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聚焦宋代《尚書》學,運用語境重建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專題的形式,通過考察經典闡釋中基于時政判斷的理想圖景和行動指向,揭示《尚書》學之于兩宋變法、中興、災異論和理學等重大政治思想、實踐主題的回應和貢獻,以期歷史地理解經典闡釋的成因與意義,豐富關于傳統中國經學的認識,并嘗試從《尚書》學的視角,探索政治行為背后的思想邏輯。
劉力耘 ·史學理論 ·20.3萬字
《西中有東》討論了平等公正的社會理想和組織設計在前工業時代的中國和英國的發展演變,并在此過程中,復原了中國的正義傳統在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有關社會公義的政治討論和制度建設中扮演的隱藏角色。全書以結構性分析為框架,創造性采用跨語際、跨視覺的研究方法,從人民的定義、社會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觀、言論自由四方面著眼,具體分析了唐宋時期中國的政治討論與制度建設,以及后世英國對中國材料的譯介引述和對中國形象的褒貶討論。包華石廣泛征引文獻和視覺材料,以說明不論中國還是英國,當面對愈加放縱的特權和專制權力時,眾多名人志士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擊。而今天,我們卻只對有所謂“歐洲近代早期”的發明耳熟能詳。事實上,前工業時代中國和英國的歷史發展有著眾多相似的經歷,譬如受過教育的非貴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術的普及、大眾識字率的提高、不斷擴張的藝術市場、公共領域的出現等等。正是這些共性經歷,使得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在18世紀產生了革命性互動。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 (美)包華石主講 劉東評議 ·史學理論 ·22.5萬字
色諾芬是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并稱的古希臘三大歷史學家之一,不僅著有《希臘史》《長征記》等后世傳頌的佳作,而且撰寫了很多短篇文章品評其時的城邦制度與人物事件。《古希臘經濟和政治》是色諾芬七篇簡短論著的集合,包括《家政論》《論財源》《斯巴達政制》《阿格西勞斯》《希耶羅》《論騎兵隊長》及托名色諾芬著的《雅典政制》。這些文章雖短,卻在頗具有開創性,是古典時代最早論及家庭生活管理、城邦開源節流、騎兵作戰訓練等話題的作品,為后世了解希臘古典時代主要城邦斯巴達、雅典,以及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經濟、軍事狀況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古希臘)色諾芬 ·史學理論 ·21.2萬字
宋代“文盛武衰”的根源是什么?宋代在軍事上取得了哪些成就?維護內部秩序與擺脫邊防困境,何者為先?匯聚大家名作,探究大宋軍事的得與失一本書讀懂宋代的軍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我們這一套“知宋”叢書,旨在為有一定文史基礎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門徑。本書精選了宋代軍事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作品,力圖關照到宋代軍事史的主要方面。討論的議題包括軍事制度與武將,軍事征伐與戰爭,軍事思想、戰術與技術三大類,涉及宋代募兵制、軍賞制度、禁軍制度、三衙統軍機構、武官地位,等等。內容涵蓋面廣泛,或研究相關軍事制度,或考察不同時期的戰爭,或聚焦軍事思想與戰爭觀,或探究軍事司法,或論述陣法與陣圖,或反映革命性的火藥武器之產生與應用。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了解宋代軍事的窗口,也將有助于加深讀者對宋朝歷史的認識。
陳峰主編 ·史學理論 ·23.7萬字
古人如何面對瘟疫?瘴氣是真實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時候的醫患關系是怎樣的,他們也有醫患矛盾嗎?于賡哲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中古時期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長遠影響人類歷史”,“在摸索人與社會甚至人性的基本規律的時候,醫療與疾病是一個絕佳的窗口”。本書通過對海內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實際案例,探索疾病與人心、醫療與社會、中醫與西醫之間的關系,嘗試發掘文字背后隱藏的史實,并提供一種思路,試圖將傳統醫學從“科學還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來,還原中國古代醫學的本來面貌。其切入點既有醫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醫者形象的模塑、醫患關系的探討,亦有對古代的衛生體系、瘟疫致與治的思維模式、性病對青樓文化的影響、宋代墓葬壁畫背后的醫藥文化等問題的思考。
于賡哲 ·史學理論 ·22.7萬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歷史社會學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國際性影響的知識運動,推動了歷史學、社會科學以及跨學科的知識創新與學術繁榮。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社會科學真正意識到中國本土經驗的重要性,并開始重視自身獨特而復雜的歷史資源。歷史社會學恰好為中國社會科學“轉向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研究路徑與方法。但是,在西方學術界,無論是作為主流學科的歷史學與社會科學,還是長期自視為歷史社會學研究者的學者群體,對于歷史社會學的“身份”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歷史社會學是學科、是理論、是方法,抑或是一種思維方式,又或者僅僅就是社會學與歷史學的交叉領域?這一問題值得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深入思考與討論,也直接關系到我們在研究中如何“轉向歷史”的問題。在此探索過程中,我們亟須梳理西方歷史社會學的知識傳統,深入探討其在認識論與方法論不同層面的影響與趨勢,反思相關學科、學者以及主要研究領域的諸多爭論。本書立足于知識史視角,探索歷史社會學的學術史,把歷史社會學理解為20世紀以來抵制學科分化建制而自身又不斷分化的一場知識運動,是延續與發展19世紀歷史研究與社會科學知識傳統的一種嘗試。內容編排分為兩部分展開。
郭臺輝 ·史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圍繞明清時期的倉儲制度、鹽政制度、衛所制度、財政賦役制度,將這些制度的運作機制置于區域社會的脈絡下加以考察,折射出傳統鄉村社會特有的調節機制,以及貢賦經濟中所蘊含的市場邏輯,對于明清社會經濟史的某些重要領域有參考價值。
吳滔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清末政治改革與辛亥革命是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領域,在革命黨、立憲派的相關研究日趨深入的情況下,對于清廷和滿族權貴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本書以當時地位顯赫、權勢亦大的滿族王公與清末政治改革為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對以往研究的明顯推進和深化。作者圍繞研究主題,著力收集各類資料,包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未刊檔案和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檔案等,利用了如《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等新刊史料,重點論述了身處清末大動蕩中的滿族王公的政治心態,他們在清末軍政改革、預備立憲等方面的作為,剖析了其與清末滿漢權力格局變遷的關系,及其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選擇等問題,很有新意,豐富和充實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周增光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歐亞學刊》匯集了內陸歐亞考古、歷史、文化、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每年兩輯。本輯收錄文章如下:史黨社《秦對“西戎”的兩種控制方式及其歷史意義》、段晴《精絕、鄯善古史鉤沉》、李錦繡《總材山考》、周思成《近代軍隊的軍功賞格初探》、王子今《〈龜茲左將軍劉平國作關城誦〉研究》、林梅村《家驢入華考》、林悟殊《唐后結社式明教再認識》、陳希《〈元史〉所見只兒哈郎小考》、沈勰《埃米塔什博物館藏蒙元金器調查》、YuTaishan《RecordsConcerningtheHephthalitesintheInscriptionsofGuptaTimes》、李鴻賓《全球視野中的唐朝崛起》,等等。
余太山 李錦繡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明清史評論》(第三輯)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編,一年兩輯。本輯共收錄文章13篇,包括樊樹志教授訪談1篇、專題論文9篇(包括海外漢學研究譯文2篇)、文獻整理1篇、學術評論1篇、學術動態1篇。作者均為當今明清史研究領域國內外的名家、專家,文章既聚焦于熱點論題,也有新的發現與開拓,代表了當今學界有關這一領域特別是區域史、社會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史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首先梳理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早期體制化主要歷程,即從西方現代科學知識的引進,到科學術語的厘定,再到早期職業科學家的出現。然后在理論基礎上歸納了科學體制化的基本要素,包括職業科學家、科學組織、科學交流與科學運行機制等,涉及科學學會、科學期刊、科學社團、科學獎勵、科學教育諸方面。最終進行了若干歷史反思并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科學體制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徐多毅 ·史學理論 ·20.3萬字
宋代文史研究中,黨爭主題頗受關注。有關北宋黨爭的研究成果多以傳世史著與傳世詩文集為參考文獻,較少石刻文獻的運用。本書在黨爭視域大背景之下,從多學科、多視角對石刻文獻的生成、流傳、影響做過程性的、全方位的綜合研究。以此觀照石刻文獻,力圖拓廣、掘深石刻文獻與黨爭的相關研究。同時,由此反觀北宋中晚期黨爭,對這一影響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政治活動行為做更全面的認知。
羅昌繁 ·史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探討明代官修圖書的組織機構、預修人員、成就及代表性成果的成書經過,總結明代官修圖書的特點,揭示其在中國圖書編撰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明一代,圖書出版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私刻坊刻備受關注,本書聚焦官修圖書,是對相關研究的有益補充。
霍艷芳 ·史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是一本立足“以人為本”的中國近代邊疆學術史著作,圍繞民國時期邊疆學人,分為群體和個人兩種維度,對民國時期學界關于邊疆與邊政問題及中華民族整體性建構問題作了深入地探討,充分展示了學術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構筑的早期努力。本書首先聚焦學人群體,探討他們的邊疆觀念和邊政主張,梳理他們對中國邊疆研究的學科努力;然后關注學人個體,強調學人所處的時代、人生經歷與學術成就之間的關系,并對以邊疆學人為身份標識被研究較少的顧頡剛、李安宅、于式玉、徐益棠、張廷休的邊疆研究經歷與思想作了初步的論述;最后對當前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學術努力及其未來的發展路徑予以回顧與前瞻。
汪洪亮 ·史學理論 ·21.5萬字
“湖南學術,盛于近世”,本書梳理了近代以來,湖南經學、諸子學、語言文字學和版本目錄學的發展源流、盛衰起伏。并從個案研究的角度,分別對近代湘學的史事、著述或成就等,進行了深入具體的考辨、評述和抉發,涉及南學會以及曾國藩、王闿運、皮錫瑞、符定一、曾運乾、馬宗霍等諸多名家。
吳仰湘 ·史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的關于中國水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文集,內容包括了水歷史與水文化理論的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水治理問題、邊疆地區水環境治理問題、少數民族水文化問題研究等廣泛領域,其中一些文章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本書理念新穎、內容廣博、學理性強、具有國際視野,涉及的一些領域在國內外都是具有前沿性的,是從人文視野研究中國水問題及國際交流的最新成果。兩位當代國際公認的水科學大家親自為本書作序。
鄭曉云 ·史學理論 ·24.3萬字
理性與歷史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從人類關于理性的認識史和人類的活動史兩方面考察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既不簡單是理性服從歷史,也不純粹是歷史服從理性,而是一個“理性”不斷歷史化和歷史不斷理性化的雙向過程。前者是邏輯的歷史,后者是歷史的邏輯,邏輯與歷史統一于人的實踐活動。歷史理性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答依賴于“理性”概念的實踐論轉換,即“理性”的徹底歷史化。
沈湘平 ·史學理論 ·23.7萬字
中研院人文組院士、香港大學教授梁其姿力作!透過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明清時代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觀改變的關系,并與海外漢學對話,回應了中國有無“福利國家”傳統之問,為明清社會描繪出一幅活潑的歷史場景,豐富了世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認知!
梁其姿 ·史學理論 ·2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