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強調是漢語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使用頻率均較高的一個概念。然而,學界對此概念卻一直未給予明晰地界定,使用比較隨意;另外,學界對強調現象的關注點大都在具體、零散的句法結構上,很少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更少從認知方面對其進行解釋。本書在心理學不隨意注意理論的啟發下,嘗試給予強調相對清晰的界定和判別標準。全書以強調為綱展開各章節,圍繞對強調結構的認知解釋、近義強調結構的強調級次等核心內容進行研究。
汲傳波 ·語言文字 ·15.4萬字
作為經濟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語言經濟學近年來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墩Z言經濟學導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語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研究的主要領域,重點分析了作為人力資本的語言及其投資、經濟學視角下語言的產生與演變、語言產業和語言經濟、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的經濟學分析、語用與博弈、經濟學語言的修辭以及中國的語言經濟學研究狀況等。
黃少安 張衛國 蘇劍 ·語言文字 ·6.5萬字
情態是語言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本書選取“強度”這一維度對情態范疇進行考察,研究了若干與漢語情態強度有關的基本問題,并結合情態強度的句法表現展開分析。通過系統性考察,本書認為,漢語情態動詞的情態強度會影響它們與程度副詞及否定詞“不”同現的可能性;情態強度既有確定性,又有一定的變化性;原本表示某種情態強度語義的結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示另一種情態強度語義,原本不表示情態強度語義的結構,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表示情態強度語義。
林劉巍 ·語言文字 ·17萬字
蘇浙皖交界地區是吳語和官話在西南一側的過渡地帶。這一地區大量分布的“河南話”,主要來自羅山、光山方言,其隨移民帶入的歷史已有一百多年。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査,對蘇浙皖交界地區“河南話”的語音、詞匯、語法、語料等進行了詳實記錄。通過古今語音比較,歸納出“河南話”語音的演變規律和特點,同時對“河南話”的連讀變調、輕聲、兒化、合音等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比較“河南話”的內部差異、“河南話”跟袓居地方言的差異,對“河南話”的接觸演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吳健 ·語言文字 ·15.7萬字
跨語言文化研究涵蓋中國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不僅是這兩個學科之綜合,而且極具邊緣交叉學科之特性。它與哲學、人類學、社會學、交際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除了語言學和文學這兩大支柱學科之外,還涉及語言哲學、語用學、修辭學、文體學、翻譯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人類文化學以及語言教學等學科方向。本書旨在向廣大讀者,尤其是跨語言文化研究學界和第二語言(外語)教育界的學者、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展現獨特的視角,提供具有全新參考價值的學科研究信息。
王啟龍 曹婷主編 ·語言文字 ·18.5萬字
由思思老師主編、眾多新東方名師參與編寫的這本《四級真題一笑而過》已經幫助無數考生順利地通過了大學四級英語考試。本書包含三部分內容:1)翻譯、聽力、寫作、閱讀各專項的應試技巧精講,教你各種有效通關策略。2)最近3年總計10套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的超細致解析,寫作、閱讀、翻譯部分均配有全文翻譯。3)根據最新的考試題型精心設計的3套預測模擬試卷,并附有精準、到位的解析。技巧分冊不僅能幫助考生熟悉新題型的應對策略,而且能同時大大提高解題能力,已被無數考生親身實踐后證實方法確實有效、提分。13套試題每套都單獨成冊,便于攜帶;其中的解析部分對歷年真題和模擬試卷進行了無比透徹的解剖和詳盡的分析,可使考生準確把握命題的難度和重點,掌握命題規律和趨勢。
周思成 ·語言文字 ·13.2萬字
訓釋詞義是訓詁的基本工作,也是核心工作,歷史上積累了大量的實踐成果,但作為訓詁學的研究課題,成果并不充分。迄今沒有一部關于該題的理論著作,沒有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具體表現在:一、現有成果大都重局部,輕整體,重個案孤立分析,輕宏觀理論概括。二、“釋義之訓詁”的研究,在方法上重視本體性,輕視文化性和跨學科性。三、忽視訓釋語言的研究。基于此,我們對訓詁釋義進行研究,以通釋語義的專著及古注等文本為主要材料,以構建訓詁釋義理論體系為目標。考察訓釋詞語與被訓詞兩個不同的詞語結構系統,界定了訓詁釋義的概念。結合詞義的文化特性,分析語文義和文化義的訓釋;結合詞義的模糊性,分析確切意義和模糊意義的訓釋。從詞訓、語訓、綜合訓、類比釋義這四部分論述了訓詁釋義的方法。借鑒詞典學元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究了漢語釋義元語言的本源與傳統。
王建莉 ·語言文字 ·18.4萬字
本書重點關注19世紀以來,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學界,對中國古代詩話系列文本的譯介與闡釋、論述等研究?,F共計有近百部詩話被英語世界研究者介紹、關注,其中又有53部被不同程度地進行英譯。通過以縱向視角梳理英語世界中國古代詩話的傳播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收集整理不同研究者針對不同朝代詩話的相應英譯文本,從而進一步考察研究者們對一系列詩話作品中出現的傳統詩學術語的譯介與解讀,以及不同研究者如何采用不同的西方文論方法視角,對古代詩話進行整體層面的理解與論述。
歐婧 ·語言文字 ·26萬字
內容依托型課程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方案提出后,引起許多大學英語教師對其專業能力的懷疑和專業屬性的困惑。本研究從大學英語教師面臨新的課程實踐形式產生的知識和身份困惑開始,以“教學哲學”為核心概念,探究大學英語教師對內容依托型課程教學的理解。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深度訪談、課堂觀察、文本資料,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師在內容依托型外語課程教學中的三種教學形態及其深層的教學哲學。
張玉榮 ·語言文字 ·12.9萬字
本書構建了話語標記主觀性等級鏈,并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規律相結合,提出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話語標記的難度體系,力圖將語言研究的“體”與“用”結合起來,做到“體”為“用”立、“體”“用”連通。
潘先軍 ·語言文字 ·25.4萬字
《美國社會與文化》是在內容依托教學理念指導下,基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內容依托式教學改革研究”推出的系列英語教材之一?!睹绹鐣c文化》適用于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學生,也適用于具有中學英語基礎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和英語愛好者學習。
??≤S 李莉莉 趙永青 ·語言文字 ·6.1萬字
賞英文電影,是輕松、快樂并有效地學好英語的途徑之一。影片中地道的表達方式可以使讀者裨益頗多,豐富的背景知識可以拓寬學習者的視野,通過了解情節和人物可以了解他國的文化和歷史。但是,讀者因時間所限,不能觀看每部電影,希望尋找一本書,能向他們推薦值得觀賞的好電影。
楊曉云 孫曉紅 ·語言文字 ·14萬字
本書從大規模語料庫出發,系統探討了漢語反義詞(“opposites”)在不同類型的固定結構中的共現規律,并將漢語成果與其他語言進行了對比,突破了過去反義詞研究理論上與解釋上的局限,深入探究了反義詞在句法、構詞與詞匯語義方面的相關性。本研究觀察到了前人未觀察到的現象,在研究議題與理論性上有重要創新,為以后研究漢語反義詞與詞匯語義對比及極性關系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為后續的語言學及計算語言學研究提供了相關數據基礎。
丁晶 ·語言文字 ·5.8萬字
本書通過田野調查獲取自然口語錄音,結合方言影視劇人物對話,轉寫了830分鐘的日常會話語料,從中整理出鄂渝川西南官話典型的話語標記66個,并從語用功能角度切入,分話語組織功能標記、元話語功能標記、人際互動功能標記三個類別進行了詳細探討。在分析這些話語標記的分布位置、語用功能及形成機制的基礎上歸納了該方言話語標記的功能系統。研究表明,鄂渝川西南官話話語標記的內部差異較小,主要表現為語詞選擇的細微差異;與普通話話語標記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語形和語用功能上。該方言地域色彩很強的話語標記有“(你)硬是”“恁個”“真的是”“噶”“哈”等,這些話語標記的形成是語法化、詞匯化、主觀化綜合作用的產物。
江佳慧 ·語言文字 ·18.8萬字
本書是系統研究中國語境二語協商互動特征及其社會認知本質的論著,旨在全面而生態地認知二語習得、外語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辯證統一關系,為新時代我國外語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有益參考。
王曉燕 王小輝 ·語言文字 ·16.6萬字
本書分為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紀念周紹明教授等專題,收錄了《儒學與近世日本的秩序觀》《漢化佛教東傳日本中的“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史意義——從敦煌到奈良》《袁同禮致伯希和書信》《共敘前賢:澤田瑞穗先生》等文章。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編 ·語言文字 ·25萬字
從16世紀到至今,學術期刊不斷摸索著走向“本土”、走向“國際”,即走向真正意義上為學術的期刊,成為學術的主流。同屬亞細亞文化圈的中韓兩國,針對學術期刊的特殊功能和定位,對其發展態勢進行評估,對于中韓學術期刊和學術研究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遺憾的是有關中韓學術期刊的比較研究極為鮮見。基于這種現狀,本研究以比較理論為指導,堅持原典實證的原則,勾勒出中韓兩國學術期刊評價的整體輪廓。對中韓學術期刊評價的比較,不僅探求兩國學術間的事實聯系,更重要的是用平行比較的方法尋求兩國間內在的價值聯系。這是研究的重心所在,也是力圖創新之所在。
張美紅 ·語言文字 ·12.6萬字
在民國初期,五四文學的文化政治邏輯已然在觀念層面建立。青年胡適在留美期間,白話文思想得以實質性突破。五四白話文運動與“文學革命”的理論倡導與反響,顯示其普遍的社會動員能力。五四白話文開辟了中國語言文字現代轉型的整體性道路,產生了系列創制,也夾雜改用拼音文字、世界語的繁復聲音。五四白話文構筑了五四新文學語言的底線與平臺。周氏兄弟的文學語言踐行,以思想文化的內核奠基了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語言。胡適、郭沫若的新詩創作,則顯示了以節奏、韻律等音樂性構成為中心的白話文詩性空間的開創。
鄧偉 ·語言文字 ·25萬字
本書從歷時和共時兩個層面對詞體進行考察,既有對中國詩體發展、詞體自身演進歷程的描述和梳理,又有對詞體語言面貌和美感特質的分析和總結,探討了詞之所以為詞、詞何以為詞等根本性問題,并對詞體在演進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特質及其表現出來的諸多語言現象進行闡釋。
李東賓 ·語言文字 ·24.7萬字
《文獻語言學》為學術集刊,每年兩輯。主要欄目有:經典重刊、原創報道、學術綜述、爭鳴書評、青年論壇。本刊著重刊發原創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獻語言學理論與方法、漢字與漢字史、訓詁與詞匯史、音韻與語音史、語法與語法史、方俗語與方言史、語文與語言學史等研究領域的新近成果。也刊登學術熱點與重點的研究綜述、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的書評、重要論題的純學術爭鳴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獻語言學研究資料。本刊更強調扶持年輕學者。
華學誠主編 ·語言文字 ·2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