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的民族復興與文藝復興》是中國固有的文學、音樂,舞蹈、繪畫、建筑與雕刻,為中國固有文化精神的表現,自成一個系列。今日中國文化在新生中,今日中國的藝術自亦在新生中。舍短取長,是今日中國藝術家們應具的態度,中國固有藝術如此,對西方藝術亦如此。以兩者之長融而會之,恢成渾然一體而仍不失民族精神者,便是中國文藝的復興。
葛賢寧 ·民族史 ·11.3萬字
本書簡要論述滿學的概念、范疇、對象、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及其意義,著重探討滿學的性質和滿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展現晚明、清代、民國和當代滿學發展狀況及各個時期中外有關滿學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
趙志強 ·民族史 ·10.9萬字
新時期以來,“重述歷史”是當代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中同時出現的重要文學現象,其中又以“蒙古歷史敘事”最為典型。“蒙古歷史敘事”是跨民族的歷史書寫,其中既有蒙古族作家的參與,又有漢族作家的參與。由于題材和內容的相似,“蒙古歷史敘事”已經構成了自身的文本序列和文學史脈絡。本書在多民族比較詩學的視野下,通過跨學科方法的使用,對“蒙古帝國敘事”進行了深入分析,凸顯了“歷史再現”與“身份認同”之間的緊密聯系。
汪榮 ·民族史 ·10.8萬字
本書全方位地展現了門巴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書中從門巴族的物質文化、民間文化、社會文化,對偉大祖國的貢獻,精神氣質、文化傳承、族際交往、發展愿景、文化人物、重要文獻及政治、經濟、教育、信仰、語言、文化藝術以及風俗習慣、歲時禮儀等幾大方面深入挖掘、兼容并蓄,作了較為全面的探析和介紹,凝練而豐滿。章節結構的安排合理、嚴謹和規范,便于人們系統而完整地去掌握和了解。
多布杰 ·民族史 ·10.7萬字
曾親歷南京大屠殺的英國記者田伯烈說:“日軍占領南京后,日本報紙上很少記載,或者簡直可以說沒有什么記載。翻閱日本出版的英文報紙,關于日軍在南京及其他城市的種種暴行,也看不出什么痕跡。日本報紙卻想把南京粉飾成為太平的地方。”他曾將所見所聞的日軍暴行,擬成電鎬拍發孟卻斯德導報,不料被日方扣留。后來他才決定進一步搜集文件憑據,以證明所發電鎬的真實性,當他根據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文書、通訊及個人日記、信函等獲得許多確鑿的憑據后,“發覺事態之慘,殊出人意表”,于是寫成此書,將事實公諸于世。本書第一次向世人報道了日軍在南京制造大屠殺的真相,痛斥日軍制造了“現代史上破天荒的殘暴紀錄”。
(英)田伯烈 ·民族史 ·10.6萬字
羅敏軍《遠渡加勒比》所撰內容,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那是中國最悲慘的年月。1840年“南京條約”后的時代,清政府在外國列強壓力下,被迫開放海禁。1845年左右起,先是閩省的廈門港、粵省的廣州、汕頭港開始了向美洲出口苦力的“貿易”;1852年后,香港、澳門的洋行也參與了“苦力貿易”,把華工運往南洋和南美。華工主要來自閩、粵兩省的民人。羅敏軍的祖父羅定朝,就是1906—1910年間,成為赴美洲華工潮的一員。
羅敏軍 ·民族史 ·9.2萬字
本書是“圖說廣東民族宗教”叢書中的一本,回族是廣東五大世居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廣東回族來源主要有3個層次:—是唐宋期間入粵貿易的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和大食番客的后裔;二是明清時期由各地而來的駐防軍士、商人和宗教職業者;三是民國至建國初入居的各界回族人士。其人文習俗、藝術文化都有著獨特的一面。“圖說廣東民族宗教”叢書將以圖錄形式全面表現廣東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風俗、景觀,以及宗教歷史、文化、人物、建筑等。叢書分十冊,分別是廣東瑤族、廣東壯族、廣東回族、廣東滿族、廣東畬族、廣東佛教、廣東道教、廣東伊斯蘭教、廣東基督宗教、廣東民間信仰。叢書力求以圖存史,集錄廣東民族宗教方面之珍貴圖片,或有史料價值,或有現實意義,或反映事件,或表現人物。各圖配以專家撰寫的圖片說明,以使讀者獲得廣東民族宗教的全息圖像。全書約200頁。
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民族史 ·6.4萬字
本書是“圖說廣東民族宗教”叢書中的一本,壯族是廣東五大世居少數民族之一,廣東的壯族世代居住在粵北連山縣南部,歷史上稱這里的壯胞為“峒民”,其人文習俗、藝術文化都有著獨特的一面。本書力求以圖存史,集錄廣東民族宗教方面之珍貴圖片,或有史料價值,或有現實意義,或反映事件,或表現人物。各圖配以專家撰寫的圖片說明,以使讀者獲得廣東民族宗教的全息圖像。全書約200頁。
趙雙喜 朱菽暉 ·民族史 ·4.9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誠 ·民族史 ·2.6萬字
本書包含660余幅日本每日新聞社隨軍記者拍攝的日軍侵華的照片。在當時為了控制輿論,日軍加強了新聞審查制度,由陸軍省、海軍省和情報局以極其嚴苛和機械的標準新聞照片進行審查。除了涉及軍事情報等機密信息之外,反映日軍侵華時期燒殺搶掠,被認為有損日軍“形象”的,會引起士兵厭戰情緒的照片,均被蓋上了“不許可”印章,嚴禁對外發表。戰后照片被曝光,進一步為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提供了佐證。
殷占堂 ·民族史 ·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