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結合新的傳受環境和新的傳播形態,圍繞網絡與新媒體從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全面講述新媒體寫作的思維和技能。全書分六部分,共二十三章,主要介紹新媒體形態及新的傳受環境、新媒體寫作特點與內容生成、新媒體寫作平臺與渠道、新媒體寫作主體與素養、新媒體寫作方法要領與案例剖析、新媒體寫作趨勢前景。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新聞傳播學、網絡與新媒體、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新媒體行業的讀者的參考書。
胡森林 傅玉輝 高明勇 崔向升編著 ·新聞傳播 ·13.6萬字
本書以“話語—敘事—倫理”為線索,探討廣告話語的內在機制和符號邏輯,進行廣告話語的敘事分析和文化批判,同時對網絡傳播中的倫理問題進行理論反思并提出建議。
楊先順等 ·新聞傳播 ·13.6萬字
本書選擇鳳凰衛視為個案,以其媒介組織的十五年歷程為經,以新聞生產、歷史-人文生產、全媒體生產的場景和實況為緯,考察生產情境、生產主體和生產活動共同構成的動態“過程-事件”,基于此,描述鳳凰衛視從“立基于香港的境外體制外媒介組織”之歸屬角色走向“華語聯結”之成就角色的演進軌跡。通過這本書,筆者力圖揭示媒介生產機制實踐的原理、媒介角色實現的規則及其二者的關系。進而,在轉型中國的社會情境中理解媒介組織的演進與媒介體制變遷的關系--媒介組織的生產機制實踐,不僅生產了內容產品,也生產了自身的角色。而作為“漸進社會工程”的一部分,鳳凰衛視的生產機制實踐和角色制造活動以“一個立場,多種聲音”的方式,“由外而內”地影響了轉型中國媒介體制的變遷,并為中國體制內媒介組織提供了若干可資借鑒的生產機制范例。
徐帆 ·新聞傳播 ·13.4萬字
本書共6章,介紹了網絡輿情的研究與發展、規律與管理,著重講解輿情監測預警和數據分析、輿情報告寫作、輿情研判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等理論知識與應用技巧。本書以理論闡述輿情爆發、發酵、平息等方面的原理,以經典案例講解各項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場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增進輿情管理的學習深度。本書既可作為應用型本科、高等職業院校新聞學、傳播學等專業的網絡輿情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培訓機構的參考書。
蘆珊主編 ·新聞傳播 ·13.3萬字
這是新一代互聯網新聞人的光榮與夢想——本書歷時3年寫成,作者超過100人,編輯接近30人。此前曾有兩個內部版,《搜狐新聞采編規范(2014版)》、《搜狐新聞采編規范(2015版)》。這是一本“立體”讀物——本書22章,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新媒體新聞編輯規范,下編為專題解讀。全書集結了300多個案例,配有6個視頻動畫,10多個H5頁面及圖表。這是一本可以為互聯網新聞行業樹立規范的教材。10多年前的《新浪之道》代表了PC時代門戶網站的報道理念,《超越門戶》則傳遞移動互聯時代的全新報道理念。書中內容80%以上與移動互聯相關。特別是新聞客戶端編輯、全媒體直播、最終頁編輯、H5設計等章節,代表了時代前沿的操作手段。
吳晨光 ·新聞傳播 ·13.3萬字
本書以大數據時代和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變革為背景,運用相關理論,結合當前數字技術條件下傳統媒體微博客戶端出現的傳播失范案例,探討全媒體時代下媒體傳播亟待更新的傳播倫理,以期為今后的傳播活動提供新的倫理規范。
曹漪那 楊珊 王慧敏 趙唯陽 ·新聞傳播 ·13.3萬字
本書系2016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主流媒體對新疆南疆維吾爾族受眾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GD1629)成果。作者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就新疆的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問題采訪疆內外十幾位知名專家,主持完成該項目。本書以維吾爾族聚居區受眾為研究對象,在全面總結受眾的媒體接觸、依賴性和信任度特征基礎上,重點分析當前主流媒體的傳播有效性、信息有用性、輿論引導力等核心功能;充分運用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對中央及新疆主流媒體影響力產生機制和傳播效果提出對策和建議。
林濤 ·新聞傳播 ·13.2萬字
本書基于多維驅動模型,研究了信息化進程中如何推進信息共享的問題,提出:一要構建有效的制度機制,運用制度工具引導社會的信息共享;二要設計科學的技術組合,借助技術工具驅動社會的信息共享;三要面向市場,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社會的信息共享。其中,制度機制包括組織內部的跨部門信息共享激勵和組織之間的跨組織信息共享激勵;市場機制包括信息的直接交易機制和信息關聯價值的深度挖掘機制。通過上述途徑,全方位促進社會的信息共享,進而有效推進社會的信息化進程。
高錫榮 ·新聞傳播 ·13.2萬字
本書重點研究新媒介與意識形態構建的理論及實踐問題。新媒介情境下意識形態的構建,實質是社會各階層共同利益的構建,反映出中國民主進程的步伐。“互聯網的未知遠遠大于已知”,新媒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意義和價值在于,既讓公民個人權利的行使更有保證、更加有效,又拓寬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空間。這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無疑是強力的助推。
王一嵐 ·新聞傳播 ·13.2萬字
本書是一本實戰技巧的著作,它將結合實踐和案例告訴你:“新聞炒作”有哪些作用?幕后如何操作?新聞策劃創意有何技巧?如何建立新聞媒體的網絡?新聞公關如何寫作才能出彩?它的規律和廣告有何區別?它與廣告、促銷如何配合?與營銷目標如何結合?在危機公關中如何發揮作用……本書作者長期在知名企業中擔任公關、企劃、市場部門的負責人,他把積累多年的實戰經驗,結合親自經歷的以及國內著名的“新聞炒作”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在“整合營銷傳播”和“品牌營銷”的新視角下,對“新聞公關策劃”進行觀照和總結。
易圣華 ·新聞傳播 ·13.2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的相關知識,先從新媒體文案概述、新媒體文案的寫作技巧和新媒體文案的寫作方法開始,結合微信、微博和社群等不同平臺的新媒體文案,以及產品、品牌故事、活動、海報、視頻和H5等不同種類的新媒體文案,對新媒體文案的創作進行介紹;再從特點、傳播技巧、注意事項、增強傳播性的方法和不同平臺的傳播等方面,對新媒體文案的傳播進行介紹;最后對不同行業的新媒體文案進行分析,幫助讀者了解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的基本知識,從而提高讀者的新媒體文案寫作、傳播能力。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新媒體文案相關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從事新媒體文案相關工作的從業人員的參考書。
潘勇主編 ·新聞傳播 ·13.1萬字
本書是浙江省報業協會組織發起的媒體深度融合論文征集活動成果合集,旨在引導全省報業從業者對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思考,用心淬煉近年來報業跨界人才隊伍建設、經營管理機制創新等成功經驗,為進一步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實戰摹本與發展思路。
浙江省報業協會 ·新聞傳播 ·13.1萬字
《申報》1872年創刊到1949年停刊,其社會新聞具有與社會生活高粘合度的特性,是《申報》記錄社會變革的重要新聞形態。在《申報》誕生前的近代化報刊上,無論是宗教性質的亦或是商業性質的,社會新聞都呈現零散的狀態,數量寥寥,是《申報》創刊后大量集中刊登社會新聞并將其作為獨立的專業化新聞形態來對待,促使社會新聞逐漸走向了成熟。《申報》77年社會新聞之所以在不同歷史時期,其報道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許多變化,這與上海的租界政治環境、近代社會時局的動蕩、上海的移民文化、城市發展、現代教育和社會新聞的本質要求、新聞生產者的新聞意識、受眾的大眾化閱讀都有著直接的關系,探尋這些內外因素的影響價值,就是揭示社會新聞演變規律的過程。77年的社會新聞也深深地影響著一個時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它不可磨滅的文化價值、專業新聞發展意義和助推大眾化閱報風氣形成的歷史意義。
劉秀梅 ·新聞傳播 ·13.1萬字
本書探討的主要問題是網絡輿情的演化模式與應對策略。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作為現實社會“晴雨表”的網絡輿情成為不可忽視的頻發性社會現象。通過聚合民意,網絡輿情觀點的一致性不斷增強;通過交互傳播,網絡輿情在短時間內即可擁有規模龐大的信息受眾。因此,當突發事件或突發議題出現后,網絡輿情能夠迅速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并產生深刻的社會影響。本書以社會動力學和復雜網絡理論為指導,運用建模、仿真與可視化分析等方法,揭示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由此提出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張偉 ·新聞傳播 ·13.1萬字
《中國高校出版社發展報告2005—2010》是重點反映我國高校出版社在“十一五”期間基本情況和改革與發展變化的資料性工具書。本報告匯總、統計和分析了各高校出版社的基本情況、圖書出版情況、經營情況、隊伍建設情況和獲獎情況。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編 ·新聞傳播 ·13萬字
《動力學視域下的網絡輿情演化研究》基于動力學視域,以食品安全輿情為案例,對網絡輿情的演化機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對如何理性認識當今的網絡輿論生態,如何辯證看待“喧囂沸騰”的網絡輿情,如何促成良性的網絡輿論環境,如何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引導網絡輿論向良性發展等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黃衛東 洪小娟 林萍 ·新聞傳播 ·13萬字
本書為針對大型賽事新聞服務英文報道翻譯的教材。全書從大型賽事新聞服務的基本概念與流程講起,介紹了新聞服務的運行任務、采編流程、稿件類型等基礎內容,再精選了奧運會、亞運會上常見的體育項目共24個大項,分別從項目簡介、項目術語雙語對照、稿件例文及翻譯三個方面展開,以實例對大型賽事新聞報道翻譯的語言標準、翻譯程度等做具體解析,展現不同稿件類型較為固定的翻譯體例。書中所引稿件大部分從賽會官方網站上選取,貼近翻譯工作實踐,對相關專業師生與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有較實用的指導意義。
趙瑞華編著 ·新聞傳播 ·12.9萬字
隨著數字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之間、新舊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解,媒介融合的演進給出版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出版業的競爭基礎、競爭方式及市場格局因此而改變,傳統出版業面臨著行業衰退甚至可能消亡的嚴峻局面,能否和如何適應環境的變革成為決定出版企業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動態能力理論作為企業戰略管理領域的前沿理論,旨在研究動態環境下企業如何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該理論為出版企業應對媒介融合下的環境變革,不斷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提供了分析框架。《出版企業動態能力研究》將動態能力理論引入出版領域,以解決媒介融合變革下出版企業因出版戰略資源和企業核心能力失效而競爭乏力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出版競爭理論研究的空白,具有前瞻性和學術價值。
楊玲 ·新聞傳播 ·12.9萬字
《非誠勿擾》《職來職往》《12道鋒味》……這些電視節目就是電視人口中的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本書對國內外的生活服務類欄目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了歐洲、美國、日本等電視業發達國家熱門的節目模式,介紹了其節目制作理念、節目形態和管理機制,書中還精心選擇了數十個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進行了深入的介紹和分析。本書可供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和有志于從事電視媒體工作的讀者閱讀參考。
曹晚紅 ·新聞傳播 ·12.9萬字
在2008年9月的全球金融危機中,作為社會嘹望者的財經媒體出現傳播失靈,成為除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之外助推金融危機的第三種因素。本書力求從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多角度地審視這一現象,在分析財經媒體發展歷程、現狀的基礎上,根據“經濟人”假設,探索傳播失靈產生的理論根源、現實環境、社會成本和危害,并結合“第三部門”理論探求如何實現市場、政府、媒體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構建充滿競爭和活力的傳播體系。
石研 ·新聞傳播 ·1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