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秋瑾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最知名的女性。自其1907年7月15日(陰歷六月六日)在紹興就義后,近百年來,女界中為世人普遍熟悉與持久關注的,秋瑾是唯一一人,真正當得起俗話所謂“活在人們心中”。關于秋瑾的討論與敘述也一直不曾停歇。本書為夏曉虹教授二十余年間撰寫的關于秋瑾的十三篇文章結集。作者在細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礎上對秋瑾的經歷、人生際遇、思想、詩詞作品的流傳,以及形象的演化等進行了闡釋,并給讀者呈現了隱含其間的百年政治風云與學術潮流。
夏曉虹 ·史學理論 ·16.1萬字
“歷史人類學”源于20世紀70年代法國年鑒學派的第三代學者,它是汲取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歷史研究的跨學科領域,并在90年代進入中國,影響了華南地域社會的歷史研究。本書梳理了歷史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及其在華南研究中的部分理論貢獻,歸納了歷史的實質論、主體論、過程論、實踐論的理論框架,并嘗試以人類學“實踐理論”的視角來思考歷史研究。本書內容涉及歷史的能動者及其能動實踐,歷史建構中的資本與象征實踐,以及“文治復興”的共主體實踐等。
張小軍 ·史學理論 ·16萬字
《維米爾的帽子》是著名漢學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七幅油畫、一件荷蘭產的青花瓷盤上的細微之處,探尋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們可以在看似無關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屬東印度公司興盛的跨洋貿易,看到軍官的氈帽里隱藏有尋找中國之路的熱情,看到一條由歐美和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之河、煙葉數十年間便風靡世界各地。17世紀的人們,依托航海技術的發展,跳脫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尋萬里之外的異域。他們賭上故鄉,奔赴各地,將世界連為一體。一些普通人也被貿易旋風吹起,撒落到異國他鄉。世界曾經孤立的的地區被連接成一個全球交流網絡,這個變革沒有人預測得到,也無人能夠扭轉。四個世紀以后的我們,對此恍若相識。
(加)卜正民 ·史學理論 ·16萬字
楚辭除具有卓越的文學價值外,還蘊含了豐富的史料,故備受歷代歷史學者重視。近現代以來,隨著甲骨文、簡帛考古的突破,楚辭歷史研究已蔚為大觀。然而雖然學者積極提倡以考古資料研究楚辭中的歷史文化,但與其他領域(《九歌》、楚辭異文等)比較,已經落后,且滯后于考古學為楚辭學提供資料的進度。基于以上的認識,本書試圖以上古史事、古史人物及其事跡、神話和神祇為中心,運用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以“二重證據法”為指導,從史料學角度出發,對楚辭所涉及的上古歷史文化進行考古學闡釋。
代生 ·史學理論 ·16萬字
本書是《唐朝穿越指南》的姊妹篇。以淺顯風趣的筆調,介紹唐人衣、食、住、行、語言、娛樂、宗教、節慶、社會制度等多個方面,從細節出發,展現唐代(主要是初唐時期的長安)社會圖景。這并不是一本穿越小說,意在告訴讀者穿越到唐朝并定居于此,需要注意一些東西。書中提到“穿越”,是因為作者寫作此書的初衷是難以忍受時下流行的古代穿越劇中錯漏百出的歷史細節,以“穿越指南”作反諷調侃之意。作者假定一種情境,即作為現代人的讀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他們親眼所見的真實唐人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
森林鹿 ·史學理論 ·16萬字
《世界漢學》旨在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全書分“漢學視閾”、“漢學名家”、“經典釋讀”、“藝術史辨”、“文學對話”、“文獻鉤沉”、“漢語研究”、“學者訪談”等版塊。
耿幼壯 楊慧林 ·史學理論 ·15.9萬字
河西走廊屬于我國西北內陸河干旱區,歷史時期人口增加、土地擴墾、植被破壞、沙漠化加劇等因素的疊合交織,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用水糾紛層出不窮。本書爬梳地方史志、官方檔案以及民間資料等歷史文獻,全面展示歷史時期河西走廊水利社會的特征及社會控制機制,分析探討國家與社會在應對用水危機時的復雜關系,力求為區域水利社會史研究提供西部干旱區的典型個案。
魏靜 ·史學理論 ·15.8萬字
拿破侖、希特勒、佛朗哥……這些似有定論的歷史人物,在一位醫學教授的筆下會是什么樣的形象呢?留學、執教并生活于歐美多年的醫學教授彭志翔,行腳萬里親赴關涉上述人物的歷史現場,竟然發掘出一樁樁令人訝異的歷史事件。原來——第三帝國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希特勒就曾多次差點喪身于部下的暗殺。悲壯的列寧格勒戰役,其壯世所皆知,其悲則遠不只是讓人瞠目結舌。二戰中,獨裁者佛朗哥那些令人看不懂的舉動,竟然為后來西班牙走上民主軌道做了意外的鋪墊。……在這里,歷史的復雜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個體生命不可避免的偶然令人唏噓,而彭志翔教授對人類不同文明價值的探討與思索,更是意義深遠。
彭志翔 ·史學理論 ·15.8萬字
耿幼壯 楊慧林 ·史學理論 ·15.7萬字
科舉制度創立于605年,至1905年停廢,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年之久,是全世界存在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雖然歷代統治者制定了防范作弊的各種條規,為科舉營造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但是由于科舉考試競爭異常激烈,能脫穎而出者實乃鳳毛麟角,并且一旦科舉及第則可以讓讀書人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不少考生為了能早日實現金榜題名的夢想,不惜鋌而走險,以各種方式舞弊。作為制度設計者和實施者的統治者為維護科舉的公正與公平則嚴厲打擊科舉舞弊者,甚至不惜大開殺戒,因而在中國歷史上演的一起起科場舞弊案真可謂是驚心動魄。
李兵 ·史學理論 ·15.7萬字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以百年來中國史學中以史撰為傳統的“新史學”和以史考為傳統的“新漢學”的斗爭和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學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考量評估。
王學典 ·史學理論 ·15.6萬字
王爾敏從事研治史學六十余年,虛心自勉。今已至耄耋之年,仍探索不止,新著不斷問世。作者以為,梁啟超創“新史學”之后,后世學界未嘗循行梁氏道路。如三十年代沈兼士之論“新史學”,自指在語言學及史料學,未嘗一字提及梁啟超。于是在“新史學”之外別辟新路,故曰《演史開新別錄》。作者詳舉例證,論定國學中之史學一道。自漢代至民國,甚至當代史學;自史官司職至史料著作等,作者均有自己的見解。本稿收錄專題十五篇,均為最近新作,敘議平實公正,條理分明。
王爾敏 ·史學理論 ·15.6萬字
本書為馬勇老師梳理史學研究的歷史經驗文章的集合,分為“老輩史家的經驗”和“我的史學研究”兩大部分。“老輩史家的經驗”,介紹章太炎、蔣廷黻、張蔭麟、范文瀾、胡繩等前輩從事史學研究的經歷,他們進行史學研究時受到的一般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秉持的史學觀念和方法等,分析《訄書》《清代學術概論》等史學名著的價值及其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我的史學研究”則介紹了馬勇老師自己從事歷史研究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可供相關專業的讀者學習和借鑒。本書以大開大合的學術姿態,祛魅、存真,重新構建了近代歷史歷次轉型的整體脈絡。
馬勇 ·史學理論 ·15.6萬字
《宗教與歷史(第十一輯)》所收錄的12篇文章研究時段均為近代,其中中國基督教史領域10篇,近代朝鮮基督教史和近代中國天主教史各一篇,作者多為本領域的青年才俊。編者根據文章主題劃分為五個欄目,依次為人物與事件、社團與事工、女性研究、文獻研究、域外視野。這些主題大都是近年國內基督教史學界的熱門話題,本輯所收文章分別圍繞上述主題做了個案方面的有益擴充。
陶飛亞主編 ·史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系《文史知識》編委文叢中的一部,作者系《文史知識》雜志編委、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專家董曉萍。該書是作者對于民俗學研究歷史與前輩學者經歷的回憶與反思。本書第一部分涉及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學科在我國的確立、發展過程,許多大專家大學者如鐘敬文、啟功、黃藥眠等人在這一領域的付出與探索,以及國內外學者的溝通與交流等。第二部分則基于作者本人的實際經歷,用諸多事例解讀了民俗學中的許多概念與方法,十分貼近生活。通過本書,可以對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的研究內容、專家學者、歷史演變、發展方向等有所了解和認識。
董曉萍 ·史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前半部分從1937年日本政府公報登載的一幅錯誤的“”照片入手,追尋外界逐漸認識中國革命領袖的歷史過程,以及其間所發生的誤解、巧合與蓄意隱瞞。后半部分則致力于復原《紅星照耀中國》的誕生過程與版本流變,詳細梳理了它在中國、蘇聯、日本等地的歷史命運,澄清了后世對于這一名著的諸多誤解與不實指控。
(日)石川禎浩 ·史學理論 ·15.4萬字
我們借《新史學》一角,編纂醫療史的專輯,并名之曰“醫療史的新探索”,一方面固然是希望藉此向學界展示海內外中國醫療史研究的新進展、新成績,更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特別是青年人才加入到這一研究隊伍中來。同時,也是希望能夠通過展現這一新興研究的新追求、新取向,并闡發其意義和價值,來推動該研究的不斷向前發展。這里所收入6篇專題論文和2篇學術述評,雖然在內容和方法上未必完全如我們上面所述,可歸于比較典型“生命史學”的范疇。但相較于大多比較傳統的研究,稱其為中國醫療史的新探索,應是名至實歸。這些研究基本都具有社會文化史的視角,且頗多日常生活史、物質文化史、身體史和性別史的色彩。不僅如此,它們還大多與我們倡導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關注歷史上的生命的訴求相關。周啟榮的《醫治公眾:清代士商社會的公共與慈善醫療服務》最終的落腳點雖然是期望通過明清慈善醫療的探討,展現清代社會的士商社會特性,但其文章中諸多具體論述,實為我們更好了解和認識當時社會的醫療場域、行為和方式提供了可能。
余新忠主編 ·史學理論 ·15.4萬字
本書精選歷史學家吳晗關于中國古代政治、人物、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敘述與評論篇章。在這本書中,吳晗不僅對中國古代的君權、紳權、士族階層有精彩的論述,還探究了我國古代歷史中特有的社會現象以及我國古代的文化習俗和商業發展,此外,吳晗還客觀地評述了曹操、周瑜、諸葛亮、武則天、文天祥等歷史人物。對于歷史,吳晗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且加以考據論證。
吳晗 ·史學理論 ·15.3萬字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糊涂的時候。杜甫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總想一鳴驚人,一舉而鵬程九萬里。但這種希望,他一輩子也沒有達到。而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郭沫若 ·史學理論 ·15.2萬字
《死與重生:漢代的墓葬及其信仰》為漢代思想的學術專著。作者從死亡觀念中的生命意識、解除術給身體以圣潔、作為生居與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變形四個環節出發,探究漢代人的生死觀,對墓葬背后的漢代信仰要素進行了系統的解釋和論述。承認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并為之提供重生的途徑是漢代墓葬信仰的主題及任務,墓葬儀式以生者對死者的處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死亡的看法,隱含著生者對另一個世界的想象,以及為順利到達不朽之境所做的努力。
李虹 ·史學理論 ·1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