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近代廣州的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在大量使用方志、政府出版物、檔案、報紙、期刊、譜錄、游記、旅游指南、文集、回憶錄、海關報告等資料的基礎上,探討近代廣州土地產權的產生及其被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的過程,試圖以地域社會的角度,展示廣州從清末到民國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下從“省城”到“城市”的景觀變遷和建構過程,以加深對中國近代城市形成和發(fā)展的認識和理解,重新思考中國城市的轉型問題。
黃素娟 ·地方史志 ·27.2萬字
本書通過精彩動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國種族問題相關聯(lián)的,社會意識和法律演進史。介紹了在契約社會里,立法的民眾基礎,法律對人性的思考,法律的變化與社會理趟的關系等問題。通過作者的敘述,讀者能夠看到,在法治國家里,民眾,尤其是弱勢人群怎樣運用法律,經過長期抗爭,取得自身權益,并由此推動社會認識的深化,使整個國家在消除不公正的歷史進程中取得穩(wěn)定的進步。
林達 ·世界史 ·27.2萬字
要塞,歷來是軍事上的防御重地。16世紀以來,帶有殖民性質的海洋文明國家逐漸將侵略的觸覺伸向中國。歷代中國政府為了確保國土安全和沿海貿易利益,建設并完善了海防要塞工程。到了19世紀,我國的國防前線重點已經從長城內外轉移到了沿海地帶。本書由南及北,由沿海到內地,主要講述了我國華南、華東、華北、東北分布的重要海防要塞、關口要塞及地下要塞,描寫了中華兒女面對外敵侵略,以血肉之軀進行英勇抵抗,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
全國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7.2萬字
本書以環(huán)境史史料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著眼點,通過探討環(huán)境史史料的理論與方法,推動環(huán)境史史料的系統(tǒng)搜集、整理、出版和多元化研究與利用,深化區(qū)域社會與環(huán)境變遷個案研究,傳承和保護優(yōu)秀的歷史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行為,開拓環(huán)境史研究的新領域,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經世致用的現實功能。
周瓊主編 ·史料典籍 ·27.2萬字
《革命節(jié)日》是莫納·奧祖夫的代表作。與傳統(tǒng)史學研究不同,奧祖夫從文化史和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節(jié)日,把文化因素納入了大革命集體行動的分析。該書透視了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節(jié)日與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與不同,又揭示了革命節(jié)日對于法國革命時期集體行動和集體心態(tài)的意義。該書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的文化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法)莫娜·奧祖夫 ·世界史 ·27.2萬字
一部人類核心文明的延續(xù)史,英國知名歷史學家約翰·羅伯遜代表作,英國《今日歷史》年度十大好書。本書是國內當前全面講述伊拉克歷史的唯一版本,完整地記錄了伊拉克境內各民族起源,發(fā)展,鼎盛,衰落的歷史,將一個從公元前4000年就屹立在東方的神秘古國的面紗揭開,各種傳說、各段歷史講得精彩、透徹。如今被稱為伊拉克、位于兩河流域的廣闊土地,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它見證了王朝的更替——從蘇美爾人的城市國家到古巴比倫王國的輝煌,從亞述帝國的崛起到新巴比倫王國的繁榮。它是東方與西方各種文化的交匯點,孕育了無數偉大的哲學家、詩人和科學家;它是人類的樂土,一個個勇敢善良的民族在這里安居、融合;它更以富饒的石油資源著稱于世,聚集了巨大的財富。近代到現代的幾百年中,它卻經歷了國家的動蕩、戰(zhàn)火的燃燒,國民顛沛流離。進入21世紀,它終于走上了正軌,擺脫蒙昧,邁入現代化進程。這片土地何以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在這里繁衍民族憑借什么建立了一個個璀璨的王朝?這里隨處可見的石油究竟是天賜的富貴還是禍根?幾千年的爭端、征服、掠奪和如今的和平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歷史邏輯?約翰·羅伯遜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考證,梳理出一條完整的伊拉克歷史的脈絡,以翔實的史料和細致的敘述,展示了伊拉克古代文明的興起,各個王朝的建立與覆滅,進入近代后遭受戰(zhàn)火荼毒的苦難,現代化改革歷程的艱辛,全面、深入地介紹了伊拉克的過去、現在,并展望了未來,為讀者奉獻出一部充滿趣味又引發(fā)思考的歷史巨著。
(英)約翰·羅伯遜 ·世界史 ·27.2萬字
本書以三國時蜀漢政權的興衰脈絡為主線,以流暢的筆觸激活那段歷史。在一個生動的歷史流程里,凸顯出那些人與事的意義,在一部斷代史的著述里照應“通古今之變”的史學追求。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圍繞天命、合法性與政治興亡這一主題做了通透的論述,對一些爭議性的問題——諸如衣帶詔的真?zhèn)巍ⅰ堵≈袑Α返牡檬А⑾尻栔畱?zhàn)的明暗折沖、夷陵之戰(zhàn)的敗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孫劉聯(lián)盟的政治問題、諸葛亮北伐的戰(zhàn)略檢討等——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修訂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煉,對李嚴案、姜維復國之謀等細節(jié)也作了補充性的分析。
饒勝文 ·中國史 ·27.1萬字
元修《遼史》是研治遼代歷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獻,獨自鑄成了當今學界有關契丹王朝歷史的主體認知框架,但是學界對元修《遼史》的史料來源和編纂過程的探討卻頗為薄弱。為了徹底厘清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本書首先對《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做總體性探討,其次分專門章節(jié)分別考證《遼史》中元代史官編纂因素較多的部分,包括《天祚皇帝紀》《營衛(wèi)志》《兵衛(wèi)志》《地理志》《禮志》《樂志》《儀衛(wèi)志》《食貨志》和“西遼事跡”。本書通過系統(tǒng)地研究元修《遼史》的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和史料價值,呈現出《遼史》本身的生命歷程,并將元朝史官編纂建構的敘述框架加以離析。同時,本書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凸顯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意義,對傳統(tǒng)的史源學研究作出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探索歷史學視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徑。
苗潤博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對1857—1947年印度獨立運動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敘述,包括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國大黨的誕生及早期活動、1905—1908年印度民族革命運動、穆斯林聯(lián)盟的誕生及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印度民族運動的發(fā)展、20世紀20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0世紀30年代的文明不服從運動、國大黨省自治、20世紀40年代的“退出印度”運動、最后獨立等內容,勾勒了跌宕起伏的印度民族運動的歷史軌跡和演進歷程。
尚勸余等 ·世界史 ·27.1萬字
《西方的衰落》一書振聾發(fā)聵,也會引發(fā)爭論,它是對這個自鳴得意和對問題視而不見的時代的迎頭一擊。當阿拉伯世界正在為民主而奮斗時,當中國努力從經濟自由化邁向法治社會時,歐美社會卻在揮霍幾百年來制度優(yōu)勢的積淀。弗格森提出這樣的警告,若要遏制西方社會一度稱雄世界的文明日益衰落的勢頭,只能寄希望于強大的領導力,并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英)尼爾·弗格森 ·世界史 ·27.1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xù)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tǒng)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收錄了陳直先生已出版專著以外的主要論著(包括已發(fā)表的和未發(fā)表的),按照文學、史學、考古學三個方面分類編輯。文學方面收錄了《楚辭解要》及對漢鐃歌十八曲、張衡四愁詩、孔融離合詩等古典文學遺產的研究成果。史學方面收錄的一些論著則早已成為治秦漢史學者的圭臬之作,如對《史記》的研究論文,皆為《史記》研究者之必讀篇目,其中的論點與資料則廣為引用。考古學方面的論著則廣涉簡牘、封泥、陶器、銅器、刻石、壁畫、佛經佛像等各方面,其中雖多系短文,但卻是不刊之論。
陳直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考察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從國民黨內部探尋其制度結構與運作機制,對國民黨內部派系沖突、黨務與黨權在地方的運作、黨與政和軍的關系等做了細致的討論。全書核心是國民黨為“弱勢獨裁政黨”,其組織的散漫性使其無法實現俄共式的一黨專政,即有獨裁之心而無獨裁之力。作者指出,國民黨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組織體系,這是其最終失去政權的主要原因。
王奇生 ·中國史 ·27.1萬字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當今日本竭力掩蓋侵略歷史的時候,日帝對東北朝鮮族人民的統(tǒng)治研究,不僅有現實意義,還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為此,為了全面地、系統(tǒng)地揭露日帝對東北朝鮮族人民的殘暴統(tǒng)治,本書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面,用大量的歷史事實考察了1907年至1945年日帝對朝鮮族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迄今為止,在國內研究日本侵華史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論著頗豐,然而圍繞一個民族的苦難史研究日帝殖民地統(tǒng)治的專著并不多見。即使有關朝鮮族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也是多集中在朝鮮族抗日武裝斗爭、朝鮮族移民等領域,而本書是在搜集和整理已有相關零星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注意挖掘新第一手資料,進行實地調查,采訪當事人,最后分門別類地梳理而成。特別是結合20世紀東北亞國際關系,系統(tǒng)研究日帝利用朝鮮移民侵略東北的整個過程,是今后擴大研究視覺的一個重要線索。
孫春日主編 ·世界史 ·27.1萬字
20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強盛的唐朝建立1400周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唐人”“唐風”“唐藝”甚至“唐裝”作為大國盛世的印記,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引為自豪。本書是作者唐史研究的總結匯集,著重梳理了唐史中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現象及焦點問題。
葛承雍 ·中國史 ·27.1萬字
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tǒng)經濟研究所,牽頭組織國內各民族契約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于2014年申報并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14ZDB030),合作對一些民族語種契約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同時開展了對各民族契約文獻的多方位研究,2015年10月,在吐魯番市舉辦了“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與會的四十多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察合臺文以及漢文契約文獻作了多方位的探討,對于契約在絲綢之路繁榮中的作用,各民族語種契約與漢文契約比較中的異同以及由異趨同的演變,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的調整及其經濟活動的比較,契約自身發(fā)展中的特點和規(guī)律性認識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見。現將這些學術成果匯輯成《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以廣交流。
乜小紅 陳國燦主編 ·文物考古 ·27.1萬字
本書為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內反復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峽谷中的羌族聚居區(qū),具體包括汶川、茂縣、理縣、北川、松潘等地,進行了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豐富的歷史檔案資料,王明珂以“羌”為案例,深入討論了“民族”由來問題,以及華夏邊緣族群的融合變遷,提煉出“一截罵一截”“毒藥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人類學理論概括。全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文化篇”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羌族社會結構中的認同與區(qū)分、羌族歷的典范敘事與歷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認同下的文化再造與展演。
王明珂 ·中國史 ·27.1萬字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土地公有思想勃興。此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與梁啟超開展了土地國有論戰(zhàn)。論戰(zhàn)結束后,無政府主義者繼續(xù)闡發(fā)土地公有的思想;革命黨人的土地國有思想則出現分化,孫中山晚年最終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國民黨繼承了孫中山土地國有的思想,“第三黨”則在繼承的同時,還提出由土地“農有”向土地國有過渡的方案。1935年,閻錫山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張,引起土地公有與土地私有思想的大討論,也出現了以土地農有為過渡、最終實現土地國有的思想。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土地農有思想興起;此后,國民黨的土地問題專家與學者也提出土地農有的主張。這些主張,不僅強調實現土地農有,還包含在土地農有基礎上或開展合作經營或最終向土地國有過渡的內涵。
李學桃 ·專業(yè)史 ·27.1萬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qū)相繼出現五個割據政權,分別是漢族張氏的前涼和李氏的西涼,氐族呂氏的后涼,鮮卑禿發(fā)氏的南涼,匈奴沮渠氏的北涼。五涼政權管轄的范圍東至今甘肅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將河西走廊等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包括在內。五涼歷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邊疆史和古代絲綢之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為十個專題,以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為基礎,全面還原五涼政權的興衰更替與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
趙向群著 賈小軍修訂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為邁爾斯教授編寫的希臘史教科書。它敘述了自希臘文明的起源至希臘被羅馬征服的歷史。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世界史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