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四家黨委機關報和四家都市報中的八千余條新聞標題為語料來源,引入語用身份論(陳新仁,2014、2018)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新聞標題的主觀性問題,探討新聞標題中主觀性話語的身份建構動因,展現新聞標題主觀性的話語實現策略,考察新聞標題中的話語、交際者身份和社會文化歷史語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揭示一些新聞標題的主觀性根源于其作者身份建構的實質。
吳玨 ·新聞傳播 ·13.7萬字
信息資源產業政策是一項重要的產業政策,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可以提升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的內在質量,為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的健康發展導引方向,實現產業政策資源的科學有效配置,是保證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科學、有效的重要手段。本書通過總結梳理公共政策評估基礎理論,提出了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程序,以及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具體方法及其選擇依據和方式;根據信息資源產業政策在制定、實施和效果呈現等方面的特性,通過對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的評估標準、評估指標體系進行的比較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國信息資源產業政策評估總體標準和具體標準,構建
何亮坤 ·新聞傳播 ·14.6萬字
2016年6月——12月,為豐富“兩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知識產權出版社、地質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等12家單位聯合舉辦了京津冀新聞出版界“兩學一做”教育實踐主題活動,共六期。本書是六期活動的成果匯編,上篇是領導講話,中篇是會議內容,下篇是黨員學習心得。
本書編委會 ·新聞傳播 ·11萬字
本書以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與創新研究為主題,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與創新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本書研究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格局、版權保護、傳播模型、內容構成與表達角度,并通過案例剖析解讀了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業如何把握機遇,實現轉型與創新如何應對危機,實現升級與發展。
丁光梅 ·新聞傳播 ·14.4萬字
本書收錄了北京印刷學院教師在數字出版方面的研究論文。本論文集探討了數字出版的理論探索、模式分析、產業研究和趨勢分析,展現了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出版專業教師在數字出版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成果,可作為與其他高校數字出版專業教育同行交流學習的參考,也為數字出版發展的提供了借鑒和啟發。
王京山 包韞慧 侯欣潔等編著 ·新聞傳播 ·14.6萬字
2017年網絡輿情熱點掃描(時事聚焦與思考)
石瑾 劉春陽 ·新聞傳播 ·7.6萬字
本書稿選擇以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美育為研究對象,以馬克思人學思想為哲學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的,將研究問題鎖定在探討“超越保護主義范式”的媒介美育理念內涵與實踐路徑。書稿通過與“保護主義范式”的理念內涵對比,以及分析互聯網時代媒介環境生成的內外邏輯機制變遷,闡明“超越保護主義范式”的存在必然性與合理性;進而結合互聯網時代新生的典型網絡文化現象,論述“超越保護主義范式”如何通過審美教育引導受眾應對媒介化生存危機,打破二元對立的媒介審美意識,培養多元而又符合“人的媒介社會關系”調和發展的審美趣味,建構“主體間性論”的媒介審美價值觀。與此同時,挖掘互聯網時代新媒介藝術對于提升受眾審美能力的實踐教育價值,結合典型網絡藝術文本,探尋提升受眾“審美感知力、審美情感力、審美創造力”的綜合媒介美育實踐策略。
霍美辰 ·新聞傳播 ·16.5萬字
本書收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在辨析、研究和批判資產階級新聞觀方面的文章二十九篇,內容涉及西方新聞自由、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與民主政治等,從多層次、多角度揭露和批判了西方的新聞自由、新聞專業主義的虛偽性。編入本文選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院外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新聞傳播 ·19.7萬字
本書介紹國外國內知名出版集團近一年在數字營銷方面所采用的具體舉措,以期給大家更多啟發和實用信息。大眾出版:美國的BigSix——蘭登書屋(RandomHouse)、企鵝集團(PenguinGroup)、阿歇特(HachetteBookGroup)、西蒙與舒斯特(Simon&Schuster)、麥克米倫(Macmillan)、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專業出版:約翰?威利(JohnWiley)、愛思唯爾(Elsevier)。教育出版:麥格勞希爾(McGraw-Hill)集團。
張新華 ·新聞傳播 ·12.1萬字
網絡電視基于寬帶高速IP網,以網絡視頻資源為主體,將電視機、個人電腦及手持設備作為顯示終端,通過機頂盒或計算機接入寬帶網絡,實現數字電視、時移電視、互動電視等服務,網絡電視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電視觀看方法,它改變了以往被動的電視觀看模式,實現了電視以網絡為基礎按需觀看、隨看隨停的便捷方式。本書對網絡電視的類型發展、節目個案分析以及網絡電視發展的未來給出了新銳又系統的批評與研究。
王青亦 ·新聞傳播 ·9.8萬字
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是新時期新型主流媒體和現代傳播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首要目標是重塑主流媒體地位、服務于打通兩個輿論場的時代任務;而構建以強關系為基礎的用戶池是融合發展得以實現的基礎所在。目前,我國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探索出了兩個路徑:一個是傳統媒體集團內部的體制外轉型;一個是傳統媒體集團與新媒體集團的合作創新。兩種路徑之間可以交互使用,形成融合發展的合力。
華宇虹等 ·新聞傳播 ·10萬字
集體記憶是群體成員在傳播和互動中不斷獲得并廣泛共享的那些有關群體共同元素的結構化信息。集體記憶包括群體擁有和共享的過往歷史、當下特質和經歷等豐富的內容,既是能夠被群體成員共享的內容,同時也在整體上是群體成員存儲和讀取過去的框架。在社會學和新史學等領域,集體記憶被認為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對形塑國家認同、傳承民族文化、組織社會行動、指導日常生活等都極具理論和現實意義。雖然已有大量積累,但集體記憶研究總體上仍舊缺乏明確的中心和固定的范式。本書基于傳播學思想來思考集體記憶。認為,傳播問題是集體記憶的核心問題,集體記憶是建構的,存在于人、群體及社會的持續互動之中。因此,本書在傳播視野下集中研究集體記憶建構的理論研究框架,具體包括集體記憶的概念、內容體系、傳承傳播、建構中權力及博弈等方面的理論內容以及一些原則性的實踐策略。
張慶園 ·新聞傳播 ·16.1萬字
本書通過對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改編中的娛樂化、世俗化現象的全面考察,探討了消費文化語境下電影改編觀念的嬗變及其誤區。結合一系列具體改編影片,分析了娛樂化、世俗化改編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從理論上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為當前電影改編尤其是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走出“過度娛樂化”困境提供借鑒,使其既能夠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又能夠發揮出延續文學經典、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周仲謀 ·新聞傳播 ·18.1萬字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正在向移動互聯網遷移。移動閱讀是移動互聯網最主要的應用之一。移動互聯網用戶的閱讀行為是移動閱讀服務的出發點和依據,它直接影響著移動閱讀服務的內容和策略。本書在理論上對移動互聯網用戶閱讀行為的內涵、模型等進行研究,初步形成移動互聯網用戶閱讀行為理論框架;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移動互聯網用戶閱讀行為模型為依據,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方法,對移動互聯網用戶閱讀行為進行調查分析;針對我國移動閱讀服務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基于移動互聯網用戶閱讀行為的理論和調查分析的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移動閱讀服務的策略。
茆意宏 ·新聞傳播 ·10.5萬字
《出版實踐探索與思考》,30萬字,是丁一平論文精選集,屬于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作品集。丁一平,黑龍江出版集團副總經理,黑龍江東北數字出版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在這個集子里,內容分三大板塊:一、教育出版的實踐,共收文章31篇;二、出版的探索與思考,收文26篇;三、訪談報道,收文8篇,其中既有圖書策劃、大會報告、業績總結,也有人物訪談和考察隨筆,集中反映了丁一平同志32年來從事出版實踐工作,特別是長期所做的教育出版工作和近年所做的數字出版工作的經驗教訓、理論思考和未來探索。
丁一平 ·新聞傳播 ·20萬字
在2008年9月的全球金融危機中,作為社會嘹望者的財經媒體出現傳播失靈,成為除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之外助推金融危機的第三種因素。本書力求從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多角度地審視這一現象,在分析財經媒體發展歷程、現狀的基礎上,根據“經濟人”假設,探索傳播失靈產生的理論根源、現實環境、社會成本和危害,并結合“第三部門”理論探求如何實現市場、政府、媒體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構建充滿競爭和活力的傳播體系。
石研 ·新聞傳播 ·12.8萬字
文學蘊含和承載著最生動、最鮮活、最豐富的歷史記憶,延安文學的研究,不僅關系于自身,而且關系到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乃至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化史的建構和重新評價。延安文學在現代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共時性和歷時性傳播效應,以及民族化、大眾化的傳播實踐,更使其具有多方位考察和估量的社會史學價值。本書力求通過對延安文學傳播的研究從而回到歷史的語境中,還原生動的歷史軌跡,分析研究延安文學傳播的政治文化生態與媒介生態,探求文學的生產機制、意義建構、媒體形態的融合及拓展,對延安文學做全方位、縱深化的動態觀照。
楊琳 ·新聞傳播 ·19.9萬字
本書的內容主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往哲學理論為分析和論證依據,從主體間性哲學視角分析和研究宣傳片傳受關系問題。通過對中國宣傳片傳受關系歷史發展的實然性梳理,歸納出不同時期宣傳片傳受關系形態與特點;通過對于影響宣傳片傳受關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依據交往實踐觀,總結歸納出宣傳片傳受關系的演進規律、形成機制和發展趨勢,進而,通過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推論出宣傳片傳受關系理想發展趨勢和理想關系形態:即通向交往理性的傳受和諧自由關系,并結合交往實踐規范理論對其進行理論建構。
國玉霞 ·新聞傳播 ·13.9萬字
本書對于近年來中國電視發展所面臨的背景變遷,所出現的問題與現狀,所呈現出取向與態勢等予以了觀察、描述與解析。本書以“新”和“發展”為切入點,既粘連歷史,也立足現實,并前瞻未來。全書分為“新形勢”、“新景觀”、“新動向”、“新亮點”等幾個部分。“新形勢”主要是偏于宏觀的探討,涉及到產業、體制機制、政策、媒介融合、公共服務、文化生態等多個視角。“新景觀”主要是對于電視內容生產走向的描摹,包括節目格局、構成、創新及各類節目新的成果與特點。“新動向”與“新亮點”對近年來影響較大的電視劇、電視文藝、紀錄片等予以獨到的解讀與剖析。
胡智鋒等 ·新聞傳播 ·18.3萬字
本書介紹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新聞傳播教育的改變源于兩個層面的沖擊:對于整個社會信息系統而言,它降低了新聞制作和傳播的門檻,從而對職業新聞傳播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對于現實的新聞傳播業而言,媒介邊界模糊,同時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媒體形式進行新聞生產與分發的融合新聞已成潮流,媒介融合是當前傳媒業發展的最大趨勢。
左晶 ·新聞傳播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