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論文集是“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的學術成果。共收錄論文50余篇,從唐詩之路的地域空間界定、詩人與詩路研究、詩路宗教哲學及其文化資源研究、詩路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等角度對唐詩之路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展示了近年來學界唐詩之路研究的新成果,為唐詩之路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新構想和新思路。
邱高興主編 ·現當代詩 ·55.4萬字
《琴曲歌辭研究》講述了:《樂府詩集》是一部上古至唐五代樂章和歌謠總集,囊括了趙宋前除《詩經》、《楚辭》以外的絕大多數歌詩,其價值完全可以和《詩經》、《楚辭》等典籍相媲美。如明人毛晉在翻刻《樂府詩集》時就說該集“采陶唐迄李唐歌謠辭曲,略無遺軼,可謂抗行周雅,長揖楚辭,當與三百篇并垂不朽”。然而,有關《詩經》、《楚辭》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早就成為專門之學,唯獨對《樂府詩集》的研究,學人關注遠遠不夠,更不用說成為一個專門之學了。這一情況說明,人們對樂府學的概念還很不清晰。筆者不揣淺陋,愿將有關建構樂府學的思考貢獻給大家,吁請更多學人加入樂府學研究行列。
周仕慧 ·現當代詩 ·18萬字
《荔尾詞存》是著名農史學家石聲漢先生的詞集。石聲漢(1907—1971),晚年致力于整理、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工作,先后完成《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等14部巨著,是中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葉嘉瑩先生在為《荔尾詞存》所作的八千字長序中寫道:“這一冊詞集所表現出的作者之品格情操及其深厚之古典學養,給予我一種直接的感動。石聲漢教授生而就具有著一種特別善于掌握詞之美感的、屬于詞人的心性,纖柔善感,與詞體的美感自然結合。石教授絕無一般詩詞作者矜持自喜和酬應的習氣,詞中所寫都是最真誠最深切的胸中之‘塊壘’。他雖然生而具有一種詞人之心性,但并未接受過一般學詞之人的傳統訓練,但另一方面他卻又自幼年開始就對古典文學有深厚的修養??墒请m對古典文學有了深厚之修養與興趣,但志業卻又不在于文學而在于科學。于是這種種多方面的復雜矛盾的因素,遂使得石教授的詞有了極不平凡的特色。”本書收錄石聲漢先生兩份珍貴的詞存手稿,以及石先生所治印譜,影印附后,其中印譜為雙色印刷。另外收錄石聲漢先生珍貴照片十多副,以及相關墨跡等,作為彩色插頁。
石聲漢 ·現當代詩 ·6.9萬字
本書為古典詩詞集,共計有詩詞386首,其中詩241首,詞145首。本書詩詞除五六首古風之外,均為格律詩和詞,格律和用韻嚴格。詩的體裁涉及七律、七絕、五律、五絕和入律古風等。詞包括小令、中調和長調詞,所用詞牌64個。本詩詞集多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的贊美吟詠以及對世事變遷、歲月蹉跎的慨嘆。其中,1~43首寫于作者青年時期,44~386首為退休后所作,時間跨度近五十年。作品中既有狀物詠史之篇,亦多感時傷懷之作,風格大體屬婉約一脈。本詩詞集宜于愛好古典詩詞的人士休閑瀏覽。
石恒濟 ·現當代詩 ·29.8萬字
其實每一個人的中年都有說不出的酸痛,那些“寂寞的歲月”,那些“回望”,還有那些“白薔薇”,曾經燦爛開放如今衰敗的“白薔薇”,在人生的道路上,蒙了塵,蒙了霜……但是,“白薔薇”還在,它不是城市的玫瑰,也不是鄉村的月季,它和頑強的灌木一樣,不停地謝又不停地開,就像我們永遠不安的靈魂。這就是一個詩人的宿命,也是一個詩人的幸運!20多年了,從魯迅中學的文科班開始的燦爛青春,到現在的灰暗中年,惟獨不變的就是詩歌。命運把詩歌的種子植在了我們的身上,就注定你要成為“白薔薇”。
金倜 ·現當代詩 ·2.9萬字
“新世紀詩典”是詩人伊沙自2011年起,開設的微博(微信)詩歌薦評欄目,每日推薦并點評一首優秀原創當代詩歌,在此基礎上每年結集成一本《新世紀詩典》正式出版,此為第六本。不以姿態、立場、資歷、輩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質量為的評價標準?!缎率兰o詩典》是新世紀以來中國詩歌的集體呈現,它記錄時代的聲音,展示國人的生存,傳遞詩人的情感。伊沙的編選不帶門戶之見,具有一種包容一切的大氣。他對每首詩所作的精彩點評加在一起也可看做是對中國當下詩壇所做的一次整體性觀察和評價。
伊沙 ·現當代詩 ·10.6萬字
本書收錄2019年度磨鐵詩歌獎、漢語十佳詩人作品展、十佳詩人訪談和漢語最佳詩歌100首,對2019年度當代漢語先鋒詩歌的創作情況做一個總結。我們更加強調“漢語”這個語言概念,而淡化國別概念:在全球范圍內,使用漢語寫作的詩人,無論是哪國人,都理應有機會入選本書。我們充分考慮了美學的豐富性,同時也考慮了詩人的辨識度和獨特性。我們永遠更歡迎個人化的嗓音。在先鋒的向度上,我們也更愿意向那些大膽實驗、創造新美學可能的詩歌傾斜。我們將比以往更加拒絕美學的雷同,雷同永遠意味著心靈的平庸。
沈浩波主編 ·現當代詩 ·10萬字
本書內容主要由三個維度的相互關聯且互為支撐的基本命題或觀點及其考述論證構成:其一,中國傳統文學“文體”乃“禮體”之轉喻與象征,而律詩體則是其完型態,深度涉及“文人”話語言說方式、行為方式的選擇及其理想人格的建構。其二,中國傳統文學文體的語言學基礎乃“文言”;具有主體統一性的漢語實即“文言”,而“文言”形成于中國史前社會由“樂禮文化”形態向“禮樂文明”的制度形態轉進的過程之中,乃非自然語言的規范性語言,與政治意識形態具有天然聯系。其三,“言—文”一體且異質的“文言”結構性矛盾構成了“文言”發展的內在動力,其歷史展開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學文體走向駢體化、詩歌走向律體化及其因應時勢而變革的內在邏輯。全書將律詩文體建構視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中國禮樂文化傳統之生成演化本身的一個面相而加以整體觀照,進而展開律詩文體建構之歷史與邏輯的呈現與揭示。
張國安 ·現當代詩 ·81.6萬字
節奏是中國現代詩歌詩體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質性詩學元素。該著從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性質、組織、形態與功能等方面闡釋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原理機制;采取理論梳理、文本考察和形態比較的方式,對中國現代詩歌史上代表性的節奏詩學理論和創作實踐進行了考察分析;將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置于比較視野中進行觀照,探討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在新詩傳播接受的語境中,對中外詩歌節奏傳統的繼承和轉化,揭示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形成的鮮明的“中國”底色和“現代”特征,嘗試建構一個研究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理論體系和闡釋平臺。
王雪松 ·現當代詩 ·25.8萬字
呂碧城,原名賢錫,字圣因,一字蘭清,法號寶蓮。曾任天津《大公報》編輯、天津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18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后在上海參加南社。與秋瑾為摯友,力倡女權運動,反對封建專制。中年以后旅居歐美,精研佛學。著有《曉珠詞》《歐美漫游錄》《名學淺說》《文史綱要》等。其詞清麗明快,多有描寫異域風情及當時新事物之作,既有古典文學的底蘊,又頗具現代氣息。李保民先生長期致力于呂碧城研究,以收詞較為完備的《曉珠詞》為底本,復校以英斂之《呂氏三姊妹集》等多種版本,參考了近代詩文別集及各類報刊雜志數百種,詳加箋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呂碧城著 李保民箋注 ·現當代詩 ·26萬字
《20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作者把詩歌研究理解為對“文學性”的探索、對詩人精神的懷想以及對千載“詩心”的領悟,在對詩歌藝術佳構的精細閱讀以及詩人心靈世界的深入解析中,力求捕捉和傳達內在的詩性,并試圖展示中國新詩百年歷程中的詩學軌跡與精神側影。
吳曉東 ·現當代詩 ·23萬字
這本詩集展示了伊沙遼闊的寫作視野、強悍的語言能力、通達的生命智慧,卓越的詩學貢獻。詩人伊沙創作力豐沛,寫詩量極大,《白雪烏鴉》是從他的詩歌巨礦中精心挑選出的一本典范詩集,這本詩集里的七十多首詩,不論是精粹的短詩,還是《唐》《無題》這樣的長詩系列,首首都經得住反復閱讀。
伊沙 ·現當代詩 ·2.4萬字
本書共分七輯,收錄了《有條鐵路》《鐵路附屬地》《北中國的火車》《洗禮節》《百年鐵路橋上行》《吊橋》《小區輪對》《街燈》《林口》《雨后彩虹》《馬拉火車》《龍號機車》《炸橋》《大車》《喝茶》等詩歌作品。
許宇晟 ·現當代詩 ·3.1萬字
《夢幻的窗口:夢窗詞選》選收吳夢窗的91首詞,箋譯者陶爾夫把密麗深曲的夢窗詞譯成了淺近疏朗的白話詩。全書體例包括原詞、箋注、譯詩、說明、匯評五部分,“箋注”準確詳盡,是最能體現作者學術功力的一部分;“說明”評析作品的藝術性細膩到位,它和“譯詩”部分共同顯示出作者在文學創作方面比別的學者的過人之處;“翻譯”和“匯評”又為一般選本所無,從而體現出這一體例的特點。
陶爾夫 ·現當代詩 ·22.5萬字
《不隨時光消逝的美:唐宋詞名作析評》選錄了唐、五代及兩宋優秀詞作共二百四十余闋,闕闋煉字遣詞,搖曳跌宕,或豪放或婉約,各盡其美,各臻其盛。校注、析評部分由一代詞學家、臺灣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弘治先生完成。陳弘治先生專攻詩詞,胸有丘壑,妙筆生花。他筆觸下的每一闕詞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和美學價值。讀陳先生的唐宋詞析評《不隨時光消逝的美:唐宋詞名作析評》,不僅在于欣賞詞的格律和藝術之美、感受詞面背后特定時代的家國情懷,更在于筆鋒處對個體的生命關照。讓人極易沉淀于喧囂繁雜的日?,嵤轮?,一杯清茶一闋好詞間,灌溉自身的精神之花。
陳弘治 ·現當代詩 ·19.6萬字
駱一禾是我國當代先鋒派詩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富于原創性的詩歌世界蘊含著博大而深邃的思想。胡書慶著的《碧綠的十字——駱一禾詩歌的闡釋》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在詩歌、宗教、哲學三種元素互補互滲的闡釋話語場,對駱一禾詩歌所表現的幾重基本主題——愛的根性、語言與生命、黑暗意識、生存哲學、詩人的精神生態等,進行了深度考量與闡釋,彰顯了其詩歌在我國乃至世界當代詩壇獨特的文本價值及精神價值。
胡書慶 ·現當代詩 ·19.8萬字
作為當代著名漢學家,謝列布里亞科夫20世紀50年代至今任職于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在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方面有極高的造詣,以研究杜甫、陸游聞名,與中國的俄蘇文學翻譯界曹靖華、戈寶權等人也有著長久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積極從事著魯迅研究與其作品在俄羅斯的傳播。著有《杜甫評傳》(1958)、《陸游的生平與創作》(1973)、《中國10世紀的詩詞》(1979)等。譯有陸游《入蜀記》(1968)、茅盾《動搖》(1956)等。本書收集并譯介了他在以上幾方面的代表性文章和評論,展示了俄羅斯漢學界對中國詩詞、古典哲學的多方面的認識,和對現當代中俄文學交流的評價。
(俄羅斯)E.A.謝列布里亞科夫 ·現當代詩 ·22.3萬字
本書梳理了先秦至漢魏愛情、親情、友情等情感類詩賦,認為鴻都門學、人物品評、紙張的漸次應用、求才三令、曹丕對平等的提倡是曹植情感世界得以拓展的直接原因與詩賦緣情發展的時代基礎。本書以“奪宗”為中心再現了曹植的親情世界,并從親情世界的建構、虛實結合、隱喻特征、體裁選擇四個方面論述了曹植親情表達的特點。同時本書對曹植的友情世界、友情詩賦的緣情特征、曹植詩賦的情緒特征進行了深入論析。
于國華 ·現當代詩 ·16.8萬字
本書系“統編本”之一種,為戴望舒的詩歌選集。收錄了戴望舒最后修訂并正式出版的八十余首詩作,全面展現了其在創作道路上的成長、轉變與詩藝成就。另選取了戴望舒譯詩中較有特色的及對其詩創有較大影響的十余首譯作,附錄了戴望舒的詩論與艾青原序兩種。書前配有“導讀”,書后有“知識鏈接”,以給讀者以必要閱讀指引和知識的積累。
戴望舒 ·現當代詩 ·3.5萬字
十四行詩是西方重要的抒情格律詩體,源遠流長。中國從新詩發生期就開始輸入,綿延至今,已近百年。本書以十四行體的中國化為基本線索,以詩體移植規律的探索為潛在的理論視閾,明確提出十四行體中國化過程中“早期輸入”“規范創格”“探索變體”和“繁榮多元”等四個時期,以翔實的材料、系統的梳理和精要的論析,真實呈現了中國十四行體的發生、發展過程,深刻揭示了中國十四行詩的發展規律,是對中國現代詩歌發展脈絡的重要補充。
許霆 ·現當代詩 ·4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