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曹雪芹在塑造賈寶玉典型形象之同時,以最精彩的筆墨,塑造了多個系列的女性群像,尤其是才能、膽識、風姿卓異的少女、少婦的形象。他以這些人物群像體現其人生、社會與美學之理想:揭示男權中心主義已經徹底腐朽,必須埋葬;而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女權文化少女、母親崇拜意識正在復蘇、復活;男尊女卑這個歷史公案必須推翻,通過撥亂反正,使兩性關系進入正軌。
季學源 ·理論 ·27.3萬字
這是一批中國優秀的神話學學者的精研之作,它以文集的形式,專著的編輯方法呈現,旨在濃縮這批學者“數十年磨一劍”的研究精華,體現出中國神話學界當下的水準,以及人文研究領域的開拓性思考。全書按學科的內在邏輯來分章節,在編排上附有每位作者的神話研究觀點總揆、佳作介紹,并由其推薦該領域數種重要的文獻,以便讓專業學者、有興趣的讀者深入了解中國神話學的前沿風貌。
譚佳主編 ·文化研究 ·27.3萬字
本書從身份認同這個角度切入,以個體的現實身份、群體的族裔身份、性別身份、語言身份和藝術身份等幾方面來透析海外華人文學的跨文化特質,闡釋有代表性作家的個性特征、群體與流派之形成、發展與影響,其作品主題、風格之變化等等^通過對海夕卜移民作家作品的觀照,結合傳統文本細讀批評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在異域多元語境中文化建構之意義。人類不斷的智慧探求呈現了人性剛柔并濟的廣度和深度,那些釋放心靈能量創造出交織著充沛的激情與生命力的煌煌巨作,展現出一部人類精神文化成長的史詩與命運交響曲。
呂紅 ·文化研究 ·27.2萬字
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各自擁有不同的語言、價值、思維方式和社會關懷。科技知識分子與人文知識分子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嚴重阻礙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大多數知識分子囿于一隅,往往導致他們對現實的曲解,對過去的誤解以及對未來的無解。造成兩種文化嚴重分裂與沖突的原因很多。科技知識分子需要克服科學主義以及對科學技術的盲目崇拜,人文知識分子則需要克服孤芳自賞與固步自封。在后現代社會與后科學時期,尋求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匯通已成人類共識的主流。論著試從本體論、主體論、語言論三個維度反思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這兩種充滿張力的文化異同點,尋求它們融合的可能性。
魏家川 ·文化研究 ·27.2萬字
《四十八堂國史課》是一部由多位歷史大家撰寫的通史。它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既有宏觀歷史概述,也有微觀歷史事件解析。該書按照朝代來劃分章節,每一朝代都由該領域的學術權威人物來撰寫。比如王國維講述先秦的歷史,張蔭麟講述大漢的歷史,呂思勉講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9位殿堂級大師的傳世經典史作,道盡五千年曲折,是百年來中國最好的歷史書!
王國維 呂思勉 ·中國文化 ·27.2萬字
這是一部系統論述元大都文化發展的專著。從元大都在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地位、價值、作用等方面,肯定了其非凡的文化成就;從多元文化的繼承、融合、交匯、創新角度,探索了其文化的基本特征;從元大都政治、經濟、科技、市民素養等側面,梳理了其文化發展的綜合環境;通過對文化體制機制的剖析,凸顯其在人才成長、發展中的機理作用;從凝聚力、號召力、引領力以及歷史貢獻方面,對其文化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
傅秋爽 ·地域文化 ·27.2萬字
本書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陜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的修訂版上冊。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機制,全面論證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形成和演變的歷程,介紹了與皇帝制度相關的太子制度和太后制度等內容,分析了皇帝制度的運作方式及其與官僚制度的關系;論證了古代中央政府從世襲制到官僚制的演變,展示了帝國時代中央政府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后期六部制的變化內涵。全書資料翔實可靠,邏輯嚴謹,言必有據,有助于讀者從政治制度角度了解中國國情的歷史淵源,初版得到學界較高贊譽,適用于對本主題感興趣的各類讀者。
劉文瑞 ·中國文化 ·27.2萬字
本書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試論》(陜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的修訂版下冊。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機制,全面論證了古代地方政府的發展演變過程,分析了古代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及其體制運作,探究了古代地方體制的職能變遷和吏治問題;闡述了古代官吏的培養、選拔、任用、職務規范、考課、獎懲黜陟、品秩俸祿等制度內容,研討了世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變化軌跡。全書資料翔實可靠,邏輯嚴謹,言必有據,有助于讀者從政治制度角度了解中國國情的歷史淵源,初版得到學界較高贊譽,適用于對本主題感興趣的各類讀者。
劉文瑞 ·中國文化 ·27.1萬字
本書在概述我國標準化工作和我國IT領域標準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國內外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的國內外最新進展情況,匯集了信息技術領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最新國內國際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及國際專利政策和標準中吸納專利的統計資料。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編著 ·非遺 ·27.1萬字
本書稿是屈原文化研究叢書之《讀騷拾零》,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大委托項目(2016WTA05)階段性成果。為更深入地研究原文化,本書占叢書一角,重點探討屈原之經歷、人格,屈賦之特色,以及端午文化等具有學術討論價值的問題。
劉石林 ·文化研究 ·27.1萬字
《夜航船》是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撰寫的一部文化常識小百科,全書分20個大部125個小類,收錄四千多條條目。天文地理、經史百家、日用文玩、三教九流等,廣采博收,無所不包。本書集趣味性、故事性、知識性和文學性于一體,每一則均短小精悍,問世300多年來一直以秘本流傳,仿佛暗夜之河里綴滿燈光的小舟,光彩耀目,引人向前。
(明)張岱編撰 黎福安整理 ·中國文化 ·27.1萬字
本書是紹興歷史文化叢書之一。文化名城紹興歷史深厚,文化博大精深,紹興歷史上豪門望族成為紹興文化的重要支撐。一個家族中有許多人甚至幾代人的文化傳承必將對一個地域形成一定的影響。在各個領域取得成就的豪門望族共同建構了紹興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書對自南朝至民國近二千年紹興望族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挖掘出時代氛圍對望族形成的影響,望族的家族教育、門風形成望族的基本特色,家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對紹興甚至對全國都產生影響。
朱麗霞 于蕾 周慶貴 ·理論 ·27.1萬字
在古代文學批評之中,難易論、家數論、優劣論、正變論等是習見的批評范式。作為“范式”,它具有理論的集約性、基本內涵的穩定性與方法的可傳承性。本書每個范式的研究包含以下基本層次:對其出處源流的梳理;對其基本內涵的界定;其在具體批評語境之中的表現;其所包含的中國文學精神本質。
趙樹功 ·文化研究 ·27.1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發展。全書分上、下編。上編涉及初唐時代重要人物尉遲敬德、武則天與狄仁杰、姚崇事跡,以及唐朝與武周政權交替時期朝野政治演變,永泰公主與懿德太子關聯問題,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討等。下編首先考察唐代飲食與官場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飲食觀、唐代的獻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廚、道教徒的養生飲食,相信對當今社會會有所啟示。其次論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唐代文化與長安、唐代學術文化的發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錄收錄了26件武則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資料,堪稱學界的第一次集中搜羅,對探討唐與武周交替時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書對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發展的一些具體事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的專門之作。
拜根興 ·文化研究 ·27.1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是海南大學主辦的以海南歷史文化為中心的專業性學術刊物,在國內相關學術領域,特別是地方史研究和唐、宋、明、清等斷代史研究領域產生了影響。本期為特刊,是為慶祝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海南大學海南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十周年而選取的有代表性的專家論文成果匯編,共分為“歷史淵源”“文化嬗變”“黎族研究”“地方文化”“移民文化”“歷史人物”“海洋文化”7個部分。
李長青主編 ·地域文化 ·27.1萬字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約工匠、學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隸工匠,是這些真實具體的男女工匠,創造了秦漢中國。李安敦教授透過本書,帶領我們了解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所處的復雜的社會、商業和技術網絡,讓我們從走馬觀花中停下腳步,開始體悟千年前的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有著與當下的你我一樣的人性。
(美)李安敦 ·文化史 ·27.1萬字
五岳祭祀是中國古代山川崇拜的最高形式,深入研究五岳祭祀演變,是研究古代山川信仰的重要突破口。本書通過對秦漢以來歷朝五岳祭祀做出通代考察,總結歸納出五岳祭祀史上的主要環節,揭示五岳祭祀變遷的思想動力以及五岳在歷朝的政治地理意義。書中提出了若干新論點,指出東漢“五岳”融入了朝廷的禮制體系,這與受儒家影響的西漢神爵之制是一脈相承的;提出隋代在五岳祭祀制度上的創新頗多,其建樹不亞于兩漢等。
牛敬飛 ·民俗文化 ·27.1萬字
《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工作者必讀的經典著作,但其原文晦澀難懂,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太多,沒有一定的古文基礎,背誦起來難度很大。目前一些現代的譯文版本參差不齊,有些難以表達古人的原意,有些顯得冗長拖沓,不但浪費學習者的寶貴時間,也可能將人們引入歧途。現將四大經典的原文,用七言詩的形式進行了翻譯,既朗朗上口,又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助于激發起人們學習經典著作的興趣。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學習中醫藥的熱潮已經到了!相信此叢書的出版,將會改變人們的學習習慣,將會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劉紀青編著 ·中國文化 ·27.1萬字
本著作詳細地介紹聯合國、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的遺產體系及其生成演化的歷史。其目的是為了更全面地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在世界遺產體系中的角色,需要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重要的、代表性遺產發達國家的遺產體系有足夠的了解,包括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遺產事業的操作體系和規則進行評估,對代表性遺產發達國家遺產體系進行評述,做到知己知彼,并加以借鑒。課題組利用全球相關圖書和數字網絡資源,廣泛收集全球文化遺產相關咨詢數百萬字(包括外文書籍200余冊,外文論文千余篇)。在梳理和掌握當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實踐的脈絡、取向和范式的同時,關注國際遺產研究的最新動態,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研究提供持續性的文獻支持。
彭兆榮等 ·各國文化 ·27萬字
典故,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每一個典故大致由出處、故事、含義三部分組成。中華文化淵源流傳,每一個典故的背后,都有一個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
周治主編 ·中國文化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