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關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評話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對揚州評話的發展歷史,從表演、流派、書目、書場、聽眾等多個維度進行宏觀的梳理和微觀的學術透視,同時關注了揚州評話的海外影響,通過搜集與整理其海外影響的軌跡與成就,完成了揚州評話傳播史的研究。全書材料豐富,視域寬闊,學術見解深刻,在多個方面有突破意義。
肖淑芬 楊肖 ·戲劇藝術 ·29.6萬字
《乾隆朝文人戲曲研究》全書70余萬字,分上下卷。上卷“乾隆朝文人戲曲研究”,共十三章,全面探討乾隆朝文人戲曲的文化生態、作家情況、創作心態、劇作題材、劇本體制、敘事藝術及舞臺藝術等內容,并對唐英、蔣士銓、楊潮觀、徐爔、沈起鳳等人的劇作進行個案分析,附乾隆朝文人戲曲活動編年。下卷“乾隆朝文人戲曲作家作品考”為乾隆時期文人戲曲作家名錄,主要考證作家生平事跡,并介紹乾隆朝文人創作的具有文學意義的劇本,詳考劇本創作時間、本事淵源、今存劇本內容及版本,力圖提供較為全面的信息。
王漢民 黃勝江 ·戲劇藝術 ·65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由評彈管理者完成的著作,采用回憶錄的記敘形式,撰寫了作者伴評彈而行近一個甲子的歷史,勾勒出20世紀下半葉以來評彈藝術在曲種管理、規律探討、團體發展上的全貌,因而成為評彈事業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本書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作者與評彈相識、相知、相伴的歷程,主要內容分為三大部分。一、邂逅評彈曲種。由于管理工作的需要,開始結識評彈藝術。從閱讀書面文件到翻閱評彈作品,從看戲聽書到登門拜訪,從撰寫聽書心得到報道演出境況,在這一系列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對評彈藝術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從管理層面推動評彈藝術的發展。二、探討評彈藝術。評彈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探討評彈藝術的發展規律便成為作者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尋求理性突破的重要目標。三、梳理評彈歷史。在前期感性認識與理性突破的條件下,作者開始梳理評彈發展的歷史:一方面講述了評彈藝人的經歷、評彈書目的整改、評彈團體的興衰等內容;另一方面記錄了陳云在宣揚評彈表演傳統、指明評彈事業正途、規劃評彈藝術未來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周良 ·戲劇藝術 ·20.7萬字
中國動畫產業、動漫產業乃至文化產業的一線從業者、研究者與觀察者;在文化、廣電、出版等領域的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相關行業協會中工作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服務者;在大中專院校從事有關動畫、動漫教學、科研的老師,以及有關專業的學生;以及關心與熱愛中國動畫事業的所有朋友。
周雯 何威 ·戲劇藝術 ·21.1萬字
本書就中國電影產業資本化進程進行全面考察。主要從兩個方面構建框架:一方面是劃分和考察1978—2018年40年資本化進程經歷的市場化、產業化、證券化三個階段,把握期間演進的脈絡和螺旋式上升的內在邏輯關系,以此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總結40年資本化進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推動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并對新時代資本化進程做出初步展望,以此形成第四、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本書從“資本化進程”觀察40年的發展,從市場化、產業化、證券化三階段把握40年資本化進程,揭示其由淺入深、不斷遞進、螺旋式上升的邏輯進程,在學術研究上填補了一項空白;從產業與資本的博弈入手進行分析,指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效統一”是觀察中國電影“資本化進程”的一個本質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歷史學、金融學、電影產業理論于一體。本書認為,40年資本化進程有力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充分吸取資本化進程呈現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黨對電影工作的全面領導將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將更加充分,在把握和運用金融杠桿的“度”上將更加精確,這必然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電影產業資本化的空間和質量,推動中國實現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轉變。
周子鈞 ·戲劇藝術 ·25.2萬字
昆曲溯源際上進北京已經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間也曾幾經興衰而立于不敗之地,這都是因當時儒家治國的封建社會體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們,他們創作的那些傳奇文本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而后則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會的制約時代,昆曲的振興也就自然無力回天,現僅憑劇作者或藝人的努力,是不能改變它衰亡的命運?……續編還在與昆曲有關的藝術邊緣作些介紹,特別是對昆曲是禮樂文明的延續做出總結,這些觀點也是對昆曲美學上的新突破。面對儒學藝術教育,作為昆曲研究者的張衛東先生也是不斷實踐,有些對讀古書吟誦的文章深入淺出,道出民間教育與當代社會需走的一條中庸之道。
張衛東 ·戲劇藝術 ·15.1萬字
作者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為經,以聚焦城市的影像(電影和先鋒藝術)作品為緯,以“體感”和“生產”為勾連和編織方法,鋪展中國當代城市的影像地圖。在這一影像地圖上,《穿城觀影: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產與體感》尤其側重對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間的精細雕琢,通過立體化和深度化的個案分析,探討空間與影像二者的交織與互動。所謂“穿城觀影”,不僅意指通過城市空間來觀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強調借由城市影像的“穿針引線”“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飾”來了解中國當代的城市化發展。
陳濤 ·戲劇藝術 ·16.2萬字
《雜技概論》是一門統領雜技藝術學科的基礎理論。《雜技概論》從建立藝術學層面的專業基礎理論需求出發,依憑當前豐富發展的文藝理論和活躍繁榮的雜技藝術實踐,為雜技這一古老而鮮活的藝術學科初創了一個較為科學、系統的理論框架體系。雜技藝術理論是藝術科學中最具獨特性的學科之一。《雜技概論》在雜技的起源、本質、藝術特征、審美屬性、分類、創作、作品、欣賞等一般問題的特殊方面,都有著精辟的闡述和重要的發現,并概而論之。《雜技概論》尊重藝術傳統,關注文藝理論前沿,持論較為謹慎。其中對雜技美學和雜技藝術的基本概念、范疇及其藝術規律的理論創見,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她不僅是對雜技藝術學科的自身建設,還將直接影響姊妹藝術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和發展。《雜技概論》適合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廣大文藝愛好者閱讀。
邊發吉 ·戲劇藝術 ·18.8萬字
演藝業處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層,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藝業的發展是由劇團來實現,演藝劇團的發展水平關系演藝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國家文化的繁榮。本書翔實地記錄了泉州各演藝劇團創業的艱辛,也點評了劇團的獨到之處,并前瞻各劇種的傳承發展,既有對影響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的各種因素的共性分析,又有對各劇團不同發展模式的個案探討。
陳怡 ·戲劇藝術 ·18.3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北方昆曲發展史的專著。明末昆曲傳入北方,結合北方的語音及音樂特色,適應北方觀眾的欣賞習慣,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南方昆曲的特征。清朝后期到民國年間昆曲開始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北方昆曲劇院建立,成為北方昆曲發展和傳播的重鎮。北方昆曲劇院在恢復傳統老戲的基礎上不斷創排新戲,《紅樓夢》成為北方昆曲劇院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本書還對南北方昆曲的不同的藝術風格進行了探討,并對北方地區的昆曲曲社和昆曲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研究。
朱俊玲 ·戲劇藝術 ·17.3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以先秦至南宋為研究時限,對早期戲曲的發展與形成進行了空間的、立體的、多方位的觀照。作者在敘述構架上,首先論述“先秦-秦漢伎藝的生成及流播”,著重厘清在戲曲生成過程中諸藝術門類之間相互連接、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對戲曲起源、生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繼之探討“魏晉-隋唐伎藝的生成及演出”。在論及北宋雜劇和遼、金戲劇時,則從“宮廷搬演”與“市井演出”兩個層面,全面論述了宋雜劇的生成環境以及所面臨的挑戰,并探討了雅語、俏語的流行與早期戲劇語言風格形成之關系。本書認為戲曲的生成,就是不間斷地刪汰舊的內容,吸納新的營養,在變異中實現轉化,在轉化中求得發展。南戲的生成方面,作者從地域文化著眼,重點探討了浙東一帶的文化指向與南戲外在特征、思想形態形成的關系問題。書中提出的諸多學術新見,如在金詩中發現根據大曲所敘故事而繪成彩色圖畫的記載,對宋、金雜劇劇目的鉤稽與考證,對南戲術語“說關”“吊場”的新解等,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值得研究者關注。
趙興勤 ·戲劇藝術 ·42.7萬字
本書是一位業余作者創作的帶有“郵味”的紀實文學小說,講述了一位小人物收藏猴票的曲折經歷,描述了他從普通郵人成長為“猴王”的艱辛歷程,是作者對生肖猴票價值的獨特感受與體悟。既有收藏情懷,又有欣賞雅興,更有對集郵的摯愛與執著。寫人記事,帶出性情;說郵談票,滿懷深情;品事聊物,俱見風情。文字風趣靈動,情節一波三折。
汪嵩 ·戲劇藝術 ·14.5萬字
《戰火映照的影像記憶:"八一"軍事電影的品牌研究》是一本對中國唯一軍事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進行品牌研究的電影學專著。《戰火映照的影像記憶:"八一"軍事電影的品牌研究》回顧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八一電影制片廠軍事故事片的創作。在影片分析的基礎上,從歷史發展、創作狀況、文化比較、美學意義等方面,對“八一”電影的創作風貌進行了整體概括,而且對其創作風格和美學價值做出詳盡的分析。為“八一”軍事電影今后的創作提供理論支持的同時,也為中國電影品牌建設與發展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藍本。
李錦云 ·戲劇藝術 ·15.7萬字
本書是由王芷章的女兒王維麗及其女婿李慶元整理的,收錄了王先生的《腔調考原》《中國戲曲聲腔叢考》《清升平署曲本目錄》,以及王芷章先生從1942年到1949年長達八年的日記。其中王先生的戲曲研究論著——《腔調考原》《中國戲曲聲腔叢考》《清升平署曲本目錄》,均是在大量占有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在當年出版后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次我們集中將其收錄在一本書中,對于今天的戲曲研究者仍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王芷章日記記錄了他在國內戰爭時期,奔走各處、艱難困苦的生活,以及他積極參與救亡運動中表現出的愛國精神,是首次整理出版,對于系統研究王芷章先生的戲曲理論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王芷章著 王維麗 李慶元編注 ·戲劇藝術 ·16.3萬字
觀眾對電影的認同是他們觀看影片并從中解讀出意義的保證。電影文本是一個由多種表意符號組織起來的動態視覺文本,觀眾的觀影認同包含了復雜的層面。本書以電影理論為切入點,聚焦于觀眾觀影過程中的認同問題,在綜合視覺文化、文藝理論、大眾文化等理念的基礎上,從視覺感知、形式表現、主題表達及文化身份這四個層面入手,論述了不同形態的敘事電影(如好萊塢電影、藝術電影等)在差異化的表現手法中所蘊含的對觀眾認同的訴求。
楊致遠 ·戲劇藝術 ·19.7萬字
本教材針對高等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而編寫,系統地介紹了從事廣播劇創作工作的人員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基本素養和技能技巧,分“廣播劇的由來與基本特征”“廣播劇創作的規律與原則”“廣播劇文本創作的核心要素”“廣播劇文本原創與改編的基本要領”“廣播劇導演的素質與職責”“廣播劇導演工作的實施”六個板塊,結合眾多廣播劇案例進行分析探討,理論與應用并重,旨在培養學生獨立創作、改編、導演廣播劇的能力。
王國臣 ·戲劇藝術 ·16.2萬字
本書稿準確地描述了戲劇理論在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位置,闡述了戲劇理論與其世界觀的關系,描述了狄德羅提出正劇理論的歷史背景、所依附的世界觀及其意義,對比了古典戲劇理論(以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為代表)和現代戲劇理論(以尼采等人為代表)所依附的世界觀,區分其中的差別,并對正劇理論、古典戲劇理論、現代戲劇理論所依附的世界觀做出區分。試圖通過描述戲劇理論與理論者的世界觀的關系,對正劇理論進行價值重估,這對當下的戲劇理論來說尤為重要。
陳軍 ·戲劇藝術 ·13.5萬字
《中國戲劇史長編》是周貽白先生的經典之作。該書完整地介紹了我國戲劇的起源、形成和各個時期的發展情況,評介了許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豐富詳盡。全書注重戲曲全史的研究,對中國戲曲發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討和總結;提出中國戲曲聲腔的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陽腔、梆子腔的見解,并且做出詳盡的論述;能密切聯系舞臺演出實踐,注重實際調查,改變了過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據和文采的偏頗。本書充分體現了作者一以貫之的觀點:一、戲劇為綜合性藝術,場上重于案頭;二、戲劇是民族性藝術,強調民間創造;三、戲劇是社會性藝術,探索其歷史的演變規律。
周貽白 ·戲劇藝術 ·46.9萬字
《田沁鑫的戲劇場》內容簡介:喜歡一種生活,極致——幻滅。不是人間顏色,找不著。極致不出去,幻滅也就可惜了。戲是一種寄情手段,是夢。鈴兒響了,場燈黑了,那個極處的舞臺亮了……睜著眼,夢了……極致,幻滅,都在哪兒了……
田沁鑫 ·戲劇藝術 ·12.5萬字
從巴洛克到啟蒙運動時期是德國戲劇發展的轉折點。戲劇史的轉折時期往往意味著新舊戲劇形式之間的對立、沖突、影響和轉化,每種戲劇形式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會鮮明地凸顯出來。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是德國近代戲劇的開端。本書以巴洛克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德國戲劇為對象,從文學文本和戲劇演出雙重視角切入。戲劇本身包含文本和舞臺兩個方面,具體到巴洛克和啟蒙運動時期,巴洛克時期常被稱作是戲劇的時代,從廣義戲劇的角度來看,包括歌、舞、戲、各類宮廷和民間的狂歡和慶典,分析戲劇文學時必須關注當時舞臺的狀況。從狹義戲劇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文學劇本和戲劇演出密不可分。啟蒙運動時期戲劇文本和舞臺的關系更加密切,從戈特舍德到萊辛都在戲劇創作的同時關注和參與舞臺實踐,舞臺逐漸從演出中心轉向文本中心。由于戲劇本身的綜合性,戲劇研究的視角應以更大范圍的思想和社會的變遷為背景,擴展到劇院建筑、劇場結構、舞臺布景、表演藝術、戲班運作機制、演出程序、演員生活和觀眾習慣等各個方面,從而建構起一個立體的戲劇發展過程。本書正是嘗試在這一基礎上梳理發展線索,勾勒德國戲劇從巴洛克到啟蒙運動時期的總體變遷脈絡。
王建 ·戲劇藝術 ·3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