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08年,清華大學通過校友捐贈,入藏了一批戰(zhàn)國竹簡,通稱清華簡,由于清華簡是一批以經(jīng)、史類典籍為主的竹簡書籍,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自入藏之日起就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本書是第一部有關清華簡的普及性學術著作,通過對清華簡各方面情況的全方位介紹,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體會到清華簡的獨特魅力。
劉國忠 ·文物考古 ·27.9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二里頭文化陶器及青銅器產(chǎn)地、二里頭文化陶器制作工藝、二里頭文化與周邊文化交流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以化學成分分析和物理結構分析為依據(jù),進行的陶器產(chǎn)地研究,揭示了聚落內部組織結構和聚落之間、區(qū)域之間的關系。以實驗分析和經(jīng)驗觀察為依據(jù),對二里頭文化陶器制作工藝進行的全流程考察和橫向比較,揭示出二里頭文化陶器技術特征。對二里頭遺址及文化所見的外來文化因素的分析,探尋了二里頭文化與夏代國家形成的動力。對遺跡、遺物進行的宏觀與微觀分析,再結合科學測年數(shù)據(jù),可判定二里頭文化三四期間為夏商分界。
朱君孝 ·文物考古 ·23.8萬字
關于中國初期國家形成過程的考古學研究,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過陶器的文化類型與戰(zhàn)國時代以后的文獻中所記載的夏、商(殷)王朝的有關史料來進行的。然而,由于田野考古資料的大量出現(xiàn),從考古學角度、以考古學特有的方法對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可以補正史料記載的可信度,避免單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書作者按陶器的風格將二里頭、二里崗文化時期的各個地區(qū)劃分為六大區(qū)域,用數(shù)量分析的方法計算每個遺址中各個陶器系統(tǒng)構成比的總體變化趨勢,并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來分析陶器風格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以此來闡釋國家形成期的地域間的動態(tài)關系。
秦小麗 ·文物考古 ·32.4萬字
山西省現(xiàn)在保存著全國約70%的明以前大木構建筑,各類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國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陽、河東地區(qū)保存的古建筑之多,跨越年代之長,涵蓋形式之廣,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建筑無所不有,被譽為“古建筑愛好者的天堂”。本書中,作者連達用真誠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幅精美手繪,將晉南124處古建之美展現(xiàn)給讀者,記錄了眾多鮮為人知的古建現(xiàn)狀,同時也用文字記錄了他的行跡和心跡。讓我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傳統(tǒng)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歷史和人文故事,同時,對傳統(tǒng)建筑和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連達 ·文物考古 ·13.3萬字
本書通過歷史資料探討了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對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斷代方法以及宋代厚喪薄葬、葬俗遷徙、墓葬防護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總結了宋金時期南北方墓葬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并討論了漢人葬俗對金代女真貴族的影響;對南方宋墓與前后時期墓葬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吳敬 ·文物考古 ·16.7萬字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xiàn)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后黑手”?兩位作者通過查閱私人文件、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一段歷史,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fā)展,也激發(fā)了中國人依靠藝術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美)卡爾·梅耶 謝林·布萊爾·布里薩克 ·文物考古 ·31.3萬字
越人源于浙江,越國始立于浙江,這也使得越國考古對于還原越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更使其成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點。本書依托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越國王陵及貴族墓、原始瓷窯址發(fā)掘等最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國起源、發(fā)展、爭霸、衰落的歷史脈絡日漸清晰,而且也全面地展現(xiàn)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產(chǎn)生活、葬俗,等等。書中還通過比較分析,討論了越人如何與中原文化產(chǎn)生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又是如何影響了越人的生活等內容,全書圖文并茂,系統(tǒng)全面地展現(xiàn)了浙江越國考古工作的全貌。
黃昊德 田正標 游曉蕾 ·文物考古 ·17.9萬字
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內蒙古長城地帶位于蒙古高原南緣,處于中國大陸與歐亞草原的中間地帶,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北方草原文明與中原農(nóng)業(yè)文明的交錯地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學和考古學都極為關注的區(qū)域。兩漢時期,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這里又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最終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北方地區(qū)的漢文化,因此這一地區(qū)對于研究漢文化的形成以及邊遠地區(qū)與中原文化的關系,說明中華文化的多元一統(tǒng)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成果選取了中國北方邊疆地區(qū)的漢代墓葬作為研究對象,在對兩漢時期北方長城沿線廣大地區(qū)的漢代墓葬進行分期、分區(qū)研究的基礎上,對北方地區(qū)漢墓的區(qū)域特點、文化因素構成、與周邊地區(qū)的比較以及北方地區(qū)漢墓的總體發(fā)展特點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并通過對兩漢時期相關文獻的梳理,解讀北方地區(qū)漢墓階段性發(fā)展的原因,以及北方地區(qū)漢代居民的構成等問題。選題十分有意義,并且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蔣璐 ·文物考古 ·12.7萬字
他是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老師”。宿白講稿(上)收錄:《漢文佛籍目錄》、《考古發(fā)現(xiàn)與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跡:3—8世紀中國佛教考古學》,均為80年代前期,宿白先生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開課授業(yè)而編撰,晚年整理成書刊行。《漢文佛籍目錄》介紹歷史上重要的漢文佛籍目錄、編排方式和發(fā)展脈絡,不啻為打開佛學寶庫的一把鑰匙。《考古發(fā)現(xiàn)與中西文化交流》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和參與人群都有高度概括,并深入探討了中外文明的交互影響。《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跡:3—8世紀中國佛教考古學》以研究簡史、遺跡分布以及云岡、敦煌、克孜爾等重點石窟為題,扼要介紹了中古時期中國佛教考古學的系統(tǒng)知識。
宿白 ·文物考古 ·20.3萬字
本書以全國幾個重點地區(qū)藝術市場的內部交易為線索,系統(tǒng)介紹了文物收藏陷阱,內容以知識性和市場經(jīng)驗為主。藝術品市場越來越成熟的今天,很多老百姓也加入收藏大軍中來。但是,藝術品市場的欺詐行為嚴重。此書將揭開古董市場的神秘面紗。
曾智泉 ·文物考古 ·12.1萬字
本書收錄饒宗頤先生有關敦煌學的文章五十多篇,是饒先生敦煌學文章的首次結集并單本印行。文章涉及道教文書、佛家史料、敦煌文學、敦煌音樂、敦煌書法、敦煌繪畫等諸多領域。所收各文大致按內容分類,每類則依時排序,方便讀者從不同角度了解饒先生關于敦煌學研究的多方面成就。
饒宗頤 ·文物考古 ·22.9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序,匯集了作者近年來在西域考古與藝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遺物所見古代冶金技術的傳播、古代西域民族遷徙和重新分布對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影響、西域都護府遺址的發(fā)現(xiàn),以及珠寶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等問題。全書以考古材料為依據(jù),結合扎實的文獻考證和實地踏查,對目前學界存在爭議的一些學術問題得出了獨到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關于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與史前絲綢之路的論述,已引起了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林梅村 ·文物考古 ·19.8萬字
本書是廣西錢幣學會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廣西近代的錢幣歷史,包括錢幣的發(fā)行、制造工藝,以及相關制度等,具體包括四部分:一是在全國性學術年會上交流,或在《中國錢幣》等刊物發(fā)表的相關學術論文;二是部分專家、學者或錢幣愛好者對錢幣實物的研究收獲;三是廣西歷史貨幣考古和民間新發(fā)現(xiàn);四是廣西錢幣要聞。除此之外還收錄了東南亞的錢幣歷史與文化的相關研究。
廣西錢幣學會 ·文物考古 ·9.7萬字
《漢代燈具研究》在界定了“燈具”的概念、標準以及鑒別燈具的主要方法的基礎上,采用考古類型學方法,通過比較和分類的手段,借用圖表等形式,以國內目前出土的漢代燈具作為對象,對漢代燈具的生產(chǎn)、分配、消費、廢棄過程所體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在全面分析燈具生產(chǎn)、使用、流通、興衰乃至廢棄的生命歷程的基礎上,強調古代文物對于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
麻賽萍 ·文物考古 ·13.6萬字
卞家山是良渚古城南側一個長條形遺址,也是良渚晚期外城墻的一部分。在經(jīng)過三次發(fā)掘后,于遺址西部發(fā)現(xiàn)墓地、港灣式灰溝、木構碼頭等重要遺跡,并出土陶器、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玉器等大量遺物。盡管卞家山?jīng)]有高等級的墓葬和儀式活動場所,但它系統(tǒng)反映了良渚時期普通民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體現(xiàn)了良渚先民生存狀態(tài)的方方面面,是了解良渚社會世俗生活的一個極好窗口。本書通過卞家山遺跡和遺物的解讀,讓讀者全方位了解卞家山,這個堪稱良渚社會側影的遺址。
趙曄 ·文物考古 ·6.5萬字
近百年來的考古學研究成果顯示,古代新疆(或西域)雖是亞歐各大文明的邊緣地區(qū),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匯聚之地。亞歐各大文明與西域本土文明相互碰撞、交融后,塑造出多元的文化面貌,造就了此地獨特的發(fā)展。本書收錄了與新疆地區(qū)考古學研究相關的論文13篇,旨在展現(xiàn)新疆作為東西方交流、溝通的橋梁地位,加深世人對古代新疆多元文化的認識。世界各國文明各不相同,各有所長,平等交流、開放包容才能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世界和平發(fā)展。
李肖 ·文物考古 ·12.4萬字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稻作是亞洲文明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的核心特征,稻作文化是中國以及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大多數(shù)國家的傳統(tǒng)主流文化。作者長期從事長江下游地區(qū)的考古工作,本書敘述的具體內容便以該區(qū)域的材料為主,探討了稻作起源這個宏大問題。全書分六個章節(jié),逐章敘述并分析了稻作在世界范圍內的起源、演變、發(fā)展過程,并著重解析了稻作文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區(qū)域環(huán)境差異,在亞洲各地孕育出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和多樣性特質。
鄭云飛 ·文物考古 ·11.5萬字
本書系統(tǒng)整理了滎陽小胡村墓地58座晚商墓葬和64座周代墓葬(西周墓葬2座,東周墓葬62座)的發(fā)掘資料和基礎研究成果。小胡村墓地位于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zhèn)小胡村東北,北距黃河約5公里。58座晚商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共出土遺物405件,其中銅器154件;64座周代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共出土遺物217件,主要為陶器。滎陽小胡村墓地考古發(fā)掘所獲資料對研究商代晚期和東周時期喪葬習俗、族屬及相關歷史地理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精心繪制了墓地總平面圖、二百余幅墓穴及出土器物平面剖面圖,拍攝了出土文物及挖掘現(xiàn)場圖片四百余幅,形象而直觀地再現(xiàn)了滎陽小胡村商周墓地及出土文物情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物考古 ·19.8萬字
文娟主編的這本《世界考古未解之謎中國考古未解之謎》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與探索世界和中國歷史文化,編者在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從古代遺址、璀璨文明、墓葬等方面入手,深入開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歷史與文化玄機,引領讀者進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
文娟 ·文物考古 ·28萬字
西方對古埃及的迷戀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羅馬就已相當普遍。沒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黃沙中挖掘法老時代的黃金寶藏更令人興奮。幾個世紀以來,尼羅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靈感的源泉。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門真正的學科——埃及學。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埃及學的鼎盛時期,這一復雜年代見證了所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促使西方反復出現(xiàn)“埃及熱”。這一學術研究與探險故事的黃金時代以兩個劃時代的事件為始終:1822年商博良破譯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圖坦卡蒙墓的發(fā)現(xiàn)。前者提供了解開法老文明之謎的鑰匙,促使人們不顧一切地不斷前往埃及尋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現(xiàn)了法老文明的繁榮和復雜,為西方在埃及的主導地位敲響了喪鐘。劍橋埃及考古學家托比·威爾金森的《黃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學發(fā)展的時間線為主軸,對埃及學的產(chǎn)生及其黃金時代的探險和考古做了一次全方位的還原。他對埃及學的梳理,幫助我們逐漸看清一個真實的古埃及文明——從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智慧的源頭,到《圣經(jīng)》和古典文獻框架中的異類,再到與古羅馬帝國共享榮光的文明。《黃沙下的世界》在記錄英、法、德、美四國為爭奪古埃及文物而展開的宏大探險以及殘醋競爭和掠奪的同時,也折射了被歐洲殖民侵略的埃及是如何一路坎坷走進現(xiàn)代化進程的。書中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不擇手段的文物經(jīng)銷商、挑戰(zhàn)新奇事物的探險家、投身學問的考古學家、老謀深算的外交官、執(zhí)迷歐化的埃及統(tǒng)治者,以及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們對古埃及文明的癡迷,改變了我們對尼羅河流域及其人民的認知,增進了我們對于當?shù)刎S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的理解,同時也對埃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無論出于何種動機,采用何種方法,他們歷時一個多世紀的探險和考古,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埃及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被埋在黃沙之下幾個世紀的失落世界。
(英)托比·威爾金森 ·文物考古 ·25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