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1世紀東西方文化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向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要想立于不敗之地,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了解我們的文化。基于此認識,本書闡明了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禮”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全書論理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讀后發人深省。
彭林 ·地方史志 ·20.6萬字
《神木市脫貧攻堅志》由神木市史志編纂研究室編寫。真實記錄神木市脫貧歷程,客觀反映幫扶工作成效,總結好的經驗做法,發揮存史資政作用。該書設概述、大事記、分志、人物、附錄等篇章,包含市委、市政府系列安排部署和發展規劃;重點扶貧措施實施、扶貧歷程、取得成果、積累的經驗;先進人物事跡;優秀理論文章、調研報告、媒體宣傳等內容。全書約25萬字。文前編排有彩色照片約20張,主要反應新城舊貌的變化和先進脫貧事跡。
神木市史志編纂研究室 ·地方史志 ·21.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了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展示了祭奠現狀,探尋歷史變遷緣由,揭示內部變遷機理;同時,借鑒宗教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解讀成吉思汗祭奠的神秘符號象征和文化內涵。本書作者進行了大量人類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并利用了蒙、漢、日等多種文字資料。
烏云格日勒 ·地方史志 ·20.9萬字
本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地反映榆林市發展改革史實,力求達到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的統一。上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下限至2015年底,大事記和個別章節涉及到2016年。本志重點記述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后榆林發展改革的情況,設大事記編,主要記述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點工程、主要領導變化、機構變化及其他可資借鑒的事件,用語體文記述,語言力求簡潔、明快、嚴謹、樸實,以志為主,有記、傳、錄、圖、表等,力求圖文并茂,篇目有六編近40余萬字。
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地方史志 ·31.4萬字
本書一是對西南地區線性遺產區域范圍內保留著傳統自然格局、地理風貌,能夠反映和部分反映本地區建筑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的城市、鄉鎮、村落和具有代表性的古遺址、古建筑、摩崖石刻等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情況和保護現狀調查研究。二是制定科學的判別標準,對西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線性文化遺產類型和類別進行分析判別。三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建構科學的遺產資源評估體系,對西南區域范圍內歷史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線性文化遺產資源價值、保護現狀、管理現狀和利用現狀進行綜合評估。四是引進歐洲文化線路和美國遺產廊道跨區域、整體性保護的理念,構建西南地區各級各類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理論框架,探索在政策性、操作性和拓展性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吳曉秋 ·地方史志 ·20.6萬字
嵐皋縣地處巴山腹地,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自然災害頻發,是國家深度貧困縣和陜西省避災(生態)移民搬遷重點縣。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縣委、縣政府致力于實施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工程,特別是2011年后,按照省委、省政府陜南避災及生態移民規劃要求,結合嵐皋實際,采取一系列政策及工作措施,實施集中移民搬遷工程。搬遷工作先后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獎勵,其工作經驗兩次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指示在全省推廣。為了記錄全縣移民扶貧搬遷成果,留存全縣干部群眾脫貧攻堅工作歷程,縣政府決定編纂《嵐皋縣移民搬遷志》,抽調二輪《嵐皋縣志》編纂團隊負責全志的編纂工作。《嵐皋縣移民搬遷志》篇目設置采取編、章、節、目四級結構,全志分為4編18章69節,預期總規模為60萬字。
《嵐皋縣移民搬遷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40.3萬字
本書是根據中共延安市委組織部、市委黨史研究室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中共富縣縣委的領導下,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編撰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史書。全面、準確地記錄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富縣地方組織生產、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
中共富縣黨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0.6萬字
《石泉革命老區發展史》是石泉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組織編寫的一部全面介紹石泉革命老區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專著,比較詳細地反映了石泉革命老區的斗爭歷史,革命老區的來歷、革命老區的申報、革命老區的劃定以及石泉在老區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石泉老區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石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成就
吳龍晏主編 ·地方史志 ·22.6萬字
編寫地方志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橫山鎮雖有輝煌的歷史,但至今未能有一綜合資料著述來全面、系統、科學地記載橫山鎮的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本志書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突出時代特點、地方特點和行業特點,綜合記錄橫山鎮人文地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地質氣候、山川河流、災情異事、土特物產、風土人情、方言諺語、文物勝跡、政治變遷、黨政活動、交通建設、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知名人物、宗教民族、民風民俗、風景名勝等全方面資料。本次編寫的《橫山鎮志》是橫山鎮首次編寫鎮志。
《橫山鎮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8.6萬字
本書包括寧夏社會與民族運動、寧夏民主革命運動與軍閥統治、寧夏革命斗爭、寧夏地方政權的建立以及寧夏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等,詳細記述了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范圍內回漢各族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歷史和建設的歷史進程。
寧夏社會科學院 ·地方史志 ·49.2萬字
本書對明清關中士人的生存狀態與文學之間的關系進行較為詳盡的考察,進而全景式地展示明清關中文學的演變軌跡,較為全面反映明清關中文學的地域特色。通過研究,為方興未艾的關中地域文化的研究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提供新視野和新思路。
常新 ·地方史志 ·30.6萬字
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完美呈現出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溫州傳:別是一乾坤》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溫州的人文特色豐富多彩,既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的地域文化,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風俗,還有鮮明的商業精神。這些人文特色共同構成了溫州獨特的城市魅力,也為這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書以時間為序分設十章共五十二個小專題,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展示其城市亮點、文化傳承和悠久歷史,呈現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突出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的作用。本書系溫州首部城市傳記,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全程督導。
金丹霞 吳林飛 尤豆豆 ·地方史志 ·30.8萬字
坊間有言:100年中國看上海,40年中國看深圳,未來中國看合肥。為什么是合肥?新聞媒體報道,從磁約束核聚變到量子技術,再到鐵基超導、類腦科學,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合肥成果競相涌現,屢創紀錄。深耕合肥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多年的李云勝先生,實地考察,遍閱史料,積多年之功撰著的《合肥傳》,以史家視角、智者思考、文學筆調,為讀者呈現出合肥除了科技創新全球領先,還是活色生香、有血有肉的煙火城市。作者反復修改,謀篇布局,行文表意,皆為傳達他多年的美學追求和哲學思考,也對“何以合肥”作出了獨到的細化研究和切實注解。《合肥傳:那一抹大湖名城的風景》是“絲路百城傳”叢書的重要讀本。合肥是一座獨特的歷史悠久的城市,素有“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之譽,其歷史可追溯至周武王分封之廬子國,名出《史記》,源自兩淝,上下三千余載。本書以十大章從多角度呈現合肥的歷史和現狀,從地名變遷、名人故事、美食趣聞,非遺民俗等入手,體現其在歷史、文化、交通、科技、教育、生態等方面的無窮魅力。“九獅橋”的市井畫卷,“拱辰街”的喧囂熱鬧,“百花井”的風情萬種……作者親尋故地,史海覽蹤,將沉淀著歷史風華的風情民俗人物故事娓娓道來,見證著合肥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留存的關于這座城市的綿長記憶。
李云勝 ·地方史志 ·21.8萬字
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斗是一件被人們遺忘或忽略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場械斗規模之大,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因它被當時的政府及后來學者視為“民間私斗”而不予重視,加上當時太平軍、洪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等歷史波瀾,這場械斗成了人們記憶中的死角。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志等資料,對發生于咸豐同治年間的這場土客大械斗作了詳細的記述和評論。全書共分三編,計十章。上編講述這場斗禍的遠因與近因;中編對這場斗禍的基本情形作了勾勒;下編主要講述清政府針對這場斗禍所采取的對策與斗禍的基本平息。該書不單講述了一件被人們遺忘的歷史事件,由于涉及近現代客家分布的由來,所以對歷史學、客家學的研究都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本書曾于2003年由商務印書館推出,此次為再版。
劉平 ·地方史志 ·23.2萬字
《漕涇村志》是浙江省桐鄉市高橋街道漕涇村域內的首部史志,以現域漕涇行政村為記述對象,采用章節體,橫排門類,縱述史實,上限為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下限為公元2021年12月。全志全面盤點域內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歷史沿革、組織社團、經濟生產、文教衛生、村居建設、人口生活、民政慈善、風俗習慣、方言土語、人物鄉親、詩詞文選等狀況,具備存史、資政、育人等功能,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等價值。
桐鄉市高橋街道漕涇村村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0.7萬字
山東是京杭大運河流經的重要省份,同時也是方志纂修大省,存世方志541種,居全國第三位,保存了大量寶貴的運河文獻資料。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大背景下,對山東方志運河文獻進行較為深入的專題研究,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從文獻學的角度,對山東運河區域方志的數量、特色、價值及纂修機制進行研究,較為清晰、準確地展現山東運河區域方志的整體風貌。二是從歷史學的角度,對山東方志保存的大量運河文獻資料進行深入的挖掘和解讀,特別是對山東方志中存錄的運河河道及工程文獻、運河河務文獻、運河文化文獻、運河建筑文獻、運河經濟文獻等設立專門章節,進行深入、系統的解讀,并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為山東運河相關課題的順利推進,提供有益的借鑒。三是從服務現實的角度,就山東方志運河文獻在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運河周邊環境整治與美化、運河文化旅游融合與提升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進行較為深入的論述,為山東運河文化帶建設和運河文化公園打造,提供較為扎實的歷史文獻支撐和智力支持。
周廣騫 ·地方史志 ·20.4萬字
《臺灣通史》是連戰先生祖父、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的代表作。作者積數十年之力,搜集有關臺灣的中外文獻、檔案、和傳聞,仿照司馬遷《史記》的體例,著成此書。全書起于隋朝,終于晚清日本侵占臺灣止,舉凡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產、風俗、人物,本書皆有論述。對大陸人民開拓臺灣與臺灣人民抗擊荷、英、法、日等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更是予以了重點關注。通讀全書,不難看出連橫先生的一片愛國赤誠。
連橫 ·地方史志 ·49萬字
《清代地理志書研究》是以《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圖集》學術團隊科研成果為主的論文集。收錄15篇論文,主要是《清史地理志》編纂過程中的考證、體會、感想,《清史地圖集》編繪當中的一些初步認識,學術性、邏輯性均較強,對于清代地理典籍、輿地圖和關于清代的地理典籍做了相應的校勘、詮釋、分析,有的回憶參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過程,有的地理考釋頗見功力,而有的分析則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深度研究。
華林甫 鄒逸麟 ·地方史志 ·22.3萬字
從古代到十九世紀末,杭州城呈現了地位不斷上升到逐漸下降的發展軌跡。甲午戰爭的慘敗及隨之而來的《馬關條約》,使杭州成為通商口岸的新成員。盡管這是戰爭落敗的屈辱象征,但對杭州城而言,卻是一個發展的契機。由此,杭州城開始了現代化的漫長征程。正如以色列學者艾森斯塔德所言:“就歷史的觀點而言,現代化是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向現代類型變遷的過程”。杭州城的現代化是全方位的,體現在政治體制、經濟、教育文化、市政設施、社會風俗等諸多方面的巨大變遷中。本書主要從政治體制、經濟、文化、市政建設與管理等四個方面對杭州城市的早期現代化(1896年—1927年)作了部分詮釋。
湯洪慶 ·地方史志 ·20.9萬字
本書以濱海城市泉州為對象,考察了其從公元三世紀北方漢人南下入閩的初期階段,到1949年之間一部漫長的區域史和城市發展史,實為一部內容豐瞻的“泉州傳”。作者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綜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堅雅的經濟空間理論及克拉克的區域網絡史分析,對泉州城的興起、成熟、興盛和衰落,做了線索性的宏觀鋪陳,并重點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時代文化多元主義影響下的迅速發展和商貿繁盛,以及明清以來在本土主義意識形態及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雙重壓力下出現的權力、經濟與文化的轉型。作者通過自下而上地敘述一個地方的歷史轉型,一方面揭示域外與本土交錯關系下泉州的“古今之變”,說明其演變過程是在家庭、地方社會、國家與更大空間范圍的世界之間互動的歷史產物;另一方面借助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辯證,對主流的進化史觀、民族國家敘事和世界史敘事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而為反思支配歷史敘述的觀念形態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本書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榮》。此次再版,作者加寫了近兩萬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書名為《刺桐城》。
王銘銘 ·地方史志 ·3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