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水江岸,有一個名叫“苗北”的寨子。明清以降,其作為“皇木”的輸送地,被零碎地記載在正史里。或許人們對她的了解不只是“皇木”,還有那與“改姓”“破姓開親”“定俗垂后”等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的有關房族與姻親之間不斷轉換為“他者”的歷史過程,以及在這個歷史結構中孕育出的帶有江湖韻味的神話情感故事。關于這一切,她愿用極美的契約文字和展演形式,將其呈現給想讀懂她心思的人。
劉彥 ·地方史志 ·18.4萬字
河西寶卷是流傳于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寶卷,是中國寶卷的一個地域分支。寶卷的遠源是敦煌俗講,近源是宋元佛教科儀、懺法。河西寶卷可分為宗教寶卷和民間寶卷兩類,主要宣揚以“孝”為核心的家庭倫理道德思想。河西寶卷反映了中國傳統婚姻、家庭觀念的多元化構成,是封建時代多種婚姻家庭觀的歷史積淀。河西寶卷作為一種獨特的口頭傳統,其話語表達、結構安排、說唱形式、內容情節等均具有很強的程式性。河西寶卷的說唱結構繼承了民間教派寶卷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征。河西寶卷是民眾念唱的底本,其信仰、教化、娛樂等社會功能是通過聚眾口頭說唱發揮出來的,口頭屬性是河西寶卷的本質屬性,活態傳承是河西寶卷最根本的傳承方式。
李貴生 王明博 ·地方史志 ·19.4萬字
全書記述了1921年到1949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在神木縣建立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支援抗日,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隊伍,促進抗日救亡運動,以及組建神木縣游擊隊,發展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建立中共神木縣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地方反動勢力,發展群眾抗糧、抗丁、抗款,打擊封建地主勢力,摧毀國民黨鄉保政權的革命歷程。
神木縣史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4.6萬字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一生仕少閑多,長期生活在家鄉浙東鄉村。在陸游存世的海量詩作中,有六七成是與其家鄉生活有關的。集中解讀陸游的詩篇,借其目光觀察浙東地區的鄉村社會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鄉村世界”,雖然吉光片羽,卻顯得彌足珍貴。通過剖析陸游“鄉村世界”這一個案,展現了:陸游的鄉村生活是浙東鄉村一個中上水平鄉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陸游為代表的士人階層,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復雜的角色;由陸游所感知與描述的既豐富多彩又民生艱難的鄉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想象“宋代農村”提供了幾個可以依憑的支點。
包偉民 ·地方史志 ·10.6萬字
本書主要反映了從20世紀初至90年代北京市的交通變遷,包括有關北京道路交通的文章一篇,有關北京的道路、電車、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機場、立交橋的檔案史料10組,有關北京公共汽車、北京的汽車制造及北京鐵路的照片3組。本書史料均為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所用照片除檔案中所存外,公共汽車和汽車制造兩組分別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北京市檔案館 ·地方史志 ·10.2萬字
“都城風物”選取中國古代著名都城長安、洛陽、開封、杭州相關的名著四種:包括駱天驤《類編長安志》,記錄從西周、漢唐到宋元的長安古跡,以及相關史事;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時代洛陽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關政治、文化、風俗、人物、藝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開封的皇城建筑、城內各坊、民眾的飲食起居、歲時節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
駱天驤 ·地方史志 ·4.3萬字
《2019中國陜西》一書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編寫。全書分五部分介紹陜西2017年各方面的成就。一、《美麗篇》。包括:自然環境、歷史人文、旅游資源;二、《活力篇》。包括豐沛資源、創新動力、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三、《幸福篇》。包括:發展概況、民生工程、城市巡禮。四、《開放篇》。包括: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開發區建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五、《附錄》。包括:重點規劃、陜西精華旅游戰略、陜西風味小吃、陜西特產。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地方史志 ·3.9萬字
鹽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資源,是除土地稅以外的主要稅收來源。本書以清代四川私鹽為研究對象,試圖跳出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私鹽的傳統范式,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梳理私鹽的種類、販私主體與成因等,通過比較得出四川地區私鹽與其他地區私鹽的異同,旨在全面研究清代四川私鹽的基礎上,弄清四川地方政府對私鹽治理的手段及實際成效。
陳倩 ·地方史志 ·15.4萬字
《澳門歷史文獻輯譯》(第三輯)為“澳門港華工出洋”資料專輯的續集,收錄譯者所見澳門本地所存1872—1874年澳門華工出洋的歷史文獻。文獻分為關于華工出洋的訓令與章程、澳門華工出洋統計報表、澳門輔政司署文件、抵澳華工遣返交接公文、澳門華工出洋監理局文件、葡萄牙駐安德列斯群島哈瓦那總領事館文件、葡萄牙駐秘魯總領事館文件、澳門船政廳文件八個部分。依據這批文獻,可以對澳門港口華工出洋歷史的多個方面作出澄清。
張廷茂編譯 ·地方史志 ·14萬字
濮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肇始之域。《滄桑濮州》旨在以翔實的史料、靈動的篇章、鮮活的圖片,通俗的語言,比較全面而又簡要的介紹濮州從上古時期到隋朝設州、民國撤州這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包括陵谷變遷、歷史沿革、文化遺存、歷史事件、人文典故、名人薈萃、傳世詩文、民間故事、風土民情、方言諺語、名老字號等。
《滄桑濮州》編委會 ·地方史志 ·11.3萬字
整村調查是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百縣千村人口流動調研與數據庫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年是連續開展的第二個年度,本報告是基于此次調研收集的信息由各調研組編寫的專題研究成果匯總。中原發展研究研究組織整村調查并不是僅僅關注當前河南省鄉村人員流動的情況,同時也希望借本次調研記錄河南省傳統村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的變革,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或正在發生何種變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耿明齋 ·地方史志 ·11.9萬字
《澳門歷史文獻輯譯》第四輯為“澳門港華工出洋”資料專輯的專題報告部分,收錄1861年澳門華工出洋監理官佩雷拉提交給澳門總督的《澳門港華工出洋報告》、1871年委員會向澳門總督提交的《關于保證實現移民的條件和自由所應采取措施的報告》、1872年澳門華政理事官巴士度提交給澳門總督的《澳門港未成年人出洋報告》、1874年葡萄牙海事海外部部長科爾沃向葡萄牙議會提交的《關于廢除澳門口岸契約華工出洋的報告與文件》等。這批文獻有利于對華工出洋的全面研究。
張廷茂編譯 ·地方史志 ·0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設學術概覽、文化縱橫、史事考索、近代掠影共4個欄目,刊載史學理論、文化保護、文獻探析、西風東漸、社會變遷等方面的論文15篇。全輯以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史學探索為中心,兼及不同學術視野下的現實關懷。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地方史志 ·18.6萬字
《嵩山學刊》(原名《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鄭州大學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始于2013年,目前已出版發行8輯。自第8輯起,刊名變更為《嵩山學刊》,每年出版1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輯為第8輯。設有經濟與社會研究、思想與文化研究、政治與軍事研究、研究述評和史料評介五個欄目。秉承“以中國的視野審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實解讀中國,從厚重歷史里延續中原文脈,在偉大現實中傳承華夏文明”的宗旨,主要刊發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系統性,同時適當刊載有關地方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
吳宏亮主編 ·地方史志 ·18.7萬字
《燕趙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設有域外博覽、語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論之維、蓮池書苑、名家訪談、碩博論壇等欄目,重點刊登體現燕趙地域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反映燕趙傳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論文、報告、評論、隨筆和訪談錄等。
河北大學文學院 ·地方史志 ·12.6萬字
本書為“澳門口述歷史叢書”之一,主要由對十一位澳門士多店主的訪談整理而成。他們飽含情感的講述,展現了“士多”(store)這一便利社區居民、聯絡鄰里感情的載體從興起到繁盛,再至逐漸衰落的歷程。這些士多曾給社區居民帶來諸多美好回憶,見證了澳門街區幾十年來的鄰里關系、街坊情誼,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澳門近幾十年的歷史變遷和經濟發展。
林發欽主編 ·地方史志 ·3.2萬字
《影像-歷史-城市》一書的坐標是深圳,透過影像的記錄和藝術想象來展現深圳過往的百年史。與通常面向大眾的“老照片”視角下的近代史的敘事方式明顯不同的是,本書將深圳放在中國和世界不斷變化的現場與網絡之中,從歷史、圖像、政經和人文活動等多角度來展開對深圳歷史的多維度的認知,并由此對深圳的未來開啟更具想象力的可能性空間。
肖劍 陳東 ·地方史志 ·10.8萬字
高家堡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高家堡古城和石峁遺址是兩大文化旅游資源。本書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主要以敘事故事形式講述高家堡真實的歷史,反映古鎮蘊涵的深厚文化,兼具介紹和導覽景點的功能。全篇約40篇,將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相統一,文字生動活潑、通俗流暢,適于講述傳播。同時配有較多的插圖,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
范佩瑋 ·地方史志 ·7.8萬字
《大有莊漫志》記述的是海淀大有莊這個小村落的歷史。大有莊位于青龍橋街道辦事處轄域的中南部,明代形成村落,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村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記術了大有莊的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方面概貌。整理編輯了大有莊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民間傳說、古跡遺址。大有莊屬于三山五園的規劃范圍內,書中結合這方面的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展望了大有莊的未來發展。
王秀華 ·地方史志 ·16.8萬字
程鳳翔纂《喀木西南志略》,清宣統三年(1911)四月成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藏東南地區方志和清代唯一一部專門記載西藏邊境地區的地方志文獻。本書以中央民族大學所藏孤本為底本,對這部清代西藏地方志進行全面校勘和整理,對其的編撰情況、成書過程、體例內容、資料來源及地位價值等諸多方面情況進行細致考察。本書的出版,既是中國藏學漢文古籍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成果,亦為我國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擁有絕對主權并行使有效管轄提供了有力的地方志證據。
黃辛建 ·地方史志 ·1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