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印度形象史,一部中國文人對印度文化的接受史,一部新視角下的中印文化交流史。采用文史互證、形象學等研究方法,對中國典籍中涉及印度形象的資料進行系統發掘、整理和研究,使原本以隱性狀態存在的片斷的、不連貫的印度形象得到清晰、明朗的展示。對印度文化進行了縱向勾勒和全景式觀照的同時,突顯了中國文化自身的特征。對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東方大國兩千多年來的友好交往進行了歷史回顧,又為新時期的中印關系提供啟示與思考。
王汝良 ·文學評論 ·21萬字
該書依據文本與史料,從主題思想、性別意識、中國形象、敘述模式、隱喻結構、景物描寫和審美意蘊等方面系統而全面地闡述姜敬愛在中國東北時期的小說創作以及作家生活與活動的軌跡,進而透視20世紀30年代朝鮮移民作家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文學創作,掌握日帝占領中國東北這一特定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語境對作家創作的影響和中國形象認知。
劉艷萍 ·文學評論 ·22.8萬字
日裔英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的小說具有強烈的電影性和現代性,把握這兩種特性對于了解其作品的隱含意義和深層意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迄今為止,這兩方面都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書為國內外首部以“石黑一雄與電影”為主題的專著,通過深入系統地考察《遠山淡影》《被掩埋的巨人》和《別讓我走》這三部小說與電影電視相關聯的審美現代性問題,揭示出其小說的深層隱含意義,達到對作者的創作目的更好的把握,對作品的主題意義、人物形象、人物之間的關系和藝術手法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沈安妮 ·文學評論 ·24.9萬字
1.匯集了馮其庸先生數十年來紅學研究各方面的重要成果,是對紅樓的全面解讀。2.以《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蒙府、戚序等本為校本,并參以時賢新校注本。內容包括對語句、段落和每回的點評,對《紅樓夢》寫作的歷史背景、作者家世和特殊語句的箋釋等。無論是從詮釋的深度、評點的方式,還是從疏證的切實、??钡拇_切等方面來說,均堪稱典范。3.不僅有馮其庸先生本人的評點,同時擇要錄入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上的脂評,以便讀者參考研究。
馮其庸 ·文學評論 ·19萬字
馮其庸 ·文學評論 ·21.3萬字
本書為結集出版,主要由三部組成:沈鵬讀魯迅小說詩二十四首,李建春對二十四首評論文章,沈鵬、李建春詩二十四首書法。主要匯集了沈鵬先生創作的組詩《沈鵬讀魯迅小說詩二十四首》分別由《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白光》《祝?!贰端帯贰讹L波》《在酒樓上》《孤獨者》等魯迅經典作品九篇二十四首構成;李建春先生撰寫完成了《沈鵬讀魯迅小說詩二十四首品鑒》文章,并陸續在《光明日報》《詩刊》《北京晚報》等報刊發表。本書由沈鵬先生自己題寫書名,并收錄其篆書作品一副,同時收錄作者李建春行書作品二十四首。
沈鵬 李建春 ·文學評論 ·3.2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 ·文學評論 ·25.3萬字
本書從人類視野的角度考察蘇聯文學人性主題以及文學藝術特征,通過其主題的發掘、藝術多元化的分析和20世紀蘇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揭示蘇聯文學的發展趨向和人類文學的基本規律。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人類思考:永恒的文學主題”,考察蘇聯文學的人性特征、蘇聯作家的“宗教情結”、蘇聯文學的“歷史記憶”、蘇聯文學“人類思維現象的因緣”等,凸顯蘇聯文學的人類思考主題。中編“藝術多元化:人類文學發展趨向”,通過考察蘇聯文學史的具體現象和作家作品,研究蘇聯文學顯著的藝術特征,力求展現蘇聯文學的多元化藝術發展趨向。下編“殊途同歸:蘇聯和中國20世紀文學比較”,采用比較研究方法考察20世紀蘇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系,探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學的基本規律。
韓捷進 ·文學評論 ·18.7萬字
1964年以后,毛國瑤輯抄的150條批語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已滲透至紅學研究中最為核心的議題(《紅樓夢》成書與版本源流、脂硯齋與畸笏叟關系、八十回后故事等)。經本書作者逐字校勘這150條靖藏本批語,輔以計算機技術處理、分析,且實地走訪調查,證實所謂“靖藏本”出于蓄意偽造,并揭示其作偽的來龍去脈及產生的影響。靖藏本證偽后,剝離其影響,作者重新對脂硯齋與畸笏叟的關系、身份,《紅樓夢》版本源流等重要問題做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高樹偉 ·文學評論 ·23萬字
魯迅與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關系是十分密切又至關重要的。他不僅在新文學的兩個源頭“五四文學”和“左翼文學”中起主導作用,而且在“現實主義”“改造國民性”等重大文學思潮中影響深遠巨大。同時,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歷史小說《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以及“雜文”等新文體也每每都在“美學的”和“歷史的”建構中樹立了不朽的風范。魯迅結束了一個文學的舊時代,開創了中國文學與世界現代文學同步的歷史新紀元。
姜振昌 ·文學評論 ·19萬字
本書從近20年來500多篇關于閻崇年先生的書評、訪談、深度報道中,精選出41篇文章,以此展現閻崇年先生在學術研究和歷史文化普及上所做的貢獻。文章作者,包括鄭欣淼、馮爾康、卜憲群等知名學者、與閻崇年先生合作過的媒體人、出版人;書中還收入閻崇年先生與唐浩明、二月河等文化名人的對話。書稿囊括了對話錄、作品評論、人物專訪等多種體裁,立體勾勒出師友眼中的史學大家形象。
譚躍 李巖主編 ·文學評論 ·22.2萬字
全書共分五輯,第一輯是《古文品讀》,第二輯是《洋文筆記》,第三輯是《書畫欣賞》,第四輯是《淘書隨筆》,第五輯是《序跋絮語》。通過對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賞析,窺探文學背后的人性和人品。
張澤勇 ·文學評論 ·18.8萬字
本書為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文集,共14卷本,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表的重要作品,分為散文、詩歌、紀實、傳記、小說、劇作、文論若干分卷。其中包括了原版于陜西人民出版社的《原野集》《市長張鐵民》《和谷詩選》《1983安康大水災》,作家出版社的《柳公權傳》《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遠行人獨語》《國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無憂樹》,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野生地》等,反映了作者四十多載文學寫作收獲之概貌。
和谷 ·文學評論 ·28.1萬字
本書為知·趣叢書之一種。明清之際是我國神魔小說的高峰時期,以《封神演義》《西游記》為代表。小說中光怪陸離的社會、人情看似荒誕不經,其實有著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嶺南賞析學派開創者劉逸生先生在《神魔國探奇》一書中試圖用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探討神魔國之成因與人物。本書宜古宜今,亦文亦史;多元并融,雅俗咸宜。是傳統知識與趣味結合的典范之作。
劉逸生 ·文學評論 ·11.7萬字
所謂“誰解其中味”,《紅樓夢》中許多“味”都從小物中來。著名紅學家鄧云鄉從書中的小物說起,以小識大,匯釋難懂之物、費解之事,涵蓋經濟、交通、民俗、物產等各方面,構筑起一座別致的博物館,將《紅樓夢》的物質世界細展于我們面前。
鄧云鄉 ·文學評論 ·8.6萬字
本書為作者在近年發表的魯迅研究講稿和學術論文基礎上整理條貫而成的魯迅研究專著,較為集中地體現了作者在相關課題上的代表性成就,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和前沿性。其中關于《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祝福》《傷逝》《鑄劍》等經典作品的細讀,關于《野草》《朝花夕拾》“整本書”及魯迅文學的思想底色、經典價值、后續影響等難點問題的研究,關于課堂教學及文本細讀的理論與方法的討論等,都具有重新打開文本、激活領域、引領風氣的作用。本書的出版,將使作者在相關領域的成就更為可見,對于引領新時代魯迅文學閱讀和普及亦將產生積極影響。
張業松 ·文學評論 ·16.5萬字
本書是河北大學文學院韓田鹿教授撰寫的《聊齋志異》的學術隨筆著作。作者多個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了《聊齋志異》刻畫的狐仙鬼魅世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寄寓的情懷和《聊齋志異》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和折射。書稿既有宏觀的整體觀照,又有經典篇章的會心解讀。文筆老練,行文自然,是比較上乘的普及讀物,非常有助于普通讀者走進《聊齋志異》。韓田鹿教授曾在“百家講壇”講授過《三言二拍》《大話西游》《明清小說》等課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韓田鹿 ·文學評論 ·13.3萬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十個瞬間》一書收入作者俄國文學相關的散文十四篇,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十個瞬間》《追尋契訶夫的足跡》《穿透時空的托爾斯泰》《茨維塔耶娃的布拉格》《納博科夫與蝴蝶》等,涉及到俄羅斯十九、二十世紀的多位經典作家的生活與創作。作者以學術研究和文學翻譯中發現的好素材作為散文隨筆的寫作對象,用較為自由、較多感性的筆觸來討論比較學術性的話題,使得這本散文選兼具趣味性、可讀性與知識性,拉近了中國讀者與俄羅斯文學、中國文學與俄羅斯文學的距離。十四篇散文均曾單獨在《人民文學》《譯林》《長江文藝》等知名刊物上發表。
劉文飛 ·文學評論 ·17.9萬字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9)》將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唐代文學研究界的基本研究情況及動態囊括其中。主要內容分為一年記事、會議綜述、專載、一年研究情況綜述、新書選評、問題研究綜述、港臺及海外研究動態、盛德清風、索引目錄等欄目。它的特點是力求全面地反映國內本年度研究唐代文學的基本情況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時,它也會以開放的姿態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某些薄弱環節毫不隱瞞地展現出來。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廣州大學文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學評論 ·30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是:一是中國文論與批評的研究,包括文學批評的評價標準構成及其建構條件、中國文學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內在邏輯性、當代文學批評“中國經驗”的主體性價值取向構建、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核心價值取向的多維構建等研究。二是西方文論與批評研究,包括德勒茲哲學視域中的東方美學研究、德勒茲的數字媒介詩學、情感與形式研究、西方現代藝術實踐提出的基本問題以及施萊馬赫關于語法解釋和技術解釋的劃分等研究。三是生態美學與審美人類學,包括美學在現代人文學科中的地位、當代環境美學中的科學主義之爭及其實質、環境美學中的身體問題、桂林山水自然美中的文化價值以及身體寫作在中國的影響與變異研究等。四是文藝理論與創作實踐研究,包括賽博空間與文藝理論、賽博理論與日常生活的文化闡釋研究、后現代多維空間與文學間性、觀物取象研究以及須一瓜近年來的小說創作、永井荷風中短篇小說研究等。
張利群主編 ·文學評論 ·2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