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里有原汁原味的上海民俗;這里有傳奇的上海舊聞;這里有濃厚的上海情結;這里是上海,有一種難以忘卻的老上海記憶。上海的歷史雖然不及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那么悠久,但是關于上海的歷史文化一點都不比其他城市少。《帶著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記憶》一書通過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向讀者介紹不一樣的上海歷史。老上海人所說的“七寶”指的是哪“七寶”?宋氏三姐妹曾上同一所學院嗎?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巢在老上海的哪個地方?作家張愛玲又是住在老上海的哪個公寓里呢?
慕小剛 ·普及讀物 ·14.7萬字
《哈里發國家的浮沉》內容始于610年伊斯蘭教的誕生,結束于1258年蒙古軍占領巴格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伊斯蘭文明的興起;二、哈里發國家的變遷;三、哈里發時代的中東經濟與社會生活;四、異彩紛呈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公元632年,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逝世之后,穆斯林經過百年努力,建立起一個西起大西洋、東至帕米爾高原、北迄高加索、南達阿拉伯海和亞丁灣的龐大帝國,這就是哈里發國家。在“三洲五海”的宏大舞臺上,那些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等在歲月的磨礪中共同締造了光彩奪目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它承前啟后,匯流東西,使人類文明之薪火得以續傳,使相互孤立之民族融通交流,為世界由分散走向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哈全安 周術情 ·普及讀物 ·14.6萬字
傳承歷史知識,提高文化素養。以史為鑒,品讀人生,方明得失。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
劉亞玲編著 ·普及讀物 ·14.6萬字
“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家宿。”從狂放不羈的五陵年少,到神鬼不懼的市井惡少,京都少年隨著社會的變動,長安城的興衰,經歷了怎樣的沉浮?“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白居易所寫詩歌多為諷喻時弊,為何他的辭世卻能引起宣宗皇帝如此的悲傷?其背后,又反映了唐朝什么樣的政治和社會氛圍?……以詩為媒,簡讀唐史;感受歷史的生動,看見唐朝的二十九個側面。著名唐史學者寧欣,以多年授課經驗為基礎,從唐詩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唐朝的官制、科舉、城市風貌、文化生活、交通運輸、賦役制度,乃至社會結構變遷、民族交流融合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述。
寧欣 ·普及讀物 ·14.6萬字
本書采用通俗幽默的寫作手法,介紹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沿革。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開始后,周室逐漸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這段時期,能人輩出,文化、文學、思想、藝術等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史海漁夫 ·普及讀物 ·14.6萬字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領土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千年帝國、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其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對當時的世界產生過重大影響。本書以生動的筆法、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了千年帝國拜占庭從13世紀到15世紀兩百多年間如何在內憂外患之下,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終土崩瓦解的歷史。其中既有對十字軍東征、阿拉伯人的海上軍事行動等等的生動描寫,也有對拜占庭藝術與文化的精彩呈現,值得一讀。
陳志強 ·普及讀物 ·14.6萬字
《冷歷史》絕對是趣味性和知識性結合最好的一本書!書中講述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到,但又知之不詳的歷史常識,它們隱藏在生活中,每每提及又被人追問時,不免出現答不出的尷尬。例如,“五脊六獸”究竟是什么東西,為何用它來形容身體難受;為什么說祖墳冒青煙,而不是紫煙,白煙;誰才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冠軍?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究竟誰勝誰敗?古代的情人節究竟是哪天;張飛是莽夫還是儒將……
三不 ·普及讀物 ·14.6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所寫的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學作品。作者從多個角度,對三國史上出現的人物、事件、戰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許多獨特而深入的見解。本書在收錄《三國史話》和呂思勉先生有關三國歷史札記的同時,還增補其著作《秦漢史》的部分章節,以便充分體現呂思勉先生嚴謹的治學風格。
呂思勉 ·普及讀物 ·14.6萬字
朱元璋出身低微,做過放牛娃、和尚、乞丐。之后參加義軍,一路成為明朝開國皇帝,作為封建統治者中的“異類”,他的生平勾起后世人無數的好奇心。明史大家吳晗先生先后有四個版本的《朱元璋傳》本書采用了他在1948年寫定的版本。他采翔實的史料,用生動的語言,勾勒出了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的人生,并展現了一個既勤政又殘暴,既有胸懷又重猜忌的復雜矛盾的“人”的封建帝王形象。
吳晗 ·普及讀物 ·14.6萬字
漢朝滅亡啟示錄!古代皇帝們的枕邊書,今天領導者的工具書!翻開本書,探究百年王朝覆滅的根源,讀懂強大組織要避開哪些彎路!《資治通鑒》從戰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超級案例集”。講透《資治通鑒》中對21世紀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讓人看一遍就會,看完就能用得上。《資治通鑒》突然變得很好懂!通篇大白話,拿起來你就放不下;古人真智慧,說不定你一看就會。像讀小說一樣津津有味讀懂《資治通鑒》!暢銷書作家華杉全新力作!
華杉 ·普及讀物 ·14.6萬字
中國古代有許多偉大的政治制度創造,而本書則以通俗的語言,輔以簡練的詮釋,將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展示給讀者。對先秦時期的內容,側重于政治觀念和制度理念的闡述,對秦漢之后的內容,則側重于具體政治制度的描述與分析。我們不是當事人,總容易帶著后來者的優越或者傲慢去指點當時的冷暖得失。局外說閑話,天下無難事;事后論短長,古今無完人。作者盡可能地設身處地剖析,去把握制度中蘊含的古人勇于干事和創新發展的精神,極具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張程 ·普及讀物 ·14.6萬字
本書嚴格依憑正史史料和經典文獻,以耳熟能詳的十八位歷史人物為主要例子,結合他們延伸交集的人物與事件,應用九型人格,透過內在動機、欲望、恐懼、直覺類型、注意力焦點、心理防御機制等諸多角度,對人物的性格、心理、行為加以探索和解讀,從而獲取一種全新的歷史視角,對一些懸疑提出更符合邏輯與情理的可能性探討。同時把九型人格的知識體系有機糅合在跌宕生動的歷史事件里,讓愛好者獲得更生動、更深度的感悟。
吳茂炎 ·普及讀物 ·14.5萬字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大多數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例外。趙匡胤取代后周時,并未采取血腥手段,更沒有擔心前朝子孫復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著尊師重教的風氣,大宋皇帝在強調大權獨攬的同時,又兼顧對臣僚的體貌寬柔,故其爭斗少有誅殺,較為開明廉潔。終宋一朝,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李世化 ·普及讀物 ·14.5萬字
1907—1909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英國女作家在中國大地上展開了一場壯游,她以一個外來者的視角記錄當時的中國社會與中國人,寫下十九封長信向遠在英國的友人介紹自己在這個東方大國的經歷與見聞。在上海登陸后的第一站,她去了山東芝罘,為接下來的中國之旅做了充分的準備從北京開始,她的旅行正式啟程,經京漢鐵路前往武漢,西進四川盆地,接著又獨自一人前往河北和山西,隨后南下南京,經杭州返回上海。這趟歷時兩年的旅程全程約合兩萬里,在羅安逸的筆下,街頭巷尾的販夫走卒、引領新潮的進步人士、清王朝崩潰之際的達官顯貴紛紛躍然紙上。在辛亥革命的前夕,傳統的時代正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瓦解……
(英)羅安逸 ·普及讀物 ·14.5萬字
以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角度,解讀中國歷史上的政變,使現代理論與古老歷史有機結合。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計、算政變的成本和收益,利用系統分析方法,圖表示例,直觀顯示,不再是單純的翻譯,而將歷史予以立體性解讀,科學性的探索人性和歷史規律。趙高的殺人成本核算、王莽的政權經營戰略、唐太宗的武力成長曲線、宦官的權力再生產、宋太祖的人力資源管理。
趙家三郎 ·普及讀物 ·14.5萬字
一部北宋歷史群像劇!在這里,你將看到:李煜的成長環境原來如此血腥;朝臣都是太監的南漢用象仗;柳永因為一首詞成為“民族罪人”……蘇軾竟然也在考試里“作弊”?王安石和司馬光曾經是莫逆之交,終“化友為敵”;“烏臺詩案”到底是誰了小報告?蘇軾因結黨被貶并非冤案;周邦彥的情敵竟然是皇帝……
陳望北 ·普及讀物 ·14.5萬字
《漢朝人的日常生活——長安生活指南》詳細介紹了人們在長安的生活常識,比如飲食風俗,文化生活,商業經濟,等,漢朝人的稅賦制度,郵政設施,人才選拔等。漢朝沒有手機互聯網,但是有藏鉤、彈棋、六博、壤……漢朝怎么過元旦?貼門神、壓歲錢、守夜、看春晚……漢朝法律很超前,女子單身要收稅,老人每月發福利漢朝的豪車和郵政長什么樣?漢朝服裝很文雅,內核挺尷尬?……穿越到漢朝會餓肚子嗎?烤串、火鍋、粽子等應有盡有假如生活在漢朝,想當將軍去隴西;想仕途去山東;想生活富足去洛陽南陽……假如生活在漢朝,單身狗要注意了,小心被征收單身稅……
趙燕云 ·普及讀物 ·14.5萬字
春秋之世,王室日衰,群雄爭霸,強者存,弱者亡。亂世中,齊桓公、晉文公,何以取威定霸?華督、南宮萬,因何弒君殺人?流傳已久的“趙氏孤兒”故事,雖早已膾炙人口,又是否符合歷史真實?著名學者黃樸民,積三十年學養,重歸《左傳》文本,歷數史料掌故,于人性幽微處細讀春秋史,帶讀者重回那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
黃樸民 ·普及讀物 ·14.5萬字
本書在利用西歐17世紀社會的歷史文獻,并綜合西方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勾勒了在這一度“被(歷史學家)遺忘的世紀”西歐的社會面貌,展現了西歐社會演進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內涵復雜性和所面臨的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作者選取了氣候、人口、軍事、文明等多個角度來書寫這一主題,更詳盡闡發了氣候與17世紀社會與文明之關系,融合了新穎的環境史視角,是國內類似著作較少涉及的領域。
孫義飛 ·普及讀物 ·14.5萬字
《十件文物里的中國故事》是一部由中國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通過國寶級文物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大眾讀物。中國文物眾多,類型豐富,它們凝結著中國歷史的智慧,反映著中國歷史的厚度,展現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透過文物能夠認識歷史中國,能夠感悟文明中國,同時也能夠體會中國考古走過的崢嶸歲月。我們遴選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過專家學者們娓娓道來的敘述,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逐一呈現文物的發現、文物的內涵,以及文物所蘊含的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我們力求使文物活起來,使中華文明更加立體地加以展示。本書圖文并茂,裝幀精良,語言樸實,集專業性和普及性為一體,是廣大讀者走近文物,打開認識中國歷史的一扇窗口。
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 ·普及讀物 ·1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