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我不喜歡需要被批評賦予意義的創作,更不喜歡攀附作品延存的批評。”這是一部有關文學與偶然的批評集,將文學主體重置于由“偶然”掌舵的歷史時空。黑格爾看到世界精神騎著馬迎面而來,我看到的是懸在馬背上的一張蛛網,縛住日出日落的世界機制。文學場也一樣,是個大蛛網。每個人的寫作、行動都不是偶然,都在精神追逐和名利驅動的邏輯框架里有條不紊地運行。只是文學本身預設了更多主體性,所以我們總期待一些奇跡般的、偶然的瞬間,能重新劃亮生活與生命。
顧文艷 ·文學評論 ·9.8萬字
本書探討了從20世紀初期至今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是學界首次對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進行分期界定的專著,具有開創意義。同時,也對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就加以探討;并提出于跨文化研究領域具有突破性的兩個重要問題,即“批評回流”和“隔膜效應”。作者將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放在海外研究的大背景中來探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傳播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楊肖 ·文學評論 ·15.9萬字
《古詩十九首釋》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學術著作《古詩十九首釋》,以及《詩言志辨》的部分章節。在《古詩十九首釋》中,朱自清以現代人的學術眼光和審美情趣重新闡釋《古詩十九首》,既對詩歌故實進行注解考證,又對詩歌意蘊進行鑒賞批評,形成了朱自清獨有的詩歌闡釋,成為后人研究的典范。《詩言志辨》則節選了詩言志、詩教、正變三章,重在研究詩論史的發展,是朱自清詩論研究中最精粹的部分。
朱自清 ·文學評論 ·8.9萬字
《紅樓夢》不是史書,卻書寫了歷史。由此開放出一個全新的歷史語境。它使得家天下和家族世界的界限高度重合。可謂,一家一天下,一花一世界。本書通過對《紅樓夢》這部家族小說作“歷史語境學”的解讀,揭示出皇權和家族的復雜關系,以及大家族內部的權力結構、自我管理、人際關系、日常生活等豐富細節,從而勾勒出奴性社會的基本輪廓。
雷戈 ·文學評論 ·38.7萬字
本書立足于金源時期多民族文化的歷史語境,從金代詞壇漢族詞人與少數民族詞人的創作實際出發,分別對兩類詞人的創作追求、主體精神、審美風格作出梳理和分析。關注的重點有三:這一時期的詞壇創作多元性和吸收融合、相互取法的特點;第二,在題材上金詞比兩宋詞有新的開拓,關注與表現北國風情成為它獨具的特色。第三,金朝詞人們多采取逃避現實,向往隱逸的處世態度,創作上表現出厭棄功名、關注山林的隱逸情懷。
于東新 ·文學評論 ·27.6萬字
《鮮衣怒馬少年時:唐宋詩人的詩酒江湖》:唐詩宋詞是漢字之美的。一首首名篇背后有怎樣的故事?一個個大咖如何快意恩仇、神采飛揚?換個角度讀詩詞,會發現不同的詩意。超級憤青駱賓王、千古情圣杜甫、逆襲牛人高適、完美男神王維、文藝大叔孟浩然、花間浪子溫庭筠、大女主體質李清照、全能天才辛棄疾……三十位詩詞大神,涉及近三百首詩詞經典。全書考據精到,融詩、史于一體,串起唐宋文壇一個個耀眼的瞬間,從中可以窺見一部起伏跌宕的熱血歷史。這本讀起來非常過癮的“詩詞小說”,是一個以前沒見過的文學江湖。唐詩宋詞骨灰級愛好者、公號大V“少年怒馬”的致敬之作,隨便翻一頁,讀就對了。《鮮衣怒馬少年時2:唐宋詩章里的盛世殘夢》:歷代史書寫人記事,大多如同一條條新聞短訊,情感和細節嚴重缺失。那些可是影響歷史進程的人,他們身上一定有故事,有傳奇,有不得已,可惜史書里看不到。而詩歌,可以讓人物血肉豐滿。本書作者以詩歌的視角,帶我們回到唐宋的歷史現場,與心底一個個名字相遇。比如在安史之亂中浮沉的李白、杜甫、王維、高適,中唐熱搜榜的常客劉柳、韓孟、元白;而浮浪少年韋應物,傳奇般成就了詩壇“掃地僧”;資深復讀生韋莊,亂世流離中登上大蜀的相位;藝術天才李煜卻被命運推向龍椅,成為亡國之君;大宋CEO王安石在瓜洲渡口孤獨徘徊,文壇盟主蘇軾則在黃州風雨中抄書讀史……大唐的安史之亂、永貞革新、牛李黨爭、黃巢起義,大宋的王安石變法,黨爭之亂,歷史的每一次風起云涌都隱藏著詩人的身影。他們用詩歌記錄時代動蕩、個人悲喜,佐證著歷史的真相,而我們也在從中窺見了他們的命運伏筆……
少年怒馬 ·文學評論 ·23.5萬字
《現實的重力》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文叢聚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11位年輕批評寫作者,請每一位作者精選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評論文章,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本書是青年作家、評論家王輝城的第二部評論文集,繼2020年出版的《佳人愛我乎》后,這部作品集結了王輝城為沈書枝、項靜、文珍、三三、張怡微、錢佳楠、張定浩等青年作家作品的評論文章。在點評作品之外,還講述了作者自己對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的理解。
王輝城 ·文學評論 ·14.2萬字
《樊登講論語:學而》解讀了《論語》的上半部;《樊登講論語:先進》解讀了《論語》下半部。《論語》是對樊登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他捧著《論語》反反復復地研讀了20年。《樊登講論語》是樊登的心血之作。樊登發現,《論語》幾乎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本書的特色,是用最通俗的方式解讀《論語》。樊登結合現代的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育兒知識、教育學、創業方法、領導力解讀論語,讓每個人都能在輕松讀透論語的同時,把論語用起來!
樊登 ·文學評論 ·24.1萬字
本書選取80年代文學的一個標志性人物海子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有關海子及其詩歌的評論的討論,反思80年代的中國文學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認識與自我理解。不同文化與知識空間對海子的塑造,彰顯出90年代以后中國思想的新焦慮與新希望。該書視角新穎獨特,顯示出作者良好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自覺以及獨立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的能力,體現出新的學術思路,探索了有價值的新現象、新規律,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全書結構精致完整,文筆優美流暢,理論分析與文本解讀能夠完美結合。本書由作者的博士論文修改完善而成,該論文已獲得2009年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稱號。
趙暉 ·文學評論 ·17.6萬字
唐宋是詩僧輩出的時代,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成就斐然,詩歌方面的代表作品,如唐代王梵志詩、寒山詩等,理論方面更為突出,現存僧人詩格主要有皎然《詩式》等,僧人詩話同樣豐富,這至少反映出僧人熱衷詩學的社會風氣。本書以此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輔以其他僧人詩論。
周萌 ·文學評論 ·30.4萬字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是拉丁文學的經典,講述了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領殘留的本族人在海上漂泊多年,終抵達意大利,奠定了未來羅馬帝國的基礎。維吉爾將羅馬建國的傳說加以文學的鋪陳,并且將羅馬內戰時期的政治糾葛也寫入詩中。這部史詩不僅僅是一部文學經典,也充分展現了奧古斯都一朝羅馬政治和民族身份建構等多個重大問題。《維吉爾史詩中的歷史與政治》主要集中在史詩中所蘊含的政治和歷史問題,包括維吉爾與奧古斯都的關系、主人公埃涅阿斯的政治寓意、狄多女王這一形象的政治影射、史詩中的神靈如何折射奧古斯都時代的宗教觀念等等問題。除了對史詩進行歷史和政治方面的分析之外,《維吉爾史詩中的歷史與政治》還將對20世紀影響很大的悲觀主義解讀、傳統的“奧古斯都式”解讀,進行分析和評價。
高峰楓 ·文學評論 ·20.4萬字
本書從“他者空間”的視角探討了美國非裔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創作,解讀了貫穿于莫里森小說的“家”、“社區”和“異質空間”等社會空間,探索它們在莫里森小說人物身份建構方面的重大意義,認為莫里森站在邊緣和他者的角度,利用空間敘事的手段,表達了強烈的種族和性別意識,再現了他者的歷史,并試圖以此重塑他者的主體性。
趙宏維 ·文學評論 ·22萬字
吳組緗先生是著名小說家和古代小說研究專家。1952年起,他在北大中文系先后主講宋元明清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聊齋志異》《紅樓夢》專題課等,并編有講義。傅承洲先生重新整理了這些講義,將其中從未發表過的《聊齋志異》專題講義,及一篇吳先生已整理成文但未發表的《金瓶梅》論文,合為一集,以饗讀者,并作為對吳先生的紀念。書中還附有吳組緗先生關于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等的論文六篇。
吳組緗 ·文學評論 ·23萬字
本書以一名資深出版工作者和外宣從業者的視角,見證了文學在出版行為左右下在市場大潮中的起落浮沉,通過搜羅分析海量資料,研究“出版對新時期文學生成的影響”這一課題,探討文學多元結構的形成,梳理文學與西方融通的渠道和方式,追尋中國文學為西方文學所接受認同甚至成為世界主流文學,真正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理想路徑,不愧是出版領域里鐘鼓樂之的大音希聲。
謝剛 ·文學評論 ·18.6萬字
古代小說歷來是古代文學中的重要一支,而相對于古代詩詞研究而言,對古代小說的研究稍顯薄弱。本書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潘建國和李鵬飛三位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在《北京大學學報》連續十年開設的《古代小說前沿問題叢談》的欄目整理而成,以對話形式探討古代小說研究的基本問題,包括文體、風格、結構、情節等,生發出諸多新的思路和觀點,富有啟發意義,對古代文學研究有一定的前沿借鑒價值。所謂前沿問題不一定是當下的熱點和新銳的研究,同樣可以是對基本問題的反思與開掘,而且經過這樣的反思與開掘,我們也許可以發現這些錯綜復雜但內涵豐富的基本問題仍然可能是小說研究的出發點甚至制高點。
劉勇強 潘建國 李鵬飛 ·文學評論 ·27.3萬字
本書依照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游戲“飛花令”的行令規則,精心選取了70余位詩人的100首含有“柳”字的經典古詩詞,每首詩詞后均配有相應的注釋、簡析、背景和名家點評,帶領讀者在書香墨海之間開啟一場唯美動人的詩詞文化之旅。本書編排合理,圖文并茂,是一本融知識性、審美性、文化性于一爐的大眾類文化讀物。
素心落雪編著 ·文學評論 ·6.7萬字
宗教改革運動在近代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其中也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本書從宗教改革運動這一歷史文化語境去考察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以其主要劇作為例,分別從人性觀、上帝觀、倫理觀以及政治觀等若干角度去剖析這場運動對莎士比亞戲劇的內在影響,并揭示由宗教改革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及思想危機在莎劇中的深刻體現。
倪萍 ·文學評論 ·15.3萬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作品,感知藝術的生命,捕捉筆下的氣息,川端先生之敏銳或無人能出其右。《新文章讀本》是川端康成于1949年2月至1950年11月在《文藝往來》雜志上刊登的題為《新文章講座》的連載合集。是川端康成的文藝評論總集。自幼熟讀《源氏物語》《枕草子》的川端從懷舊情緒出發,大力推崇“有生命的文章”。全書分十章,引用了芥川龍之介、石川淳、與野浩二、泉鏡花、永井荷風、橫光利一、志賀直哉、佐藤春夫、菊池寬、田山花袋、福樓拜等日本和國外作家的文章,細分條目,以普通讀者淺顯易懂的語言,分析名作的秘密所在。與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的同名文學評論《文章讀本》同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家文學評論,從中可窺見作者的作家論和寫作理念。
(日)川端康成 ·文學評論 ·6.5萬字
漢語史上有兩本天書,《易經》和《紅樓夢》。重新發現“紅樓”,重新發現“中國”……《紅樓夢》的問世,既標記著對以往歷史的顛覆,又標記著一種人文精神的崛起。中國歷史文化的全息性,得以在《紅樓夢》里獲得淋漓盡致的呈現。李劼此著問世已有二十年,僅在大陸就出過好幾版,本版今擴至十六章,增訂內容是近年在美國西部伯克利大學所作的一次演講長文,即《紅樓夢》與西方文藝復興經典之間的對稱性,從而補足了此前未曾充分展開的想法。從一定意義上說,既解讀了《紅樓夢》,又解讀了中國文化及其作為參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李劼 ·文學評論 ·25.6萬字
賽博空間對文學存在方式的影響表現為:從身份、心理、身體(賽博人、后人類)等方面重構了文藝創作主體;從閱讀方式、審美心理、體驗方式等方面推動了讀者功能的演變;從文本類型、文本之開放性、空間化和時間性等方面入手,重塑了文本形態。傳統的敘事理論無法適應數碼媒體的特性,“交互敘事”順勢而生。微觀層面的作品剖析,以超文本、超媒體文學、交互戲劇等文藝類型為例,著力勾勒文學重構的全景圖。
張屹 ·文學評論 ·17.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