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醫紅外熱成像是指能夠敏感地接收人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輻射,并通過光電轉換、電信號處理等手段,將人體的溫度分布圖像轉換成視頻圖像,以表達人體表面的熱源分布、深度、強度、形態及走勢,從而全面、真實、客觀、動態地反映由人體代謝所表達的整體健康狀況的一項非接觸性的快速測溫技術。本《規范》的編寫和發布,對于規范中醫紅外熱成像攝像環境及相關概念,其保障規范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適于中醫紅外熱成像環境檢測者和被檢測者在檢測過程中參考。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4380字
根據目前執業中醫師提高診療水平、加快處置速度和提高療效的需要,本表典以表格形式提供了150種中醫基本證治和230種現代常見疾病的中醫辨證選藥規范,內容涵蓋內、婦、兒、外、五官等科。這本類似全科中醫臨床手冊的速查表典,既可供執業中醫師查閱參考,也可供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讀本科生和研究生輔助學習之用。
王玉興 ·中醫 ·3576字
該書為明?王良璨編次于明萬歷年間。該書10卷中,前8卷為“附方”,為該書的主體,共錄主方39首(如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越鞠丸等),皆為臨床常用效方。由此主方衍生出339方。其中四物湯一方即化裁出53方。每一主方先詳析主方,再將衍生化裁方分為兩類:其一為“加減湯名”,即將主方經加減其藥形成之新方;其二為“合和湯名”,即將主方與其他方合并之后形成之新方。此法以少馭多,乃方劑學研究之新法門。此外卷9“用藥”以功效統御相關藥品,進而比較各藥功效之特點,以及簡單配伍之效驗。卷10“諸賢論”乃醫學理論論說,尤重氣、血、痰、火及脾胃。
(明)王良璨編 鄭金生整理 ·中醫 ·3287字
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
(明)陳諫撰 張志斌整理 ·中醫 ·2611字
藥食同源是指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的物品,具有傳統食用習慣,且列入國家中藥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相關中藥標準)中的動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調味品)。藥食同源藥膳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藥食同源的基本思想,將藥食同源中藥與食物相配伍,經傳統或現代技術加工而成的,具有調養、康復、保健作用的一類膳食品。本書就只針對藥食同源藥膳的相關標準。作者簡介:中華中醫藥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學術團體。中華中醫藥學會接受業務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與監督管理。學會辦事機構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是全國中醫藥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預防、康復、保健、生產、經營等單位自愿結成并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法人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中醫藥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紐帶,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中醫藥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2210字
根據人體解剖結構實際彩繪,能較好地顯示皮膚及隱現于皮下的肌肉、骨骼背景,具有立體感。圖面凈潔淡雅,便于清楚顯示經絡與穴位。描繪的是中國成年男性,具有靈氣、活力,既能使經絡穴位清晰,又能得到美的感受。由14幅經絡穴位彩圖組成,配以適量的文字說明。
靳士英 靳樸 劉淑婷 ·中醫 ·2018字
中醫古籍是中醫藥學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當代中醫藥學傳承和創新的主要資源,具有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傳承的第一步必須是熟讀中醫古籍,奠定扎實的基礎。《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經典著作,為中醫相關人員所必備。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是流行最廣的版本,本次影印選用明代趙開美復刻宋本《傷寒論》(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誤),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注解傷寒論》是金朝成無已對張仲景撰著《傷寒論》的注解,成書于1144年,是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全書共10卷。本書不僅是全注《傷寒論》的開端,而且作為《傷寒論》的主要傳本,自其成書以來,一直是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對于原書的流傳具有重要作用。該書作為成無已的代表作之一,稱得上是理論結合臨床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漢)張機著 (金)成無己注 ·中醫 ·1777字
《備急千金要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后世醫家影響極大。卷1是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藥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癥;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并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合方論5300首。
(唐)孫思邈 ·中醫 ·1646字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經典著作,為中醫相關人員所必備。《金匱玉函經》是《傷寒雜病論》節略本。本書屬中醫經典影印叢書。本次為平裝小16開單頁影印,字體更清晰美觀,便于閱讀、攜帶。本次影印《金匱玉函經》,選用的是清康熙重刻何義門手抄宋本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
(東漢)張機 ·中醫 ·1643字
《千金翼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編撰的一部中醫典籍,以補其早期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之不足。全書30卷,計189門,合方、論、法共2900余首。卷1~4論藥物,引錄《唐本草》的大部分內容;卷5~6系婦人疾病;卷9~10論述傷寒;卷11為小兒病;卷12~15闡述養生長壽,集中體現了古代延年益壽學說同防病、治病相結合之特色;卷16~25論述中風、雜病等;卷26~28系針灸;卷29~30為禁經,其中雖有禁咒之術,但亦不乏心理療法內容。
(唐)孫思邈 ·中醫 ·1604字
《外臺秘要》成書約于752年。唐代王燾撰。該書共40卷,分1104門,載方6000余首,包括風、外、骨、婦、產、少兒、精神病、皮膚、眼、齒等科,每篇首列前人有關病候,論述病因病機,次敘各家方藥。對不少病候,特別是一些傳染病,有較精湛的論述。全書共1104門,均先論后方,所載醫方約6千余首。書中引錄各書均注明出處,頗具文獻價值。本書收羅宏富,內容廣博。為研究我國唐以前醫學的一部重要參考著作。本次影印采用明程衍道歙西槐塘經余居藏版,刻板清楚,質量優良。本次重刊對原書中不清楚的字進行描修,開本、裝幀上亦有調整,可作為學習、研讀、收藏之用。
(唐)王燾撰 ·中醫 ·1566字
中醫古籍是中醫藥學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當代中醫藥學傳承和創新的主要資源,具有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傳承的第一步必須是熟讀中醫古籍,奠定扎實的基礎。《金匱玉函經》是《傷寒雜病論》節略本,共八卷。1066年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定,與宋本《傷寒論》同時刊行。其內容與宋本基本相同,但體例編次不同。作為一種較早的古傳本,在校勘和研究《傷寒雜病論》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次影印選用清康熙重刻何義門手抄宋本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
(漢)張機 ·中醫 ·1508字
《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著作,為中醫相關人員所必備。《黃帝內經靈樞》屬中醫經典影印叢書。本次為平裝小16開單頁影印,字體更清晰美觀,便于閱讀、攜帶。本次影印《靈樞》,選用的是明趙府居敬堂本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誤),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醫 ·729字
本次影印《素問》,選用的是明嘉靖二十九年顧從德影宋刻二十四卷本作為底本,全真還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誤),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本書共約800面,分上下編,各400面。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醫 ·587字
仲景陰陽脈法體系包括“陰陽盛衰理論、升降治法理論與脈診陰陽理論,也就是說涵蓋了經方的“病機、診斷和治療”這三個中醫治病的主體方向。而從具體內涵上講,仲景陰陽脈法體系,涵蓋了經方學術的方方面面,甚至還包括了一部分經方以外其他中醫經典的內容。因此,更多地領會中醫經典,對于全面掌握仲景陰陽脈法體系會有幫助,而深度領會經方學術的核心理論特點,更是真正掌握仲景陰陽脈法的關鍵所在。本圖是在仲景陰陽脈法原來的指導下,具體的常用經方的方證彩色脈圖。
陳建國 ·中醫 ·406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