簡單的說明文字。希望這個圖冊能夠對普及明清皇陵知識起到推動作用,希望它是同類讀物中最簡明、最實用的之一。
徐廣源 ·中國文化 ·1.2萬字
《一本書走近國學》采用縱橫結合的結構,先以時間為線索,縱向敘述從古至今每一個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狀況及其歷史背景,而后又以文化領域為框架,橫向分述各領域的發展狀況,并取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典籍,給予詳細地解說。縱橫結合,互相呼應,又互為補充,盡可能讓讀者對國學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在語言上,本書力求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既凸顯文化底蘊,又緊扣時代脈搏,讓讀者感受國學的魅力。
閑云居士主編 ·中國文化 ·20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編,共十八章。選擇當前富有代表性的十余個文學或文化熱點問題,如“斷裂”事件、重排大師、新概念作文、國學熱與于丹現象、《沙家浜》與紅色經典改編、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上海寶貝》與“另類文學”、網絡文學的現狀與問題、新移民文學的境遇與發展、“金王之爭”“二余之爭”“韓白之爭”、《國畫》與官場小說、《狼圖騰》與生態文學、毛澤東文化熱、“大話”文學潮、底層文學寫作等進行分析。試圖通過這些個例或個案解讀,以點帶面,對當下及近些年中國文壇出現新的文學思潮和動態、趨向進行概括。讓讀者了解當下中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既頻頻多變而又活潑無序的真實狀態,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和分析、把握問題的能力,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加當下文學和文化的建設。本書在前版基礎上做了較大修訂,新增了一篇前言和四章內容(第七、九、十、十八章),考慮內容方面的因素,刪去了前版中“‘梨花詩’與現代漢詩”一章。
吳秀明主編 ·中國文化 ·31.5萬字
本書以春夏秋冬為序,以生命體驗與文化貫通相融相生的方式切入,從言語組織方式的角度闡釋古詩藝術的形成規律;從詩歌生發的角度探尋古詩產生的文化邏輯;從詩與生活互證的角度理解詩性生活和生活詩性。同時穿插50余幅宋代山水名畫(含山水小品)臨摩畫,配近百幅精美宋元花鳥小品名畫臨摩畫,從四季生活的角度,以文化貫通的視角關注古詩的言語方式體現的詩語藝術,直擊詩歌核心,揭示詩歌藝術形成規律,創生“現代詩話”。
黃榮華 ·中國文化 ·7.7萬字
《重陽》是一部為國人量身打造的傳統節日知識讀本。重陽歷史悠久,節俗豐富,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本書中,作者分三大板塊詳細介紹了重陽的多種起源、歷時兩千多年的流變、古今中外的各種節俗與現狀,以不同時間、地區的風俗活動、歷史典故、詩詞歌賦、民間傳說穿插其中,輔以精心挑選的近50幅彩插古圖,挖掘傳統文化中蘊藏的至數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終極的壯觀,帶你在傳統節日里體悟中式生活的時間之美。
楊琳 ·中國文化 ·8.1萬字
本書選編自《孫子淺說》,最早于1937年出版,由北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和劉邦驥合作,共分為7篇,是對《孫子兵法》所作的校釋和注解。《蔣百里劉邦驥講孫子》通過介紹悖論戰爭、止戈為武、慎戰、軍爭為利、雜于利害、出奇、兵不厭詐、權謀補白、兵形似水等內容講述孫子的主要思想。一方面承曹操、杜牧、王皙等歷代為《孫子兵法》做注大家的心得成果,另一方面大量引入西方現代軍事思想,著重從整體上闡述孫子的兵學思維,具有很強的現代意識和實用功能。
蔣百里 劉邦驥 ·中國文化 ·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