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對湖湘學派學者胡寅《致堂讀史管見》中的史論進行梳理,揭示其以經斷史,以史證經的義理化歷史政治哲學。胡寅出于維護儒家仁政德治政治理想的堅定立場,展開了對佛學、道學、玄學以及王安石新學的批判,強調華夷之辨,凸顯出鮮明的理學精神。他的思想對南宋“國是”產生積極影響,對認識宋代儒學的演變及其社會歷史作用,自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尹業初 ·中國哲學 ·23.3萬字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和古代社會的生活教科書,《論語》學是經學的重要分支。從西漢至北宋,《論語》學的發展經歷了漢學、玄儒交融、宋學等不同的階段,具有與學術史、思想史主潮相應的典型特征。本書重點對西漢至北宋的《論語》學進行了研究,通過考論各個歷史時段《論語》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從西漢到北宋的《論語》學,經歷了從漢學到玄學再到理學的傳承與新變,其積極成果是經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學術遺產。
蔣鴻青 ·中國哲學 ·21.5萬字
《孔夫子與現代世界》是一部有關儒學的前沿性思想理論著作。全書從孔子在當代中國的重新登場開始,以面對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學觀念“多元普遍性”為結束,對儒家思想和儒學傳統與現代世界與文化的各種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全書主題集中,時代感強,對儒學在當代面臨的挑戰,都從現代文化的問題意識給予了回應。《孔夫子與現代世界》各章既有面對全球倫理、人權對話、生態文明等挑戰對儒家立場的闡發,又有對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禮治思想的現代詮釋和解讀,以及對現代儒學發展的透視和分析,可稱是對儒家價值以及現代意義的全面闡述。
陳來 ·中國哲學 ·16.7萬字
本書借鑒近百年來國際漢學界有關“唐宋變革論”的研究成果,結合歷史文獻、道教經典和考古發現等,主要以唐末五代杜光庭為中心,將唐宋道教的發展置于唐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加以考察,于“延續”與“變革”的互動中,來比較唐代道教與宋代道教的異同,從信仰、思想和實踐等多層面對唐宋道教轉型的動因機制、基本特點、歷史過程和正負效應給出具有說服力的詮釋,對唐宋道教轉型的來龍去脈做出了學理上的分析,特別是從宇宙論、心性論、道性論、修道論以及仙學的演進等多視角細致探討了唐宋道教發展新走向的內在理路,及其對元明清道教發展基本格局和文化特質的奠基作用,認為中古經教道教向近世法箓道教的嬗變與內丹道教的興起是唐宋道教轉型完成的重要標志。
孫亦平 ·中國哲學 ·27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十一輯)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收錄文章十九篇,約30萬字。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六篇(生平交游著述考、目錄版本流傳考)、儒學新論七篇(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儒藏”講壇三篇(與儒學有關的學術動態)、《儒藏》編纂與研究一篇,另有附錄兩篇,即《儒藏》精華編新出書目(43冊)與《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首輯至第十輯總目錄。本輯匯集了近幾年的學術整理和研究成果,論文質量較高,言之有物,考證扎實,令人信服。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5.7萬字
王羲之是眾人皆知的“書圣”,他以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藝術獨步古今,魏晉玄學則是繼先秦、兩漢之后中國哲學的又一高峰,它不僅整合了秦漢儒道兩家思想,而且融合了西土的佛教義理,中國哲學的儒、釋、道精神內核由此形成,鼎盛的隋唐佛學隨之開啟,宋明理學也濫觴于此。“書圣”王羲之在東晉的出現,是玄學藝術化的體現,《書圣之玄》選取玄學代表人物郭象、嵇康為中心,研究王羲之的玄學思想和背景。全書穿針引線,將哲學思想和書法藝術一點一滴逐步打通。
王云飛 ·中國哲學 ·9.9萬字
儒家哲學,究竟僅僅是哲學,抑或僅僅是倫理,還是一套宗教思想,這是有爭議的。這個爭議尤其突顯在對理學哲學的認識上。本書認為,理學是一套哲學,但主要是一套宗教哲學。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本書主要考察了有代表性的理學家——張載。張載哲學的核心概念主要有兩個,即天道與祭祀。哲學研究者往往更青睞張載的“天道”,卻忽視了他極其重視的“祭祀”。本書認為,“天道”就是“祭祀”的哲學根據,而“祭祀”則是“天道”的物質基礎,只有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認清理學哲學的宗教本質。
周赟 ·中國哲學 ·21.5萬字
本書為《清華近代史論集》第一種,收錄以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術史研究為主的論文16篇,其中多數曾在國內頂級學術期刊發表過,論文的結集出版,為國內外學術界相關領域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本書編委會 ·中國哲學 ·24.5萬字
《彩圖全解五經》精選“五經”書中的精彩部分,并附精彩譯文和注釋,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吸收圣賢的智慧,領悟國學的無窮魅力。“五經”是儒家經典書籍《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姬昌 思履 ·中國哲學 ·37.1萬字
儒學傳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綜合創新的主旨是妥善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與西方思潮之間的關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批判繼承的前提下,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大致說來,心性之學是儒學傳統現代轉換的內在動力,而“孔子素王”的社會理想、制度儒學的歷史維度、儒家注重風化的調節功能、儒學對于外來宗教的改造與超越等內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學術問題。儒學必須完成從士大夫之學向平民之學的轉變,才能獲得新生。儒學傳統與文化綜合創新的結合,既有利于延續中華優良傳統道德的生命力,又有利于推進中國哲學現代轉換的方法論革新,切實做好文本解讀、問題研究與理論創新等方面的基本工作。
劉偉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選題從晚清“今文學”發展和詩學演變的同構關系入手,對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力圖在“今文學”價值體系對詩學蔓延、滲透、規約的過程中發掘一條晚清詩學演變一以貫之的路徑,從而揭示出作為一種知識范式的“今文學”之于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演變的基礎性意義。本選題研究發現,晚清詩學無論如何演變,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識范式的;也就是說,當“今文學”的權威和神圣光環還沒有退卻前,它仍舊是晚清“今文學”家詩學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王成 ·中國哲學 ·21.1萬字
本書為中國傳統天下主義和西方以康德為代表的永久和平思想的融合性研究,堯舜協和萬邦,順天道以成人道,孔子廣大之;而康德認為,永久和平既是大自然的目的,也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目的,這需要對天道的領悟,要想讓世界和平有序,就需要對世界和平進行哲學思考。本書認為,實現世界和平需要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重建目的論形而上學,需要綜合運用愛的能力和理性能力。世界和平的核心觀念及其順序是:仁愛→平等→自由。如果說世界和平哲學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仁愛就是她的天植靈根,平等就是她的茁壯樹干,自由就是她的花果。
石永之 ·中國哲學 ·20.3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墨家學派的源流、基本思想特征、基本學術價值、與儒家學派的對立與論爭、內部的分歧與分離、學派的衰落及其原因、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影響等問題。主要章節如下:第一章墨子與墨家;第二章墨家學派之源;第三章墨家學派的基本思想主張;第四章墨家的哲學與認識論,第五章墨家辯學及其價值;第六章墨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第七章墨家與儒家的對立與論爭;第八章墨家學派的衰落與復興;第九章墨家學派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影響;第十章墨學的世界意義和當代價值。
楊武金 ·中國哲學 ·23.2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分為儒家思想、儒學講壇、國際儒學比較、儒學史研究、儒者訪談錄、國際儒學動態等專題,論題涉及儒家禮樂文明、荀子思想研究、儒學的當代發展等方面,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展,有利于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孫聚友 石永之 ·中國哲學 ·18.7萬字
本文集由三部分組成——傳統士人的氣節、近代變革的文化堅持、現代學術制度的確立。全書的旨趣是想借此反思如何維系現代大學的寧靜和自由,如何能讓學人有更多從容和淡定,并盡最大可能減少將學術生涯視為“一場魯莽賭博”的緊張和焦慮。
胡成 ·中國哲學 ·18.6萬字
親近中國傳統文化,孔子是最先需要了解的人物。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無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擴大中華優秀文化的影響力,都要從孔子思想中汲取精華。為此,中華書局編輯部策劃組織編寫了《孔子語錄》一書。書中所選孔子言論全部來自儒家經典《論語》,并將選句分為道德、修養、治政之道、處世之道、學習教育和人生哲理六類。編寫時,注重嚴謹度和實用性,既有語義探究,也有實例解讀。此外,著名書法家蘇士澍先生還為本書創作了二十余幅書法作品,給讀者帶來更佳的閱讀體驗。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國哲學 ·10.6萬字
《葛榮晉學術論著自選集(全四卷)(套裝共4冊)》內容有儒家的“為政以德”與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與“寬猛相濟”、“禮法合一”、韓非的“自為”人性論與法家的“循法而治”、“超善惡”的自然人性論與道家的“無為而治”、自我管理、儒家“三達德”思想與管理者的人格塑造等。
葛榮晉 ·中國哲學 ·43.4萬字
本成果以理論架構而非歷史敘述的角度研究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總結王道霸道的主要內容,梳理王霸之辨所關注的思想主題,分析其思想邏輯架構,探究王霸之辨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及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影響和意義,并以現代政治哲學的視角分析其理論得失挖掘王霸之辨的積極意義,使其展現出思想的活力,以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智慧,借鑒于現代社會政治文明建設。
邵秋艷 ·中國哲學 ·20.3萬字
本書是晚清維新領袖康有為的重要作品,極具歷史意義,梁啟超贊嘆這是當時思想界之一大颶風,雖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其石破天驚的論斷不僅否定了“清學正統派”漢學的立足點,而且打開了人們重新認識、估價一切傳統典籍的閘門。從而沖擊了正統派學術文化,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康有為講新學偽經》重新梳理和遴選《新學偽經考》中的思想脈絡,兼顧其儒學價值和思辨思維,由此作為考訂康有為治學理念的重要借鑒。
(清)康有為 ·中國哲學 ·19.2萬字
與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本書所作的,首先是一種歷史的詮釋。當然,詮釋不同于歷史的簡單再現,它總是以詮釋者的理論視域為背景,并同時展開為一個邏輯重建的過程。事實上,歷史的詮釋與邏輯的重建往往很難分離,二者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也正是以此為基本原則,本書對儒家價值體系的考察,并不僅僅限于文化史現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側重于其歷史內涵與邏輯意蘊的雙重展示,后者同時又旨在為文化哲學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歷史的前提。
楊國榮 ·中國哲學 ·3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