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粹所在,中國古典文學發端于上古三代,歷周秦詩風之初立,孔子刪詩書,對《詩經》的確立起了關鍵的作用,遂有“詩教”之說。后經過漢代的發展,散體大賦漸趨成熟,流彩華章,大漢氣象,可知辭賦文章亦皆能吟春秋。迄漢末,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五言詩興起,堪稱五言之冠冕,后世詩人莫不吟仰。之后歷魏晉建安文壇與六朝詩人的發揮,中間樂府詩縱貫數百年而不衰。
秦圃 ·現當代詩 ·33.7萬字
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一書是古代詩歌選本的經典之作,而他對于唐詩的研究興趣其實更在宋詩之上。本書是錢鍾書先生于1985年至1991年選錄《全唐詩》中若干作品的唐詩作品集,體現了錢鍾書先生對于唐詩的個人評價,到目前為止從未發表或出版。本書原稿由楊絳先生親筆抄錄,此次擬先出版排印本,以向大眾介紹錢先生對于唐詩的獨到心得,同時該書收錄了作者305位,詩作1863首,也是一本比較全面的唐代詩歌讀本。此次排印本除了校訂原抄詩歌正文,還約請相關領域學者增補了詩人小傳和注釋,以方便大眾讀者更深入地閱讀研習這部具有特色的唐詩選本。
錢鐘書選 楊絳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整理 ·現當代詩 ·42.4萬字
書中收輯的八篇論詞之作,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從事古典文學研究三十年來,由對個別詞人詞作的評賞到批評理論探討不懈求索的堅實足跡。在八篇評賞文字中,作者有意選擇了一些不崇高不完美的作品,并借以成就扭轉學界偏見之功。如晏殊、吳文英、王沂孫等人品略有缺憾的作家及其被某些目為晦澀不通的毀譽參半之作均被目為評賞對象。二篇理論探討文字則對花間詞派及王國維的境界說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
葉嘉瑩 ·現當代詩 ·21.2萬字
本書收錄了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寒松、詠箏、詠青苔、別范安成、玩庭、初春、秋夜、詠桃、春思、詠月、行園詩、詠雪應令、詠湖中雁、和王中書德充詠白云等作品。
高宗華 ·現當代詩 ·21.7萬字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唐詩宋詞十五講(第2版)》主要內容是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杰出代表,標志著詩和詞這兩種詩歌樣式的全盛時期。《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唐詩宋詞十五講(第2版)》截取中國三千年詩歌史上瑰麗輝煌的唐詩宋詞為代表,通過對其自身發展演變的描摹,對其詩歌潮流嬗變的分析,并結合對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杰出詩人詞人作品的分析,全面展示了唐詩宋詞的風貌與流變。本次出版修訂版,糾正了首版的錯誤,并增加了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尤其對詩詞文本的闡釋更加細致、深入,更具閱讀吸引力。
葛曉音 ·現當代詩 ·25.1萬字
作者以研究古代文學為專業,同時謙稱“票友”幾十年研究魯迅,寫出大量文章,本書是關于魯迅詩作的集中釋讀,包括新舊體詩、散文詩集《野草》,其中《野草》研究很有心得,從80年代起不斷深入、增補、甚至重寫;而對于魯迅的舊體詩,得益于作者研究古代文學的功力,釋讀寫得格外有心得。書稿水平高、有識見,既懂魯迅又有深厚古典學養,解詩特色在于詩史互見、詩文互證,而行文簡勁、沒有學術八股腔、人云亦云的套話。書稿結構分三個部分,編得好:舊體詩,散文詩,譯詩、新詩、還包括魯迅手書古人詩詞、《集外集》及其拾遺中的舊體詩,總起來是魯迅詩全編加解讀了。這個“全”很好——圖書市場上魯迅作品及相關的書太多了,要從中跳出來必須有特色。
顧農 ·現當代詩 ·20.9萬字
清詞之盛,號稱中興。本書對首開詞風轉變的云間詞派代表人物陳子龍、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詞壇巨擘納蘭性德、常州詞派領袖張惠言這四位巨子在清詞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價值,作了深入的探究,并借以展示了清代詞苑的繁盛景象。
葉嘉瑩 ·現當代詩 ·26.8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卷,一卷詞存,一卷文存。詞存是一部歌詞專集,書中所輯錄歌詞主題鮮明,題材寬泛。整部作品立意高遠,詩意濃郁,大氣豪放,既有傳統藝術創作理念的賡續,又有現代藝術創新思維的拓展。文存是一部薈萃歌詞評論、媒體訪談、人物專訪、隨筆散記等多種文體,將理論性與史料性熔于一爐的綜合藝術專集。充分展示了作者創作的心路歷程和歌詞創作理念,尤其是真摯感人的隨筆散記,描敘馳騁詞壇過往交誼,追思緬懷尊師摯友,凸顯出作者仁義感恩之心和坦誠為人之德。
鄺厚勤 ·現當代詩 ·24.8萬字
《中國現代詩學叢論》內容簡介:20世紀30年代被認為是中國新詩發展的“黃金時代”。《中國現代詩學叢論》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這一時期現代派詩潮的發生和蛻變、外國詩潮及傳統詩歌的藝術聯系,對林庚、廢名、何其芳等作了深入討論。第二部分以歷史縱橫的敘述方式,回顧30年新詩發展的進程并進行反思。第三部分對多位詩人的寫作進行探索論析,揭示其藝術個性和詩學思想。
孫玉石 ·現當代詩 ·45.3萬字
《百年中國新詩史略》共十章,前八章把20世紀的中國新詩發展分為八個十年(20-90年代)進行描述分析,后兩章分別為理論和史料梳理。《百年中國新詩史略》的特殊之處在于,各章都是由對該領域擅長的學者獨立撰寫。自總序開始,各部分作者依次為謝冕、姜濤、孫玉石、吳曉東、洪子誠、程光煒、王光明、張桃洲、吳思敬、劉福春。他們各自的思路和風格不同,進入問題的角度不同,有的甚至相互沖突,但整體上形成了一部堪稱完美的新詩史“合唱”。
謝冕 ·現當代詩 ·27萬字
《中國詩歌史論》詳解自唐至清詩人詩作詩事,視野廣闊,能從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知識及世象人態等處出發,且對人對事均抱有理解的同情,其觀點、視角與研究方法值得借鑒。
龔鵬程 ·現當代詩 ·28.4萬字
該書將唐詩序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采用綜合論述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詩序的文學史意義、對文學理論的貢獻及文化意蘊導向方面加以清理論述,為唐代文學特別是唐詩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能引起人們對詩序的重視,頗利于唐詩研究的深入發展。該書體現出作者扎實的文獻功底、清晰的分類思路和較高的宏觀把握能力,及較高的抽象分析能力。本書運用考證分析與詩文交叉研究的方法,首次對唐代詩序進行全面考察,對王勃、陳子昂、陶翰、李華、皮日休等人的詩序首次進行全面研究。
吳振華 ·現當代詩 ·41.6萬字
《重振中華詩魂》由中國社科院秋韻詩社詩友們學習、研究我國傳統詩詞和歷代名家詩論中,以新的視角、新的認識撰寫的部分文章匯集而成。寫作時間前后相隔較長,可以說,是經過長期醞釀、逐步積累起來的集體性的學術成果。文集共選入19位作者的42篇文章,內容較為廣泛,包括對傳統詩詞的研究論述、詩詞的評介與賞析、個人學習創作的心得體會、對傳承創新的探討以及對當下詩壇熱點問題的爭鳴等等。
孫景超 秦麒明 梁星彭 ·現當代詩 ·23.7萬字
本書探討了元代儒學學派與詩文流派之間的互動關系。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總論部分,對南宋金元時期學術變遷與派別分化、學術與詩文的聯動、理學門派傳承與詩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觀性論述;同時重點考察了許衡與元代中州文派、劉因與元代北方文派、許謙與元代金華文派、李齊賢與元代高麗文派等的儒學承傳和文學創作。下編為考證部分,匯輯了元代高麗士人李齊賢研究資料,并考撰了“元代中朝(韓)越日間文學活動編年”。
羅海燕 ·現當代詩 ·21.8萬字
本書以專論的方式論述了唐宋詞的藝術特征及其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緒論采用對王國維詞學研究的專論,通過對王國維延續、發揚傳統詞學的審美現代性走向的分析,表明本書的研究起點和思路。從“時間與空間”“情感與道德”“俗與雅”三個大的方面,分析唐宋詞作為音樂文學在藝術樣式上的特點,作為抒情文學在創作論上的特點,及其與傳統藝術精神之間由沖突到調和的演進特點。最后,系統總結唐宋詞在語詞、節奏、意象、時空及深義等藝術結構方面的特點,全面觀照唐宋詞藝術的魅力。
楊柏嶺 ·現當代詩 ·29.4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所做的詩歌細讀批評的合集,內容涉及先鋒詩人中的食指、海子、張曙光、陳超、桑克、安琪、寒煙、朵漁,以及實力詩人吉狄馬加、大解、馮晏、潘洗塵、駱英、長征、陳陟云,由底層成長起來的鄭小瓊、余秀華等,還涉及當代詩歌民刊的評介與諸多詩歌問題的求解。哲學的視野,詩意的筆觸,細讀的方法,獨到的眼力,作者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充滿語詞魔力和思想啟示的世界,展示了詩歌閱讀與領悟的別樣蹊徑。——————
張清華 ·現當代詩 ·21.9萬字
木心詩歌系列6種(10)《西班牙三棵樹》——木心的長短句,一部處處潛伏著“精神密碼”的木心詩集。(11)《我紛紛的情欲》——“尤其靜夜,我的情欲大,紛紛飄下……”收入100多首詩作,詩集首版時已72歲,可見當年舊跡。(12)《詩經演》——依據《詩經》創造性地注入現代內容,每首14行,整整300首。(13)《巴瓏》——“巴瓏”本是馬德里的一種酒壺,在西班牙,也在木心的收藏里。(14)《偽所羅門書》——不期然而然的“木心”個人成長史,一個抒情詩人的史詩。(15)《云雀叫了一整天》——特別收有《從前慢》原汁原味的小詩。
木心 ·現當代詩 ·21萬字
本書以大武當的視野,從八百里武當山、漢江滄浪水、均州城三個層面,收集了自周代以來十三種類型的武當山詩歌。它們以清新脫俗的詩風描繪綺麗的仙境,以高遠的意境賦予山水詩意與靈性,其鮮明的藝術品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別具一格,其豐富的多樣性和獨特的個性展示出武當山道教文化的深刻內涵。
宋晶編 ·現當代詩 ·28.8萬字
《詩經》中的動植物充滿了象征蘊意,它們是詩的一部分,其象征意義、比興效果,使詩意大增、意境豐滿。如果沒有這些生靈,沒有了感知的對象,就缺乏靈感,就難以產生詩歌。本書詳細介紹了《詩經》中的114種動物和137種植物,作者從訓詁學入手,借助現代生物學知識,對每種生物精心考訂,力求做到名稱的古今溝通、中外溝通,以真實可靠的圖像展現風采,并介紹了相關的人文趣事,使讀者既能理解、欣賞詩的優美,又能從生物學的視角去認識這些生靈,感受它們帶來的比興效果。
高明乾 王鳳產 毛雪飛 ·現當代詩 ·35.1萬字
辭賦研究領域向來重兩漢大賦及唐宋律賦,于明清辭賦雖有關注,但未能與前代相提并論。本書著重探討清代賦學,以期推動該領域研究的深化。本書從五個方面展開討論:一是清初的文化政策與賦學的復興,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召開的博學鴻詞科考試,為吸納漢族士子入仕,以詩賦命題。此舉刺激賦學創作及理論的興盛。二是清代館閣翰苑重賦,廷試、館課、散館、大考等都考賦,因此賦的學習是時人重要的功課。為此,各種館閣賦選涌現,翰苑賦風引領文壇風尚。三是由于翰苑考賦,對賦法的探討成為清代賦學理論的重點,賦選尤其注重賦法的揭示。四是與前代相比,清代賦學不僅盛行于館閣,也凸顯出濃厚的地域色彩。五是清代賦學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系極為密切,書賦、畫賦及以賦寫小說的現象比較盛行,賦體向各種藝術門類旁衍。本書將文獻考索與理論闡釋相結合,通過個案研究揭示清代賦學發展規律,力圖彌補賦學研究之不足。
潘務正 ·現當代詩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