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對東北流域文明的專書研究,比較詳細地論述了黑龍江流域及其組成部分如嫩江流域、牡丹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遼河流域,以及大小凌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介紹了各流域的地理環境、古族、古城、古國和各種文化遺存等。作者通過對各個遺跡、遺物的介紹和論述,力圖呈現東北各流域文明的演變與發展,從而使讀者對東北流域的各種文明有更深的認識。
王禹浪 ·中國史 ·25.1萬字
《近代史學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刊物,登載1840~1949年中國近代史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專題討論、研究論文、研究綜述、書評、史實考訂、學者書札、學術信息等。本書是第21輯,分為海關與近代中國、近代財稅與金融、近代行業史研究、政治與文化研究、學術綜述、書評6個部分。
馬敏 ·中國史 ·23.9萬字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文獻資料結合豐富的考古發掘成果,并經過許多次的實地考察,系統地研究論證了中國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發展演變,其中多所創見。楊寬先生認為先秦到唐代是實行封閉式都城制度的歷史階段,在西漢、東漢之際,都城制度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整個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東”變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際,都城制度發生了又一次更大的變化,即由封閉式變成了開放式。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對中國古代都城都作了詳細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圖片資料以資說明。
楊寬 ·中國史 ·36.7萬字
本書論述的中國國家的起源問題,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這個重大學術課題的核心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經歷了什么樣的歷程產生形成的?許多學術界前輩、國學大師都曾探討過這一問題。本書作者采取多學科交叉結合的研究方法,廣泛運用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的理論,系統整理、分析考古學發現材料,對傳世典籍的種種古史傳說試做整合解釋,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新意的理論觀點,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古史研究體系。這部力作是對作者近年來提出的“文明和國家起源路徑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進入國家社會之后所經過的“邦國—王國—帝國”說,以及“夏商周三代為復合制國家結構”說這些學術體系的系統展示和進一步深化、完善。
王震中 ·中國史 ·38.6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一是歷史地理研究,包括對中華民族的始祖炎、黃二帝若干史實的考證,對《穆天子傳》及穆天子西征的研究,對西周初年營造成周城的考證及對洛陽城址變遷的研究,對春秋戰國至漢代中山國的研究,對漢初趙佗占據龍川古城的歷史影響,以及對大運河的研究等;二是地名研究,主要有《談地名學與歷史研究》,以及對我國縣命名的研究,對有關地名考證的諸多問題的研究等;三是對譚其驤師的回憶文章及一些有關歷史方面的著作。
史為樂 ·中國史 ·23.7萬字
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發動全面內戰。戰爭初期,在我軍粉碎了國民黨妄圖速勝的企圖后,國民黨軍隊改行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解放區,延安陷入危急。面對國民黨胡宗南等部的進逼,毛澤東和黨中央作出了主動撤離延安的戰略抉擇。自1947年3月起的一年多時間,中共中央開始了艱苦的陜北轉戰,成功實現了戰場形勢由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折。本書是國內研究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最全面、最詳盡的成果之一。全書以恢宏而不失細膩的筆墨,描繪了人民戰爭的波瀾壯闊,再現了戰斗現場的驚心動魄,講述了轉戰途中的千鈞一發,展示了黨中央謀篇布局的高瞻遠矚。歷史雄辯地證明:一場戰爭乃至一個黨的勝敗,最終取決于人心的向背。
劉統 ·中國史 ·32.8萬字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隋唐”一卷。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對于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于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于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于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于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云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日)氣賀澤保規 ·中國史 ·22.2萬字
明太祖為什么建都南京?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是如何形成的?明代為什么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明朝是亡于“廠衛”“黨爭”,還是“外族”“流寇”?明朝是絕對皇權的時代,廢丞相制,興文字獄,建錦衣衛,設東西廠,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然而,明朝又是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階段,出現了被后世稱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經濟繁榮現象。這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是怎樣的獨特存在?翻開本書,讓我們跟隨歷史大家吳晗一窺大明王朝的真實面貌,了解其因何而興,因何而亡。
吳晗 ·中國史 ·28萬字
大明帝國興衰史本書講述了大明王朝的興衰存亡與其官僚、軍隊的興廢之間的聯系。在明朝歷史上,流氓兼強盜的朱元璋,依靠強大的軍隊建立皇朝以后,史書上記為太祖高皇帝,而失敗了的李自成便成了盜、賊、匪、寇,盡管他也作過皇帝,但舊史家是勢利的。然而,武力可用以奪取政權,卻不能用以治國,治國必需建立一個得心應手,御用的官僚機構,而官僚必用文人。士大夫的利害和皇權是一致的,他們為皇權服務,幫助皇帝治理國家,一旦這個機構徹底腐化,帝國必然隕落。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以公正嚴謹的態度、真實有趣的史料,從官僚、軍隊這兩個最主要的角度為我們揭開大明帝國興衰背后的歷史邏輯。歷史的鏡子古時候,學子們十年寒窗苦讀,卻在得了科第后先為自己娶了一個姨太太;官員們滿口清正廉潔,私下里卻肆意揮霍,縱優狎妓;那些名儒大家號稱淡泊名利,卻在入仕后兩面逢迎,拜高踩低……歷史是一面鏡子,它不僅可以照出王朝興廢,朝代更易,還可以照出當時人們的思想,社會的風俗,以及那些隱藏在光鮮外表之下的復雜人性。《歷史的鏡子》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角度為我們詳細講述了歷史上腐敗的起因、腐敗的表現、腐敗的影響以及對反腐的思考。中國人的生存規矩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生存,必須遵從社會的生存規矩。在中國歷朝歷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規矩,官員有官員的生存規矩,百姓有百姓的生存規矩,每一個人都在當時社會制定的游戲規則里掙扎著,生活著。在封建社會中,天子君臨四方,萬人朝拜,為了守住祖宗基業也要與眾人博弈;官員們高人一等,外表風光無限,卻也伴君如伴虎,整日提心吊膽;百姓總以為平平淡淡、安守本分就好,卻不想反被層層剝削。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以歷史的眼光解讀中國古人的生存法則,總結他們的生存智慧和經驗教訓,以史鑒今。從《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圖》:吳晗讀史札記著名歷史學吳晗從一系列罕見的典籍文書里,挖掘出塵封已久的歷史故事。在這里,我們能看到人們對《金瓶梅》的誤讀與曲解、《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歷史聯系、西王母的故事演變過程、《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統、明朝胡惟庸黨案之真相、咸豐時代王茂蔭的幣制改革以及建州史中被篡改、偽造和歪曲的李滿柱……吳晗通過精準解讀、嚴密推理,將這些生動的歷史故事轉述給大眾,讓我們在歷史中享受推理的樂趣!
吳晗 ·中國史 ·49.7萬字
樓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明中葉至辛亥革命。
樓宇烈 ·中國史 ·35.5萬字
這本書當中收錄的是史景遷最有代表性的論文,反映了他盡可能精確、公正和透徹地思考中國的努力。內容分為五個部分:中西文化交流、儒家理論和國家權力、中國的社會歷史、革命中國,以及恩師的介紹。書名叫做《中國縱橫》,部分源自作者對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的敬意,因為他喜歡“縱橫”這個詞語,它寓意著曲折而不失目的性,還寓意著以某種邏輯來厘清“輻輳并進”之脈絡的努力。
(美)史景遷 ·中國史 ·21.2萬字
嫩科爾沁部歷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蒙古民族史還是清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從1593年“九部之戰”到1693年獻出麾下全部錫伯人,嫩科爾沁部同清初五朝四帝發生了諸多關系。本書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清內秘書院”“清內國史院”“清內閣蒙古堂檔”等滿蒙文檔案,將檔案資料與史書記載結合互補,相互印證,對清前期嫩科爾沁部與清初五朝四帝關系史進行專門研究,意在厘清清初蒙古族歷史的發展演變軌跡,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特木爾巴根 ·中國史 ·23.9萬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弄清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地點、族群、過程、動力機制和五帝時代的歷史,對于增強中華民族軟實力、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們要弄清那段歷史卻并非易事。本書運用文化人類學圖騰理論對《山海經》進行解讀,考察了傳世、出土、民族等文獻記載和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成果,首次簡略地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和五帝史發展的輪廓。
付希亮 ·中國史 ·31.3萬字
張傳璽,1927年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秦漢魏晉南北朝。
張傳璽主編 ·中國史 ·30.4萬字
本書主要著眼于對“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發生的愛國游行”這一事件進行“事實描述”(這就決定了,A不收除游行之外的思想文化、罷工罷市等其他材料;B不收錄北京之外的全國各地五四情形)的“稀見材料”(與已有的相關材料“絕不重復”)進行收集整理。這部書基本內容主要由以下兩部分構成。其一、“臺灣地區”材料。居留臺灣的“五四青年”的五四事件回憶。其二、“民國時期”材料。民國報刊檔案中的五四事件敘述。
陳占彪 ·中國史 ·39.4萬字
秦漢魏晉時代,簡牘文書行政是國家維系官僚體制運轉和基層控制的有效手段,借助20世紀來的出土簡牘,秦漢各行政層級的文書形態均得到呈現。由于文獻不足征,學界對三國時代的地方行政與公文形態所知甚少。本書利用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批三國文獻(1996年長沙出土的孫吳簡牘),探討孫吳江南縣級機構(臨湘侯國)的公文形態與文書行政現實。由于簡牘出土時受擾亂,本書運用古文書學手段,探索新方法,對竹木牘官文書進行分類集成,對官文書簡冊進行復原;在還原官文書原貌后,結合簿書,辨析吳簡的性質、行政級別,指出其為臨湘侯國檔案群;透析侯國內、外部上、下行文書的類型,揭示縣級官文書的運轉機制;統合簡、牘官文書,復原侯國定期、不定期事務的辦理程序;借上述工作,拼合三國縣級文書行政藍圖。
徐暢 ·中國史 ·21.7萬字
本書收入《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導言卷》《北洋海軍》。《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寫作于20世紀70年代,對中俄(中蘇)邊疆爭議問題、談判情況、條約文本等展開細致研究,為當時的中蘇邊界談判提供了大量有力證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共分9卷,本書總領全局,高屋建瓴,對18世紀的中國歷史展開全景式的論述,并開創性地“把中國史放在世界發展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比較,改變中國史與世界史分隔和孤立研究的習慣”,具有世界性的學術影響力。《北洋海軍》初版于1963年,為吳晗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小叢書”之一種,以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了北洋海軍的歷史,此次再版,戴逸先生進行了修訂。
戴逸 ·中國史 ·31.2萬字
元修《遼史》是研治遼代歷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獻,獨自鑄成了當今學界有關契丹王朝歷史的主體認知框架,但是學界對元修《遼史》的史料來源和編纂過程的探討卻頗為薄弱。為了徹底厘清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本書首先對《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做總體性探討,其次分專門章節分別考證《遼史》中元代史官編纂因素較多的部分,包括《天祚皇帝紀》《營衛志》《兵衛志》《地理志》《禮志》《樂志》《儀衛志》《食貨志》和“西遼事跡”。本書通過系統地研究元修《遼史》的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和史料價值,呈現出《遼史》本身的生命歷程,并將元朝史官編纂建構的敘述框架加以離析。同時,本書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凸顯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意義,對傳統的史源學研究作出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探索歷史學視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徑。
苗潤博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是唐研究基金會的大型學術專刊,登載有關唐代文學、歷史、考古、藝術方面的研究論文和書評。本書的論文一般都由主編專門約請某些領域的專家撰寫,通過匿名評審方式,選出最具學術水準的論文。本刊自創辦以來,一直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推崇,認為它代表了當今世界中國唐代歷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的論文,不斷為海內外學者引用。
榮新江 ·中國史 ·41.5萬字
本書聚焦于1895—1949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際交往、私人脈絡、團體組織以及與城市公共媒體的關系,是一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文化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筆墨介紹了梁啟超、陳獨秀等眾多著名知識分子的社會交往,親疏聚分。當科舉和門第嬗變為學校和文憑,以儒家文化為共同價值觀的思想框架逐漸解體。從朦朧且短暫的新文化聯盟,到各種各樣的主義與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識分子群體構成了近代中國耀眼的知識光譜。在這樣一個大轉型時代,知識分子身處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為思想文化的主體,他們承擔著啟蒙大眾的使命,而作為啟蒙者,他們自身又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怎樣的轉型?
許紀霖等 ·中國史 ·4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