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理論與案例相輔相成,系統地介紹了新媒體寫作與傳播的各種知識。本書共分為8章,內容包括:認識新媒體與新媒體寫作,新媒體文案寫作技巧,新媒體廣告文案寫作,社會化媒體平臺文案寫作,新聞消息寫作,新媒體微文學寫作,新媒體圖文、圖片和視頻編輯,以及新媒體內容傳播等。
李華 廖曉文 賈悟凡 ·新聞傳播 ·14.8萬字
本書分為責任與堅守篇、改革創新篇和傳承與奮進篇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價值追求、倫理道德以及輿論監督;第二部分論述媒體融合與轉型發展,媒體話語體系構建,以及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特別是對平臺、渠道、內容、資源整合等內容給予了充分思考;第三部分關注新媒體時代傳媒學生培養的觀念轉型與育人模式創新,論述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如何處理好實踐與理論提升的關系,并以報業集團為例闡釋傳媒人才的培育體系建設。
范以錦 ·新聞傳播 ·14.7萬字
中國的編輯活動歷史悠久。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編輯活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政治動蕩不安,經濟緩慢發展,但是整個社會的學術文化異常活躍,編輯活動實踐極其豐富。該書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編輯思想做了較全面的探討,具體分析了魏晉南北朝編輯思想的社會基礎,該時期總集、別集、史書、經部書籍、類書和佛教典籍、科技典籍、書目的編輯思想,有助于今天探究編輯活動基本規律,加強編輯理論建設和編輯學學科建設。
段樂川 ·新聞傳播 ·14.7萬字
主要敘述了逆向思維在新聞寫作創新中的具體運用。其創新點體現在新聞角度選擇、新聞主題表達、新聞結構安排等各個環節,內容涉及如何處理好新聞寫作中的“大與小”“硬與軟”“零與整”“正與反”“內與外”“上與下”“點與面”“同與異”“虛與實”“動與靜”“冷與熱”“新與舊”“深與淺”等關系,并且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將逆向思維寫新聞講解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案例中大量采用了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作品,讓人從中感受到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本書適合新聞工作者閱讀參考。
陳朝暉 ·新聞傳播 ·14.7萬字
本書深入探討了認知傳播學的范式演進、關鍵議題與技術邏輯,以及其在未來傳播中的核心地位。首先,通過認知科學與傳播學的“耦合”進路,闡述了內部感知與外部認識在傳播中的重要性。接著,分析了傳播渠道、對象、內容和傳播者等基本議題,揭示了媒介介質、神經機制、敘事效果和認知科學對傳播的影響。書中還介紹了多種認知傳播學的測量方式,展望了未來研究方向。隨后,本書重點討論了未來傳播的競爭重點——認知,包括微粒化、圈層化和再組織化等基本尺度,以及時空屬性與個體認知結構的耦合關系。提出了實現認知“破圈”的操作路徑,強調傳播內容與個體認知結構的多層次匹配、分布式認知與圈層動態的平衡,以及個體認知的多元互動。此外,本書還探討了從信息競爭到認知競爭的轉型,智能媒體視域下認知競爭邏輯的重塑,以及認知競爭時代的傳播轉向與操作策略。通過“輿論戰”到“認知戰”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認知爭奪的理論與實踐。最后,本書還涉及了直播場域中的認知爭奪策略、認知競爭的發生機理、媒介認知框架和社交媒體話題標簽在認知競爭中的作用等多個方面,為讀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認知傳播學的視角。
喻國明 ·新聞傳播 ·14.6萬字
信息資源產業政策是一項重要的產業政策,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可以提升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的內在質量,為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的健康發展導引方向,實現產業政策資源的科學有效配置,是保證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科學、有效的重要手段。本書通過總結梳理公共政策評估基礎理論,提出了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程序,以及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具體方法及其選擇依據和方式;根據信息資源產業政策在制定、實施和效果呈現等方面的特性,通過對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的評估標準、評估指標體系進行的比較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國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總體標準和具體標準,構建
何亮坤 ·新聞傳播 ·14.6萬字
本書著眼于進入融媒時代的21世紀以來,播音主持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全書分四章,從融媒時代播音主持的理論研究、教學探索、業務探討及發展趨勢對播音主持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四個方面分析,包括人才培養目標的和教學方法的應對與創新、主持人品牌和語言規范,以及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和傳統的體育解說領域等內容,具有一定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林小榆 ·新聞傳播 ·14.6萬字
本書收錄了北京印刷學院教師在數字出版方面的研究論文。本論文集探討了數字出版的理論探索、模式分析、產業研究和趨勢分析,展現了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出版專業教師在數字出版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成果,可作為與其他高校數字出版專業教育同行交流學習的參考,也為數字出版發展的提供了借鑒和啟發。
王京山 包韞慧 侯欣潔等編著 ·新聞傳播 ·14.6萬字
本書書是針對剛入大學校門的信息類專業新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導論課程和非信息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而編寫的。為了使新生對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所包含的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有一個整體的、較為全面的了解;對信息科學技術各個主要學科方向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使學生對電子技術、傳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技術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該教材是在通過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的基礎上編寫的。本書對第一版圖書做了完善和補充。
楊杰主編 ·新聞傳播 ·14.6萬字
晴耕雨讀四時樂。《分時閱讀:讀書愉悅性情》從我國古代“晴耕雨讀”“剛經柔史”等傳統人文理念出發,探討了四時八節的年度閱讀,以及幼、童、少、青、壯、老齡的終身閱讀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閱讀方略和若干推薦讀物,是一部以“人生分時”為中心,貫穿了“分級”“分眾”“分類”等理念的指導性讀物。
蔡思明等編著 ·新聞傳播 ·14.6萬字
本書從形態的概念入手,系統規范地界定了電視節目形態的概念,對中國電視節目形態予以重新分類,梳理了電視節目形態的構成要素和組合方式。在此基礎上,對湖南衛視電視節目形態演變進行不同時段、不同類別的整體梳理,對湖南衛視電視節目形態構成要素和組合方式的變化創新進行個案分析,對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和媒體變革等影響電視節目形態的外部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本書從有利于電視節目形態創新的角度,向電視從業人員、電視媒體和行業管理機構等提出自己的建議。
馮曉臨 ·新聞傳播 ·14.6萬字
《“明鏡”與“明燈”:中國主流媒體話語與社會變遷研究》(2003—2012)以中國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主政時期的“中國主流媒體十大流行語”“新華社年度十大新聞”以及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使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比較分析和話語分析,闡述了新聞話語反映社會實踐和建構社會實踐的功能,以點帶面地描繪了中國社會的變遷發展。本書屬于解釋型研究,從三個層面——知識分析、理性分析、文化分析——展開對于中國主流媒體話語的分析。在知識分析層面,側重于從語用學、話語分析角度闡述主流媒體話語的特點及反映和建構社會實踐的方式;在理性分析層面,側重于媒體話語對于社會實踐的“明鏡”式反映和“明燈”式指引的內容分析;在文化分析層面,著力于闡釋主流媒體話語與社會實踐互塑過程中呈現的文化價值的四個維度。
高金萍 ·新聞傳播 ·14.5萬字
本書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前沿問題研究報告,致力于在全國范圍內整合媒體發展的研究資源,構建新聞傳播理論界與實務界交流的平臺。本輯分年度報告、“一帶一路”、深度調研、前沿訪談、媒體創新等欄目,所選文章從宏觀背景、產業分析、微觀透視等角度跟蹤中國媒體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規律,對這些新現象、新問題、新規律進行學理探究,展示學術界和業界的最新成果。
單波 肖珺 ·新聞傳播 ·14.5萬字
本書以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與創新研究為主題,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與創新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本書研究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格局、版權保護、傳播模型、內容構成與表達角度,并通過案例剖析解讀了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業如何把握機遇,實現轉型與創新如何應對危機,實現升級與發展。
丁光梅 ·新聞傳播 ·14.4萬字
本書是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承擔的新聞傳播學案例庫建設的一個子項目。是根據人民日報“傳媒閱評”欄目中部分優秀評析文稿,結合所閱評的《人民日報》報道原文,綜合介紹新聞宣傳報道寫作的優秀案例作品,并通過報道評析,解釋新聞宣傳報道如何提升內容與立意、如何把握熱點與觀點、如何聚焦事件與人物,如何安排版式與布局等。其中,部分案例已經在實際教學中被使用。
陳利云 宦佳編著 ·新聞傳播 ·14.4萬字
以“傳播精英文化”為主旨的文化名人訪談類節目,本書力求通過不同的側面為大家展示一個立體的,依據應用語言學和傳播學的基本原理對暢銷書作了新的理論分析,闡述了訪談類節目中傾聽的藝術與魅力、訪談類節目的主持策略與技巧;在理論分析的同時,書中搜集了大量的例證材料,包括暢銷書經典的案例分析和點評,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張文紅 ·新聞傳播 ·14.3萬字
本書介紹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新聞傳播教育的改變源于兩個層面的沖擊:對于整個社會信息系統而言,它降低了新聞制作和傳播的門檻,從而對職業新聞傳播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對于現實的新聞傳播業而言,媒介邊界模糊,同時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媒體形式進行新聞生產與分發的融合新聞已成潮流,媒介融合是當前傳媒業發展的最大趨勢。
左晶 ·新聞傳播 ·14.3萬字
《鏡像中的中國國家形象》依據中國大外交戰略布局,從“新型大國關系”和“一帶一路”兩個大方向上,選取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日本、部分阿拉伯國家和澳大利亞作為研究對象,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分析它們對中國電視國際傳播效果的評價,并提出對策建議。在研究中,本書從所選對象國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相關民意調查和政府文獻等多個維度進行資料搜集,并結合田野調查和訪談等實證分析。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書廓清了新形勢下中國電視熒屏上的中國形象在這些對象國的樣貌,在此基礎上,從國別/區域和全球兩個層面總結中國形象的國別/區域性國際傳播規律以及共性特征,并據此為今后中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方案。
劉琛 張玉寧 陳俊俠 周杜娟等 ·新聞傳播 ·14.3萬字
北京,既是曾經的古都,又是現代的首都。“千年古韻”與“創新發展”兩種屬性的碰撞交融最終凝聚成為“四個中心”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設與傳播則是實現這一定位和建設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書從媒介研究、傳播研究和受眾研究三個角度入手,對北京城市形象建設與傳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李星儒主編 ·新聞傳播 ·14.3萬字
西北政法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輿情評價協同創新研究中心于2017年成立,并獲批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于對十九大精神的貫徹,中心定期出版內刊《社會輿情與社會治理決策參考》,為打造更加科學合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提供典型案例和意見參考。本書匯聚編輯部從內刊第16期至第22期中篩選出的48篇文章,力圖向讀者呈現關于社會輿情與社會治理的嶄新經驗與深入思考,希望拋磚引玉,在觀念的激蕩中,加快全國的社會治理步伐。
宋覺主編 ·新聞傳播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