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榜:中國科舉舞弊案
最新章節
- 第38章 后記
- 第37章 周福清賄賂考官案:魯迅家“墜入困頓”的“變故”(3)
- 第36章 周福清賄賂考官案:魯迅家“墜入困頓”的“變故”(2)
- 第35章 周福清賄賂考官案:魯迅家“墜入困頓”的“變故”(1)
- 第34章 張謇冒籍案:悲催的科舉時代的高考移民(2)
- 第33章 張謇冒籍案:悲催的科舉時代的高考移民(1)
第1章 自序
現在每到一些大規模考試舉行前后,比如高考、公務員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總有大大小小的舞弊丑聞被各種媒體曬出來,而人們對這些丑聞的關注度在很多時候都超過了考試本身。考試舞弊確實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舞弊的花樣也隨著各種高科技設備的出現而不斷翻新,真是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
記得在4年前,我擔任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巡視員,負責兩個考點的巡視工作。英語考試剛結束,考點負責人就來到巡視員所在的辦公室,他拿出一塊手表遞給我,對我說:“這是剛剛沒收的一件舞弊工具,請您看看。”
我接過這塊黑色手表一看,這不就是一塊非常普通、年輕人喜歡戴的運動手表嗎,怎么會是舞弊工具呢?
看到我滿臉疑惑,這位考點負責人把手表接過去,用力摁住手表旁邊的一個按鍵,這時手表的表盤上居然顯示出了文字,表盤變成了一個小液晶屏,液晶屏上的字我至今記得清清楚楚:“親,現在高手們正在緊張作答,親們先裝模作樣答題吧,不要被監考發現了……”
接著往下翻頁,這個小液晶屏上真的出現了與英語試卷題號完全一致的答案,客觀題和主觀題一應俱全。最后還有一段文字:“感謝選擇了本公司的產品,祝親們捷報頻傳,金榜題名!”
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當他拿著這塊手表輕輕一甩,表盤上的文字立即全部消失,又成為一塊再普通不過的手表了,這種手表實際就是無線接收器,通過無線電波實現考場內外的傳遞作弊,真是不折不扣的舞弊“神器”啊。舞弊工具和手段發展到如此先進的程度,確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科舉學研究的人,看到這樣的“神器”,我頭腦中立即聯想到科舉時代也有類似的舞弊工具。那是什么工具呢?古代肯定沒有無線接收與發射設備,那么他們怎么實現場內外傳遞呢?在清代,有考生把鴿子帶進考場,考題發下來之后,就把考題綁在鴿子的腿上,讓鴿子飛出考場,把考題帶出去,考場外的槍手接到考題之后立即作答。鴿子實際就充當了如今無線電的作用,幫助舞弊的考生實現考場內外的傳遞。
這次巡視工作之后我認識到,在競爭激烈的考試面前,挖空心思舞弊的考生古今都大有人在。此后,我不但關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各種考試的舞弊新聞,而且在平時科舉學研究過程中,對于有關科舉考試舞弊的各種文獻也多有留意。
盡管如此,我并沒有把科舉考試舞弊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直至2012年4月,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的“法律講堂”欄目編導孫輝剛老師來電話,說想請我講講科場大案。盡管自己歷來對媒體有敬畏之心,但是在我的博士導師、廈門大學劉海峰教授的鼓勵與敦促下,開始撰寫本書的文稿,并斷斷續續地前往中央電視臺進行錄制。
在撰寫文本和錄制節目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繼地去舞弊呢?舞弊到底對科舉的公正、公平有多大的影響呢?我們該怎么看待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一樁樁充滿血腥的科舉舞弊案呢?
在我看來,科舉作為一種文官考試制度,其出現是歷史的進步。科舉既然是一種進步的選官制度,為何又會舞弊叢生呢?唐人沈既濟曾經說:“物盈則虧,法久終弊。”意思是一種制度實行時間久了,其弊端必然會慢慢暴露出來,科舉制度自然也不能例外,舞弊的出現就是科舉弊端暴露的重要表征。
考試與舞弊是一對孿生兄弟,有考試就有舞弊。其實,舞弊這種心魔在你我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盡快獲得成功的心理,如果能通過走捷徑獲得成功,除非有其他特殊的考慮,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舍近求遠,更不愿意走彎路。正因如此,每每遇到考試,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可能會閃現過這樣的念頭:如果能在考試前知道考題就好了,如果在考試的時候能獲得正確答案那就太幸運了。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舞弊僅僅是“心魔”,僅僅是一閃念而已,考試的時候并不會真的舞弊。之所以這樣,我想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參加的這次考試并非關乎考生的切身利益,或者說考試競爭并不激烈,考生沒有舞弊的內在動力;二是,各項措施有效地防范了作弊的發生,讓考生不可能作弊。
那么科舉考試跟考生的切身利益有關系嗎?不止是有關系,對于古代考生來說,科舉可以算作是社會利益分配的一種方式。因為,作為一種選官考試,科舉考試直接決定了考生的前途與命運,“朝為田舍郎”通過科舉就可以“暮登天子堂”,能從社會的最低層直接躍升到社會的頂層,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可見,科舉及第確實對考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不僅如此,科舉考試還是競爭異常激烈的考試,其激烈程度隨著科舉影響力的擴大而不斷增加,至明清時期達到了殘酷的程度。比如,明朝錄取進士24636名,清朝為26849名,共計51485名,而兩朝延續的時間為544年,如果用年平均錄取進士數來計算,每年約錄取95名進士,錄取人數與現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每年增選的院士人數基本相當,少得超乎我們的想象。如果形容高考的競爭是擠獨木橋,那么科舉考試的競爭就絕對是高空走鋼絲,說“百萬里挑一”也完全不是夸張。
科舉一方面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另一方面競爭又非常激烈,從而強烈挑逗著士子心中的舞弊心魔,使其蠢蠢欲動,希望通過舞弊實現金榜題名夢想的人自然不在少數。
然而,科舉被稱為“掄才大典”,是頂層設計,有著完善的制度,其中防止和懲處考試作弊、保障考試公平的條規又是這一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條規猶如一道道枷鎖牢牢地鉗制著考生們的舞弊心魔,讓他們無法釋放,更無法付諸行動。
當然,這些條規并不是在科舉制度創立的時候就有的,大多數是科舉設計者與舞弊者,即“道”與“魔”相互斗法的結果。正是在這種智力決斗中科舉防范作弊的條規越來越完善,至清代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集中體現在《欽定科場條例》這一部多達60卷的文獻之中。這些日漸嚴密的條規,為科舉營造了一個相對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
那么,有如此嚴密的條規,為何還不能杜絕舞弊呢?甚至還出現了多起轟動全國的科場大案呢?這主要歸因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科舉制度條規的完善有著相對滯后性。往往是在考試中出現了舞弊,才會推動統治者去制定或者修訂相應的防范條規,這樣就使得舞弊者有機可乘。二是,制度的完善與杜絕舞弊不能劃等號,這主要是由于制度還需要有相關人員嚴格執行,否則制度只能是一紙空文。
我們依據相關文獻,在力圖呈現歷代科舉舞弊案案情的同時,將科舉本身所蘊含的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合理內核展現出來,讓人們對科舉制度有著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不僅如此,每一個科舉舞弊案的當事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懲罰,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輕則聲譽,重則生命的代價,這也是對我們心中舞弊心魔的警示,即“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如果真能起到一點這樣的作用,也算是對我這三年斷斷續續熬夜讀文獻、爬格子的一點點慰藉,也許會讓我在孤燈下也有勇氣給自己點個贊。
是以為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