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天生深邃的黑格爾以文化深度潛水的姿態,探索生命、人的行為的基本面目。他構建的哲學體系似乎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人是由一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物質進化而來的,是除上帝以外的宇宙的最高形式。本書是其探索人類藝術行為的先導性經典,其中分析了建筑、雕刻、繪畫、音樂、詩歌等眾多藝術門類。其講述,以令人驚嘆的黑格爾式才智,結合敘述的精確性、可靠性與文化的深廣性、可感性、彌散性,歷經一百余年考驗,幾近成為美學的代名詞。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經典著作 ·23.7萬字
本書深入闡發、比較了古希臘哲學由物理學(自然哲學)向形而上學(存在論)展開的邏各斯之路,啟用了“道家形而上學”概念,以分析、論證道家哲學超越自然哲學的“形而上學”特征;梳理和考辨了道家知識語境中的“形名”“神明”這兩個關鍵的細節,系統闡明了道家“知識論語境”的復雜脈絡;分析了道家倫理學及其政治社會理論,闡明了以道家自然人性論和無為心性論為核心的、超越倫理規范的道德形而上學特征,并把道家哲學概括為以心性論為基礎的、“精神高于物外”的境界形而上學。本書的主要成就在于:創造性地闡明了道家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學”,并揭示了道家形而上學的內在脈絡和理論;同時,從世界哲學史尺度的比較視野,深入闡論了道家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異同,廣涉康德、尼采、存在主義、哲學闡釋學和后現代理論等。
鄭開 ·中國哲學 ·41.9萬字
《中國哲學的世界》在闡釋中國哲學的精神旨趣和思想特質的基礎上,搭建起六家、八學為基本架構的思想世界,六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八學包括易學、經學、玄學、佛學、丹學、關學、閩學和心學,使同學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思潮、代表人物有初步的了解,認識和領略中國哲學的獨特價值和精神氣質,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許寧 ·中國哲學 ·20.2萬字
錢穆推薦“復興中華文化人人的幾部書”之一。《傳習錄》作為王陽明的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距離當今近的一部哲學經典。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書》的《傳習錄》(此為通行本,簡稱全書本《傳習錄》),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錄徐愛、陸澄、薛侃記錄的陽明先生問答語130條;中卷收錄陽明書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錄陳九川、黃直、黃修易、黃省曾等記錄陽明先生問答語143條。然而,陽明《傳習錄》的內容,并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在不同時期的編輯、刊刻過程中,經過多次的增訂刪減之后,后由錢德洪編定的。湯一介、馮達文弟子,深圳大學黎業明教授點校、注釋、翻譯。以明隆慶六年刊本為底本,對校本、參校本合計達十九種之多,搜集無遺。點校細致,入微,語句層級節節分明,文本結構煥然一新。注釋厚重,妥帖,儒學傳統中的王陽明,時時與朱子交鋒的王陽明。翻譯精確,精確,還是精確,“一字不放過”
(明)王陽明撰 黎業明譯注 ·中國哲學 ·27.1萬字
這部講習錄共有20講,每講約10000字。從《論語》中選出一句名言,考察歷代學者對它作過何種解釋,辨析其解釋的內在合理性,探討它所蘊含的哲學道理,思考它對現代社會有何種意義。這20講所援引《論語》注本及相關古籍種類將近300部之多。就《論語》中一句名言所作的討論而言,它是很有廣度和深度的,也是很有意義的。本書提出了“新經學”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我們相信,如果今后經學研究沿著這個路子發展下去,無疑將會開顯出一個現代“新經學”的壯觀局面。
姜廣輝 鄧林 ·東方哲學 ·22.2萬字
周志文以三四十年的思考跨度和豐厚的人生感悟,用當代眼光帶領讀者重新認識《論語》和孔子。《論語》二十篇,作者通過極富情境感的譯文和簡潔會通的注釋,以及尤為出彩的講析,為我們還原出一個通透細膩的孔老師,呈現出春秋舞臺的眾生相,讓現代讀者在感受古人心靈的同時,完成一次次饒有趣味的“與經典對話”。
周志文 ·中國哲學 ·24.5萬字
“存在不是別的,只是純然的關聯。”在二十世紀之初西方哲學掀起了一場反對形而上學的運動,無論是分析哲學、現象學或者后現代主義都不遺余力的對傳統哲學給予充分的批判。而恰逢彼時,西方哲學傳入了中國。于是,留在中國大眾心中的印象是——哲學是反形而上學的。但實際上無論西方哲學經歷了怎樣的轉向與運動,它都必然的建基于形而上學的傳統之上。現象學如此,分析哲學亦是如此。當一陣喧囂過后,人們冷靜下來回望發現很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最終還是要回到形而上學的論域中去尋找答案。因為哲學問題的本原正是形而上學問題,這是哲學思考無法逃脫的歸宿。于是,在西方學界對形而上學的回歸在二十世紀末乃至本世紀初的這近二十年有了明顯的改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作者重提形而上學問題,意在使我們從“存在是什么”,也即“世界的本質是什么”這一最根本的問題重新出發,去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以及我們該如何與之相處。在得出“存在不是別的,只是純然的關聯”這一結論后,本書還進一步就現實與虛幻、形式與內容、因果關系、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理性與信仰等熱門的哲學命題展開了更為廣泛的討論。
王維 ·理論流派 ·26.6萬字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是費爾巴哈的早期著作,是作者在廣泛深入地研究了萊布尼茨著作的基礎上寫成的,書中含有豐富的資料,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論點。列寧曾給予這部著作以很高的評價。中譯本的出版,不論對研究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還是對研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都很有參考價值。
(德)費爾巴哈 ·知識讀物 ·24萬字
本書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典籍《道德經》《莊子》《列子》等的現代闡述,重在體現道家的思想內涵。道家認為:道生長萬物而德蓄養之,雖蓄養而不為己有,即行善而不求名利,助人而不彰顯功德,完全是一種博愛、大愛。萬物都是道的化生,道對于他們是齊同的、統一的,順其自然生生化化,無窮無盡。天地有道,則風調雨順,四季有序萬物盛長;自然有道則萬物繁茂,則人民食物豐厚;社會有道則和諧而安寧;國家有道則民富國強;家庭有道則父慈子孝、萬事興起;自身有道則血脈和順陰陽有節,身強體鍵。道家從研究天地自然的永生不變中,覺悟到人類社會的變化,進一步認證了他們之間的關系:順應、遵循自然規律人類社會就繁榮昌盛,國家長治久安,家庭和諧和睦,自身就健康長壽。人不能脫離與天地自然的和諧統一,不能離開自然而獨立存在,也不能離開社會家庭而獨自生活。本書從人與自然社會、家庭以及人本身的和諧層面論述道的理念,目的是使人們返淳還樸,回歸自然。這或許是實現和諧和平、回歸自然的最好方法。
李宇林 ·中國哲學 ·42.9萬字
本書系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新編中國哲學經典閱讀課程系列教材之一種,以《論語》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探討其中所蘊含的儒家義理。本書從古漢語字義和使用習慣與現代漢語的微妙差異、相關禮儀制度以及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對《論語》進行了解讀,展示了其中所體現的古代世界的社會與思想,以及所提出的修德的境界與方法。本書認為,孔子不是思辨性的哲學家,而更像是一位建構社會基礎秩序的立法者以及文明規則的制訂者。
秦際明 ·中國哲學 ·21.9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和研究后現代哲學思潮的學術專著。作者從總體上把后現代哲學思潮概括為一種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在此背景下,對作為后現代哲學思潮重要組成部分的非哲學、非中心主義、反基礎主義、非理發玉義、后人道主義、解構主義、后現代解釋學、多元主義方法論、后現代哲學史編纂學、后現代美學等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評價。為了彌補初版的不足,使國內讀者對今日西方正方興未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此方正方興未艾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此增補本中作者特意增加了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態后現代主義、懷特海的后現代哲學三間內容,以期讀者對后現代哲學的全貌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王治河 ·理論流派 ·25萬字
本書是《邏輯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一書的增訂本。根據引用率排名,曾被列入“最有影響力的48本中國哲學著作”之列。本書系統地探討了如下12個論題:什么是邏輯哲學,意義理論和邏輯類型,摹狀詞和名稱理論,“是”(tobe)的邏輯哲學分析,推理、后承關系和蘊涵,形式化方法的哲學考察,模態的形而上學,邏輯真理的性質,邏輯悖論的反思,歸納問題及其解決方案,邏輯中的本體論承諾,邏輯究竟是什么。書末以作者近十年所發表的有關邏輯哲學的5篇重要論文作為附錄。
陳波 ·邏輯學 ·39.3萬字
該書致力于弘揚作為宋明理學重要學派之一的關學思想,收錄吳震、林樂昌、丁為祥、朱漢民等知名學者的關于關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涉及關學學派創始人張載的思想研究、張載后學研究和歷代學者對于關學的詮釋等,研究視角包括經學、哲學、倫理學的多個維度,既有宏大的總體敘事,如探討關學的原型、流變及其研究空間,又有微觀的具體問題研究,如分析張載的心學思想以及心性大小之辨。可以說,該書較為充分地體現了目前國內關學研究的前沿水平。
林樂昌主編 ·中國哲學 ·24.8萬字
《斯賓諾莎書信集》在消除一些對斯賓諾莎哲學觀點過分夸大的理解方面也起了明顯的糾正作用。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對其“規定就是否定”的理解。眾所周知,黑格爾對斯賓諾莎這一命題作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一個偉大的命題:一切規定都是否定。規定的東西就是有限的東西:對于任何東西,包括思想(與廣延相對立)在內,都可以說,這是一個規定的東西,所以自身中包含著否定,它的本質是建立在否定上的。
(荷蘭)斯賓諾莎 ·西方哲學 ·22.9萬字
本書系墨學與邏輯學研究專家孫中原教授推出的解讀墨家學派與中國邏輯學重要關系的大眾化讀物。該書共26章。作者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墨家學派中關于邏輯思想方面的精粹內容,仔細探討了墨學與中國邏輯學的聯系,提出“墨學的構成、認知和宣傳方式,是邏輯學”這一重要論斷。并介紹了在中國邏輯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典籍。全書史料翔實,內容全面,見解客觀獨到,便于當今讀者全面了解墨學、邏輯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孫中原 ·中國哲學 ·25.7萬字
本書是意大利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齊的作品。本書是根據意大利1958年拉泰爾查出版社(巴里)的第十版《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中的第二部分《美學的歷史》譯出的。本書梳理了古希臘—羅馬時代的美學觀念、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觀念、笛卡爾主義和萊布尼茨學派中的美學觀念、18世紀次要的美學學說、唯心主義的美學、美學的實證論和自然主義、美學的心理主義和其他近代趨勢等內容,并專章對維柯、康德、叔本華等哲學家及其思想進行了論述。
(意)克羅齊 ·美學 ·22萬字
本書是作者關于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及后馬克思思潮哲學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論著《文本的深度耕犁》的第二卷,其內容主要是對西方后馬克思哲學思潮中經典文獻的文本學研究。在本卷中,作者以文本學的深度解讀模式分別批判性地解讀了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德波的《景觀社會》、鮑德里亞的《生產之鏡》、德里達的《馬克思的幽靈》和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對象》等重要論著。
張一兵 ·馬哲 ·32萬字
閻國忠編著的《朱光潛美學思想及其理論體系(精)》旨在將散見于朱光潛各種著述中的美學思想集中起來,按照其內在的邏輯關聯,進行系統化的表述,同時對朱光潛不同時期對美學對象、美的性質、美感經驗、藝術等幾個重要問題的表述進行了梳理和評論。書中充分肯定了朱光潛轉向馬克思主義之后,以實踐觀點對“美是主客觀統一”命題進行的改造和闡發。
閻國忠 ·美學 ·27.3萬字
《神正論》是萊布尼茨在世時發表的唯一一部大部頭著作。該著的正標題為《神正論》,副標題為“論上帝的善、人的自由與惡的起源”。該著名為談神,實為談人和人的自由。作者在“序言”中曾指出:“有兩個著名的迷宮,常常使我們的理性誤入歧途:其一關涉到自由與必然的大問題,這一迷宮首先出現在惡的產生和起源的問題中;其二在于連續性和看來是其要素的不可分的點的爭論,這個問題牽涉到對于無限性的思考。第一個問題幾乎困惑著整個人類,第二個問題則只是讓哲學家們費心。”如果說萊布尼茨的其他著作主要闡述的是“單子論”或“連續性”與“不可分的點”關系問題,則本著著重闡述的則是“幾乎困惑著整個人類”的“自由與必然的大問題”或“人的自由”問題。該著共含三個大部分:“序言”;“信仰與理性的一致”;“就惡的起源論上帝的正義與人的自由”。其中第三部分又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小的部分。萊布尼茨是西方哲學史上提出“神正論”范疇第一人。他雖然于1697年9月在致意大利圖書館管理學專家安東尼奧·馬利亞伯奇的信中首次提出這一范疇,但卻是在1710年出版的《神正論》一書中首次對之作出全面系統論證的。此后,這一范疇便一直受到哲學家和宗教思想家(如韋伯,貝格爾,巴里努,埃迪,羅思,尼文,蒂利希,格利芬,希克,斯溫伯恩等)的普遍關注,并成為現當代宗教哲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德)萊布尼茨 ·理論流派 ·44.9萬字
本書圍繞客觀社會現實如何實際地構成歷史的總體和結構的總體的觀點來重新闡釋歷史唯物主義,是目前為止從這一視角來衡量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史狀況的最新著作。作者嚴格區別了這個主題的馬克思哲學形式與形而上學形式,并在寓于歷史的總體與時間、空間、歷史目的、人的意志、民族、資本邏輯的矛盾之中,揭示其中蘊含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大意義,旨在表明當代歷史唯物主義的成就及與其相匹配的時間觀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試圖揭示這種聯系在今天基本上還處在未曾言明的狀態。這種解蔽對于反對現代性歷史觀念、更好地理解客觀社會現實都是必要的。
張文喜 ·邏輯學 ·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