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書中作者詳細深入地探討了以色列公共外交的方方面面,及其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關系。作者首先明確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現實意義,隨后進行概念厘定和學術梳理,最終確立了“軟實力理論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國家形象與軟實力的邏輯關系”和“歷史學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與軟實力構建”兩個大的研究視角,其中既有理論探討,也不乏實證支撐,從而凸顯本書的學術價值。
閔捷 ·國際關系 ·14.8萬字
非洲研究是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主辦的專門以非洲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刊物,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二卷。2010年出版的創刊號登載了主編劉鴻武撰寫的《發刊詞》,闡釋刊物編寫宗旨與學術追求是秉承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非洲情懷、中國特色、世界視野”的治學精神,搭建交流平臺,匯粹學術精華,以求推動中國非洲研究事業之進步及青年人才的成長。刊物開設有“理論思考與學科建構”、“非洲政治與國際關系”、“非洲經濟與發展”、“非洲歷史、文化與教育”、“中非關系”、“非洲田野調查”及“書評”、“大使訪談”、“資料庫”等欄目,及時刊布國內外學者、媒體記者與外交官的最新成果及思想智慧。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主辦 ·國際關系 ·19.7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觀研究”(08BSS004)的結項成果,評級為“優秀”。本書主要對吉田茂在戰前任職外交官、戰后任職首相過程中其個體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進行系統的解析。吉田茂戰前及戰后對華政策中所表現出來的帝國意識是其所處時代即大日本帝國崛起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剛性意識,在戰敗背景下這種帝國意識因時因勢而發生一定的改變,本書使用了相對豐富的日文原始資料及吉田茂個人私人信函,在述論中強調指明吉田茂帝國意識的核心理念——伸張帝國權益、維持亞洲領袖地位并未改變,只是實現的手段、策略發生明顯變化而已。對吉田茂的帝國意識層面進行系統剖析、研究,在對日占領史研究領域具有某種開創性研究的學術價值。尤其是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探究戰后日本政治人物所普遍具有的這種帝國意識,對捕捉日本對華政策的動向有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鄭毅 ·國際關系 ·19.5萬字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傳統外交從內涵到外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黨外交的蓬勃發展正是外交領域發生重大變革的反映。在這一背景下,本書試圖從政黨外交這個角度,運用文獻研究、案例研究、比較研究以及歷史分析等研究方法,把政黨政治與國際政治、外交學等理論相結合,全面回顧和系統梳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對外交往的歷程和經驗,對中國共產黨政黨外交規律進行總結提煉并對政黨外交理論進行了深化研究。
于洪君 金鑫 胡昊 ·國際關系 ·17.7萬字
本報告是由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組織編寫的年度連續出版物,已經連續出版兩年。本報告主旨明確,主要圍繞2015~2016年中國周邊區域經濟合作、周邊外交與周邊安全合作兩大主題展開分析和預測,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本報告作者皆為該領域知名學者,論述嚴謹,分析透徹,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周方銀 ·國際關系 ·16.8萬字
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外交關系,由于其沖擊效應被國際社會譽為“外交核爆炸”,事件本身也成為推動國際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轉變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國相繼解密關于這一事件的絕密外交檔案。本資料集選編中、法、美、德、澳五國有關中法建交的檔案161件,更完整地展現了中法秘密談判的過程以及美國、臺灣當局等對這一事件的應對,為學界研究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關系尤其是中法關系提供第一手文獻。
姚百慧 ·國際關系 ·16.3萬字
本書主要分析和論述了1914~1929年英國對歐洲大陸和平外交戰略的成因、演進和影響,集中論述了英國面向歐洲大陸的“歐洲均勢”戰略同法國追求歐洲大陸霸權政策的矛盾與互動。具體表現為,英國的“扶德抑法”政策與法國的壓制德國政策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經過外交上的折沖樽俎,英國迫使法國一步步做出妥協,各相關大國在歐洲大陸安全問題和賠償問題最終達成了和平的解決框架,促使歐洲在一戰結束后步入短暫的和平時期,但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劉作奎 ·國際關系 ·17.3萬字
《全球政治與國際關系經典導讀》從更宏大的視野出發,圍繞“人的解放與國際關系的進步”這條歷史主線,選錄了十幾篇經典文章,以期使學習和研究全球政治與國際關系的讀者有一個參考和品讀的藍本。全書大體分成三部分,分別涉及“國際關系的進步”、“全球治理”以及“當代國際關系新挑戰”等主題。編者特意對各篇選文加了簡短的評語,簡要評介了一下原作者,并在每篇文章之后列出了值得讀者進一步深入研讀的五篇文獻的目錄。《全球政治與國際關系經典導讀》可供學習和研究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外交學等專業的學者和學生閱讀使用,也可供那些對國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王逸舟 ·國際關系 ·18萬字
本書系精選作者在國際關系和中國外交等研究領域的14篇重要論文編纂而成。其中有對歐洲一體化以及中歐關系的梳理和深思,有對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變化的體察和把握,也有對國際關系“實踐理論”的探究,致力于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外交實踐的有機融合和創新。從歐洲安全到中國外交,世界與中國,起點與終點,書中凝結了朱立群教授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軌跡,打開了一個求真與創新的學術和思想空間。
朱立群 ·國際關系 ·17.6萬字
本書以19611979年為研究時間節點,運用大量史料,并置于冷戰背景下,深入分析了這一時期風云變幻下的美韓同盟關系。本書以韓國國內政治發展為時間軸,并輔以美國更替的不同執政階段進行歷史分期,相對于相關領域的眾多研究,本書在時間節點和角度的處理上有其創新之處,對于厘清美韓關系發展的歷史,及判別美韓關系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歷史性、學理性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馮東興 ·國際關系 ·19.2萬字
身份與行為的關系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議題。隨著建構主義流派在國際關系領域內的興起,作為建構主義核心概念的身份成為國際關系分析的重要變量之一。受到結構主義與認知主義的長期影響,體系建構主義身份理論存在一些重要缺陷。為了開拓國際關系身份研究的視野,本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在關系本位思想的基礎上,對身份概念進行了重構,提出了關系導向身份的概念,將情感的驅動性以及情感與認知因素的互動作為研究身份轉化問題的關鍵,提出了身份建構的情感動力框架。本書還通過考察東亞合作進程中“東亞共同體”身份符號的興起和弱化,說明了本書提出的概念和理論框架對于理解復雜多變的國際現象所具有的適用性。
季玲 ·國際關系 ·16.9萬字
本輯所收錄的文章來源有三:一是2014年在杭州舉辦的“蔣介石與抗日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二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三是另行邀約的佳作。分為“中外關系史專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專題”“學術論文”等六個部分進行呈現,集中展示近代中外關系研究視野下蔣介石研究的關注點和研究動態,以此促進該領域學術研究的交流和進步。
陳紅民 張俊義 肖如平 侯中軍 ·國際關系 ·15.5萬字
研究近代日本的對華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近代史和中日關系史,對敦促日本正視侵略歷史、準確認識和批判冷戰后在日本興起的“新民族主義”思潮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以辛亥革命至國民革命期間中日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從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日本民族主義的沖突的角度分析這一時期日本對華認識的主流觀點、結構框架和本質特征,從近代日本民主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博弈的角度考察日本政治思潮的演變軌跡。
薛天依 ·國際關系 ·15.3萬字
《冰上絲綢之路》以詳實的數據資料和生動的語言風格,介紹了“冰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描繪了北極沿線地區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獨具一格的社會人文環境,闡述了“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提出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應對之策。本書緊跟時代發展需要,解讀中國與北極,是一部讀懂中國的佳作。
秦大河 ·國際關系 ·8.4萬字
閻學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總編和《國際政治科學》總編。主要著作有《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評估》《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國際政治與中國》《國際關系分析》《中外關系定量預測》《中外關系鑒覽1950-2005:中國與大國關系定量衡量》《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以及AncientChineseThought,ModernChinesePower等。
閻學通 ·國際關系 ·16.1萬字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正處在力量重新組合的重大轉折期,各類熱點問題層出不窮,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越來越“重視”中國,中國也需要主動向世界表達自己。本書選取了近年來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十來個熱點事件,包括巴以沖突、烏克蘭問題、南海問題新動向、敘利亞危機新走向、伊朗核問題新進展、馬航事件等,對其來龍去脈、中國的政策立場和事態的走向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旨在闡明中國的立場,傳達中國的聲音。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國際關系 ·10.1萬字
企業履行海外社會責任對于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獲得東道國和社區支持,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課題組對中資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尤其是公益行為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梳理現狀,提出問題,總結了跨國公司的經驗:善用企業核心優勢、注重項目本土化、善于借助NGO力量、持續開展長期堅持、吸引員工和利益相關方參與等。提出改進建議:重塑公益理念,優選公益領域,實施戰略性公益;完善公益管理機制,有計劃、有制度、有評估,引導員工參與公益;加強責任溝通和公益宣傳,善于借助NGO的力量,提高慈善公益的效率和效益。中國政府也要為中國NGO走出去創造更好的條件,建立起政府、企業與NGO協同合作、共同履責的新模式。
鐘宏武 張蒽 魏秀麗等 ·國際關系 ·15.7萬字
冷戰結束后美國的全球戰略進入不斷調整時期。2009年,奧巴馬政府上臺以后,湄公河流域國家成為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支撐地帶。美湄關系從奧巴馬第一任期到第二任期持續升溫,實現了雙邊、多邊并行的格局,軍事合作是首要,經濟合作是重點。湄公河流域國家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與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重疊區域。美湄關系推動了地區合作進程,同時對中國的周邊外交和“一帶一路”倡議產生了負面影響。中美應探索消弭在該地區競爭帶來的不安定因素。
尹君 ·國際關系 ·13.9萬字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25周年,照理說中日關系應該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時期,但從現實來看,兩國關系并不是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本書收錄了中國日本學界元老吳學文和卓南生對日本的接觸以及所見所聞,并回顧了中日建交以來的歷史,并對兩國的發展史作了評價,得出兩國發展至此的原因,最后還為日本今后的發展前途作了科學預測。
吳學文 ·國際關系 ·1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