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書稿主要圍繞學術界對“一帶一路”“海絲”文化的研究展開,深入發掘和弘揚光大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提升人們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海絲”文化的認知,并在大力實施海洋發展戰略的當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也必將成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和保障。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 ·歷史地理 ·31.6萬字
《東莞清溪客家民俗》是“東莞市博物館叢書”中的一種,是一本調查東莞地區清溪鎮的客家風俗習慣的研究性著作。是書通過實地調查、采訪耆老、查閱文獻等方式,對東莞清溪鎮客家群體傳統的飲食、婚姻、生育、信仰、喪葬等習慣及傳統節日、家居等做了系統的調查,并對這些習俗的來源、形成過程、影響因素等做了比較細致深入的剖析,是一本反映地區性民俗的客家文化著作。
張振江 麥淑賢 ·歷史地理 ·31.4萬字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是美國著名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初版于1948年。它通過對“代表美國政治情緒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評析,從思想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對美國文化傳統尤其是政治傳統作出新的解釋,提出了美國歷史“一致論”的學說。該書是研究美國政治史的必讀之作。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歷史地理 ·31.3萬字
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擁有17000多個島嶼,被譽為“纏繞赤道兩旁的翡翠”,亦稱為“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為第三大發展中國家,擁有龐大的年輕勞動力人口、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元包容的文化,現已成為新興經濟體中一顆耀眼的新星。本書以最新資料,全新視角,全面介紹和分析印度尼西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和外交等,對于廣大讀者將大有裨益。
許利平 劉暢 薛松 ·歷史地理 ·31.2萬字
本書對漢晉南朝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系統梳理。全書分五章,首章介紹長江中下游地區早期環境與農作的基本情況;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著眼于環境自身的變遷、對環境的改造與對環境的適應三個方面,闡述環境因素在漢晉南朝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第五章考察漢晉南朝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本書對歷史時期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間辯證關系的剖析,突破前人成說,指出農業同樣具有保護自然、穩定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機能,尤其是農業開發強度不大的情況下,其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要遠超負面影響。
王勇 ·歷史地理 ·30.4萬字
本書不是關于長城本體或直接針對歷史上的長城戰守的研究,也不是關于歷史上中原王朝與游牧政權之間關系的宏觀敘述,而是盡可能地從生活在長城這個巨大的墻體兩側的人群出發,觀察歷史上與長城有關的制度、事件如何影響到這些人群的生活,也注意這些人群的生活如何與上述制度、事件一起,共同構成了地方社會的結構。全書結合田野調查和歷史文獻考據的方法,利用搜集民間文獻、觀察儀式活動、進行訪談等研究手段,由地方社會的視點出發,通過對地方社會的歷史重構,重新審視相關傳世文獻以及它們對發生在這里的重大歷史事件、制度、人物的看法,試圖以此對明清時期長城兩側的族群關系及地方社會的建構提出新的問題。
趙世瑜 ·歷史地理 ·30.2萬字
本書中的一系列文章對北京城的興起和發展變遷史做了詳細的考證和精辟的闡釋,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開創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規劃與保護依然極具參考價值。
侯仁之 ·歷史地理 ·29.9萬字
浙江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浙江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必將極大地推動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細化與深入。本書為浙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第八部論文集。論文集收專論、書評、綜述等,主要收錄關于浙江歷史文化研究的專題論文。
盧敦基 ·歷史地理 ·29.6萬字
北京歷史人文地理是中國區域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以梳理學科發展脈絡、考辨相關史實、推進學科建設為宗旨,在回顧總結當代學術進展、參考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運用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結合區域史、城市史、專門史等相關領域的收獲,逐次探討了北京地區自先秦至晚近時期的民族興衰及其活動空間、行政區劃系統的歷代沿革、北京城址變遷與周邊聚落成長、城鄉人口的增減遷移和分布、水陸交通系統的建立與變革、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經濟活動的時空過程、古代軍事活動的地理依托、區域文化現象的歷史地理特征等問題;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分析了地理環境與歷史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時代變遷及其區域差異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相互作用,從而簡要勾畫出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的學科框架,為繼續充實研究內容、拓展學術領域奠定初步基礎。
孫冬虎 許輝 ·歷史地理 ·29.2萬字
兼具和超越地球上大多數生物能力的人類,依賴其日益發達的組織、生產、消費和繁衍能力,逐步演進為地球上的主人,這一過程不僅未曾被其他力量所阻擋,而且還在按其本質驅動,向著未來邁進。此種勢頭對于地球環境產生出來的巨大壓力和擾動,自然引起了世界上不同層面人士和民眾的普遍憂慮。“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歷史地理學和環境史學科在考察解說個體人和群體人類社會此種能力及其演進方向時,因諳識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研究方法,而具有一種特別的角度和闡發優勢,學界有關這樣的研究工作已經做了一些,作者步其后塵,略獻芻蕘,更多的期待則矚目于廣大學人。
侯甬堅 ·歷史地理 ·29萬字
本書記載了有關羅馬帝國最初的12個元首的生平事跡。其中包括朱里烏斯傳、奧古斯都傳、提比略傳、卡里古拉傳、克勞狄傳、尼祿傳、伽爾巴傳、奧托傳、提圖斯傳和圖密善傳等。本書提供了有關羅馬帝國豐富的史料,并包括帝王們的日常政治活動、私人生活、奇聞軼事等。
(古羅馬)蘇維托尼烏斯 ·歷史地理 ·28.7萬字
本書以歷史地理及區域史為依托,吸收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闡述歷史上的北京成為首都或陪都之后對城市本身、周邊地區乃至我國其它省份在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影響,探討城市發展引起的“人地關系”變化的歷史過程、一般規律以及各個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致力于通過歷史研究關照現實問題,嘗試拓寬區域歷史地理和地方史的研究領域,為推進當代北京以及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歷史借鑒。
孫冬虎 吳文濤 高福美 ·歷史地理 ·28.7萬字
本書是關于運河城市歷史與地理變遷的個案研究,以明清時期淮安府為研究對象,通過搜集和征引豐富的文獻資料,基于“清淮”這一地理概念,依歸空間結構與城市體系兩大研究視角,深入挖掘、解讀山陽城與清江浦的歷史空間,及其與運河、黃河、淮河所結成的“水道—城市”模式,探討在國家漕運與河道治理等因素的作用下,區域城市中心轉移與新的城市體系形成的命題,由此展示頗為復雜的運河城市發展歷史。
王聰明 ·歷史地理 ·28.3萬字
本書以重慶市為例,參考相關地圖、筆記日記、報紙新聞、回憶錄、公文等資料,研究了重慶1891年到2011年120年間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動態變遷。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研究大致分為兩個“甲子”。第一個甲子:重慶在屈辱中開埠,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府西遷、重慶大轟炸、國府還都等重大事件;第二個甲子:重慶經歷了解放、城市接管、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直轄、西部大開發等重大事件。比較兩個甲子發現,重慶城市變遷就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第一個“甲子”,有過高潮,最終走向民生凋敝;第二個“甲子”,有過低谷,正在走向民族復興。同時,兩個甲子中的重大事件又不是孤立的。
郭歡歡 ·歷史地理 ·28.2萬字
本書由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辦,是以上海史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尤其側重刊發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成果,介紹海內外學術動態,刊登珍稀外文歷史資料。內容包括:政治與經濟、社會與文化、史料輯譯與介紹、學者訪談四個部分。
熊月之 ·歷史地理 ·28.1萬字
本書涉及歷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對這些領域的基本問題及其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和介紹,是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的很好的入門書。
韓茂莉 ·歷史地理 ·27.9萬字
《絲綢之路秦隴南道歷史地理考察》全書共7章24萬字,秦隴指隴山以東的關中地區和烏鞘嶺、青海湖以東和隴山以西的隴右地區。絲綢之路秦隴南道指由西安西行,經秦隴地區南部至武威或西寧通往域外的國際通道。本書從歷史地理角度考察了絲綢之路東段南道的地理基礎,考察了該道從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孕育過程,鐵器時代的形成過程和戰國經秦漢魏晉、十六國北朝、隋唐、宋元至明代中期的演變、線路走向和沿線所經。最后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了該道產生、發展、繁榮和衰落的人文驅動因素。
蘇海洋 ·歷史地理 ·27萬字
本書從“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的角度切入,通過考察清代民國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編繪的歷史過程,重新評價了傳統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的文本價值,進而思考近代航道圖志編繪轉型與川江內河航運變遷的互動關系。研究表明,近代中國地圖學對西方測繪技術與制圖知識的認同與接受,是一場由西方文化傳播者與本土地圖繪制者共同參與的、頗為復雜的“在地化”知識生產過程。只有充分認識“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復雜性,才能真正重建中國地圖史學對“現代性”問題的闡釋體系。同時,只有折中“全盤現代”與“本土傳統”,關注晚清以降“現代傳統”的創制過程,才能重新找尋中國社會走向“現代性”的歷史路徑與具體方式。
李鵬 ·歷史地理 ·26.6萬字
作為房龍的代表作之一,《房龍地理》與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書不同,它以人的活動作為中心,從地理的角度上闡述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從而試圖找到人類幸福的途徑。在書中,房龍延續了一貫詼諧幽默的行文風格,生動地演繹了各國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也將人文地理的千姿百態展現在讀者面前。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歷史地理 ·26.6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幾十年中關于邊疆、史地研究的論文二十余篇,有對我國幾十年史地邊疆研究的回顧,也有對具體的史地邊疆問題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呂一燃 ·歷史地理 ·2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