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體是一個講究平衡與和諧的系統,五臟六腑各司其職,互為表里,相互影響。本書總結了李世增夫婦50多年的從醫經驗,書中不僅詳細分析了當下的常見疾病,還總結出了預防和應對疾病的妙方,書中李世增李老重點闡述脾胃系統病癥,朱桂茹老師重點闡述肝系及婦科病癥,他們認為做到五臟六腑和諧平衡,才能身心健康,益壽延年。這也是李世增夫婦所倡導的養生之法,從調養五臟六腑入手,扎扎實實地打下健康的基礎。
李世增 朱桂茹 ·中醫 ·9.2萬字
全書共5卷,分別論述內、外、婦、兒諸科疾病,每卷首冠丹溪原論,次為戴元禮辯證,次列方劑、附錄。書后附有宋謙《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戴良《丹溪翁傳》。全書比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說,以及氣、血、痰、郁諸病治療見解和豐富經驗,是一部研究內科雜癥和朱氏學說的重要著作,對現代中醫臨床有指導作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劑索引,便于讀者查閱。
(元)朱震亨 王英 竹劍平 江凌圳 ·中醫 ·15萬字
名老中醫脈案處方,最為珍貴。本書作者自2012年8月成為國醫大師孫光榮學術經驗傳承人以來,伺診孫老左右,留存、記錄并總結了孫老大量的處方心得。孫老因病處方、辨證施藥,如調兵遣將,其脈案真跡,妙趣不可盡言。凡處方之中,扶正、祛邪、輔助用藥,皆以三味中藥鼎足成型,形成三聯藥組,又稱三聯藥對、角藥、對藥。處方列陣,君臣佐使分明、補引糾和俱全,同道之師友,若能嫻熟于心,臨證之時胸有成竹,真能起死回生也!作者不忍獨享,特輯錄成冊,以供同道研習。
曹柏龍 楊建宇 ·中醫 ·10.7萬字
《實用中醫耳鼻喉科學》是我社策劃組織的《實用中醫臨床醫學叢書》之一。本書4篇26章。包括中醫眼科基礎、眼的解剖生理與檢查、眼科治療、眼科病癥。重點介紹84中眼科疾病的源流、病機、臨床表現、診斷依據、類證鑒別、辨治思路、治療、預后轉歸、預防護理,為方便中高級人員參考,特設了名醫經驗及經典文獻選錄等欄目。
彭清華主編 ·中醫 ·126萬字
《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仍本著學習研究、挖掘繼承的精神,將編者段治鈞、馮世綸當年聆師講課中的學習筆記(胡希恕先生講常見病的治療),課余采擷資料(胡希恕先生醫案卡片手抄本),現在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資料中胡希恕先生精粹的醫論和豐富的治療經驗,匯集整理成冊。
段治鈞 馮世綸 廖立行 ·中醫 ·9.3萬字
《壽身小補家藏》由清代名醫黃兌楣撰著,共分八卷。由清代名醫黃兌楣撰,共8卷。《壽身小補家藏》是一部綜合性著作,包括臟腑經絡、陰陽水火等基礎理論,內科雜病、婦科、兒科、傷寒瘟疫等疾病的病因、證型和治療。立方用藥或是經驗附錄,或是古方加減,分門別類,便于稽查。本次整理以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為底本。本書系作者臨床體會,包括臟腑經絡、陰陽水火等基礎理論內容,涵蓋了婦科、兒科、傷寒瘟疫病、內科雜病、麻痘等疾病的病因、證型和治療,立方用藥或是經驗附錄,或是古方加減,分門別類,便于稽查,是一部綜合性臨床參考書。
黃兌楣 ·中醫 ·28.6萬字
王曉燕從事兒科臨床33年余,擅長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兒科疾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較高的學術水平。鑒于目前藥物毒副作用、耐藥、藥物依賴性,特別推崇采用中醫特色外治防治小兒疾病,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力。本書總結了王曉燕33年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特別是在中醫特色外治方面的經驗。
王曉燕主編 ·中醫 ·24.6萬字
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是由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同仁堂集團共創、共建、共管,并聯合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工作室、世中聯(北京)遠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探索中醫藥繼續教育模式的一次創新。《走上明醫之路——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研修成果薈萃》系該項目成果整理與總結,包括學院學習經典理論的心得和學習踐行指導老師醫德醫風,包括學員學習經典理論的心得和學習踐行指導老師醫德醫風、學術思想的體會和總結,突出中醫藥繼續教育新模式的“團隊帶教團隊,網上結合網下,遠程鏈接實地”特點。
王龍 ·中醫 ·15萬字
從臨床痛癥實際出發,選擇精簡而實用的止痛方劑和止痛中藥為主要內容。全書分三篇:上篇痛癥的理論及止痛方藥之文獻概況;中篇收載止痛方劑200首,每首方劑包含了方源、組成、止痛原理、現代研究、臨床應用等內容;下篇收載止痛中藥200味,每味中藥除記載了該藥的正名、異名、鎮痛藥理等項外,還編撰現代藥理藥化實驗研究的最新動態,力求資料可靠,內容新穎,立足臨床,重在實用,對痛癥臨床與研究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吳承艷 李振彬主編 ·中醫 ·33萬字
本書主編鞏昌鎮以訪談的形式記錄了陸飚、王少白、李燦輝、金觀源、陳德成、冷三華、彭增福、劉寶庫、李永明等九位移居海外針灸人的貢獻,內容涉及跳針針法、糖針、解剖針灸、反映點針灸、動筋針法、逆向刺激療法、激痛點針灸、瘢痕松解術、針灸氣球模型等。這些探索性發現既包含他們構建的新理論、創造的新方法,也包含對傳統的深度挖掘和對經典的刮垢磨光,更是他們與時俱進、不懈努力的心血結晶。對針灸臨床工作者有一定參考價值。
鞏昌鎮主編 ·中醫 ·14.6萬字
“灸法”與“美容”是社會上的熱門話題,針灸美容有很好的療效,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綠色療法,因其沒有毒副作用,被美容業推崇與追求,已廣泛的應用。其中,灸法美容的療效獨特,方便實用,更是一朵艷麗的奇葩。本書作者是權威的中醫專家,針對美容祛斑這一主題系統總結了美容祛斑的中醫學理論,分析面容衰老、面部色斑的病因病機,探討美容祛斑灸法的作用機理,提煉了美容祛斑的常用灸法。結合自己40余年的臨床經驗,在何氏藥物鋪灸療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何氏美容祛斑散,創新了美容祛斑面部灸法、美容祛斑臟腑灸法、美容祛斑沖任灸法、美容祛斑循經灸法、美容祛斑回旋灸法等,形成何氏美容祛斑灸法體系。
何天有 何彥東 ·中醫 ·9.6萬字
緊密結合臨床。每一章節均以病例帶出講解和討論。重視脈診,從脈診角度解析傷寒六經病。首次揭示了厥陰病的病機,脈證,治則和治法,突破了以往對于厥陰病認識和治療的模糊不清的狀況。厘清了少陽病的脈證和治療,從理論到實踐上明晰了“柴胡劫肝陰”的原因,對于防止柴胡證的濫用,起到了一個從理論到應用上的指導作用
唐紹華 ·中醫 ·13.4萬字
全書的內容來源于作者每日門診后的行醫感悟。包括德成而上(大醫之德:關愛患者)、藝成而下(針藥并用實踐錄)、行成而先(中醫治病新思維)、效成而后(效驗奇案)四個部分,既有具體經過,又有體會,均為原生態日記,記錄一位女中醫師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全書案例豐富實用,可供廣大中西醫臨床醫務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廣大中醫藥院校在校生學習參考。
黃濤 ·中醫 ·20.5萬字
《嶺南名醫盧朋方藥論選》精選盧朋方藥學論兩部,即《藥物學講義》和《方劑學講義》。兩部作均成書于民國十八年(1929)前后,分別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藥物學和方劑學教材。《藥物學講義》按藥物功效分為平補、補火、溫散、平散、散寒、驅風、散濕、散熱、吐散、斂澀、鎮虛、滋水、溫。腎、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平瀉、溫血、涼血、下血、殺蟲、發毒、解毒、毒物等二十八類。作為早期的中藥教材,該書未采用總論、各論分述的編寫體例。對于每味藥物的介紹,則采用集注的方式,以歷代本草所述性味、功效、主治為核心,后附各家相關論述。在內容上多的側重臨床用藥,特別是對功效相近的同類藥物進行了仔細的鑒別,具臨床實用價值。但該書與當時許多中醫學校教材一樣,對本草學知識介紹相對較少,體現了該校以培養臨床人才為主的辦學宗旨。
盧朋著 ·中醫 ·18.7萬字
本書為張德英先生就今日中醫所面臨的質疑,以及中醫發展的困境和障礙等問題,撰寫的解答文章,故名之曰“答難”“解惑”。同時,本書采用了中醫經典《難經》的“問難與解答”的模式,參照《難經》設定質疑題目為八十一個,也是本書取名“答難”的另一個原因;且有向經典致敬之意。書中所選取的對中醫的質疑,是現下比較普遍的、多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謂中醫從業者乃至行業外人士都耳熟能詳的質疑之聲,有些問題則是數十年來議論紛紛而沒有了斷的爭議,此外還有中醫行業所面臨的嚴重的發展困境,作者皆付諸熱情而詳盡的解釋文字。其解答雖限于一家之言,但作為中醫熱點、難點問題的討論,是有啟發與參考價值的。作者簡介:張德英,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中醫學院教授,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近40年。全國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推拿療法雜志》專家編委。曾先后在《中國中醫藥報》、《中醫雜志》、《中國針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著作6部。
張德英編著 ·中醫 ·13.9萬字
本書共分七章,即灸法總論、灸法的種類、經絡、腧穴、臨床各科疾病的灸法、現代灸論綜述、灸法文獻。本書以全、精、新的要求,對中國灸法的起源、發展和應用進行了全面闡述。為恢復和提高灸法的歷史地位、發揚灸法的臨床應用價值,做出了貢獻。
張奇文 ·中醫 ·41.6萬字
《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著作,為中醫相關人員所必備。《黃帝內經靈樞》屬中醫經典影印叢書。本次為平裝小16開單頁影印,字體更清晰美觀,便于閱讀、攜帶。本次影印《靈樞》,選用的是明趙府居敬堂本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誤),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醫 ·729字
《莊曾淵實用中醫眼科學》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突出了中醫眼科基礎理論、診療技術和治療方法的專科特色。分論從臨床實際出發,針對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27種眼病,從基礎到臨床,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亦包含了作者多年從事中醫眼科工作的感悟和心得,希望某些經驗和觀點對解決臨床上存在的實際問題可能有所幫助。
莊曾淵 張紅 ·中醫 ·39.8萬字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對眼病的治療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西方醫學治療技術傳入我國,其治療效果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然而,西醫并非萬能,有些眼病通過西醫治療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筆者通過祖父傳承的眼部放血療法,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實踐,摸索出一套中西醫結合治療眼病的新方法。為了便于讀者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附有驗案。這些驗案均是筆者臨床治療的實例。后面還附有闡述醫者觀點的按語。為了便于鑒別眼病的各種癥狀,筆者親自描繪了各種眼病的彩色圖譜,以供參考,簡單實用。
王霖有 蘭春蓮編著 ·中醫 ·7.6萬字
上篇診脈基礎篇,主要是對脈學有關理論的探討,對脈診原理和寸口分候臟腑法依據進行了闡述,提出了較有新意的看法。同時介紹了一些至今在民間上仍有所運用的古脈診法如遍診脈法、氣口九道脈法等。并闡述了脈診臨床運用方法,包括指力脈診方法的運用及癥脈同辨臨床運用方法等,對脈診其他臨床運用面臨的問題也進行了闡述。下篇診脈提高篇,主要是病脈的診辨及論治,以八綱二十八脈分類展開。重點論述了脈象辨析及體會,并結合古今醫家脈案案例詳解癥脈合參在臨床運用的具體方法。
徐培平 ·中醫 ·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