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邀請了當代中國文藝界二十個領域一百位富有個性和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回望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與物件,講述此物與“我之為我”的獨特故事。一百位名家囊括了當代文藝界的精英,譚盾、林懷民、徐冰、阮義忠、呂楠、阮儀三、陳燮君、賈樟柯、王澍、李宗盛、金宇澄、錢理群、黃永松、楊麗萍,等等,每一段故事關切一場人生或獨特的創作歷程,充分呈現來自生活的饋贈與生命的印記。
《生活月刊》編著 ·隨筆 ·16.6萬字
《孔子:我們的好老師》從孔子的相貌氣質、身世家傳、成長之路等多方面、立體介紹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孔子,同時作者又對孔子的飲食觀、穿衣觀、教育觀、女性觀及音樂觀等做了詳細論述,為我們還原了一位懂生活、有品位的仁師孔子。
劉冬穎 ·隨筆 ·8.6萬字
林語堂、梁實秋等人認為,李宗吾在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本書是李宗吾的隨筆作品,編者為其添加了目錄,以方便閱讀。李宗吾在書中闡述了個人思想的中心點,分析了中國的“心理戰爭”為何是最高等的戰術,也論述了中國人的學問研究等問題。書中末尾附加了李宗吾的經典文字《我對于圣人之懷疑》。語句簡潔有力,內容思想深刻,在今天讀來仍讓人回味無窮。
李宗吾 ·隨筆 ·3.7萬字
美國旅行家比爾·波特以其20多年前自己在我國西南云貴黔地區的游歷為我們圖文并茂地再現了當年有關少數民族風土人情、飲食服飾、婚慶習俗等場景。比爾·波特深愛中國傳統文化,多次游歷中國,每次都在不同的文化主題下用文字和照片記錄旅行中的見聞,他對中國西南這一地區的美景和神秘充滿了向往和好奇。在這本《彩云之南》中,他從香港出發,經廣西,過貴州,然后到達云南,以生動、幽默的語言為我們記錄了“彩云之南”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帶我們領略西南邊陲地區少數民族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美)比爾·波特 ·隨筆 ·10.2萬字
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要真正理解中國,認識中國,特別是中國古代藝術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來,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敦煌以及其背后的歷史似乎遙不可及。但實際上,敦煌不僅屬于學界,更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要“繼續敦煌”,實有必要讓敦煌走出學界,走進大眾。2010年和2013年,《生活》雜志的采編團隊幾次前往敦煌、蘭州等地,對幾代“敦煌人”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訪。這本書是4年多追蹤歷程的結集,將呈現一場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與一個(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國與數十載人生的相遇。莫高窟與她的守望者們,在荒漠中相互召喚并彼此守候。他們的守護延長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們也找到自我,找到藝術、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眾人受到召喚》為四色圖文書,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貴圖片,又有《生活》攝影師實地拍攝的圖片,精美、大氣、有意境,富含人文張力和表現力。
《生活月刊》編著 ·隨筆 ·15.2萬字
《三教偶拈》是由寫儒家王陽明靖難,佛家濟顛顯圣,道家許真君斬蛟三篇小說合編而成的,借以體現編者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取名《三教偶拈》。現存于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首有署東吳畸人七樂生的序。有的學者考證,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曾著有《七樂齋稿》一書,他又是吳人,據此認為《三教偶拈》是馮夢龍所著。此說可疑,或為他人,或為假托。
七樂生 ·隨筆 ·12.2萬字
莊子是個非凡的思想家——他是中國思想富有浪漫詩情、生命體驗和批判頭腦的詩人哲學家,他妙解生死、漫話人生的曠達與幽默,讓一代代的中國人傾心。《莊子:站在人生邊上》從平凡的角度,以女性的角度,站在紅塵之外觀照紅塵,通過莊子中精彩的寓言故事,了解真正的莊子,并發掘莊子思想的魅力,讓我們站在紅塵之外觀照紅塵,以一顆平常心看待生活。
劉冬穎 ·隨筆 ·10.1萬字
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街頭,克勞公司的廣告牌隨處可見。公司創辦人卡爾·克勞是上海灘較早開始從事廣告和商品推銷業務的外國商人,他將四萬萬中國人全都看作潛在的顧客,研究了與他們相關的方方面面。本書中,克勞以記者獨有的敏銳眼光和詼諧精準的文字,描繪了他所經歷的一系列逸聞趣事:“漢堡馬掌”并不都來自德國漢堡,一包十二枚規格不同的縫衣針就算作為贈品在中國也沒有市場,買錢塘江的魚付的錢可能并不包括拴魚繩的費用,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國菜”炒雜碎在中國卻并不存在……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中國文化和在中國做生意的思維方式,至今仍未過時。
(美)卡爾·克勞 ·隨筆 ·15.2萬字
相對于“柴米油醬醋茶”的煙火氣,煙與酒雖與日常生活亦息息相關,但更強調個體的體驗,且或強或弱對每個個體有一種“誘惑”。本書即從個體出發,無論是下酒菜的名堂,還是煙酒的趣聞,是關于煙酒的學問,還是醉酒的體驗,作者皆以調侃的筆調寫來,但又真誠得近乎可愛,與煙酒相關的人與事也娓娓道來。讀來使人時而莞爾,時而捧腹,相信大多數讀者都能從中讀出“熟悉”的內容或感受。本書由四輯組成,分別是何物下酒、且來把盞、一醉方休、煙之為物,作者雖自稱俗人,但關于煙酒的個體感受寫得雅趣橫生。
余斌 ·隨筆 ·8.6萬字
在一個反智的年代,是否人人都可以是知識分子?本書為《單向街》系列文集的第5輯,本輯專題欄目圍繞“反智主義”,將美國當代競選文化造成的對歷史的無知、蘋果公司精明的設計和銷售哲學,以及同時作為“反傳統英雄”與“時代病人”的吳虞的事略貫穿在一起,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背后其實都有著反智主義的實質。本輯其他文稿還有:對兩位蜚聲世界的漢學家舒衡哲和宇文所安的精彩訪談,青年攝影師張克純拍攝的黃河地景,印度記者在中國的見聞、20世紀著名漢學家衛禮賢的孫女尋訪并傾聽祖父促進中西交流的事業的“回聲”、本雅明在柏林的童年生活,等。
許知遠主編 ·隨筆 ·12.8萬字
《江南詩性文化》是作者劉士林十多年來關于“江南文化”思考的學術隨筆合集,從“時間與文脈”“空間與變遷”“此在與詩境”三個層面對江南詩性文化的產生、發展變化及個人體驗等方面進行闡釋。江南詩性文化善于處理和協調“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社會和個人”的矛盾關系,能最大限度實現物質與精神、功利主義與審美主義的融合發展,對社會來說,可以為推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資源,指導長三角一體化的城市發展方向;對個人來說,書中描繪的諸多江南生活細節,可以思考如何在當下物質世界生活得更詩意。
劉士林 ·隨筆 ·15.2萬字
傾心游山玩水,尋跡泉茶寺觀;追溯文化源頭,水墨書寫自然;沉浸武夷山水,悠然逍遙自悟。退隱山林,訪古問今。以茶為媒,以景為介。隨手記錄,積水成淵。武夷山是個好玩的地方,但是要看你玩什么和怎么玩。作者既是一位理工男,也是一位文化客。在本書中,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行走于武夷山水間,從獨特的細節和角度,去探尋與解讀武夷山水及茶文化精髓。作者對武夷巖茶品飲進行了多層面的解讀,既有從茶水科學分析角度的闡述,又有從口感、體感去感知巖韻的律動,達到一種味要遠、體要放、心要安的體舒心放的和諧境界。
舒放 ·隨筆 ·6.7萬字
追逐了多年的美味與用餐的儀式感,驀然回首,所求的其實只是故鄉的味道和那一絲溫情。每一道菜、每一種味道,都有一段關于親情、友情、愛情或家庭或故鄉或旅行或童年的故事。本書是一部談美食、又不止于美食的散文故事集。作者以小橋流水式的文字,講述了大量來源于生活的喜怒哀樂,既有鮮活的故事情節,又有生動絢爛的美食與民俗。
曾穎著繪 ·隨筆 ·12.9萬字
作為吸血鬼研究的先驅性作品,本書深入講解了吸血鬼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的起源,討論吸血鬼與血、誘惑以及死亡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講述自薩滿、祭司與希臘諸神退卻之時起便潛伏在基督教正統教義的暗影之內,持續不斷變換形態、時隱時現的吸血鬼形象。它們活躍在瑪麗婭·特蕾莎女王御醫的報告,馬丁·路德的談話還有伏爾泰慷慨激昂的啟蒙思想探討之中……日本泉鏡花文學賞得主種村季弘跨越文學、藝術、哲學、精神分析、犯罪心理學等諸多領域,追尋棲息于人類靈魂陰暗面的吸血鬼幻想,帶領你進入戰栗、血腥與誘惑的世界。愛的技巧?就是往吸血鬼的氣質里加入些銀蓮花的謙恭。——齊奧朗
(日)種村季弘 ·隨筆 ·12.2萬字
《詠心集“從心出發”叢書:你我之間》講述“我”和“你”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而我與你之間卻有著永遠也訴說不盡的話題,發生了許多許多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喜劇或悲劇。身為殘疾人,用殘疾人的眼光去透視殘疾人的感情世界,以殘疾人的思維方式去感悟殘疾人的愛情生活,抒發殘疾人對愛與被愛的渴望,是否會更深入透徹一些呢?
劉悅來 ·隨筆 ·7.9萬字
所收《廬山日記》《秦淮之夜》《蘇州紀行》《西湖之月》《中國菜》《流浪者面影》等六篇,起筆自作家到中國的首次旅行。1918年10月至12月,谷崎輾轉從朝鮮進入中國沈陽,由北向南至天津、北京、漢口、九江、南京、蘇州、上海等地,寫下一路見聞,《中國菜》是他游經幾地品嘗食物的體驗,《流浪者面影》則是對旅途中偶遇一人物的特寫。《鶴唳》介乎隨筆與故事之間,對中國的向往之意呼之欲出。1926年1月,谷崎乘坐海輪,從已開通的長崎—上海航路直抵上海,開始了第二次中國之旅。經內山書店老板內山完造介紹,他與中國數十位文人、藝術家見面、交流,如田漢、歐陽予倩、郭沫若、任矜蘋等,其間詳情結成《上海見聞錄》《上海交游記》兩篇札記。《話昨論今》也是谷崎在上海期間與中國知名人士結交的回憶,以及回國后的來往,比如田漢帶他去歐陽予倩家過大年,比如他心儀廣東品種的小狗,特意將中國友人相贈的兩只從中國帶回日本,等等。谷崎從這些交往延展開來,對中國現代文學進行評價,寫下了自己閱讀胡適、豐子愷、周作人、林語堂等人作品的感受,美國作家賽珍珠書寫中國的作品、改編拍攝的電影也在他談論之列。
(日)谷崎潤一郎 ·隨筆 ·11.3萬字
《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部分,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文字要言不煩、通俗流暢,講透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典籍精髓。《經典常談》寫于1942年,80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全書通過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讓讀者對古文更親近、熟悉,從而產生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佳作。此外,書中還特別收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以饗讀者。
朱自清 ·隨筆 ·8.9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風物展示集,作者多年來注重觀察寄寓在風物中的自然節令之美,并研習當中延續千年的審美經驗的傳承。書稿按照時序分為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不著眼于華貴事物,只細致呈現每季中人們最常見到的桃花、檐廊、簾席、山水、艾草、琴棋書酒、迷霧、秋蟹柿子、消寒圖等平凡而典型的風物意象,同時關照他們的淵源承繼、審美氛圍和今昔對照。書稿配有作者多年來采集的意象照片,共同展示中國風物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審美細節,吸引當代讀者從生活的最尋常處發現美和情韻。
晏藜 ·隨筆 ·11.1萬字
《山家風味》是張西昌所著的一部深入探討秦嶺地區飲食文化的書籍。本書以二十四節氣為脈絡,細致描繪了秦嶺山脈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的特色食材及其烹飪方式,展現了山鄉人家的生活智慧和對自然的深刻感悟。書中不僅記錄了各種野菜、花卉、果實等天然食材的采集和食用方法,還深入介紹了當地的傳統習俗和飲食哲學。從春天的薺菜、香椿,到夏日的神仙粉,再到秋天的洋芋糍粑和冬日的臘肉,每一章節都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秦嶺的山水之間,感受著山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作者通過對食物的深入觀察和體驗,傳達了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尊重和對現代生活節奏的反思。《山家風味》不僅是一次味覺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歸隱,引領讀者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尋找到一片寧靜和詩意。本書適合對傳統飲食文化、地域特色美食以及自然生活方式感興趣的讀者。它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致敬,一次對自然和人文的深刻對話。
張西昌 ·隨筆 ·7.5萬字
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頓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為什么,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但釋卷之后,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得到一種答案——這答案,既是思辯的,也是感性的,既酣暢淋漓,又難以言說,因為,它更像是一種情緒,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開這本書,你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深信德波頓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智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變你日后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
(英)阿蘭·德波頓 ·隨筆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