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京的城門》一書,深情地描繪了古都北京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門。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穿梭于歷史與現實之間,不僅詳盡介紹了正陽門、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等著名城門的建筑特色、歷史變遷與背后的故事,還巧妙地將城門作為切入點,展現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以及城門在歷代王朝更迭中的戰略意義。書中既有對城門壯麗景象的贊美,也有對歲月流逝、城門逐漸淡出人們生活的感慨,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北京城的滄桑巨變與不朽魅力。
楊天杰 ·隨筆 ·3.1萬字
《北京的古橋》一書,細數京城水系上橫跨的座座古橋,它們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書中描繪了古橋的獨特造型、精湛工藝與悠久歷史,每一座橋都承載著豐富的故事與傳說。通過細膩的筆觸與生動的敘述,本書展現了北京古橋作為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讓讀者在品味古橋之美的同時,也領略到古都北京的水鄉風情與歷史文化底蘊。
楊天杰 ·隨筆 ·1.3萬字
《北京的古寺廟》一書,引領讀者穿越千年時光,探訪京城中一座座莊嚴古雅的寺廟。書中詳盡介紹了古寺廟的歷史淵源、建筑風格、佛像藝術及宗教文化,每一座寺廟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生動的敘述,本書讓讀者在品味古寺廟的寧靜與莊嚴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宗教文化的獨特魅力。
楊天杰 ·隨筆 ·3.5萬字
《北京的故居》一書,深情地追溯了多位歷史名人在北京的居住遺跡,展現了他們生活與思想的獨特空間。書中不僅描繪了故居的建筑風貌與內部陳設,更深入挖掘了這些故居背后的故事與主人的傳奇人生。通過這些故居的探訪,讀者能夠跨越時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體會北京作為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
楊天杰 ·隨筆 ·1.4萬字
《北京的胡同》一書,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漫步于北京老城區的幽深巷弄之間。書中細膩描繪了胡同的古樸風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以及胡同里獨有的生活氣息和鄰里溫情。通過胡同的變遷,反映了北京城的歷史脈絡與民俗風情,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那份濃郁的老北京韻味和獨特的城市記憶。
楊天杰 ·隨筆 ·2.1萬字
《北京的四合院》一書,深刻解讀了北京傳統民居的獨特魅力。書中不僅詳盡描繪了四合院的布局之美、建筑之精,還深入挖掘了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家族情感。四合院作為北京歷史文化的縮影,見證了無數家族的興衰起伏,承載了深厚的民俗傳統與親情記憶。本書讓讀者在品味四合院之美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北京城的獨特韻味與文化底蘊。
《北京的王府》一書,深入挖掘并細膩展現了北京城內眾多皇家貴族府邸的輝煌歷史與獨特魅力。從恭王府的精致園林到醇親王府的宏偉建筑,作者不僅描繪了這些王府的建筑美學與布局藝術,還深入剖析了它們作為權力與地位象征的深刻內涵。書中穿插著王府主人的傳奇故事與家族興衰,讓讀者在品味建筑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通過對王府的詳盡介紹,本書不僅是對北京古都文化的一次致敬,更是對中華歷史文脈的一次深刻探索。
楊天杰 ·隨筆 ·2.5萬字
本書是一部穿越歷史長河,探尋茶文化深邃底蘊的佳作。它細述了茶從山野間的自然饋贈,如何演變為風靡全球的飲品,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茶所承載的文化、哲學與生活方式。書中不僅講述了茶葉的種植、采摘、制作與品鑒技藝,還深入剖析了茶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傳播與影響,展現了茶如何成為連接人心、促進交流的橋梁,以及茶文化中蘊含的和諧、寧靜與智慧。
張朗 ·隨筆 ·19.2萬字
在歷史的長河中,璀璨的詩詞世界猶如繁星點點,其中最耀眼的莫過于唐詩。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唐詩,串聯起了一個風華絕代的唐朝。今天,讓我們把時間的轉盤回溯到那個風華絕代的唐朝,揭開璀璨的唐詩背后,那一位位偉大的詩人和他們或恣意灑脫或動蕩漂泊的一生。
悅潔 ·隨筆 ·3.2萬字
《胡桃中的世界》是一本內容駁雜而有趣的文化散文集。作者擷取有圖案的石頭、多面體、螺旋、卵形、紋章、時鐘、怪物等諸多在歷史上曾經被寄寓象征意味的事物,通過梳理這些事物的演變,探尋其意涵,旁征博引地書寫了凝縮于符號與象征之中的另類思想系譜。本書也是作者1970年代“形象的博物志”寫作的新起點。
(日)澀澤龍彥 ·隨筆 ·10.5萬字
《域外古城》是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馮驥才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同期出版的還有一本《域外古藝》。兩本書都是從全球性視角關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現了作者對文化遺產保護這一世界性問題的思考。《域外古城》收錄與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捷克、芬蘭和日本等國古城、古建筑、名人故居等保護工作有關的游記三十三篇,展現了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具體措施及取得的豐富經驗。
馮驥才 ·隨筆 ·7.7萬字
本書由多篇論文組成,從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哲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及其表現形式、思維特性、發展軌跡等進行探討,并以綜合性的思維對民俗喪葬文化的地位及其當代構建進行研究。涉獵廣泛,角度新穎,觀點獨特,思維嚴謹,立意鮮明。
李鋼 ·隨筆 ·18.9萬字
1.以路線游跡形式將整個故宮的布局進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和展示,可謂一本“紙上故宮”的俯視圖,細致解析這座中國人心目中的不朽建筑。2.每條線路都有知識,每個局部都有典故。雖為人作,宛自天開——600年的故宮,蘊藏了太多太多的中國文化,可謂華夏優秀文明的集大成之作。3.除去有趣長知識的文本之外,更配有視覺精美的全本解析插畫進行可視化展示。故宮的完整建造周期僅幾年時間,為何籌備期需要花費十幾載?五色土和“社稷”有何內在關聯?明三暗五指的是故宮的什么位置?九五之尊的“九五”指的是什么規制?面壁思過的“面壁”指的是故宮的哪個位置?故宮薈萃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成果,體現了國人最融合最偉大的智慧。該書以導覽的形式完整地將故宮的脈絡線路進行了可視化表達,更為精彩的是,故宮各個角落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和國學典故,都完整地進行了闡釋和講述。
劉振羽編著 ·隨筆 ·3.8萬字
本書精選吳冠中分析評論中西、古今畫家及其作品的文章,配以高清畫作,讓讀者跟隨畫家的畫眼去了解中外名畫家及其作品。藝術大師眼中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追求、他們的價值觀都在其中有所體現。更有中西方的藝術交流與暗合,中西方藝術觀的碰撞,讀來激蕩心靈,不無裨益。
賈方舟主編 ·隨筆 ·11萬字
《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是王耀慶的首部文字作品。2016年開始,出于對職業精神的困惑,王耀慶和團隊伙伴一起,自主策劃、自資制作了文化紀錄短片《職人訪談錄》。通過分享身邊“職人”的熱情與堅持,探討職業與人生的多樣可能。《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收錄其中九位藝術家的人生故事,以及自詡表演“職人”的王耀慶的“自問自答”,更加豐富完整地呈現了鏡頭背前的故事,以及王耀慶對表演和演員的理解、對職業和職人精神的堅守。林奕華、林懷民、李士龍、陳建騏、鐘澤明、焦元溥、田島征三、北川富朗、楨文彥……“在每一期的采訪中,我都會問:如果不從事現在的職業,您還會選擇其他職業嗎?您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大家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堅持了這么久,一直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面,這就是積累;不厭其煩地一直重復,在重復中嘗試把事情做到更好,這就是生命。”
王耀慶等 ·隨筆 ·11.1萬字
《味綠居閑話》一書以文化的視角鉤沉各類藝術的精妙意蘊,同時融入作者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從而凸顯出其廣博的文化視野與深摯的文化情懷。全書文字清雅,感情豐沛,予讀者美的熏染和滋養。
嚴克勤 ·隨筆 ·12.9萬字
這部作品,以優美大氣的散文筆法鉤沉宣紙創生的歷程,探尋附麗于古宣紙上的歷史之謎,爬梳宣紙上的書法、繪畫,以及古往今來大家名流寄情宣紙的因緣,揭示宣紙的前世今生與營造技藝,進而透析宣紙所蘊藉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與文化氣象。本書還通過對宣紙誕生于皖南進行細致描摹和深入分析,抒發了對江南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深情禮贊。
趙焰 ·隨筆 ·14.2萬字
該書沿用一貫優美輕松的筆調帶領讀者們深入到我們日常最關心的問題——工作,工作與生活是人生兩大主題,工作是如何發展的,我們今天是如何工作的?為什么我們要工作?工作給我們帶來的是什么?德波頓的特點就在于一個很平常的主題也能寫得引人入勝,而且使讀者在讀后有所領悟,本書也是如此。相信本書的出版對于每一位職場上的人來說,都會是有益處的,可以讓每一個人重新審視他的工作,也更加地享受生活。
(英)阿蘭·德波頓 ·隨筆 ·10.8萬字
本書是圣凱教授于2013年寫作的禪思隨筆,分為念心、存在篇、煩惱篇、修道篇、解脫篇、佛教篇、哲學教育篇、行者篇、經典擷錄篇等。本次再版在初版基礎上有所增訂,增加了一組書畫評論,如《書寫禪意的生命——讀宗家順的書法藝術》《天地的筆畫、悟觀與境界——談田東輝的書畫藝術》《游戲三昧——生命的終極關懷與實踐》《天地筆畫之“精氣神”——讀范石泉先生書法有感》等。全書既有寬闊的歷史視域,又有深刻的歷史反思及真摯的情感。
圣凱 ·隨筆 ·6.7萬字
本書收錄藏書家謝其章近幾年讀書、藏書的心得體會,有發人深思的感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有盎然的生活情趣,一個個近現代文人,一樁樁文壇趣事在書中躍然紙上。本書篇目涉及人們熟悉的魯迅、張愛玲、葉靈鳳、黃裳、沈昌文;也涉及人們不甚熟悉的包天笑、簡又文、唐大郎;還涉及大家也許是頭一次聽聞的丁力、李景慈、梁又銘等人。這些人物都曾在文壇和報壇上活躍,在一份份古舊刊物上留下自己的印痕與一些有趣的掌故。作者依托自己收藏的古舊書刊,挖掘塵封的往事和文海遺珠,使得人們對這些曾經的文化名人,以及一份份刊物,產生更深入的了解。書中還講述了作者與眾多愛書人、藏書人相互交往的種種故事和滴滴真情。
謝其章 ·隨筆 ·1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