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輯錄了朱光潛先生談讀書的文章,涵蓋詩歌、劇本、小說、書信、日記等,涉及古今中外許多作家,傳達出對書籍文化的純粹愛好和獨到見解。文中如品茶一般,分享了讀書的樂趣和體悟,指出如何通過閱讀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陶冶審美能力與道德情操。朱先生學貫中西,平易近人,對青少年的閱讀與成長有很好的言傳身教之功。
朱光潛 ·文集 ·10.3萬字
在歷時五年的“世界文學史”課程中,木心曾應聽課生再三懇請,于1993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課的半數時間,講述了自己的文學寫作。其全部內容,包含在陳丹青的原始筆記中。2013年初,依據這五本聽課筆記,《文學回憶錄》出版了。出于當時的顧慮,陳丹青沒有收入九堂課的相關內容。近經商酌,為讀者考慮,仍以他的筆記為依據,編成《木心談木心》一書,是為《文學回憶錄》補遺。《木心談木心》面世,應是大可尋味的文本,賞鑒木心而有待申說的作者,會留意他所謂“精靈”的自況、所謂“步虛”的自供嗎——承老頭子看得起我們,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論,誠哉所言非人:這是文學法庭再嚴厲的拷問也難求得的自白啊。
木心 陳丹青 ·文集 ·8.5萬字
翻開《木心遺稿》叢書(第二輯),共三冊,發現木心默默留言——“像哈代一樣,非常厭惡別人為我寫傳記,嘿,你知道我是個什么東西。”木心說——“李叔同先生還是一個謎,留言‘悲欣交集’是個鑰匙孔,但沒有鑰匙……”今天,如何理解木心“最后的時刻還是要安排在烏鎮”?也“沒有鑰匙”嗎?“我還看不到我的結局哩。”幸好,我們還有木心遺稿——在木心辭世十年后,開始披露世間。在木心手稿里“重逢木心”,有一些文字你也只能在他的原始孤本里讀到!
木心 ·文集 ·13.3萬字
本書為陳丹青近十年精選訪談、講演的合集,分五輯:采訪、講演、關于《局部》、關于木心、關于木心美術館。對話中依舊有談不完的藝術與文學,還有他從事《局部》與木心美術館工作以來的不少文案。面對當下流量時代的浮躁,他問道,觀看,被觀看,傳播,被傳播,你身在哪一端?
陳丹青 ·文集 ·11.8萬字
《反與正》寫于加繆24歲,成為其日后創作的源泉。書中追述童年生活,處處顯露出貧窮與歡樂的對立。《婚禮集》包括四篇隨筆,以濃郁的抒情筆調,謳歌了人與大自然的結合。對生活的酷愛和隱秘的絕望,這兩種共生共存的情感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夏天集》呈現了加繆思想源頭的另一面,即拒絕屈服于歷史的同時,在貧窮中張揚對美的追求。本書后附加繆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在瑞典發表的演講。
(法)阿爾貝·加繆 ·文集 ·10.1萬字
《局外人》是加繆思想的出發點,以阿爾及爾一家船運公司的職員默而索的自述形式寫成。小說以簡練得近乎枯澀的筆調,冷靜得近乎淡漠的口吻,震驚讀書界。《西緒福斯神話》以哲學的語言論證了《局外人》的基本思想。加繆在書中論述了“荒誕哲學”,這是一個從覺醒到行動的完整哲學體系。
(法) 阿爾貝·加繆 ·文集 ·12萬字
“我坐下、傾聽,我書寫聽到的一切。”聲音,是打開“福瑟宇宙”的鎖鑰。大海,雨,或暗流潛動或靜水流深的內心,回環往復與變奏的話語,或長或短的靜場,一切循聲而建,又應聲流轉。九個故事,九段平行的人生。地鐵里日復一日賣唱的吉他男,秋日教堂墓園里偶遇的“男人”與“女人”,遠離城市、不期望有人將至的“他”與“她”,一個夏日里出海未歸的丈夫與飽受記憶糾纏的妻子……一個個無名之人,鮮有性格或背景提示,只有寥寥幾筆的速寫,我們在想象中描摹他們的面容,傾聽他們此生的經歷。我們發現,“福瑟宇宙”中上演的故事,是每一個普通人的人生,甚至包括我們自己。無所依憑的孤獨,無法交流的挫敗,無可挽回的心之所愛的喪失……生命的喜怒哀樂全然濃縮于福瑟蘊含著巨大情感張力的洗練語言中,字里行間是他對所有在時間荒原上相遇的我們所懷有的無限悲憫之情。
(挪威) 約恩·福瑟 ·文集 ·14.9萬字
《作家們的作家》是閻連科的文學閱讀札記,全書分五輯,涉及拉美文學、俄蘇文學、歐美文學、亞非文學等多個主題。在當代作家中,閻連科對外國文學的接受頗具代表性,他不斷汲取經驗并形成獨立的文學風格。在本書中,他作為領讀人,與讀者分享“經典之美”:《變形記》《百年孤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伊豆的舞女》《我的名字叫紅》《我的米海爾》……他以小說家的視角回顧自己的閱讀之路,深入淺出,講述文學經典如何被一代代創作、解讀、傳承。
閻連科 ·文集 ·10.3萬字
李敬澤如考古學家般穿行于博雜的歷史文本,收集起蛛絲馬跡、斷簡殘章,編織出逝去年代錯綜復雜的圖景。他嘗試去尋找那些隱沒在歷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那些曾在東方和西方之間傳遞文明的使者,在重重陰影中辨認他們的蹤跡,傾聽他們含混不清、斷斷續續的聲音:他讓我們的目光再次駐足那些久遠的往事,我們會沉醉于“沉水、龍涎與玫瑰”;可能會想象“布謝的銀樹”;或者懷揣心中的“八聲甘州”遠行;更有可能,我們會把目光放在基督傳教士利瑪竇的身影之上。在想象中,逝去的事物重新生動展現,一個個曾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銜遞交流的人,如一只只青鳥,倏然劃過天空,它們飛翔的路徑和姿勢被想象、被銘刻。
李敬澤 ·文集 ·13.6萬字
《隱匿的大師》是鐵凝漫談文學與藝術的散文隨筆集,分為讀人、讀書、讀畫、讀世四輯。“讀人”述及作者與楊絳、孫犁、馬識途、徐光耀、大江健三郎等前輩的交往,情真意切;作者分享了林風眠、豐子愷、汪曾祺等名家對她藝術與人生的滋養,娓娓道來。“讀書”回顧鐵凝自身的創作經驗,涉及《哦,香雪》《笨花》《永遠有多遠》等小說名篇,同時也探討了作家的責任感、創作的驅動力等相關文學理念。“讀畫”既深情回憶了一批中國畫家,如張德育等對作者的藝術熏陶,又一針見血地評論了勃魯蓋爾、弗美爾、庫爾貝、列賓、米勒、莫奈、雷諾阿、埃貢·席勒、夏加爾、霍珀、懷斯的繪畫名作,鑒賞分析往往帶有獨特的女性視角,令人頗受啟發。“讀世”結集作者早年寫作的隨筆散文,從論人到論世,深具哲理性。閱讀這本《隱匿的大師》,讀者既可以與這些大師產生共情與共鳴,又能深切體會到文學與藝術點亮人生幽暗的意蘊。
鐵凝 ·文集 ·12.3萬字
《談文學》一書收錄了朱光潛先生在抗戰后期所撰寫的十九篇關于文學的文章,皆為多年“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從文學趣味到布局安排,從內容風格到翻譯技巧,詳盡探討了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體裁、風格等問題。本書也是專門寫給青少年朋友的文學啟蒙讀本。作者以其親身體驗為模版,平易而自然地引領讀者們走進文學的堂奧,以培養一種純正的文學趣味,習得文學大師體驗人生百態的眼光和同情,從而“快樂地發現我們的渺小的心靈和偉大的心靈也有共通之點”。
朱光潛 ·文集 ·9萬字
迪奧尼西奧·賓松因手臂殘疾,只能在村里做著“呼叫者”的體力活營生。一場廟會上,他救下一只奄奄一息的金雞,悉心照料,母親卻因操勞過度去世。一窮二白的他,將命運寄托在那只雄雞身上,決定只身出門闖蕩。金雞在之后的斗雞中屢戰屢勝,意外地給他帶來了生活的勇氣。走南闖北中,賓松認識了一位“閹雞女郎”,有她在的地方,他無往不勝。正當他以為時來運轉之時,命運卻自有它的安排……
(墨西哥)胡安·魯爾福 ·文集 ·7.7萬字
《談修養》是美學大家朱光潛闡發人生修養途徑的經典著作。20世紀上半葉,社會動蕩不安,青年苦悶彷徨。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出版后,作者任教職多年,對青年、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悟。在書中,作者深度剖析社會積弊與民族性格,懇切鼓勵國人關心家國命運、立志高遠、不畏困難,明晰解答廣大青年的切身困惑。時隔近八十年,仍不失為當代青年人生修養的極佳指引。
朱光潛 ·文集 ·9.2萬字
本書是傅雷夫婦與長子傅聰在其留學波蘭期間(1954-1958年)的往來家信,由傅雷家人編定。這是一份兩代人之間雙向交流的文字實錄,厚重不失輕松,深刻不離日常,以小見大,樂在其中。它不僅反映了親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學子在閱讀中理解父輩、增進溝通。中學生閱讀后自然明白,即使傅聰這樣的天縱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婦的“嘮叨”“說教”中成長的,中國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責任就是以這種方式傳達的。貫穿全書的傅雷家人照片與文字相輔相成,拉近了家書與讀者的距離。
傅雷 朱梅馥 傅聰 傅敏 ·文集 ·16.5萬字
《歡樂與時日》是普魯斯特青年時代的作品,寫于1892年至1895年間,首次出版于1896年,是他生前除了《追憶似水年華》前四卷之外出版的唯一作品。《歡樂與時日》體裁涵蓋短篇小說、詩歌與隨筆等。《追憶似水年華》的偉大主題,如美好童年的回憶,親情的溫暖,友情的慰藉,愛情的千回百轉,上流社會的衣香鬢影,對文學與藝術的深刻思考,皆已在此書中萌芽,初綻。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 ·文集 ·9.8萬字
是做一朵花,還是成為春天?女人,最重要的,是和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先愛己,才能后愛人。
千樹 ·文集 ·11.7萬字
《局內人的寫作》是李洱的文學閱讀筆記。全書分五輯:“讀與寫”談論博爾赫斯、加繆、卡佛等對當代文學的啟迪;“紀念”追憶巴金、錢谷融、雷達、史鐵生等已故名家的文學成就;“相遇”回溯與張煒、格非、梁鴻等當代作家的交往;“由作品說開去”從《紅樓夢》等典型文本出發,探討文學的藝術性、道德感、價值觀等基本問題;“對話”是作者與學者、評論家、媒體記者的對談實錄。“我講述了我對人與事、文學與時代的一些看法,正是那樣的一些看法,決定了我為什么會寫出那些作品,也決定了作品的成功與失敗。”本書是作者文學觀、創作觀的一次集中呈現,也是一堂高水準的經典文學閱讀課。
李洱 ·文集 ·14.3萬字
《大師創造的世界》是讀書達人、著名作家邱華棟多年累積、精心遴選的閱讀筆記。作為深受世界文學滋養的當代文學名家,邱華棟在本書中將目光聚焦于19世紀下半葉至今,對世界文學格局產生深刻影響的十數位大家:從喬伊斯、卡夫卡等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大師,到海明威、索爾·貝婁等“二戰”后美國小說巨擘,再到魯爾福、加西亞·馬爾克斯等拉美“文學爆炸”巨匠……他以豐厚廣博的閱讀為積淀,深入淺出,以抽絲剝繭的方式進行文本細讀,細致梳理這些文學大師各異的生命之路與矚目的文學成就。每篇后附有相關作家詳盡的閱讀書目,助益普通讀者親近大師,走進他們的文學世界。
邱華棟 ·文集 ·16.9萬字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空山橫》起于聲音,它首先是說出來、講出來的。由十六篇演講構成,是李敬澤近年來在北京“十月文學之夜”、《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騰云峰會、“鳳凰文學之夜”、《收獲》APP“無界寫作大賽”啟動儀式、《十月》生態文學論壇和《詩刊》自然詩歌論壇、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等活動上所發表的演講,討論文學、跑步、雨燕、鵝掌楸、超級AI、有機村莊、自然生態等多元主題。演講或講演,是一種與世界建立面對面的連接的方式。當我們以聲音建立連接時,世界得以展開,生活真正開始。在這些精彩酣暢的演講中,他引經據典,充滿了真知灼見,不僅以幽默睿智的文字坦誠內心,還傳達出他對世界的觀察與未來的省思。事后他讓即興的聲音化為文字落在書面。于是,就有了這本小書。
李敬澤 ·文集 ·6.8萬字
《透過窗戶》收錄了作家巴恩斯在《紐約書評》《倫敦書評》《衛報》等處發表的十七篇文學評論及一則短篇小說。評論對象包括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奧威爾、吉卜林、福特、梅里美、維勒貝克、海明威、厄普代克等人。作為英國當代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巴恩斯亦是一位優雅風趣的文學評論家。在他的筆下,作家的形象躍然紙上:奧威爾的寄宿學校經歷如何影響著他的寫作?吉卜林每年都在法國自駕游,對法國他有怎樣的情愫?伊迪絲·華頓預支八千美元天價稿費匿名贈予亨利·詹姆斯;莉迪亞·戴維斯對《包法利夫人》不是很有熱情,但她的譯本卻是最好的……透過這一扇扇文字之窗,我們看到了什么是最好的小說,以及關于生活的真相。
(英)朱利安·巴恩斯 ·文集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