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共分兩章,第一部分介紹脈學起源、形成、脈名與脈象的分類、分部診法、診脈方法及注意事項、特殊脈象的臨床意義等;第二部分重點介紹各種脈的脈象歌、主病歌以及脈象闡釋、相類脈、脈象主證等,內容淺顯,易于背誦和記憶,書中博引《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以及諸醫家脈學專著之精辟論述,詳加注釋,作為登堂入室之階梯,對于有志學習中醫之士不無裨益。
肖進順 ·中醫 ·8.4萬字
本書由明代著名醫家薛己編著,是一部載有大量外科醫案的臨床專著。共8卷。以腫瘍、潰瘍、瘰疬、楊梅瘡等31種病癥為綱,每一病癥先簡述脈證治則,次列病案,詳記患者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癥狀、治療過程、病情分析、診斷及治療方藥,全書附方約200首。特點:①診斷注重望診和切診,辨證準確。②治療以內治為主,長于溫補。全書200首方劑,除10余首為外用方外,其余均為內治方。③醫案均為薛己親自診療的案例,可信度高。全書敘述簡明,醫案真實,層次清晰,實用性強。本次整理精選底本,內容準確,便于讀者學習查閱。本書為中醫外科醫生所必備,也可供其他中醫臨床醫生參考。
(明)薛己著 胡曉峰整理 ·中醫 ·8.4萬字
作者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后師從于著名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和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中醫外科名家陳瑞山,林偉雄;婦科專家田淑宵女士等等。臨床工作30余年,年門診量萬余人。30多年,徐書一直來致力于經方的研究,在臨床中提倡以脈診為中心,以經方作為龍頭,時方作為龍尾,專病專藥畫龍點睛。由于徐書勤于學習、善于思辨,又臨床,經驗豐富,嫻熟運用經方,一切從臨床實際出發,不只局限于《傷寒雜病論》條文,并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更加豐富了經方的臨床運用實踐。
徐書傳授 支星月等整理 ·中醫 ·8.4萬字
《活幼心書》為元代醫家曾世榮編撰。刊于1294年。全書共3卷。卷上為決證詩賦75則,以歌訣形式簡要介紹兒科診法和小兒病證。卷中為明本論43則,論述兒科各種疾病的病因、病證和診斷治療方法。卷下為信效方,載有治療小兒疾病的各種方劑230首,其中有不少方劑為曾氏所獨創。本書為中醫兒科醫、教、研人員所必備,也可供其他中醫人員參考。本書內容豐富,辨證詳明,處方精審,又以歌訣列于卷首,利于初學者記誦,實為難得的兒科參考書。本次整理,以《中國醫學大成》本為底本,以清嘉慶十六年刻本等為校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
(元)曾世榮撰 田代華整理 ·中醫 ·8.3萬字
中醫學蘊含著豐富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獨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經長期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中醫健康管理的理論體系和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技術方法。中醫學不僅認識生命的方法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而且其表述語言也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本書表述語言也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突出展示了中醫辨證治療的文化和藝術特點。
劉潤蘭 馮前進 ·中醫 ·8.3萬字
在多年的臨床中發現,雖然辨證準確,開方適宜,但并未起到應有的療效。通過詳細了解發現臨床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多數患者對中藥的各種煎服法知之甚少。適當的煎煮方法,可以達到最佳療效,同時也可避免毒副作用的發生。本書集科學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體,并配有相應插圖,使讀者能夠學到煎服中藥的基本方法。作者簡介: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帶頭人之一。在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病的研究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較深入的研究了冠心病、高血壓、病毒性心肌炎以及血管性癡呆、煙霧病等。
張軍平 ·中醫 ·8.3萬字
本書以問答形式書寫,可以設100問,或200問。以青春期、性成熟期、圍絕經期、老年期為綱,以各期常見病、多發病為目,對女性全生命周期進行一個專業科普解讀。如青春期:對女性生理的正確認識;如何預防痛經的發生;減肥對卵巢功能的影響等。如性成熟期:不孕癥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HPV感染的預防、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預防、治療等。如圍絕經期:如何平穩過渡圍絕經期、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因、治療。如老年期:老年性陰道炎的病因病機、預防、治療等。
黃素英 蘇麗娜主編 ·中醫 ·8.3萬字
李成光名老中醫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第四批、第五批指導老師,第四批優秀指導老師,海南省瓊海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海南省名中醫。本書主要講李老臨床40余年的醫案、醫論醫話等收集整理,編成此書。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術經驗總結,此部分是對李成光老中醫40余年的臨床經驗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二部分為驗案匯集,匯集了李老的經典醫案,其中內科病有23種,共76例;婦科病4種,共7例;男性病3種,共3例;五官科病10種,共11例;皮膚科病2種,共7例。全書經驗以內科為主,每個病例均詳細闡釋了病名、就診時間、主癥、辨證、治則、選方用藥、按語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為薪火傳承,乃伺診學生伺診心得匯聚而成。作者簡介:王歡:瓊海市中醫院李景君:瓊海市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何軍雷:瓊海市中醫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
王歡 李景君 ·中醫 ·8.3萬字
《吳門治驗錄》,又名《顧曉瀾先生醫案》,醫案著作,四卷,清代顧金壽撰。載顧氏臨證驗案102則,內容涉內科、婦科及目、耳、鼻、咽喉各科病證以及時病等。書寫體例為先案后按,每案內容有患者姓氏里籍、臨床表現、機理分析、治法方藥、治療過程,按語以問難形式釋疑解惑,詳析病因、病理,以及辨證用藥的原因。顧氏治法靈活,能隨證而變,臨證多效,其醫案學術價值較高,對現代中醫臨床有較好參考價值。此次以陜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所藏清道光五年(1825)青霞齋吳學圃刻本為底本。
顧金壽 ·中醫 ·8.3萬字
貝新法主任醫師在基層從事中醫工作40余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選取貝先生臨床擅婦科長疾病,詳細介紹了其在長期實踐中反復摸索總結出的心得體會,主要包括對疾病的獨特的病機認識、治療處方(多為經過臨床反復檢驗的自擬方)、藥物加減配伍訣竅等,實用性強,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貝新法 ·中醫 ·8.3萬字
《幼科折衷》,明代秦昌遇撰,二卷,小兒雜病專著。書中對六十余種常見小兒雜病進行證治立論;每論皆引《內經》要旨,并博采歷代名醫之論,概述其要,且宗《脈經》要語概括各病脈法。對五十余種雜病的病因病機、臨床癥狀及治療原則論之較詳,更附有經驗方藥及加減用法。該書對后世兒科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為后世醫家治療兒科疾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與方法。本次校注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收藏的清抄本作為底本,1980年上海古籍書店復印的精藏清抄本《秦氏幼科折衷》為主校本,上海圖書館的乾隆抄本及南京中醫藥大學清光緒八年(1882年)康斯勤手抄本作為參校本,進行點校整理。
(明)秦昌遇 ·中醫 ·8.3萬字
國醫大師劉尚義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推陳出新,提出了“從膜論治”“引瘍入瘤”的學術觀點。本書系統闡述了劉尚義教授膜病理論的學術體系,探討膜病概念及其辨證特色,總結其臨床用藥規律,深入闡述膜病學“在內之膜,如在外之膚”“在外之膚,如在內之膜”“膚膜同位,從膜論治”的學術內涵,并結合優勢病種,介紹了從膜病理論出發治療疑難病的處方用藥經驗。這是國醫大師一生的經驗結晶,有創新性,也為臨床疑難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楊柱 唐東昕主編 ·中醫 ·8.3萬字
用耳朵學中醫經典卷于2010年出版第一版,由著名的朗誦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讀全文,以小64開的袖珍版本,配以全文音頻文件,讓讀者能邊聽邊看,邊聽邊讀,邊聽邊背。讓磁性的聲音、優美的文筆、深邃的經義結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醫經典。本套叢書最多的重印了12次,36000余冊,最少的重印了4次,12000余冊。本次再版將原來的光盤改成以二維碼掃碼收聽音頻的形式。靈蘭中醫署名并進行推廣。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8.2萬字
《寒溫窮源》《濕證發微》為清末至民國時期河南“鴻儒大醫”陳其昌的著作。《濕證發微》先言天地氣運,再言人身經絡;究濕證之源,闡濕證之理,補醫門濕證著作歷史之缺。《寒溫窮源》析千古似是而非之論,辨寒溫幾微差慝之源,使學者曉得陰陽活法的道理,以傷寒治溫證宜,以溫證治傷寒亦宜也。《濕證發微》《寒溫窮源》見解獨到,“獨得三昧,足于仲景《傷寒論》條例外特樹一幟”,足為壽世津筏,對推動當代中醫藥學術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陳其昌 ·中醫 ·8.2萬字
“文化處方”者,以文化之力為藥,醫眾生身心疾病。《文化“處方”》一書輯錄了駱降喜30余個醫案,皆以文化之力治各種難病,取得顯著效果,其中又以患癌癥者居多。大多醫案患者有名有姓,有案可查,有確認其案例真實性之授權書可考。可與作者《思考文化醫學》一書相參。
駱降喜 ·中醫 ·8.2萬字
《眼科集成》,清代陳善堂著。作者采錄先哲名言,匯集名家確論,精選時方驗方精方而成。全書按五臟列方,用藥厚重與靈巧并行,治療除常法外,具有寒藥熱藥并用,攻補兼施,治法多元的特點。收集的眼科驗方內容尤為豐富,是一部在繼承前賢學術基礎上又有較多增補發揮的眼科專著。此次整理,以民國九年(1920)的渝城治古堂《眼科集成》刻本為底本,以《目經大成》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刻本、《原機啟微》明代薛己校補本、《審視瑤函》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等書為參校本,按照文獻學方法進行校勘注釋。
(清)陳善堂 ·中醫 ·8.2萬字
《四圣心源》是清朝醫學家黃元御于1753年撰寫的一部中醫綜合性著作。該書闡發了《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醫書的蘊義,包括天人解、六氣解、脈法解、勞傷解、雜病解、七竅解、瘡瘍解、婦人解等內容,涵蓋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床醫學。黃元御創立了土樞四象、左升右降、一氣周流的理論模型,強調中氣的重要性,從天人合一、水火立極、六氣從化的角度,將理論與臨床結合,對中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元御 ·中醫 ·8.2萬字
三仁湯,清熱利濕的代表方劑,問世以來,療效卓著。經數百年臨床檢驗而久用不衰,備受歷代醫家的青睞。一劑三仁湯,區區八味藥,既能宣上焦,又能暢中焦,還可滲下焦,通治全身疾病。不管是淺在肌膚四肢的外科瘡瘍;還是深入五臟六腑的內科疾病。不管是高在頭頂的腦系疾病;位于中焦的脾胃病;還是位于下焦的肛腸疾病、泌尿系疾病,只要應用得當,無不應手而效。玄機無限,哲理無窮,值得每一位臨床醫生終身探討體會。
楊承岐 ·中醫 ·8.2萬字
艾葉是我國常用中藥,大部分地區均產,具有多種使用價值,同時也是端午節最主要的角色。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的迫切需求和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廣泛普及,艾葉應用及艾灸療法日益受到百姓歡迎。本套科普圖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易學易用的方法,向大眾介紹艾葉的百余種常識及食療、藥療、灸療的方法,滿足大眾對艾葉養生知識的需求。本書介紹艾灸療法治療一百種常見病,每種病的選穴(用圖示)、灸療的基本方法、灸治時間及療效
梅全喜 肖本大 ·中醫 ·8.2萬字
《丸散膏丹配制法》曾為溫州五縣醫藥界公認的唯一標準工具書,同時具有藥政管理法規的效能,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及收藏價值。此次對原書重新釋解,一為祖國醫學經典的傳承,二為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需求。本次對原書進行了如下修訂:1.將原書的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并加注標點符號。2.原書處方中的犀角、虎骨等為1993年我國明確規定禁用之品,本次為了保留原著未做更改。3.本著傳承發展的原則,本次新增了養生類膏劑44例。全書分為藥丸部、藥散部、藥膏部、藥丹部、膠酒部、藥曲部,有不屬于以各部者,另辟雜方部,從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方面進行用藥論述,共收錄丸劑185例;散劑59例;膏劑23例,新增養生類膏劑44例;丹劑49例;膠酒劑16例;其他方59例。
周超凡 王崇煥主編 ·中醫 ·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