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寒門帝王成就的傳奇,布衣將相締造的盛世與榮耀。漢朝在秦一統六國之后出現,是中國古代存續時間很長的王朝,是中華民族史上充滿活力、人性高揚的第一個盛世。漢朝的成就,一直影響著我們。本書描繪了一幅劉邦建漢至王莽篡漢200余年(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畫卷。內容涵蓋西漢疆域、官制、軍事、農業、商業、冶鐵業、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這是一部大漢帝國的興衰史,也是劉漢家族的創業守成史,更是許多歷史上耳熟能詳的人物成長史。
張瑋杰 ·中國史 ·23.5萬字
張傳璽,1927年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秦漢魏晉南北朝。
張傳璽主編 ·中國史 ·30.4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反映共赴國難的長城抗戰、一二九運動、洛川會議、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游擊戰、華北地道戰、華北地雷戰、雁翎隊白洋淀戰斗等抗戰事跡。
張海鵬 鄧紅洲 ·中國史 ·8萬字
《新元史》,清末民初的柯劭忞所撰,以《元史》為底本,斟酌損益,重加編撰,用了三十年時間才完成。共257卷,包括本紀26卷,表7卷,志70卷,列傳154卷。是近代篇幅巨大的一部斷代史。
(清)柯劭忞撰 張京華 黃曙輝總校 ·中國史 ·204萬字
本書以關鍵詞的形式梳理了明以前的蒙古史,作者參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全書分成草原帝國、蒙古人的“約孫”、黃金家族、統一蒙古的戰爭、前四汗、蒙古世界戰爭、南宋之殤、元朝的定制、諸神的信仰、蒙元與諸汗、重回金蓮川等十一章,共105個關鍵詞(即105篇文章),這些關鍵詞可能是人名或部族的名字,可能是一次戰爭的名字,也可能是一種稱謂或一項制度……每個關鍵詞都是一個主題,可以幫助讀者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對蒙古歷史的了解。
鄒進 ·中國史 ·15.4萬字
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在談及明朝制度建設的時候,錦衣衛是避不開、繞不過的話題,它所代表的“特務政治”影響了整個明朝的發展方向。他們直接聽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并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正是這種神秘的特性讓很多人對其真實面貌不甚了然,本書正是對這一機構去偽存真,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講述其中的權力糾葛與禍福興亡。
熊劍平 ·中國史 ·15.7萬字
全書以正史和一些筆記小說為主要資料來源,在此基礎上取舍選擇,以其為主料,再以作者多年教學及科研所掌握的成果和大量詩文作品為佐料,增加滋味,以便盡量描繪出隋唐人生活的真實狀態。這樣,使歷史資料有詩文的印證和解析顯得靈動而不枯燥,也使詩文內容有歷史資料為依托顯得扎實而不浮泛。
畢寶魁 ·中國史 ·16.5萬字
《中國史學要籍叢刊》(全十三冊)收錄《史記》《三國志》《左傳》《國語》《戰國策》《史通》《文史通義》七種史部重要著作。叢刊所選之書,均為我國傳統史學的優秀代表作品,可視為了解華夏歷史的“必讀教材”。
(漢)司馬遷 (戰國)左丘明 (漢)劉向 (西晉)陳壽 (唐)劉知幾 (清)章學誠等 ·中國史 ·396萬字
《呂思勉白話中國史》分為《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上古卷·華夏初興》《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中古卷·漢唐初音》《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古卷·宋元興亡》《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世卷·明清流變》《呂思勉白話中國史·現代卷·民國何為》系列5本,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具有完全意義的通史,分別講述了各個階段的政治史事、社會經濟、文化現象,還敘述了各國與中國的關系。該版本以1923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為底稿,為了更方便理解和閱讀,將民國紀元改為公元紀年,對有變化的地名也做了詳細標注,并對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呂思勉 ·中國史 ·12萬字
隋朝雖短暫卻也璀璨。漢承秦制,唐循隋法,如果沒有隋朝三十多年的承上啟下,沒有隋朝奠定的經濟和制度基礎,后來的大唐盛世能否會出現還須畫一個問號。本書以隋朝的創建、興盛、衰亡為主線,詳細記述了重大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以靈動的語言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撥開歷史迷霧,走進統一富強與暴虐短命并存的時代,感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破解千年以來的歷史謎案,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真相,從中理解歷史的大走向、大脈絡,追古撫今,獲得感悟和啟迪。
趙海峰 ·中國史 ·23.2萬字
本書全面再現1618-1644年發生在大明與大清(后金)之間的戰爭,帶你重回明清鼎革之際,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揭開被刻意隱藏的戰爭真相。戰爭從偷襲撫順開始,努爾哈赤有著狐貍般的狡猾,也有狼的兇狠。他喜歡不宣而戰、里應外合,常常能集中兵力以多勝少。對迅速崛起的后金,明朝起初不以為意,而他們顯然低估了對手。從撫順到薩爾滸,從沈陽、遼陽再到廣寧,努爾哈赤一次次得勝。而薩爾滸之戰的教訓,也讓明朝重新認識了敵人,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從寧遠大捷到寧錦大戰,以堅城大炮成功壓制后金鐵騎。以錦州、寧遠、山海關為支撐點的關寧錦防線,成為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人難以逾越的堅城堡壘。明清兩軍對抗十余年后,決戰時刻終于到來。明朝派出最強陣容,洪承疇為主帥,明軍在遼東的主力關寧鐵騎以及九邊重鎮精銳盡數出戰。清軍也盡起傾國之兵,重病纏身的皇太極更親自到前線指揮。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決戰。雙方拼盡全力,明軍雖元氣大傷,但仍有反攻的實力??墒?,來自明朝內部的農民軍卻摧垮了這個帝國。明清戰爭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場。盡管明朝與清廷的戰爭直到1662年才正式結束,但這場戰爭結局,卻仍深深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當大明遇上大清,是火器與弓箭的對抗,農耕文明與漁獵民族的碰撞。一衰與一興之間,究竟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歷史并不那么簡單。
宿巍 ·中國史 ·19.7萬字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國通史。不是為讀者介紹干巴巴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而是發掘中國歷史背后的深層邏輯,提供一套嶄新的讀懂中國歷史的認知方法。系列共4輯13冊,全景呈現“中國”這個獨特而頑強的生命體的演進。第4冊《帝國的昂揚精神》緊緊圍繞“昂揚精神”,幫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西漢時期中國的文學、思想、政治、民眾心態,你會看到:漢承秦制,秦確立的帝國模式和帝制模式通過漢的運作,生長得更加繁茂;漢初七十年其實和秦朝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在執行法律上沒那么僵硬;西漢盛期的一個特點就是自信,通過華麗的文字和強有力的行動體現出來;董仲舒的儒學混雜了方士的陰陽五行和讖緯之術;司馬遷在講匈奴問題的時候,用了三篇列傳,排序很有講究……
楊照 ·中國史 ·16.7萬字
《義和團研究》是戴玄之先生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書分八章,從義和團的源流、本質、蔓延、排外,到戰爭之釀成、東南互保、八國聯軍的行動、最終達成和議,均在細密、謹嚴的考證基礎上,有簡練、生動的敘述,再現了義和團運動的動態全景圖。
戴玄之 ·中國史 ·11.5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介紹了細菌(生物)武器的基本概念,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的總體組織機構,揭露了關東軍第731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關東軍長春第1牲畜及農作物細菌戰部隊、華北(北平)北支甲第1855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華中(南京)榮字第1644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華南(廣州)波字第864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的滔天罪行。
郭成周 ·中國史 ·9.1萬字
本書是一本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基本入門書。與《中華文化通志》相呼應,《中國文化通識》應運而生?!吨腥A文化通志》十典百卷,體系宏大,研究精深。本書是專門為大眾讀者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讀物,它針對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量身打造,將中華傳統文化按專題分門別類,從宏觀層面講解系統知識,資料詳實卻不大段引用,深入淺出,行文生動,“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讀性性極強,并配有多幅高質量的插圖。它以通俗性定位并自成體系,具有知識性、感染性、實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與今天的現實生活相融會,從中汲取營養、規范行為、涵養人格,培育具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新力的現代人。本書是從大眾閱讀習慣與實際著手,由權威學者為大眾讀者精心寫作的,是極為難得的一本集學術文化性與通俗趣味性為一體的普及讀物。
姜義華 朱子彥 ·中國史 ·54萬字
作者夙有改良風俗之志,認為要理解并改良當時的風俗,不可不先述古俗。書中將黃帝以前至明朝的歷史,分為渾樸、駁雜、浮靡、由浮靡而趨敦樸四個時代,希望通過分析總結古俗,“正風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國粹者之所許也”。本書初版于1911年,是中國社會史第一部專著,具有開拓之功,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張亮采 ·中國史 ·9.8萬字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也是遠東歷史發展的轉折點,甚至說是國際局勢發展的轉折點。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年,這個時候,回顧甲午戰爭的起因和過程,了解甲午戰爭中國與朝鮮、日本、俄國、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明晰馬關條約簽訂過程、賠款額度、臺灣的割讓和臺灣人民的反抗,上述諸多問題的重新回顧,對于我們吸取120年前甲午戰爭的教訓,以及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與統一,將有所裨益。
張海鵬 崔志海 高士華 李細珠 ·中國史 ·78.4萬字
元修《遼史》是研治遼代歷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獻,獨自鑄成了當今學界有關契丹王朝歷史的主體認知框架,但是學界對元修《遼史》的史料來源和編纂過程的探討卻頗為薄弱。為了徹底厘清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本書首先對《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做總體性探討,其次分專門章節分別考證《遼史》中元代史官編纂因素較多的部分,包括《天祚皇帝紀》《營衛志》《兵衛志》《地理志》《禮志》《樂志》《儀衛志》《食貨志》和“西遼事跡”。本書通過系統地研究元修《遼史》的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和史料價值,呈現出《遼史》本身的生命歷程,并將元朝史官編纂建構的敘述框架加以離析。同時,本書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凸顯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意義,對傳統的史源學研究作出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探索歷史學視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徑。
苗潤博 ·中國史 ·27.1萬字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對中國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對當時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如何應對這一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升降分合,進行了相當細致獨到的分析。日本的威脅、進攻和各種無理的經濟要求給國民黨政府施加了極大的壓力,也引起了民眾的憤慨。但蔣介石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面對日本的挑釁,多次作出讓步,因為其首要目標是與國內競爭對手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蔣的政策在國民黨內部造成緊張局勢,政府內外其他主要領導人紛紛提出替代方案。隨著日本軍事擴張的不斷加劇,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力的中央政府,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政治的歷史出口。
(美)柯博文 ·中國史 ·30.7萬字
魏晉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歷史,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好像個個都能“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來一趟無所顧忌的《逍遙游》。晉人就更有說的了。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玲、王戎、阮咸、祖逖、王導、謝安、桓溫、陶淵明……有太多熟悉的名字,有太多熟悉的典故。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在如今的世俗看來也多有放蕩不羈的一面,但是在晉朝,卻是人人仰慕的賢人,似乎說明了些問題。如此看來,魏晉之時的審美,甚至整個社會,都有一種病態,即病態的美,或者說不足之美——既然沒有完美,那么有點缺點,有點瑕疵,不正是一種美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審美?想要明曉緣由,最好的辦法,還是來一次全面的了解,對長段時期歷史的了解,即我們本書所講述的這段歷史。希望讀者朋友們因為這些人而喜歡這段歷史,也因為這段歷史,而更加喜歡這些人。
張梅華 ·中國史 ·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