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學術體系內部尋找中醫理論研究全面擱淺的基本原因,揭示中醫理論研究中的焦點、疑點、熱點和敏感問題,剖析了兩大學術流派各自存在的深層問題,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和思考中醫。全書十七章,包括:中醫學在混沌中前行、古今中醫臟腑辨證體系的嬗變、雙軌制下的辨證論治體系、《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質疑、中醫動物模型研制舉步維艱、證的生物學特征研究面臨的尷尬局面、證候類中藥新藥研制的可操作性問題、中醫學的理性選擇等內容。
梁茂新 范穎 李國信 ·中醫 ·28.1萬字
本書是在首都國醫名師著名皮膚病專家蔡瑞康教授20世紀70年代跟師朱仁康先生求學筆記基礎上整理而成,蔡瑞康先生是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原空軍總醫院)皮膚科創始人。20世紀60到70年代,先后師從趙炳南、朱仁康兩位中醫大家,從而奠定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的基礎。本書力求保持文獻原貌,對朱仁康先生中醫皮膚外科學術思想、實踐經驗予以介紹:梳理流派傳承脈絡;分析理論見解與辨證思路;總結特色治療方藥。書中部分內容為首次披露,零金碎玉,彌足珍貴。
蔡瑞康 宋坪主編 ·中醫 ·13.6萬字
本書將中醫內科臨床常見的30個病癥按照從辨證抓要點,從經典找思維,從臨證識分型,從名醫悟醫道,讀典拜師臨證談體會,思考問題六個軸線書寫,為讀者提供相關經典論述,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建立中醫思維;并學習名師中醫內科臨診經驗實錄,提高解決中醫內科臨床問題的臨床實踐能力。
宋立群 ·中醫 ·23萬字
以太陽歷為基礎,中華先賢創造出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故此太陽歷具有中醫文化的基礎性要素全部具有的規定性與無限循環性。太陽歷最根本的兩個節令是冬至夏至,陰陽就是這里抽象出來的。不認識太陽歷,陰陽五行是玄學;認識了太陽歷,陰陽五行是精美精確的太陽法則。本書以兩種太陽歷為依據,重新解讀中醫文化,解答中醫難題,醫治西醫不能醫治的疑難病。
劉明武 ·中醫 ·36萬字
《本草綱目》所述內容實用,涉及知識廣博,不僅對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療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對現代醫學、現代飲食學、現代養生學、現代保健品的開發,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因此,本書在參考了多種版本的《本草綱目》基礎上,以面向大眾、經濟實用為目的,以盡可能展示原著的全貌和完整為前提,并適當地刪去了一些怪異難得的品物和一些缺乏科學性的醫方,以利于讀者更好地掌握日常飲食養療的知識,以便讀者更好地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參照學習運用,真正獲得保健養生的幸福生活。
李時珍 ·中醫 ·3.6萬字
《傷寒尋源》,清呂震名撰,全書分上中下三集。上集為傷寒正名,首辨風、寒、濕、溫、熱之源流,詳論六經辨證諸法;中集辨識發熱、惡寒、惡風、潮熱、寒熱、煩躁等諸證,并將其疑似之處予以鑒別;下集匯集桂枝湯、桂枝加桂湯、葛根黃連黃芩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113方,闡述仲景治療大法,循其矩矱,論述辨析。該書是一部研究《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探歷圣之淵源,綜諸家之得失的著作,為后世醫家所重。本次校注以清咸豐四年甲寅(1854)吳門潘遵祁刻本為底本。
呂震名 ·中醫 ·9萬字
《難經直解》又名《詳注難經脈訣直解》,刊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清初著名醫家莫熺所撰。莫熔,字丹子,號皋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全書兩卷,卷之上一難至三十難,卷之下三十一難至八十一難。內容包括診法、經脈、臟腑、疾病、腧穴、針法六大部分。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簡稱康熙本)為底本。
(清)莫熺 ·中醫 ·6.2萬字
《上班族身體保養指南》是一本您可隨時放在手邊查閱、操作、受益的健康手冊。上班族的年齡大多在25歲至55歲之間,他們是社會的精英,家庭的支柱。但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身體常處在亞健康狀態。利用生活、工作的間隙,采用簡單、實用的方法尋找經絡阻塞點,并自我疏通,有重要的意義。書中的養生小妙招,能夠在工作間隙,在辦公桌前操作;同時對39種常見疾病提出了簡單、易行的自我調護方法。本選題為第二版,加入全書音頻,融合出版。作者簡介:路新宇,執業中醫師,中醫養生文化學者,正安中醫講師。畢業于長春中醫藥大學,致力于中醫養生的科普工作,重點研究人們如何自我養生、防疾患于未然。幾年來為多家企事業單位及老年大學做保健講座上百場。在中醫科普工作中倡導中醫“四化”,即理論知識專業化,問題闡釋通俗化,操作技巧簡單化,效果療效實用化。著有經絡養生書:《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季節養生經絡有道》。
路新宇 ·中醫 ·9.7萬字
本書將隨師薛秦老先生學習所錄之臨床醫案,擇其有代表意義者,匯集整理,書中將集辨證施治、學術觀點及醫論醫話于一體而綜合闡述,以反映薛秦老先生的學術全貌,并注意薛老先生特色處方用藥經驗的整理與發揮,臨床指導性強。
馬華 ·中醫 ·19.2萬字
《大小諸證方論》,明末清初名醫傅青主著,包括“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及“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癥方論”兩部分,其論言簡而精要,其方藥簡而效驗。時人譽為“誠衛生之善道,救死之良方”,影響力極大。著名中醫方劑學家連建偉教授悉心研究《傅青主大小諸證方論》,對書中醫論、醫方作了精辟、中肯、簡要的批注,批注文字量為全稿的20%以上,有其獨到見解,對理解、運用傅氏方論大有裨益。
連建偉 ·中醫 ·4.2萬字
《傷寒全生集》為明·陶華晚年的作品,系陶氏一生習醫之精華。對仲景《傷寒論》言而未盡者有發揮之妙;對傷寒癥狀及證候的辨證論治不拘成法和成方,具有很高的臨床指導意義。本書共四卷,173篇,約14萬言,內容包括序、凡例、目錄和正文四部分。目錄分屬各卷之前,正文四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及六經標本,表里陰陽,寒熱虛實,正傷寒,溫熱病,類傷寒,陰陽相似,合病,并病,風溫,痙癥,疫疬天行等;第二部分為各種癥狀及證候的辨證論治,并列方藥及加減變化,書中收部分針灸治法。
陶華 ·中醫 ·11.9萬字
《婦科玉尺》是一部中醫婦科著作,為《沈氏尊生書》所收書籍之一,由沈金鰲撰著。該書成書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共六卷,九篇。卷一論求嗣、月經諸疾,卷二論胎前諸疾,卷三論小產、臨產諸證,卷四論產后諸病,卷五論帶下、崩漏諸疾,卷六論婦女雜病。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無錫師儉堂刻本為底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湖北崇文書局重刻本(下簡稱“崇文書局本”)為主校本、清同治一年(1862)醉六堂刻本為參校本。
沈金鰲 ·中醫 ·10.3萬字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8卷,清代龍柏著。該書以二十八脈之浮、沉、遲、數為綱,先言脈理,復對藥食之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一一分考。全書載古方336首,藥食內容取自《本草綱目》4254味,其中藥物3148味,食物1106味;龍氏新增補遺291味,藥物193味,食物98味。此次整理以清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醒愚閣刻本為底本。
(清)龍柏 ·中醫 ·25.5萬字
《飲膳正要》是一本總結食物、食材藥性的古籍,為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著成于元朝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饌;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此兩卷是古人對各種飲食藥性的總結和飲食宜忌。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古人對食材藥性的鑒定。《飲膳正要》書中記載的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饌的性味與滋補的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
(元)忽思慧撰 楊德勇解譯 ·中醫 ·19.3萬字
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開始只是在王室貴族上層人物中間,后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佛教由上層傳到了民間,佛教中有關醫藥的經典也介紹到了中國。佛教提倡大慈大悲,積德行善,以修來世,于是開設了“六疾館以養窮民”,“立廨收養、給衣及藥”,這些做法上為衛生保健事業做出了貢獻。隨著佛教的傳播,還將僧侶的一些衛生習俗帶入了中國,如禪前沐浴、揩齒、搽油等,這在客觀上對人體的衛生保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佛學與中醫學有著深厚的淵源。23年前,在陳可冀院士的指導下完成了《中華文化與中醫學》之分冊《佛學與中醫學》第一版,時光荏苒,今天作為《佛學與中醫學》的第二版,我們對該書進行了再加工,并添入“佛教修行與中醫養生”一章,更深入地講述了佛學與中醫學的關系,期望能對讀者有所啟迪。
耿劉同 耿引循 ·中醫 ·17.9萬字
本書首篇論脈,包括脈位、指法,常見脈象、特殊脈象、根脈所主病因病機,各脈位常見脈象及臨床意義等。第二篇論藥,記載了經過臨床反復驗證的中藥在脈診上的作用靶點。第三篇論醫,對一些臨床常見問題做了專題論述,多與傳統中醫理論有差別。第四篇病案選讀,隨機選擇近年診治的醫案,是脈、藥結合診治疾病的范例。第五篇談中醫養生,是中醫養生走基層的講稿。
劉靜波 ·中醫 ·11.8萬字
妊娠期間的保養與調理對女性的身體狀況有著較為長遠的影響。妊娠期間,女性生理及心理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這個時期的健康問題更應該得到重視。本書涵蓋了十九種妊娠常見病,并針對不同病癥介紹了相應的調理方法,如中藥方劑、藥粥、藥湯、保健菜肴以及其他中醫調養方法。本書僅作為輔助調理之用,若有病癥發生應及時就醫。
李廷俊 郭力 ·中醫 ·10萬字
《法古錄》由清代魯永斌纂。全書共分為天集、地集、人集三卷。天集包括總論部分的“法古錄敘”“集古”“凡例”“用藥總義”和各論部分的草部藥物;地集主要收錄木部、果部、谷部和菜部藥物;人集主要收錄水部、土部、金部、石部、人部、禽部、獸部、鱗部、介部、魚部和蟲部藥物。全書共收藥物正品551種,附藥292種,總計843種。本書學術思想主要受《本草備要》的影響,正文內容主要節引或義引自《本草綱目》和《本草備要》等書。對于中醫藥學習、研究和愛好者來說,本書不失為一部集思廣益之作。本次校注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據原稿本影印本為底本。
(清)魯永斌 ·中醫 ·21萬字
《瑯嬛青囊要》乃清代浙江紹興醫者陳太初之醫學理論及臨證經驗著述,后世醫家對其幾近無人問津,迄今尚無任何相關研究。此次《瑯嬛青囊要》一書由中央財政支持。立項整理出版。在校注過程中,發現歷代醫學目錄著作對其版本的著錄存在錯誤之處,經詳細考證而予以訂正。同時,在對文本內容進行了細致校勘后,對有關疑難字詞及所用典故等進行了注釋,使其更具科學性與實用性。此項工作的完成,可謂填補了陳太初醫學研究及其醫著《瑯嬛青囊要》研究之空白。
(清)陳太初 ·中醫 ·13.3萬字
中醫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鮮明的特色優勢和完整的理論體系。目前,中醫已經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對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醫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中包含的科學奧秘是極其深刻的,等待我們去發掘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中醫振興發展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時刻,深入發掘中醫寶庫中的精華,彰顯中醫的獨特優勢,切實把中醫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發掘好、整理好、繼承好、利用好,一定能書寫建設健康中國的新篇章。通過中醫的多學科研究,加深人們對中醫理論的認識,架起中醫與多學科研究的橋梁,創立中醫新的辨證論治體系,促進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為大健康理論奠定堅實基礎。
雷順群等主編 ·中醫 ·6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