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基于發展哲學的視角闡述了整體性發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書遵循著從一般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的邏輯進路,在總述了社會發展和整體性發展的含義、整體性發展的思想淵源的基礎上,分別從歷史合力論、刺激應變原理、社會主要矛盾論、發展機制論、整體文明論、實踐任務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角度論述了整體性發展問題,使整體性發展這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范疇獲得了清晰和全面的展現。
邱耕田 ·中國哲學 ·26.9萬字
歷史上,韓愈以其文學成就彪炳史冊。事實上除了文學上的巨大成就,韓愈也是唐代乃至中國儒學發展史上貢獻卓著的經學大師。本書主要研究、考訂、梳理韓愈對《詩》《書》《禮》《易》《春秋》《孟子》《論語》等經書的理解與運用,分析體會韓愈著作中對上述經書采納引用時所折射出的經學思想,使其系統全面地展現于世人面前。這對韓愈研究、儒學研究和經學史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周靜 ·中國哲學 ·33.5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有六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陽明學與佛道思想、海外陽明學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的當代價值研究、學術專稿。《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陸永勝 趙平略 ·中國哲學 ·21萬字
本書以《論語》自然篇章為序,先列出有誤解的《論語》原文,繼而列出古今誤例,然后做出有理有據的勘正。勘正時,主要采取訓詁法、文獻互證法等,以強有力的訓釋和文獻依據來糾正誤解,確定其正解。
高尚舉主編 ·中國哲學 ·38.3萬字
心身關系是始終伴隨著人類、深入探討人類自身存在的一個古老而基本的命題。對心身關系的體察顯現了人的本性之謎。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別出不同學者的哲學傾向。盡管當代關于心身關系的討論仍然處于“眾說紛紜”的階段,但是舊的問題已注入了新的內容。最近30年來,生命科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為重新理解心靈與身體問題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身心問題研究受到先進技術的直接促動,其重心也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轉向及變化。現代科學為解釋心身關系問題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徑,也對因襲多年的、傳統的關于心身關系的看法產生了劇烈的沖擊。21世紀的科學發現給身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更多的實證基礎,也給心靈與身體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通過回顧當代心身問題的演變歷程、總結其成敗得失、把握其演進趨向,研究總結身心關系問題研究的焦點、主題及其新趨向,既是推動心智哲學進步的基礎性工作,也對我國當前正在深入展開的心智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費多益 ·中國哲學 ·25.6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研究了老子其人其事其說,明確提出了老子學說的理論核心是“大一之道(二而一)”,并以此為主線,串聯起完整有序的歷史光譜。
文三生 ·中國哲學 ·24.5萬字
借著為《德育鑒》撰寫題解的機緣,作者在本書中一氣呵成又多所發明、自成一體地解答了一系列極為關鍵且迄今尚未厘清的儒學難題,比如有無公德與私德之分、“為己之學”為什么反而是成己之學、心學比理學強在哪里、修己與待人的區別何在、道德要不要形上預設、怎樣才算是知行合一,等等。本書既承襲了梁啟超從《新民說》到《德育鑒》的轉向,也發揮了作者在《天邊有一塊烏云:儒學與存在主義》中的主張,從而在“有限理性主義”的思想基礎上,回應著國際學界有關世俗主義的最新論辯,重返了孔子早在軸心時代就已提出的最獨特又最具普遍意義的“人生解決方案”。
劉東 ·中國哲學 ·25.2萬字
《中西元典對讀》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是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基礎工程。本書以《論語》為線索,以節為單位,與西方元典相應章節進行對比,尋找共同點相似處,同時闡釋各自的背景與理路,指出同中之異。互相參照與啟發,獲得了不少新解與新知。傳統《論語》注釋與研究局限于儒家思想本身,沒有異質文化作為參照,視野受到限制,難以出現思想的碰撞。本書引入西方經典,大大拓寬了《論語》的研究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本書加入了大量明清以來傳教士和早期中國信徒的《論語》注釋與研究成果,彌補了傳統《論語》學的不足,也成為一大亮點。
石衡潭 ·中國哲學 ·40.9萬字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老子》之“德”的根本特征是“自然”與“無為”。所謂“自然”,乃自本自糧、本自具足、自是其是之意;所謂“無為”,乃不加施為、任其自化、順其自然之意。學術界對《老子》“道經”的研究成果頗多,而對于“德經”的研究卻尚顯匱乏。本書的獨到之處在于,以《老子》“以道觀人”“以道觀萬物”和“以道統德”的“大道觀”為視角,解讀《老子》“德經”并參悟其對當下學校教育和道德修養的借鑒意義。
于洪波 王康寧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將宋明理學史上錯綜復雜、爭議頗大的關學與洛學的學派關系問題置于宋代理學形成發展的宏闊背景下,基于文獻與思想互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進行了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全景式、立體化研究。根據問題生成與衍化的邏輯,從對爭議的歷史梳理、張程文獻互入現象的揭示、張載逝后二程對其的評價、“關學洛學化”再辨析、張程文獻互入的現象揭示、弟子視野的評價、對朱陸之辯的影響七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現與研究,揭示出關學與洛學之間的思想互動與交融關系,形成了張載關學是二程洛學的理論起點,二程洛學延伸了張載關學的問題討論并開啟了朱陸之辯的新認識,對長期聚訟不已的宋明理學史發展進程中的關洛關系問題進行了系統清理和重新定位。
魏濤 ·中國哲學 ·23.6萬字
本書以儒家經學為重要研究對象,內容涉及儒家思想研究、儒學典籍版本、校勘研究,以及書評、前沿問題探討等,圍繞《儒藏》點校整理的思路方法、經驗以及不足進行研討,為今后古籍整理的進步和發展提供借鑒。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 ·中國哲學 ·33.2萬字
本書是以“道德的政治”為核心和主題,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視域下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內涵及其思想實質進行的整體性地理解和研究。本書既對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實質內涵、歷史傳統、構成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又從思維基礎、超越根據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梳。一方面回應了西方政治哲學中關于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某些思想挑戰,主張政治應當具有道德性和應當性;另一方面從學理上澄清了對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誤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德的政治”是超越于方法和手段之上的至善目標與價值理念,是引領道德的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的世界之建設的核心與樞紐,是將中國社會、中華民族建設成為以德相與、以德貫通、充滿凝聚力與向心力之整體的動力和基石。
荊雨 ·中國哲學 ·28.3萬字
本書將在輯佚漢代《洪范》五行學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梳理漢代《洪范》五行學的發展脈絡,探討漢儒如何通過一系列闡釋手段,實現數術這一異質性知識的經學化。
程蘇東 ·中國哲學 ·29.5萬字
本書選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種物,講述了文人如何在詩文、繪畫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漸蕩滌掉物身上沾染的權位和時俗之“濁氣”,還物以一個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
李溪 ·中國哲學 ·26.8萬字
湘潭“碧泉書院”是南宋最早的理學學派——湖湘學派創始者胡安國、胡宏父子創立的書院,在當時,影響甚大,張栻、彪居正、吳翌等人就學其中,史稱“衡岳湖湘之學,皆起于此。”碧泉書院在湖湘學派以及湖湘文化乃至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非常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和第一個學術基地,是湖湘學派的理論創新之所,也是湘學和湖湘文化興盛之源。本書首先確立了碧泉書院在湖湘學派以及湖湘文化乃至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然后把碧泉書院和湖湘學派作為一個整體,闡述了湖湘學派大師在碧泉書院這個空間場域的理論創新,湖湘學派思想在南宋的影響,以及湖湘學派對后世尤其是對船山學以及近、現代湘學的影響。
陳代湘 方紅姣 ·中國哲學 ·21.8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十余年蜀學與儒學研究部分成果的選編,基于對蜀學與儒學水乳交融關系的認識,從蜀學與儒學思想理論、人物事跡、學術成就、著作文獻等方面深入剖析闡述,希望給有興趣的讀者提供參考。
郭齊 ·中國哲學 ·25.8萬字
《儒家經典與現代閱讀——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是由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圖書館聯合舉辦的品牌學術沙龍“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十期活動中的精彩內容重新修訂整編而成。主要內容以儒家之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題,逐期逐本展開,以現代的視角進行解讀,引領讀者閱讀原典,感悟儒家經典與現代社會的關聯和影響。
張驍儒主編 ·中國哲學 ·24.1萬字
本書設有當代哲人評介、前沿問題研究、哲學與人類未來、傳統與當代、批評與對話、巴蜀哲人六個欄目,收錄了《中國哲學與過程思想》《基于過程哲學的生態倫理:辯護與抵抗》《過程、進步和過度:懷特海與社會和平》等文章。
唐代興主編 ·中國哲學 ·27.7萬字
本書首先探討了研究先秦諸子著作文本需要關注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方法,以及文本研究對于諸子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諸子研究時應注意諸子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以及在傳播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對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進行深入而完整的分析探討,由此把握先秦諸子各家著作中的思想內容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主張。對各家諸子著作的文本問題進行研究時,一方面分析各家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上的特點及其在后來的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文本變化問題,另一方面,則根據各家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總結出其中的核心概念,以此作為各家諸子著作全部文本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由此把各家諸子著作文本中的思想內容關聯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根據這些文本來分析諸子用這樣的文本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這樣的文本研究,對于闡述諸子的思想,有重要意義。
劉韶軍 ·中國哲學 ·28.1萬字
經典詮釋是當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中的重要基礎理論環節。它同時內含歷史性認知意義上的實事求是、文化發展與融合意義上的義理創新以及經世致用意義上的時代思考等三個方向的理論訴求。以上認識構成了本書寫作的目的與具體指導原則。本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是從中西文化傳統之比較和中國文化傳統內部架構這兩個視角來深入考察當代視域下儒家經典研究的意義;第二部分主要討論儒家經典的結集歷程和詮釋方式,意在說明儒家經典詮釋就是即文言而超越文言,將共文形式體貼于個人生命實踐體驗之中,憑借自由的心靈活動和真實的情感體驗所達成的人文教養以實現對圣人得道之意的證悟;第三部分以《論語》為例,結合前述思想,從為學之道、情感與德性、為仁之道三個方面進行當代視域下的思想解讀。
華軍 ·中國哲學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