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深度訪談和實地調研的方式獲取我國部分主流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資料,真正提供一種中國本土化的傳播研究案例,并以經驗和問題為導向,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等為理論分析工具,綜合美國、法國等專家學者的觀點,構建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框架,提出我國主流媒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輿論場建設的理論框架,體現為我所用的開放性和以我為主的主體性,彰顯中國特色,為中國特色傳播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王慧 ·中國政治 ·15.9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理論作為理論工具來展開分析研究,特別是將知識社會學理論、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和有效溝通理論與公共政策學理論結合起來,圍繞有效參與這一主題,設定新媒體環境下公民有效參與公共決策有效參與的衡量標準,分析當前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困境、參與效果制約因素,探尋實現公民有效參與公共決策的解決之道。本書圍繞有效參與展開,建立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新媒體環境下公民有效參與公共決策的理論基礎—有效參與的衡量標準—有效參與的現狀—有效參與的實證研究—有效參與的困境—有效參與的制約因素—有效參與的制度建設。立足于制度路徑,設計出新媒體環境下公民有效參與公共決策的制度建設的思路和框架,實現新媒體環境下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以促進當前我國公共決策的科學化。
李占樂 ·中國政治 ·21.7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以流暢生動的語言、大量詳實的史實,深入系統地分析,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東方欲曉,到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難困苦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苦難輝煌,從新中國成立后艱辛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風雨前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全面進行改革開放的關鍵抉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勾勒出了一條清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流變的雄關漫道。本書是一本集理論性、史料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理論讀物。
王向明 ·中國政治 ·18.6萬字
本書是嘉善縣對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落實。實踐證明了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是時代發展和道路改革所必須堅持的。貫徹和堅持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必須樹立改革思維,把改革創新貫穿始終。
中共嘉善縣委 ·中國政治 ·5.9萬字
本書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探討了中央蘇區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主要路徑、動員機制、歷史價值與現實啟示等,展示了巾幗群英的豐功偉績,對后續研究進行了思考和展望。
胡軍華 ·中國政治 ·26.3萬字
201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上海不僅與全國一樣取得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成就,而且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其中有不少方面還具有全國范圍內的首創性。因此,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指示精神,回顧、梳理和總結好上海在全國改革開放中的100個首創案例,對上海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對上海乃至全國進一步推動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張兆安主編 ·中國政治 ·33.4萬字
協調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涵之一,堅持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本書深入闡述了協調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和理論基礎,從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三個層面,對新時代如何掌握協調發展的特點和方法,協調推進新發展理念的全面落實展開分析,同時立足廣東實踐,對廣東省和廣州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系列舉措進行經驗總結。
陳鴻宇 ·中國政治 ·14.6萬字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內容包括:參與式預算的緣起;國家的集中化:可支配財力與參與式預算改革;國家的理性化:理念網絡與參與式預算改革;隨機選出代表:浙江省澤國鎮的參與式預算;激活人大代表:上海市閔行區的參與式預算;邀請區域代表:北京市麥子店的參與式預算;內部力量的參與:對江蘇省張浦鎮的考察等。
葉靜 ·中國政治 ·10.7萬字
本書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有關農村改革治理的系列調查之一。云浮市新興縣是位于廣東省中西部的一個山區縣,長期以來以農業發展為主,受產業結構的限制,經濟發展曾一度陷入困境。近年來,新興縣堅持以農業為核心,引領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騰飛,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產業發展實際的產業融合發展道路。本書以“新興高度”為題,按時間脈絡,較為詳盡地總結了新興縣三個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路徑以及在工作方法和推進措施方面的創新。
胡平江 郭瑞敏 楊明 ·中國政治 ·24.5萬字
近代以來,“社會主義”一直是知識界關注和討論的話題。本書聚焦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中國知識界的社會主義思潮,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了當時社會主義思潮的成因、話題、性質與結果。書中所闡發的一些問題,如知識界對“社會主義”的一般性共識、對社會主義特征的討論、對馬克思主義用而不覺的認可和運用的潛流等,對認識近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流布的完整圖景,揭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影響力,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等皆有助益。
李穎 ·中國政治 ·17萬字
本書真實記錄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歷程,從理論上闡述了中國社會轉型的特點與規律。作者認為:社會結構轉型是影響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既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也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量。在整個社會轉型期,結構轉型作為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將以它特有的方式規定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源配置的方向,這種力量用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都是無法概括的。
李培林 ·中國政治 ·26.2萬字
中國是世界上首個真正的國家,將中國的國家與西方的民族國家放在一起衡量,后者在很多方面都未達到前者的標準。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認為,西方只有政體,沒有國家,只有中國這樣的國家,才是國家,而且是大一統國家。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兩千年來大一統國家、天下為公傳統的延續,是當下中國區別于世界其他各國的獨特政治價值。今天的中國,無論與百年前歷史上的中國相比,還是與當今世界各國相比,都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
文揚 ·中國政治 ·8.4萬字
本書簡要而深刻地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指明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具體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轉折點,詳析了中國發展的若干要素,如人口紅利、制度紅利等,對于中國經濟建設成就給與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對于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蔡昉 ·中國政治 ·17.3萬字
“中國崛起”是這個時代最精彩的故事,“中國模式”也成為了國際學界、理論界熱議的話題。張教授通過自己走訪一百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以國際關系學者的深厚學術背景,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和對數據的理性分析,豐富了“中國模式”的深刻涵義,更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在他看來,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文明型國家”崛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這種“文明型國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并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中國震撼》是“中國模式”論最堅實有力的理論表達,其總結的“中國模式”的八大特點、七大理念以及四大成就,是“中國模式”論強有力的理論總結,它將豐富關于“中國模式”的理論研究。同時,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語來解讀中國與世界,也讓國人以及世人更客觀地認識中國崛起的事實,理解中國崛起背后的文化內涵。
張維為 ·中國政治 ·16.8萬字
本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2年發布的白皮書的匯編,包括六個白皮書的中英文版。這六個白皮書分別為:《新時代的中國北斗》《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和權利保障》《2021中國的航天》《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這些白皮書,都是針對國際社會關注的中國熱點問題,予以闡述中國政府的態度和政策,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改變國際社會的認知,有一定的幫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政治 ·8.9萬字
本書從發展型國家理論中提取分析框架,旨在剖析轉型時期中國國家形態在政治經濟關系上呈現的國家主導型“強汲取-高發展”特征。從國民財富分配、國家財政收入與支出結構等方面論證了“強汲取-高發展”特征。同時,從消費角度揭示了國家潛在支配的社會資源的比重之大,充分體現了中國較一般發展型國家更強的汲取能力和社會控制力,再次強化了中國“強汲取-高發展”模式的內涵。最后分析了形成并維持這一國家主導的“強汲取-高發展”模式的介入機制。
許瑤 ·中國政治 ·12.9萬字
本書著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戰敗的強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統治階層也開展了如何自救的熱烈討論,并在編練新軍、修筑鐵路、開掘礦藏、創辦銀行、推廣郵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實質行動,即所謂“實政改革”。實政改革上承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內核,但在改革的規格、層次和深度、廣度上有顯著提升;其間發生的“百日維新”,是膠州灣事件后民族危機加深所引發的一次激進改革,出現了突破制度層的內在需求;同時這場實政改革又下啟清末新政,為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鋪墊和物質基礎。
張海榮 ·中國政治 ·37.8萬字
《直面風險社會》一書,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出了全方位的危機預警,并試圖找尋獨到而可行的解決路徑。本書集作者思想之大成,矚目于轉型期中國改革,放眼于中國未來發展。本書告訴我們:“中國奇跡”的背后,是讓人不忍卒讀的種種艱難時世的故事預覽。面對“風險社會”情境,戰略轉型期的中國改革設計,不僅是事關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更是一次綜合協調社會各階層及利益群體的全局性、結構性社會改革。唯有全面改革與轉型,才能讓中國未來的發展實現華麗轉身,真正實現大國崛起的復興夢。
竹立家 ·中國政治 ·18.2萬字
中國的改革最先從農村拉開序幕。從鳳陽縣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托孤”方式按下紅手印實施分田到戶的“大包干”開始,中國的農村改革已歷時40年。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走上了第40個年頭。農業,是大國根基。“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習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唯有振興農業,方可筑牢大國根基。
杜潤生等 ·中國政治 ·2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