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意大利的黃昏》是D.H.勞倫斯青年時期的游記作品,《不列顛百科全書》評論說:勞倫斯“的游記在描寫風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難忘。”本書的特色在于,它具有“畫的描繪、詩的抒情、哲理的沉思。”記錄了勞倫斯1912-1916年間從奧地利、德國、瑞士到意大利徒步旅行時的所見所聞。
(英)D.H.勞倫斯 ·外國隨筆 ·10.9萬字
青山七惠是典型的日本“80后”女作家,因獲得日本最高獎芥川文學獎而名聲大振,她的獲獎小說《一個人的好天氣》出版后,在中國引起了廣大的共鳴,她清淡的細節小說,可謂別具一格。其后出版的她的其他作品也受到其粉絲的追捧。本系列收錄我社已出青山七惠作品《一個人的好天氣》、《窗燈》、《溫柔的嘆息》、《碎片》。
(日)青山七惠 ·外國隨筆 ·18.2萬字
活著這件事很陌生吧,也很辛苦吧?在這個袒露脆弱會被視為弱點的世界,樸濬卻記錄了無數自己的脆弱時刻:會在被復雜的人際關系裹挾時逃離,會對自己的貧窮和缺陷感到羞恥,會輕易陷入名為后悔和自責的泥沼,也常常會困惑“我為什么無法喜歡自己”。但他坦然接納自己所有的敏感與掙扎,用隱藏在人性中的原始直覺,帶領我們去觸摸生命中難以直面的問題——貧富、悲喜、生死、離別。它們不再是血淚交織的遺憾與悲傷,而是關于感謝、歉意和愛。這是一種使生命更加完整的脆弱,帶著想哭就哭的率真和生猛。就算哭泣不能改變什么,但一起流淚的話或許能夠不那么難堪,或許能夠成為彼此的一點力量。
(韓)樸濬 ·外國隨筆 ·4.4萬字
《雪落東京》展現了作者在約三年時間里對日本社會的集中觀察和思考,內容涉及自然風貌、社會文化、醫療保健、生活習俗和創作體驗等方面。有對環境變化的詫異與焦慮,有對城市功能脆弱的擔憂和警告,有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批判與思考,同時對這些問題發自肺腑地提出告誡。
(日)渡邊淳一 ·外國隨筆 ·5.6萬字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電影開創者、詩意電影大師,一生拍攝了22部電影,受到黑澤明、戈達爾等電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憑借《櫻桃的滋味》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之后《何處是我朋友家》《橄欖樹下的情人》《隨風而逝》等作品均獲國際大獎。阿巴斯的電影,用鏡頭凝視平凡人世,純粹、簡樸的故事給人以*單純的感動。影像風格簡潔而富有詩意,洋溢著人文情懷與哲學思考。《櫻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生導演歷程的珍貴總結,詳盡而深刻地呈現了阿巴斯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是一部兼具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的電影沉思錄。
(伊朗)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外國隨筆 ·10.5萬字
本書為伍迪·艾倫的最新短文集,共收錄十八篇文章,十篇原發表在《紐約客》上,八篇新作。書中伍迪·艾倫從獨特的視角切入各種文化事件,如熱門電影改寫成暢銷小說、替身演員被錯當明星綁架、尼采的食譜和線性理論,挖掘社會新聞,如售賣禱告、能給手機充電的導電西服和蘇富比拍賣天價松露,講述生活瑣事,如保姆寫書曝光雇主、進高檔幼兒園的各種門道、天才少年和虛假廣告,在奇思妙想的場景中極盡諷刺戲謔,展現他眼中可憐又可笑的世界。
(美)伍迪·艾倫 ·外國隨筆 ·6.7萬字
本書是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為日本民藝協會的創始人和首任會長,柳宗悅先生擁有數十年的寶貴收藏心得。他以一顆愛物之心,以及豐富的收藏經驗,將這些寶貴心得及精髓記入這些隨筆名篇,談論人為何收藏,收藏的好品味及壞品味,自己收藏經驗中的收獲等,提出“收藏是對物品的深愛”、“以高價購得為傲,是一種淺薄的趣味”等觀點。構建了具有獨特意義的東方審美體系,探討了美的準則。收藏,是對器物的一種情愛。
(日)柳宗悅 ·外國隨筆 ·10.3萬字
狄金森是美國三大文豪之一。她遠離塵世的喧囂,只為心中的寧靜;自我的沉醉,才有了激情的詩歌,不常出門卻能感官整個世界。無論是詩歌的抒情,還是與朋友間的書信往來,無一不充滿韻味,有感傷也有激情。
艾米莉·狄金森 ·外國隨筆 ·9708字
本書是英國著名古典學者瑪麗·比爾德博客“一個劍橋教授的生活”2006年—2008年文章的選輯。在這些文章中,比爾德教授暢談古今,闡幽發微,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劍橋教授對教學教育、希臘羅馬以及時事政治等的思考與建議。雕塑上的唇印來自何處?羅馬人在托加長袍里穿著什么?物理學家需要法語嗎?怎樣做好牛津、劍橋面試?在比爾德教授那犀利且風趣的筆觸中,一個色彩斑斕的畫卷正在展開。
(英)瑪麗·比爾德 ·外國隨筆 ·12.4萬字
當一個藝術家談起另一個藝術家,他談的其實始終是自己。昆德拉私人美學清單,一張現代文學、音樂、繪畫版圖。《相遇》是米蘭·昆德拉繼《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和《帷幕》后推出的第四本隨筆集,共分為九個部分,涉及繪畫、文學、音樂等各項領域。昆德拉一如既往“出入于藝術之境”,在書中回憶了與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勛伯格、阿納托爾·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學的“相遇”,也是幾個時代的“相遇”、更是作者與其舊主題和舊愛的“相遇”。
米蘭·昆德拉 ·外國隨筆 ·7.2萬字
古羅馬神話是古羅馬人對遠古歷史和對自然界斗爭的一種藝術回顧,是人們在同大自然的長期斗爭中,在對高尚和文明的不懈追求中創造出來的,反映了古羅馬人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神秘自然的執著追求,對英雄神圣的信仰崇拜,對和平生活的熱情向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它們向我們展示了遠古時代人類的思想和情感,我們可以透過它們憶起古代與自然共生的人類,體味到世界剛“誕生”時的幽遠和隱秘。
劉佳 劉世潔 ·外國隨筆 ·10.8萬字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20世紀美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中西部小子蓋茨比到東部闖蕩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儼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夢幻地看著紐約長島上一座閃著綠光的燈塔,尋覓著他夢寐以求的女人黛西。然而,冰冷的現實容不下飄渺的夢,到頭來,蓋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過是凡塵俗世的物質女郎——當一切真相大白,蓋茨比的悲劇人生讓尼克對東部浮華的名流生活夢碎,幻滅才是永恒。
(美)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外國隨筆 ·10.5萬字
流行語“小確幸”就誕生在這本書里,《朗格漢島的午后》是由25篇短文組成的隨筆集,各配一幅彩色插圖,形式與《夜半蜘蛛猴》相同。內容包括作者本人的生活趣事和奇思妙想。比如他愛從賓館窗口俯看女高中生上課,老是把牙膏擠在梳子上刷牙,頂喜歡畫地圖,比較喜歡搜集男用內褲,他要破開萬元大鈔付零錢時,總是買一盒剃須膏;他剛結婚時窮得連鐘也沒有,只好去500米外的香煙鋪看時間,等等。此外還有對社會百態的獨特看法。全書文筆活潑幽默。
(日)村上春樹著 安西水丸畫 ·外國隨筆 ·1.5萬字
英倫才子、生活方式引領者、演說家阿蘭·德波頓作品,新增德波頓特別為中國讀者撰寫的序言,感性與理性、隨想與哲思熔于一爐的散文精華,于庸常生活中發現哲理與美感,從喚起隱秘意識的空間出發,去觀照掉落在你我周遭的美與夢。阿蘭·德波頓,英國暢銷書作家。擅長以小喻大,舉日常瑣事,說生活哲理。以簡御繁,隨意點染,引人舉一反三。其文委婉飄逸,簡練雅潔,深得英倫古典散文之趣旨。《無聊的魅力》為隨筆集,語言洗練、筆調沉蘊,于纖悉之事,顰笑之間,嘗試尋找幸福的主旨。憂傷何以成為快樂;機場何以成為風景;無聊何以成為快樂,在一切意想不到的地方收獲幸福,是德波頓一貫的追求。德波頓以其豐沛的意象、橫溢的才情,將感性與理性、隨想與哲思熔于一爐。讀者或可借助英倫才子的生花妙筆,調整心態,轉換視野,舒緩生活的壓力,體悟人生的真諦。
(英)阿蘭·德波頓 ·外國隨筆 ·3.4萬字
《阿佩萊斯線條》是二十世紀杰出的俄羅斯作家、一九五八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的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繼承了俄羅斯敘事文學的偉大傳統,并賦予了詩人特有的瑰麗奇特的想象、隱喻和象征。這在本書中得到了高度體現:作者對生活、對世界的獨特感受和聯想,隨處可見;他的文筆同時還具備一種通感式的感受力,能輕松跨越人與事、自我與世界的界限,游刃有余。
(俄)帕斯捷爾納克 ·外國隨筆 ·17.5萬字
同奧威爾、海明威一樣,洛瑞·李也是西班牙內戰的親歷者。1937年12月,年輕的他決心為共和軍而戰。他離開英格蘭,在風雪中翻越比利牛斯山脈,以國際縱隊志愿者的身份進入西班牙,誰料卻立即被“自己人”當作間諜逮捕,徑直墜入了險象環生的命運和苦澀的混戰之中……在這本扣人心弦的回憶錄中,他用真誠樸實的姿態,揭示了西班牙內戰不為人知的戰情時況與黑色荒誕,書寫了一個年輕人的理想主義之滅亡。本書是繼《蘿西與蘋果酒》《當我在一個仲夏清晨出走》之后,洛瑞·李“自傳三部曲”的終篇。
(美)洛瑞·李 ·外國隨筆 ·7.5萬字
《戰時札記》描述的是一位投身戰爭、被迫蟄伏、重返戰場的軍事飛行員所譜寫的篇章。《戰時札記》中珍貴的歷史資料,重現了法國淪陷后保持沉寂的那段時間的社會狀況。
圣·埃克蘇佩里 ·外國隨筆 ·12.5萬字
寺山修司是一個跨界奇人,既是優秀的電影導演、演員,也是杰出的詩人、評論家和戲劇家。他執導的《再見箱舟》、《死者田園祭》被列為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并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他創作的《草迷宮》、《狂人教育》等成為日本前衛戲劇的代表作品。本書中寺山修司攫取生活的每個片段,將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天馬行空的思路灌注于字里行間。他以狷狂不羈的才華、風格另類的作品俘獲了包括巖井俊二、森山大道、安藤忠雄等在內的無數人。
(日)寺山修司 ·外國隨筆 ·9.6萬字
本書是德國作家黑塞的讀書隨筆精選集。黑塞寫書、愛書,最能知道書的魅力。他一生寫了3000余篇書評,思考讀書的目的與過程、人與讀書的關系,也分享自己喜愛的讀物。他認為讀書必須走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閱讀的目的不應當是為了忘卻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是為了重新更加自信而成熟地、牢牢地把握我們自己的生活。黑塞強調書與自我的內在統一,他的文學評論不是客觀的分析,而是經過內化后從中超拔出來的“隨感”。在這本書里,他不以學者的立場而以讀者的心境去談“讀書”,在這我們能透視黑塞如何將書籍世界化為自我世界,從而建立適合自己脾性的書目。
(德)赫爾曼·黑塞 ·外國隨筆 ·7.3萬字
1847年,美國自然主義作家梭羅移居到離家鄉康科德城不遠,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他自己搭建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并在森林中漫游探險!他以這項為期兩年的實驗向世人證明:美與滿足往往來自于簡單。如果不被欲望捆綁,人們完全有能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美)大衛·梭羅 ·外國隨筆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