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自秦末至西漢時期的中國嶺南地區,曾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王國,它承襲中原民族的傳統,又帶有濃厚的南方特色,可史書上對它的記載寥寥。而廣州市象崗掘出的這座石室墓,以考古發現,彌補了嶺南地區的歷史空白。本書作者麥英豪是南越王陵發掘對的隊長,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們真實地記錄了王陵的發掘過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貴的文物,為讀者拂開了南越國的層層迷霧,一窺其千年前的風貌華章。
麥英豪 王文建 ·文物考古 ·7.7萬字
本書分“世界考古未解之謎”和“中國考古未解之謎”兩部分,以全新視角來探索研究中外考古目前影響大、有研究價值和廣被關注的考古未解之謎。時間上從遠古時期一直到近現代,內容上則涵蓋宗教、哲學、政治、軍事、藝術、科技等諸多領域,引領讀者去觸摸消逝的文明,零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全書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參考大量文獻、考古資料,通過科學而嚴謹的分析論證,將探秘之旅多方面、立體地展現出來,為讀者徐徐開啟一扇跨越古今、通往神秘殿堂的大門,使其在快樂閱讀、豐富知識的同時,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想象空間。這些謎題雖未接近解開,有些真相甚至可能永遠無從得知,但其精彩卻在于探索過程本身,在于對讀者的震撼啟迪和潛移默化中的歷史文化素養提升。
文娟 ·文物考古 ·23.8萬字
《南開文博考古論叢》收集了1979年以來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任職教師的論文19篇,內容涉及考古學研究、文物研究、博物館學以及歷史學研究等諸多方面。論文集既反映了南開大學文博專業多年來的發展與創造,也體現出發展過程中的成果與收獲。《南開文博考古論叢》可供從事考古、博物館、歷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愛好者參考、閱讀。
劉毅主編 ·文物考古 ·23.6萬字
“走進博物館系列”叢書有《渭南市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漢中市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安康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延安革命紀念館》選擇陜西zui有代表性的一批博物館,一館一冊,重點挖掘文物藏品的內涵價值,以物說史,以物證史,以物串史,通過文物呈現文化,講好陜西文化故事,展現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04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在教學和科研中的思考,他站在一名考古學老師的立場上,為對考古學感興趣的、想要投入考古學研究的和正在學習考古學的青年學生、工作者提供了知識背景,包括學科史、學習方法和理論、相關專業書籍等,并對考古教育提出了意見和看法。所寫內容,從考古出發,與文學、哲學、科學甚至生活細節相結合,用考古學的方法和視角,探討大眾的事兒。“隔行不隔理”,其視角獨特,旁征博引。如愛情考古、從當今時尚看石器的類型劃分和考古學文化的風格,從《舌尖上的中國》看考古學研究中的“透物見人”等。對于初入此專業的學生,以及對考古學感興趣的大眾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準確的知識體系,更加難得的是,提供了正確的價值觀。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7.9萬字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后黑手”?兩位作者通過查閱私人文件、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一段歷史,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也激發了中國人依靠藝術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美)卡爾·梅耶 謝林·布萊爾·布里薩克 ·文物考古 ·31.3萬字
山西省現在保存著全國約70%的明以前大木構建筑,各類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國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陽、河東地區保存的古建筑之多,跨越年代之長,涵蓋形式之廣,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建筑無所不有,被譽為“古建筑愛好者的天堂”。本書中,作者連達用真誠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幅精美手繪,將晉南124處古建之美展現給讀者,記錄了眾多鮮為人知的古建現狀,同時也用文字記錄了他的行跡和心跡。讓我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傳統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歷史和人文故事,同時,對傳統建筑和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連達 ·文物考古 ·13.3萬字
崇寧通寶,是宋徽宗趙佶在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行的年號錢。本書匯總了500多個版式的崇寧通寶,并輔以約700幅高清彩色照片,對各個版式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一章介紹了崇寧通寶版式術語,第二章介紹了崇寧通寶小平錢版式,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紹了崇寧通寶折十錢各類版式。本書對崇寧通寶的介紹系統、全面,有條理,講解細致,廣大錢幣愛好者仔細閱讀后,不但能認識版式,而且能觸類旁通地自行判定崇寧通寶的版式及市場價值。
郭振東編著 ·文物考古 ·8.2萬字
兩宋是養育“士”氣,即士大夫之氣韻的一個黃金時代。士人在世俗生活中,以山水、田園、花鳥,以茶以香為語匯,用想象和營造別為自己醞釀了一個獨立的小天地。宋代家具式樣、特別是士人居室陳設的品位更深入影響到后世,其中所蘊涵的對雅的定義,被詩和畫攜帶著浸入新的時代。
揚之水 ·文物考古 ·10.6萬字
汲冢所出《竹書紀年》是記載五帝夏商周歷史的視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考》是研究《竹書紀年》的出土、整理、考正、版本、流傳、真偽、性質與價值等方面的專著。本書為《竹書紀年》的資料庫,是研究《竹書紀年》集大成者。作者總結了晉以來《竹書紀年》的研究史,探討了古本《竹書紀年》的結構與價值,揭示了今本《竹書紀年》的來源與偽繆。
程平山 ·文物考古 ·124萬字
這本書剖析了史前考古學中一些基本和常見的問題、對人和人類文明由來的根源進行了考古學視角的觀察和解答。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演化的密碼、史前人類的狩獵采集行為、農業起源、人類社交行為的起源、文明誕生背后的動因等,都進行了細微的探討。從世界領域來看,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以及狩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等,都是頗受關注的問題,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將自己多年求學、教書和研究中的心得融入其中,并結合中國本土的考古材料,文字淺顯易讀,內容新奇有趣。作者的此項課題,受到了人文社會學科課題資助,能夠提供一定的資助款。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8.5萬字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系統的魏晉南北朝考古論著,按照城址、墓葬、手工業、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五個方面,對魏晉南北朝考古進行了全面總結和分析,探討了各類考古學遺存的發展演化規律,揭示了考古現象與歷史背景之間的關系,描繪了漢晉傳統文明、胡族文明、外來文明碰撞融合的狀況,以考古學方式展示了秦漢文明經由魏晉南北朝演變為大唐文明的具體過程。
韋正 ·文物考古 ·32.1萬字
考古圈一畫畫的、漫畫圈一挖墓的,一位愛漫畫的考古女生用她狐貍“阿三”的漫畫形象,將你從滿是誘惑、浪漫、神秘的想象中帶到一個科學、真實但非常有趣的考古世界里。
李子一 ·文物考古 ·8405字
《與古人對話》是我國知名考古學家黃大路老師的首部著作。作者憑借半生的考古經驗和歷史、學術知識,透過其多年參與的眾多古墓挖掘研究工作,為讀者呈現了幾千年前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進程和生活中的智慧、演變和傳承,以及博物館中不會提到的歷史八卦、人物故事和豐富的史料知識。作者以“生活考古”的角度,拉近考古與普通老百姓的距離,透過古代墓穴中的文物傳達出古人那些生活習慣、方式,有些至今仍被人們傳承,但很多很多細節,是當今人們所不知其所以然的。同時,作者也以探秘的形式,為讀者講述文物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思想和歷史。說出古人沒來得及說的話。追溯過去,也是展望未來的基礎。
黃大路 ·文物考古 ·10.4萬字
《出土文獻與中古史研究》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孟憲實教授的最新專著,利本書利用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和唐代墓志等出土資料,結合唐代基本典籍,探討了唐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民族和宗教管理制度、祥瑞制度、財政使職等重要議題,還對唐代敦煌、吐魯番的地方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以及吳王李恪、安樂公主、上官儀等唐代重要政治人物進行了專題研究,頗有創見。
孟憲實 ·文物考古 ·33.5萬字
《六千零一夜》從知識考古學角度,講述了作為“知識”的古埃及,過去6000多年間在東西方語境中構建和演化的歷程。從月亮神和亡靈書,到弗洛伊德書桌上的小雕像;從尼羅河和圖坦卡蒙陵墓,到拉斯維加斯的金字塔形賭場;從神廟古跡和英國“冒險家”,到歌手蕾哈娜的伊西斯女神文身;從史料中的克婁巴特拉和愷撒,到油畫與好萊塢電影中的埃及艷后……作者剖析了那些關于埃及的異彩紛呈的故事背后,敘述者或主角的不同態度和目的,帶領讀者認識金字塔以外的古埃及。知識考古學是當代西方思想的前沿話題之一,本書則是這些最新思想成果的集中呈現和運用。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將重塑腦海的埃及印象,更能學會一種思考問題、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文物考古 ·14.9萬字
本書在我社2016年出版的圖書《考古的另一面》之基礎上修訂而來,新書刪去其中與考古工作關系相對疏離的文字,增加了大量主題性和專業性較強的文章。修訂后全書共分四編,分別為:尋墓、語石、讀城、格物。尋墓、語石兩編,在原書石語、冢書兩輯內容的基礎上增刪修訂而成;讀城一編,是全新的內容,主要圍繞浙江城市考古展開;格物一編,則在原書“觀物”一輯內容的基礎上有所增刪,依然主要是考古行旅或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3萬字
考古人員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常常灰頭土臉,偶爾驚天動地。考古隊員們編了順口溜自我調侃:“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問是社科院的,原來是文物調查勘探的。”考古人關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一些生活細節,比如他們吃什么、用什么、扔什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古學就是一門關于垃圾的學問。我們的發掘對象往往是廢墟和垃圾堆,但是我們能從其中探出許多寶物來。考古有啥用?人的歷史至少有兩三百萬年,如果把這兩三百萬年假設為24小時的話,那么到半夜11點57分之后,才進入有文字的歷史。而這之外的漫長人類發展史,要想搞清它的過程,復原它的軌跡,回答諸如我們是誰、我們是怎么來的這類問題,只能依靠考古學了。
許宏 ·文物考古 ·20.4萬字
20世紀以來,貧瘠的黃土丘陵地區陸續出土了幾百件晚商時期精美的青銅器。本書從這一問題入手,以手資料深入剖析了黃土丘陵的本地社會;研究了青銅器的產地;分析了黃土丘陵與華北平原、關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區互動關系。黃土丘陵與發達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較簡單的邊地社會,但是憑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當了跨地區聯系的樞紐。本書從社會—經濟和古代貿易的角度觀察社會變遷,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長、黃土丘陵等北方邊地社會的發展,以及青銅時代中國與蒙古的遠距離交流提出了系統解釋。
曹大志 ·文物考古 ·21.2萬字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恐怕未有出其右者。司馬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極為簡練、高度概括的文字記錄了秦始皇波瀾壯闊的一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急政”,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迅速崩潰。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間,秦始皇被歷代大多政治家、史學家塑造成“暴君”的象征。營造秦始皇陵、興建阿房宮、構筑“萬里長城”、開通“直道”與“馳道”及“焚書坑儒”等,成為秦始皇“暴戾”政治的集中體現。“萬里長城”及其相關的“直道”、“馳道”工程,它們之于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我想這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至于“焚書坑儒”現在學術界已有不同說法。為了將都城從“渭北”遷建“渭南”,秦始皇晚年修建的“阿房宮前殿”,已被近年來的秦阿房宮前殿遺址田野考古工作究明其屬于未完成的工程。唐代文學家杜牧的《阿房宮賦》所說的“阿房出,蜀山兀”、秦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等,無疑是“以古喻今”。在秦始皇的上述諸多“工程”中,開展考古工作最多的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因其作為世界“四大陵墓”(埃及胡夫金字塔、秦始皇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日本仁德天皇陵)之一而享譽世界。秦始皇陵及其兵馬俑的考古發現,成為20世紀后半葉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現與研究,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無疑占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地位。而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現與研究,尤以近年來的考古工作收獲最豐。段清波教授的《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恰恰就是近年來關于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現研究的重要著作。
段清波 ·文物考古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