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流動”成為解碼當代社會行為的重要概念,社會心理學也面臨“流動性的轉向”。伴隨著流動,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不斷更新迭代,演化出一系列新的適應性特征。本輯是《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的第16輯,引入“流動性”的概念和視角,以“人口流動”和“社會階層流動”兩個欄目收錄10篇論文,重釋人們在社會適應、自我概念、生活滿意度、價值觀、信念上的特征,以期豐富社會心理學的學科視野,解讀當代中國的社會心理變遷。
楊宜音 謝天 陳詠媛 ·社會學 ·15.1萬字
本書是我國學界首部系統研究日本住宅保障和住宅政策的專著。書中研究了日本利用公共資源保障、支援國民解決居住問題的住宅保障制度和住宅政策,包括為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居住保障的公營住宅制度、對中產階級解決居住問題進行支援的制度,還有公共租賃住宅政策、老齡化住宅政策、災害損毀住宅的援助制度等,并分析了每種制度和政策的內容、變遷、成效、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
周建高 ·社會學 ·15萬字
本書系統考察了基金會信息披露的相關理論基礎,針對當前我國基金會信息披露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探究問題的根源;借鑒國外基金會信息披露的相關經驗,提出了改進我國基金會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議。
宋勝菊 胡波 劉學華 ·社會學 ·17.5萬字
本書圍繞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展開一系列實地調研,系統探討了留守幼兒情緒及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與建議,為促進留守幼兒健康成長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本書圍繞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展開一系列實地調研,系統探討了留守幼兒情緒及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與建議,為促進留守幼兒健康成長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曹曉君 ·社會學 ·20萬字
本書運用政治發展理論與社會治理理論,回顧了明清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人民公社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展與社會治理的歷史進程,并對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學理上分析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并從實踐角度探討了我國農村發展與社會治理的切實可行的改革路徑。
吳丕 王懷樂 任剛強等 ·社會學 ·15.2萬字
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書稿利用經濟學方法,研究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市場配置機理以及市場競爭結構。結合中國資源性產品管制改革實踐和發達國家資源性產品管制經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中國資源性產品管制改革的路徑與對策。
葉建亮 ·社會學 ·6.8萬字
面對當前環境問題及其研究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亟需學界同仁共同努力,探討環境誌的理論與方法,并進行相關領域的充分研究,有助于充實環境史跨學科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促進學術的交流、共享和合作,并推動環境誌理論、方法的形成及完善,為環境史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助力。注重區域環境誌的記錄、研究是環境變遷史個案的重要實踐。滇池是云南省的重要名片,結合滇池的環境變遷,應用環境史及民族志的理論與方法,深入探討滇池環境的歷史變遷,能更理解滇池水域環境保護及治理的重要意義,對環境保護的決策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促進云南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論文集收錄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參會專家對相關主題的學理性和個案研究成果,出版論文集能夠為環境史及其具體問題的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建議,提升中國環境史研究的質量與水平,進一步推動中國環境史研究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融合與發展。
周瓊主編 ·社會學 ·19.9萬字
本書以1945年至1967年間香港重要的政經社會大事為主線,按年排列,輔以大量舊照片、舊報紙及文獻資料,揭示戰后香港政制改革、各項基建和徙置房屋等項目的發展歷程,同時,探討二戰前后港英政府政策的轉變。期望以較新穎的論述方式,令讀者能夠鑒古知今,展望將來。
余震宇 ·社會學 ·7.1萬字
本書從人類學的視野深入研究了日本歷史上的婚姻、族譜、王位繼承、財產相續、養子制度等。對照中國傳統社會,作者指出,日本社會不存在中國宗法制度這樣的儒家文化載體。同為“東亞文化圈”的中日兩國在應對西方近代化時出現不同的應對結果,對此學界眾說紛紜,作者在論證家族血緣結構的差異中,解析東西方異文化沖突的原因與融合的條件,并嘗試以此為視角進一步探討社會變遷的前提條件。
官文娜 ·社會學 ·18.4萬字
在今天房地產為支柱產業的城市化中,如何“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3600萬套保障房開建后,又如何讓重慶民安華福,或者北京燕保、高米店家園這樣的小區,成為安居的幸福家園?本書為此深入介紹了美國經驗,尤其是在商品房市場之外,不斷擴大社會住房市場的做法;以及在保障房實踐中,在政府直接提供住房失敗后,轉向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的做法。
馬秀蓮 ·社會學 ·15.2萬字
也許我已淡忘了你的模樣,卻留下了似曾相識的印象……本書將日常生活現象與心理學實驗研究較好地結合起來,關注現實社會性關系與結構信息的熟悉性再認這一心理學課題。書中圍繞似曾相識現象的格式塔熟悉性假設展開,從關系認知的視角出發,較為系統地分析了單個客體表象、單個概念、多個概念間關系的內隱結構信息在熟悉性加工中的作用,充實了再認記憶研究的內容。
趙廣平 ·社會學 ·14.9萬字
《家庭與性別評論》是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的集刊之一,展示了海內外圍繞家庭與性別領域相關專題的多樣化視角和最新成果。本期精選社會學與人口學等學科在家庭養老與社會支持等領域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家庭結構變化對養老方式的影響、家庭養老以及家庭照顧狀況、對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持以及機構養老狀況及對傳統觀念的沖擊等議題。
張麗萍 ·社會學 ·18.5萬字
緊扣推進幸福鄉村建設中農民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利益保障問題,按照教育醫療農保新農合,買房蓋房,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基礎設施(水電路),客運交通,消費者權益保護,假冒偽劣,網購,進城落戶,積分入學等十個專題編排,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單明了的問答形式,全面解讀與群眾利益相關的各項政策內容,旨在為農民朋友民生保障方面提供準確有用的信息,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和權益。
蓋翊中 ·社會學 ·8.5萬字
本書旨在梳理一套進入社區實際開展社區治理的工作方法,通過運用社區營造/社區規劃的理念,充分調動社區內生動力,通過參與式規劃、培訓、社區自組織孵化培育及評估,到展示工具包和社區自組織產品,呈現一整套實務操作的工作方法。
《社區營造及社區規劃工作手冊》寫作小組 ·社會學 ·15.6萬字
本書內容簡約明快,文字清新流暢,不僅希望對黑格爾的社會哲學加以剖析和闡明,而且更希望探討他對當代哲學的相關性與重要性,試圖指出黑格爾如何為我們反省若干當代問題、幫助我們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憑借。
(美)米歇爾·哈德蒙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為前三部《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的續集,共分三篇。第一篇探討掛靠制度,分析了掛靠制度的歷史、現狀及日后可能的演變,揭示了掛靠企業和卡車司機各自的收益、風險和行動策略。第二篇為“志愿者”,刻畫了公路貨運業“公益天使”的志愿行為,特別關注其精神世界所展示出的志愿者的動機、困境與感動。第三篇“卡車縣”描述了江西高安縣域條件下公路貨運業的基本狀況,描繪了從個體卡車司機到大小汽貿物流商等各色“卡車人”的群像,并且試圖借助社會學的綜合性視角對其崛起和運作的基本邏輯加以解讀。
傳化慈善基金會公益研究院“中國卡車司機調研課題組” ·社會學 ·19.1萬字
本書對繳費率、替代率、退休年齡等養老資源供需參數指標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并對養老保險制度運行過程中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參量指標設置不規范、運行理念缺乏整體性和統籌性以及投資環境不利于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等問題做出基本判斷。通過分析養老資源供需動態平衡運行機理,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數學模型,模擬不同參量條件下的養老資源供需平衡效果,進而提出養老資源供需動態平衡實現路徑。
胡耀嶺 劉娜娜 王媛 ·社會學 ·14.8萬字
第八屆慈展會研討會議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命題,立足全球視野,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圍繞“減貧脫貧的中國實踐”“減貧脫貧與可持續發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以及慈善力量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重點打造了一場引領價值導向的國際公益主題研討會,開展了10場理論與實戰縱深研討的分議題研討會,匯聚多位關注減貧脫貧領域的專家學者、一線實踐者、地方代表等參與交流分享,全面總結、梳理了我國扶貧開發的智慧成果與經驗模式,研討回應了慈善力量參與減貧脫貧、鄉村振興、突發公共事件和應急救助中的有效機制等熱點議題,實現了既有前沿洞察、又有實戰指引的研討愿景,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系統記錄本屆慈展會智慧成果,組委會辦公室將會議精彩觀點匯編成冊、集萃出版,以期為中國慈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組委會辦公室編著 ·社會學 ·23.3萬字
溫州的社會共治實踐探索緣起于社會改革的推動,它很好地將政府治理理念與民間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獨有的共治路徑和機制。基于治理實踐,我們將溫州社會共治的路徑概括為以“推典型讓項目”、“推模式讓空間”、“推規范讓職權”為核心的“推位讓治”路徑。本書從溫州的社會開始談起,深入剖析溫州社會共治的社會基礎,分析溫州實踐的做法、特點,進而總結經驗。
王春婷 ·社會學 ·17.2萬字
《中國第三部門研究》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主要發表國家與社會關系、社會改革與創新、第三部門與地方治理、慈善公益和公民參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書涉及社會組織參與流動兒童教育服務實踐、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合作監管策略、慈善組織參與醫療救助的路徑優化、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中多主體共同生產過程等主題;基于圖書,分析了社會組織在參與重大突發事件治理中的行動策略及其局限,思考了行業協會商會在政策參與中扮演的新角色;介紹了江山市紅盾應急救援隊在參與災害救援中發揮的作用,專訪了湖南李麗心靈教育中心負責人李麗;分析了英國志愿行動研究中心的運作模式及其對中國志愿服務的啟示。
徐家良主編 ·社會學 ·1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