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九十思問》一書是著名哲學家張世英教授對九十余年人生及學術的回顧,也是對中華文化未來走向的思問。第一部分“歸途——我的哲學生涯”著重記述了作者在西南聯大時的故人往事,兼及各個重要時期作者的求學歷程及其時代背景。第二部分“隨想漫談”是近兩年來的學術隨筆,主要內容是講自我的獨立自由和個性解放。
張世英 ·知識讀物 ·15.7萬字
“本來無一物,清凈心自在”,都市人于感情里糊涂,生活中忙碌,職場中沉浮,人生中迷茫,皆因沒有一顆“清凈”的本心。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做到心如止水呢?作者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禪述佛家中清透的靈悟、豁達的包容、淡定的智慧,帶你回歸真實的內心!怎樣才有一顆清凈心?在生活中尋找,在工作中、愛情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心就清凈了。本書將人生哲理與佛家故事結合,沒有高深的理論,多為暖心的忠告,感人的故事。清凈的智慧,正是要讓人在紛亂的現實世界中提得起、放得下,認清事實、止息煩惱。
雅光 ·知識讀物 ·16.8萬字
本書以弗洛伊德的各期作品和生活經歷為線索,從心理學、性學、美學、宗教學、哲學等方面展開敘述,通過解讀弗洛伊德的作品,展示給世人一個“本我”的弗洛伊德,也將他深邃的思想用精辟、犀利的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哲學的啟發。讀者讀這本書,對弗洛伊德思想將有全面的了解。這種了解有助于讀者完善自身的人格,清除精神上的負能量,從而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夢芝 ·知識讀物 ·10.1萬字
赫西俄德是荷馬之后古希臘最早的詩人,以長詩《工作與時日》和《神譜》聞名于后世。眾所周知,荷馬只是古代以彈唱英雄史詩謀生的盲歌手的代名詞;《伊里亞特》和《奧德修紀》乃是依據民間流傳的歌唱英雄業績的許多短歌編寫而成的。它們的真正作者是民眾,是一個民族,是許多代人。赫西俄德則不同,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而《工作與時日》、《神譜》等也被認為是他的個人作品。
(古希臘)赫西俄德 ·知識讀物 ·4.3萬字
本書通過對創新實踐范疇的剖析,從馬克思立足于實踐觀實現了對傳統哲學的革命這一事實出發,把實踐進一步劃分為常規實踐和創新實踐,并指出了創新實踐更能體現實踐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一人的本質存在方式,正如馬克思通過確立實踐存在論構建了歷史存在論的唯物史觀一樣,當今時代迫切需要在創新實踐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創新實踐存在論的唯物史觀。
董振華 ·知識讀物 ·15.3萬字
“雖非佛,然老松,忘我而立。”禪宗重冥思,為大乘佛教流傳于中國的一支宗派。神妙傳奇的初祖菩提達摩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揭出禪宗的特質。禪宗對語言的懷疑,尤其對概念性思維的不信任,使其用詞神秘而凝練。無言中折射著言說。本書得益于對禪宗的哲思,以及由禪宗而來的哲思,通過概念將禪宗蘊含的哲學力量闡發出來。禪宗致力于表述的存在體驗或意識體驗,難以完全用概念式的語言表達出來。文字或可描述禪之靜謐,禪之靜謐卻無須囿于文字。本書采用比較的研究進路,讓柏拉圖、萊布尼茨、費希特、黑格爾、尼采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與禪宗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間進行碰撞。行文中多有俳句穿插其間。俳句呼應哲思,鋪墊相應文段的語境氛圍,讀者諸君不妨將它看作襯托畫作的畫框。
(德)韓炳哲 ·知識讀物 ·5.7萬字
本書源于作者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的教學講義,由最初口頭授課的內容整理而成。作者在東西方哲學的基礎上,以鮮活直白而又充滿趣味的語言將快樂的秘密帶入人們的心靈深處,快樂是有方法的,且通往快樂的途徑有三種,在書中作者啟迪人們,所謂完美的快樂是生命本身的一種深刻、積極和有意識的表達,它與生俱來,當我們輔之以智慧,那么我們就會區別于當下建立在消費主義和自我陶醉基礎上的虛假的現代幸福觀,進而獲得真正深厚而持久的快樂。
(法)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知識讀物 ·6.4萬字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標題是“人”,施蒂納說明所有意識、宗教、道德、法律、真理、國家、社會、人民、民族、祖國、人類以至世界本身都是旨在通過各種非個人的普遍的東西來奴役個人,都是“否定你自己”的,由此說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本身都是利己主義的,因而“唯一者”當然也是利己主義的。第二部分標題是“我”,指出了自我徹底解放的道路,即“回到你自己那里去”的道路。他主張自我的解放不能依靠在自我之外的什么永恒的觀念或原則來實現,而只有靠使自我君臨這些觀念或原則之上來達到。顯而易見,這種立論結構是模仿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的。《基督教的本質》就分成“宗教之真正的,即本身的本質”和“宗教之不真的(或神學的)本質”兩大部分來分別論述神和人的。
(德)麥克斯·施蒂納 ·知識讀物 ·26.3萬字
在白日夢、藝術作品和社會烏托邦中,人類預先退訂和描畫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在大百科全書意義上,布洛赫匯集、解釋和系統化了人類的偉大希望方案,這些方案涉及從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詩歌到童話、電影、旅游、時裝、櫥窗陳列、舞蹈,從宗教、神話到節慶、假期、集市等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各種現象。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人類活動和現象的研究,布洛赫令人信服地證明這些活動和現象都是人類希望在人類文明中呈現的各種表達方式。
金壽鐵 ·知識讀物 ·47.9萬字
我們編纂此書,為的是嘗試展示這些困惑,讓它們變得生動鮮明。本書旨在刺激、擾亂和迷惑讀者,讓顯而易見的東西變得奇異起來,也許還會讓奇異的東西變得顯而易見。”出于上述動機,二位主編為本書選文27篇,包含了從科幻小說、戲劇對話到哲學論文多種文體,除兩位編者的作品外,更有圖靈、博爾赫斯、道金斯、內格爾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圍繞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關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識和“自我”特性等經典問題分類編排,每篇結尾均附主編者的評論反思。選文、反思及二者間的隔空對話,各有精彩與妙趣,對理解相關哲學認知問題、生物問題、人工智能問題等應大有助益。
(美)侯世達 丹尼爾·丹尼特 ·知識讀物 ·35.3萬字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主張,不僅影響了曾國藩、梁啟超、梁漱溟、錢穆等名家,更是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傳習錄》是王陽明講學以及與弟子對話的語錄集,記載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核心思想。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知名學者孫欽香潛心研究陽明心學多年,從《傳習錄》中提煉出99個能體現王陽明思想精神的經典章句,并做了詳盡的注解和評析,以提綱挈領的方式、簡明通俗的語言,深入剖析《傳習錄》的哲學內核,讓我們了解王陽明的為人,領悟心學的智慧精髓,掌握處世成事的秘訣。
吳震 孫欽香 ·知識讀物 ·12.5萬字
《生命的選擇——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談錄》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對談錄。對談錄分為《人生與社會》、《政治與世界》、《哲學與宗教》,共三篇十二章,論及的問題極為廣泛。兩位作者縱貫古今,橫跨全球,追溯過去,著眼當代,展望未來,從宇宙天體、生命起源、宗教哲學、道德倫理、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國民經濟、社會福利、政治制度、領導選擇、軍備競賽、和平戰爭,一直到未來的世界大同。
(英)湯因比 (日)池田大作 ·知識讀物 ·30.4萬字
本書為何兆武先生2002年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本科生所作的三次講座,在這三次講座中,作者分西方哲學概述、西方古代哲學、中世紀和近代西方哲學三部分對西方哲學精神的源流和主要哲學家做了一份簡明而概括的介紹,并談及中西方哲學的差異。內容通俗簡約、語言樸實流暢,是作者經過多年的滄桑風雨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熏陶后的心得與精華。
何兆武 ·知識讀物 ·6.4萬字
這本書是一個以思想為志業的學者,畢生探索歷程和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40年間物換星移,從青蔥年代到暮色將至,思想者的歲月波瀾壯闊。而數十年如一日地苦苦追求真理,不僅要有直面驕陽的魄力,還需耐得住長久的孤獨,接受可能的失敗。尤其是在如今理想主義不再流行,人文精神被科技熱潮消解殆盡的時代里,許多人可能不禁要問,這樣的哲學探索究竟有何意義呢?當現代世界深陷精神困境,大多數人或是選擇激流勇退宣布“哲學已死”,或是躲進被后現代粉飾的對立狂歡,或是藏在思辨游戲的安樂窩里假寐。孤獨的思想家仿佛只身行走于幽深密林。對探索的堅持,是因為唯有哲學思想能給我們答案——要走出因真實性喪失帶來的困境,我們需要梳理自現代化起源以來,哲學作為普遍觀念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深層影響。只有用哲學再次證明人具有思想的自由,證明科學以人為中心,我們才能擺脫人會成為工具的焦慮,以及人將被機器取代的恐懼。用現代哲學捍衛人之為人的意義,重建洞察世界的信心。讓我們從先行者那里繼承精神與智慧,越過重巒疊嶂,向著未來更為開放的理性,勇往直前。
金觀濤 ·知識讀物 ·35.3萬字
個人發展學會創始人劉sir的經管勵志新作,一本寫給渴望快速簡潔地找到人生答案的年輕人的認知升級之書。在日益復雜的世界中,給人生開掛的方式,就是把一部分思考外包。搜索并非所謂的“百度一下”,而是一種用快速有效的方法找到人生答案的贏家思維。掌握這種思維方式,能讓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提出正確的問題,打破資源的迷思,借力強大的助推,找到為自己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劉Sir ·知識讀物 ·7.8萬字
本書收輯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民眾宗教和基督教》、《耶穌傳》、《基督教的性》、《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運》以及《1800年體系殘篇》等五篇論文,是了解和研究黑格爾早期神學思想的靠前手資料。
(德)黑格爾 ·知識讀物 ·31.9萬字
青少年親近哲學,也許就像戀愛一樣,是一種本能。當處于這一成長階段時,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對世界投以懷疑和好奇的目光,開始去追問“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基于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特點,立足當下語境,本書邀請八位高校哲學系教師擔任主講人,圍繞自我、生命、幸福、愛、心靈、科學等經典哲學問題,以情景化的方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化為生動的講述,去回應青少年存在的困惑,開啟他們的探究與發問之旅,進而幫助他們跳脫習以為常的思維,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并讓內心變得豐盈而深刻。與此同時,對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時期有過這種人生之問或者在長大后的某一時刻重新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成年人,本書也是一個讓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機。
劉擎等 ·知識讀物 ·18.2萬字
本書初版于1663年,是斯賓諾莎生前用他自己的名字出版的唯一著作。本書包括兩部分:《笛卡爾哲學原理》和附錄《形而上學思想》。前者是采用幾何學方式講述笛卡爾哲學原理,后者是對一些重要的形而上學問題和概念分析說明的札記。
(荷蘭)斯賓諾莎 ·知識讀物 ·12.2萬字
《中國哲學簡史(插圖修訂版)》將哲學史經驗與個人哲學心得融為一體,以二十萬字述幾千年中國哲學史,簡明,生動,出神入化,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由馮友蘭的學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成為當時學術界的暢銷書。
馮友蘭 ·知識讀物 ·20.9萬字
本書為《跨界對話》系列第一部,精選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主題,匯聚國內外一流學者,以對話爭鳴的方式,生動呈現認知科學這一交叉領域的前沿動態和人文關切的焦點所在,旨在探微人類認知和心智的本質,以及進行認知科學前沿的人文反思。全書以六場圓桌對話為主體,主題分別為:1.哥德爾定理與認知科學的局限;2.理解;3.什么是洞見;4.無知與偏見;5.主體性建構;6.記憶。此外還附有三個主題報告,分別為:1.貝里特·布羅加德談心靈認知;2.朱銳談藝術視覺;3.朱銳談顏色視覺。本書通過科學與哲學和藝術的跨界交流,對腦神經科學、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的新進展給予深入淺出的解讀,對理論困境與走向作出路徑指南式梳理,對認知科學研究范式的創新和理論漏洞給予深刻而不失幽默的點評,并鼓勵跨領域專家直言不諱地表達各自的真知卓見。
朱銳主編 ·知識讀物 ·1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