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多面的中國古代史與清史
會員

《多面的中國古代史與清史》約52萬字,納入《南開史學家論叢》第四輯,從多方面反映中國古代史、清史的面貌,多為學界較少關注或在見解上有分歧的內容,有宏觀方面的闡述,也有某些具體問題的考察,力圖接近歷史的真相。本書共分“中國古代史”“清史”“清代滿族史”三個專題,“清史”部分內容較多,又細分為“政治制度”“八旗制度”“財政制度”“疾病醫療與政治、倫理”四部分。第一專題“中國古代史”,闡述帶有規律性的歷史現象,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力圖得出某些有意義的認識。文章論證古代國家與近現代國家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是其具有私屬性,正是這種私屬性及其變化,決定著王朝國家的國體、統治體制與其變化。第二專題“清史”,在清史特點的總體認識上,闡述清朝是中國古代王朝特點最多的朝代,這是由于清朝是滿族入主中原而帶入其民族因素、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王朝而得以集往代制度之大成,并且又處在世界格局下受西方勢力影響等特殊因素決定的,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四方面有諸多體現。清朝時期的中國落后于西方,并非滿族因素導致。清朝當時的經濟比明朝及以前有長足發展,只是速度沒有西方迅速,因而拉大了差距。第三專題是“清代滿族史”。清朝是滿族為主體、滿漢聯合統治的王朝,揭示滿族特別是對清朝政治有較大影響的與滿族皇帝有關的制度與事件、滿漢關系等問題,有助于深入認識清朝。

杜家驥 ·史學理論 ·40.8萬字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中東,當今世界的戰略要地,也是紛爭之地。戰爭、宗教沖突、恐怖主義、大國干預、族裔對抗……100年來在這片土地上輪番上演。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和戰后,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大國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決定。“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這個曾經兵鋒直指維也納的大帝國已經沒落。它在歐洲的領土大多已經喪失,而名義上屬于帝國的埃及也淪為了英國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基欽納伯爵已經著手在中東謀取更多利益。戰爭爆發后,奧斯曼帝國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與英、法、俄等協約國作戰。協約國并不把這個老氣橫秋的帝國放在眼里,以為能夠很快戰勝它。1915年,英法兩國發動加利波利戰役,企圖直取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然而,整場戰爭竟然演變成了持續250多天的壕塹戰,最終以英法兩國撤軍告終。戰爭期間,看到勝利無望的英國政府調整了自己的中東政策。主導英國中東政策的陸軍大臣基欽納伯爵派手下馬克·賽克斯與法國和俄國談判。三方秘密達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大致劃分了三國在中東的勢力范圍。同時,英國政府積極支持麥加的統治者發動阿拉伯大起義,試圖從內部瓦解奧斯曼帝國。1916年底,勞合·喬治成為英國新任首相,他在中東采取了更為積極的進攻政策,不到兩年,英軍相繼攻下巴格達、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一戰”結束后,溫斯頓·丘吉爾成為中東問題解決方案的“總設計師”。然而,中東問題的解決卻困難重重。許多地方爆發了反對英法統治的動亂,英法俄三國之間的矛盾又顯現出來,美國、意大利和希臘等國也要插上一腳,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一戰”的血腥后,西方各國人民更渴望休養生息,對帝國主義擴張已經興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東問題解決方案才艱難出臺,英法兩國強行將西方政治體系移植到了中東,并自行為中東各國劃定了邊界,絲毫沒有考慮當地的政治現實和人民的要求。紛爭的種子已然埋下。列強聲稱可以給中東帶來和平的解決方案,成了“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美)戴維·弗羅姆金 ·世界史 ·40.8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宣武区| 德庆县| 和田县| 光山县| 张家港市| 桦甸市| 浏阳市| 安化县| 宁德市| 天镇县| 建水县| 南陵县| 丰原市| 资源县| 正蓝旗| 瓮安县| 石门县| 清河县| 揭阳市| 左贡县| 虹口区| 通许县| 清涧县| 普陀区| 运城市| 巴楚县| 鲁山县| 平舆县| 东光县| 淳安县| 定远县| 许昌市| 高邮市| 镇江市| 安吉县| 浙江省| 临城县| 宿州市| 大同市|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