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太谷學派學術糅雜、傳聞神異,眾多著述堪為學術研磨之佳品。魯迅、范文瀾、馬裕藻、沈兼士、柳詒征、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現代知名學者皆曾關注此團體,可見其學術價值之珍貴。20世紀,《太谷學派遺書》問世,為太谷學派研究開創了新局面。本書通過選取《太谷學派遺書》中的重要文獻并進行解讀,為學術界了解太谷學派基本思想提供原始文獻與注釋服務,或為學術界研究太谷學派重要文獻必不可少的平臺。
朱季康 校點 ·中國哲學 ·18.3萬字
《中和論道》第四輯屬于中和集團與西北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和論道——哲學沙龍”系列叢書。本輯內容涉及到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尼采、笛卡爾、休謨、康德和卡西爾的相關思想;同時也涉及到中國哲學語境中關于“中庸”、“儒道關系”以及中醫的相關思想論題。由于本書采取了公開演講、現場互動的方式,職是之故,語言更能貼現實生活場景,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師庭雄主編 ·中國哲學 ·16.4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了北宋理學家呂大臨道學理論的闡釋徑路和特點,依次考察了呂大臨思想形成的道學背景、呂大臨經學詮釋中對道學理論的體認和把握特點,以及作為呂大臨理論體系的天道性命論、心性修養論和禮學實踐論的具體內涵,最后簡述了道學的現代哲學意義。本書認為,呂大臨的道學理論,承接《孟子》、《中庸》“盡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之學傳統,貫通并重釋了《易傳》的“窮理”、“成性”與《大學》的“正心”、“格物”等道德修養徑路,以天道性命為根源,以本心為基點,以禮教為常道,融合關洛兩派學風,發揚了孔孟儒學上達與下學并重、德性與禮法兼修的精神傳統,表現出關注道德實踐和禮法教化落實的特點;呂大臨典型地反映了初創期的道學理論與儒家傳統經學、禮學的互動、轉化及其自身的生成、演進狀況,也展現出道學內部相近的問題意識和不同的學風傾向之間的相互激蕩過程。
邸利平 ·中國哲學 ·17萬字
在道家的學術譜系當中,心的問題則并沒有取得像在儒家中那樣的至高地位,老子一開始便將這個觀念的重要性置于“道”和“氣”之下,并同時對于心與氣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思考,但老子出于上述趣味而展開的對于人之所是的回答因此也是不完整的,人的精神性受到外在的最高觀念的左右而未能達到真正的“自由”。心氣關系隨后在稷下黃老學當中成為樞紐性的問題,也正是稷下黃老學家,對心與相應的修養技術進行了目前為止最為詳盡的探索,并使“心術”這個話題成為一個對其后諸子都很重要的思想資源——黃老學中的上述話題同樣影響到了儒家學者,無論先于孟子的孔子后學還是孟子本人和荀子,在一定程度上在思考心的時候都受到過稷下學者的啟發。先秦道家最偉大的人物莊子在論心的時候,同樣沒有脫離上述道家的傳統,但他雖然沒有正面將心從道的支配下解放出來,他對于精神層面的修煉技術的天才思考卻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某種突破性的效果——不過莊子所設想的那種心靈的自由,我們卻需要轉換視域,從生存論而非認識論的角度來加以澄清。
匡釗 ·中國哲學 ·18.2萬字
禮儀,是人類精神文明長期發展與演變的產物。它既是人們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團體、國家之間往來的規則與約定。佛教與儒家在我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禮儀規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書共收錄論文10篇,既有對佛教禮儀的專業解讀,也有對儒家禮樂的深入探討;既有推陳出新、關注現實之作,也有重在禮儀傳承意義的論述。資料翔實,論證有據,適合對佛教、儒家及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夏金華 ·中國哲學 ·8.2萬字
理學興起于北宋,盛行于南宋與元明清時代,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可以說是唐代以來儒學思想的主流,它的影響力已經遍及整個東亞。此外,理學與古代的哲學與佛學也有很大關系。本書是呂思勉先生在上海滬江大學講《中國哲學史》課程時手編講義的基礎上,又結合了著名理學家的重要學說兼及其對社會風俗之影響寫作而成。全書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理學發展的過程,是廣大國學愛好者了解理學及其重要流派、觀點等的好讀本。
呂思勉 ·中國哲學 ·17萬字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苯逃龖炀瓦@樣的境域:“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然而,現代唯科學主義帶來了現代性危機,人活在“他人”的世界之中,一切都依“他人”的邏輯來運行,漠視自身。就德育而言,過于注重外在社會規范的約束,實則應強調道德教化,即人性、人心的教化。這需要遵守“整體性精神養成”的原則,注重人的主體性、生命性、生活性、終身性,使個體自律、自由、自主、自化、自成。而自我教育是他我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所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與他我教育相結合,順遂天性,自由而充分地發揮天賦才能??傊逃龠M人性完成,外塑與內修不可或缺。道德教化,既重外在之“塑”,亦重內在之“修”;自我教育,更要落腳于人的自我修養。外在之“求”與內在之“修”合一,以期實現“致中和”“天人合一”之境。
肖海濤 陽書亮 張西西 ·中國哲學 ·17.1萬字
基于道德發展的繼承性特征,本書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李二曲的道德教育思想為研究對象,并充分挖掘其現代價值,試圖為解決當前道德困境提供理論指導與對策參考。本書對于推進現代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申圣超 ·中國哲學 ·15萬字
《國學集刊(第8輯)》約20萬字,由三個板塊14篇文章構成。第一個板塊是綜合板塊,包括6篇文章,主題涉及不同文明對話、老子哲學思想研究、中國哲學分期、儒家孝道及韓國陽明學大師鄭齊斗(霞谷)思想研究?!稄妮S心文明到對話文明》是杜維明先生對“文明對話”這一世界性的重要理念從醞釀到提出過程的記錄,以及作者自己親歷不同文明交流溝通的心路歷程。雖不是典型的學術文章,卻對讀者在治學和思想交流學術交流上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后5位作者均在學界有較大影響,文章學術性較強,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第二個板塊為“湯一介學術研究”專題,集合了郭齊勇《湯一介先生的學術貢獻》、黃敏浩《湯一介〈郭象與向秀〉讀后》、高瑞泉《新軸心時代的展望》、楊浩《湯一介創建中國解釋學的構想》等4篇文章,從不同方面對湯一介先生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貢獻做了專題研究。第三個板塊為“現代新儒學研究”,包括李晨陽《比較的時代》、鄭宗義《本體論與知識論》、干春松《從“儒學第三期發展”看儒學史的敘述與建構》、賴賢宗《現代新儒家哲學的“生生之仁”之仁學本體論》等4篇文章,對大陸、港臺、海外新儒家的研究課題、發展現狀、主要觀點及分歧等做了專業系統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景海峰主編 ·中國哲學 ·19.1萬字
本書從“文”的字源出發,立足先秦原始文獻與新出簡帛,結合詮釋學理論,對先秦儒家人文觀的前史、成立、內涵進行了厘清和研究。西周燦爛的人文景觀得以出現的樞組,在于“文”從自然意轉為人文意,從而奠定了作為整體性文明所必需的價值與意義根基。周文通過禮樂教化達成審美陶冶和共通感的營造,使基于文化認同的禮儀共同體得以成型,周文疲散之后,孔子重訂六經而立人極,本書重點釋讀《詩》《書》《禮》《易》《論語》的人文意涵,試圖揭明其作為歷史中逐漸生成的精神要素,是使中國文明得以成立與傳承的根本原因。
廖恒 ·中國哲學 ·15.8萬字
本書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別是此前中國學者較少留意的朝鮮、日本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朱熹、張栻往來書信做了綜合性的疏證與研究。
湯元宋 ·中國哲學 ·13.4萬字
《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王守倫、竇青等著。王邦直,山東即墨縣人。明嘉靖年間,以歲貢出任鹽山縣丞,后歸里積二十年著成《律呂正聲》六十卷,是樂類書籍巨著。王邦直的《律呂正聲》涉及到音樂、天文歷法、數學、政治、歷史、文學藝術等諸多內容,在當時被推崇備至,在后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中國古代音樂史與文化史上都占有較重要的位置。
王守倫 竇青等 ·中國哲學 ·13.2萬字
本書是“古典今讀名家論壇”叢書的一種。本書由東南大學樊和平教授、倫敦大學姚新中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杜祖貽教授共同倡議,重新研習傳統典籍的瑰寶,從而建立現代教育的根基。本書對《論語》進行英文解讀,有利于英語世界的讀者的閱讀。
杜祖貽 姚新中 樊浩主編 ·中國哲學 ·12.4萬字
《論語》研究歷來很受重視,著作有兩千多種。相應而來的是,對《論語》許多語句的解釋歧義太多。本書的特色是回歸本原,回到孔子時代的語言、回到孔子本人的生活、回到最早的注家解釋來理解和解讀《論語》,盡量還《論語》以本來面貌。
石鋟 ·中國哲學 ·20.4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金末元初(1220—1300)東平府學和東平學派的情況,對東平府學興復與發展的背景、過程和原因,府學師生及其學術淵源,東平學派的思想和學術特點逐一進行了探討,從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學發展的脈絡,揭示儒學學術思想在這個時期的發展特點。本書資料較為豐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多有新見,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常大群 ·中國哲學 ·15.8萬字
心性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論之一,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精髓。儒家心性論就是圍繞育德的問題而形成的集倫理學、人性論和修養論為一體的道德哲學體系。這一思想體系,在歷史上為德育提供本體依據和滿足個體內在需要的價值來源,為德育提供遵循心理規律和情感規律的理論基礎,這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共分為五部分,分別論述了儒家心性論的歷史演變、儒家心性論的理論特征、儒家心性論與理想人格塑造、儒家心性論與修心育德、儒家心性論的當代德育價值,呈現了儒家心性論具有的德育心理價值、德育本體價值、人格教育價值,有利于構筑人們內在精神生活的根基。
張艷清主編 ·中國哲學 ·16.2萬字
本書是作者長期研究出土易學的成果集結。前兩章,分別討論了數字卦問題,梳理了《說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書《易》等問題,解決了“《周易》卦爻畫的性質和來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難問題。中間五章,研究了馬王堆帛書《易傳》的文本和思想;從解《易》原則、陰陽說、乾坤說及今本、帛書之思想比較四個方面,全面概括和論述了帛書《易傳》哲學思想的基本要點及其學術價值;還論證了《繆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觀點。最后兩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這兩種經典的文本演變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從出土易學材料的角度論述了《周易》經學的哲學解釋問題。
丁四新 ·中國哲學 ·13.2萬字
本書選編了16篇作者關于莊子研究的發表的或未發表的手稿,對《莊子》的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文章具有獨立新見,影響深遠。其中《莊子校注辨正》等文,用力甚勤,受到學術界一致好評。這些文章對當前莊子研究仍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何善周 ·中國哲學 ·13萬字
本書以《孔子家語》的真偽公案及其思想內容為主要研討課題,首先梳理《孔子家語》的形成及傳衍情況,其次以歷史與邏輯、文獻學與思想史、傳世文獻與考古新發現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兼重義理與考據,從《孔子家語》與傳世文獻、新出土文獻的對勘中,對《孔子家語》的自然觀、道德修養論、社會政治觀等思想內容進行較為系統的研討,從而確證《孔子家語》是一部淵源有自的儒家古籍,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或有加工潤色,但其主體部分仍然沒有實質性改變,它在孔子及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王秀江 ·中國哲學 ·11.7萬字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社會正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們所包含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中國古代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以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它們不僅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幾千年來軟定的教科書,而且還被西方學者譽為世界四大思想寶庫之一。《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圣經”。
謝賡編著 ·中國哲學 ·1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