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的要旨在于從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讀西方的文學藝術。結構上主要以時間為線索,輔以國家和地區的劃分,對西方的文化和文學藝術自古希臘到20世紀的發展史進行梳理和新的闡釋。在深入把握不同時期和民族的文化精神時,嘗試突破由跨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帶來的曲解,以期在互文性的探討中,對西方的文學、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乃至整個文化有更加深入、寬廣的理解。
朱虹 ·文學理論 ·17.5萬字
精講梁啟超、魯迅、胡適、朱自清、夏丏尊等民國名家談作文之道的寫作方法,從作者態度、作文原則、文章思路、作文命題、作文評改等角度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寫作。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參照系,給一線的語文教師提供一個洞悉現代作文教育傳統的階梯,從而獲得優質的學術資源,為一線作文教學提供有益的鏡鑒。同時也給廣大寫作愛好者提供大家的寫作技巧與章法,提升大家的寫作興趣與水平。
黃俊編著 ·文學理論 ·9.7萬字
本書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寧娜》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的專著。長期以來,我國學者研究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這些成果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H{現,屬分散性研究,而以整體性、系統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寧娜》則顯得薄弱。本書從《安娜·卡列寧娜》的創作過程、思想內容、悲劇意識、死亡意識、人物形象體系、場而描寫、眼神描寫、心理描寫、意識流、結構、人物形象比較等多方面展開全景式研究,深入淺出,真知灼見迭出,表現了作者極強的文字功底和學術造詣。本書可供專業研究者參考,對于喜愛《安娜·卡列寧娜》及托爾斯泰小說的一般讀者亦具啟發意義。
楊正先 ·文學理論 ·44.6萬字
本書是著者的一本謝靈運研究專著,分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的上、下編是著者在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灣里仁書局)、李運富《謝靈運集》(岳麓書社)闡釋的基礎上對謝靈運言行玄學意蘊和歷史性再箋釋。附錄部分包括年譜簡編、歷代評詮評和幾篇著者已發表的關于大謝的研究論文。其中包含著著者多年來對大謝及研究大謝的知見。
張兆勇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將辭賦史與學術史融會貫通,深入勾畫宋代文化的發展以及轉向內在的演進歷程,對揭示“近世”傳統中國的面貌具有探索性的學術價值。作者通過對辭賦作品的分析,揭示宋人對“盛世”的理解和國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特點,探討北宋中期以來宋人在構建宇宙秩序與心靈秩序方面的努力,追尋耕讀傳家觀念和鄉土中國的生活范式,發掘華夷之辨觀念的發展與民族精神、華夏傳統的重新認識與塑造等,這些研究在“預流”當下學術、彌補學界研究之不足方面具有啟發意義。
劉培 ·文學理論 ·31萬字
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制度,對文化發展關系甚巨,并且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不少國家。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視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書院文化建設叢書”包括5種,由鄧洪波教授擔任主編,從書院歷史、書院教育、書院經費、書院精神、書院建筑等方面總結傳統書院精華,探討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解讀新時代下書院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作為教育組織的書院,創造過輝煌的教育成果,許多歷史名人、大師、國家棟梁,都曾經是學校的講師或者學生。
鄧洪波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當代世界文學理論,及其在中國語境中的適用與變化的問題。“世界文學”一詞,自1827年歌德提及開始,一百多年間有許多學者回應了世界文學相關的種種問題,但是直到2000年后世界文學理論才有了長足的發展。本書便是在總結近廿年來世界文學理論的基礎上,討論這些理論在中國語境的適用與否和變化的問題。本書附緒論外,共有八章。依次討論如下議題;(1)什么是世界文學?(2)什么是世界詩歌?(3)翻譯研究對世界文學理論的啟示。(4)諾貝文學獎如何制造世界文學?(5)東方主義、漢學主義和旅行的理論等研究范式對世界文學研究有何啟示?(6)莫萊蒂如何運用“樹”和“波浪”等文化史概念來解釋世界文學?有何貢獻?(7)“遠讀”理論有何貢獻?大數據和數字人文如何改變世界文學研究?(8)艾普特“反對世界文學”觀念的是與非如何?最后,以“世界文學”觀念的百年變遷作為總結。
姚達兌 ·文學理論 ·19.6萬字
本書是夏洛特·珀金斯·吉爾曼重要的女權作品之一。出版于1911年。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客觀公正的眼光和筆觸分析了社會存在的種種不公現象,以及這些現象背后一個共同的成因。全書共分為15個章節,分別從人性、家庭、健康、藝術、文學、運動、倫理宗教、教育、時尚、法律、政府、犯罪、戰爭、經濟等方面闡述了過度男性氣質反轉了自然規律,使人類社會出現種種反常和扭曲的現象,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在社會中的地位嚴重失衡,男性和女性沒有平等享有“作為一個人”的權利,男性作為主導性別長期以來壓制和扭曲女性的發展,極大地傷害了女性,傷害了人類真正的發展,傷害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傷害了男性自己。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男人造的世界”之中卻渾然不知。
(美)夏洛特·珀金斯·吉爾曼 ·文學理論 ·9.1萬字
《文心》是葉圣陶和夏丏尊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本普及國文知識的書。兩位作者除了文學創作活動,同時又是有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家,這是他們合作完成的教育啟蒙的著作之一。本書以故事的形式,將個人和社會的大小時事穿插進去,關聯地寫出來。通體都把國文的抽象的知識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體的事情融成了一片。寫得又生動,又周到,又都深入淺出。是一本很好的有益于青年的讀物。本書由陳望道和朱自清分別作序,對書的內容和成書原委做了介紹,有助讀者的理解,平添書內外的趣聞。
夏丐尊 葉圣陶 ·文學理論 ·15.4萬字
文學文本的闡釋,既可以從文本本身出發,也可以從文本之外的因素出發,此即是美國文學理論家韋勒克所謂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本書同時運用文本內部和外部兩個視角,考察莊子、左思、鮑照、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的詩文作品和心靈世界,深度討論正始議論文、元嘉七言古詩和現代新詩的文學意義。
戴建業 ·文學理論 ·16.1萬字
《偉大的塵世之詩》描繪的是美國現代詩史中最強者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從文本捕捉到詩學辯潔,貫穿了李海英敏銳的問題意識、生動的在場能力和富于睿智的洞見。史蒂文斯在超驗性和經驗論之間、在觀察與想象之上,探索著“最高虛構”的“真實”,探索著新的物性和新的靈性,成就為一種“偉大的塵世詩歌”,由此獲得了兩種成功:詩意的成功實現與詩學的成功闡釋,同時獲得兩種價值:詩歌價值與詩學價值。《偉大的塵世之詩》從三個方面闡釋史蒂文斯:觀察詩人在現代詩歌語境中的位置,在本土及域外所發生的隱秘而持久的影響;探討詩人的姿態和意圖,從鐵事思維、觀察方式、主題選擇、抒情困境、現代敘事等角度考量詩人的具體作為,進而叩問現代詩的本質問題;以長詩“藍色吉他”“虛構筆記”與“秋天的極光”為主,兼顧其他文本及詩學構想,分析詩人是如何創造出同時滿足理性和想象力的當下之詩,建立了以現實結構為中心參照物的詩歌理論。
李海英 ·文學理論 ·14.3萬字
《焦氏易林》是西漢焦贛所著的一部奇書,該書運用卦變原理,將《易經》六十四卦衍為四千〇九十六卦,并且仿照《詩經》的形式,為每一卦都配了整齊押韻的卦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漢代“兩部非文學的文學杰作”之一(另一部為《史記》),被錢鍾書先生譽為“幾與《三百篇》并為四言矩矱”。《焦氏易林》本為占筮所著,曾被古人列入易學類和術數類。但因其內容豐富,文辭古雅雋美,明清以來亦為詩文家所關注。本書結合作者的研易心得和文學體悟,以文本細讀為基礎,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視角,結合出土文獻,對《焦氏易林》的作者、思想文化背景、文學成就、鬼神世界和民間信仰及其與簽詩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地研究,并對其影響和文學史地位進行了評定。本書對研究漢代文學、思想史、易學和術數文化以及民俗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研究《焦氏易林》之類的“異文學”有頗多借鑒意義。
劉銀昌 ·文學理論 ·26.6萬字
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一生思想的戲劇性轉折,引發了國際學界的廣泛爭議。他最終選定的保守立場,更被認為有著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本文按照歷時順序,對索爾仁尼琴的思想形成與相關創作活動進行了語境化的解讀,嘗試揭示出從蘇聯到西方、再到自由化改革后的俄羅斯,作家所卷入的各個具體歷史空間都已嚴重失衡。雖然推崇“中間道路”,他只能不斷變化立場,悖論性地以自己激烈的反抗聲音去平衡各種一元化思想體系。而索爾仁尼琴對俄羅斯民族傳統的回歸,不僅不是一種向壁虛構,反而是在與西方現代文明的深入對話后做出的選擇,這也讓他的相關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跨文化意義。
龍瑜宬 ·文學理論 ·19.6萬字
400年金學史崎嶇坎坷,各個時代的評論既有聯系又各有其特點。本書對此作了比較全面的回顧與總結,分別對明人、清人、近代、現代、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末、21世紀的金學給予梳理,對其中的熱點問題重點進行介紹與評論。《金瓶梅》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國古代小說上的一座光輝里程碑。本書探討了《金瓶梅》借徑《水滸傳》的文化淵源,《金瓶梅》對散曲、戲曲移植的成敗得失;論證了《金瓶梅》對中國小說的美學貢獻,及其在文學史上不可取代的顯赫地位。同時,還從結構、情節、細節、場面、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討《金瓶梅》對《紅樓夢》的巨大影響。
張進德 ·文學理論 ·26.8萬字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傳統之詩話、詞話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在近現代詞論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影響深遠。本書也為當今的大眾讀者所熟知,是適合作為大眾讀物的文學理論著作。
王國維著 徐調孚 周振甫注 王仲聞校訂 ·文學理論 ·6.2萬字
《意境探微》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種。本書在較為廣闊的學術視野中,回顧總結了20世紀的“意境”研究成果;把握和整合了歷史語境中的“意境”理論;對“意境”的內涵和本質等難點問題,進行了多層次的闡釋和探尋,提出了若干新的觀點。這是一部具有總結性和前瞻性、富有新意的“意境”研究專著。
古風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詩學思想,發掘其對中國傳統詩學的繼承、發展,揭示其原創性的理論貢獻。“三曹”“七子”文學成就卓著,通過理論闡發,或借助于自身的創作實踐,表達了系列詩學觀念,形成了意涵豐富的“三曹”詩學。比興詩學是繼承《詩經》、楚辭的;感物詩學、文質詩學是接續先秦兩漢禮樂文化的;文氣詩學是曹丕等人的理論創造;風骨詩學是劉勰、鐘嶸等對“三曹”“七子”及建安詩學精神的提煉,也屬于“三曹”詩學的理論生成。每一種詩學都成為中國古代詩學的重要內容,為豐富和完善中國古代詩學精神發揮了實質性的作用。“三曹”詩學作為一種詩學典范,對當下的文學創作和理論建構具有一定的啟發。當代的文學創作和理論闡發可借鑒“三曹”詩學在藝術和美學上的開拓,進而推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當代詩學話語與體系的建設。
李健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民間故事是一種結構穩定的功能組合、一個自組織系統,一棵生命樹。故事一旦開始其生命進程,就會自己生長、自己嫁接、自己開花、自己結果,也會隨時空的改變而變異,隨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備什么樣的性格、離開家鄉時需要哪些裝備、神奇助手會在什么時候出現、叛徒為什么總是英雄的叔父、誤會為什么總是不能避免,所有情節都有一套相對穩定的結構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約的最優結果。故事的結構既是穩定的,又是生長的,貌似無序的生長中,總是有一些最優配置、最優結局。特定的難題,總是對應著特定的解題方式。每一則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都是特定語言游戲中的最優玩法。
施愛東 ·文學理論 ·16萬字
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如何讓讀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如何讀書。針對這些問題,周國平用大半生的讀書體會,結合富有哲思的語言,系統而真摯地提出他的理解,并對人類生存困境和當代人的精神狀態進行深刻的省思。作者在閱讀上的主張,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做大師的學生。
周國平 ·文學理論 ·18.4萬字
鄭振鐸倡導對外國文學的學習與研究,又以自己的相應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論等方面為同時代的人們初步地成功地構建了某種學術范式。可謂在中國首次完整系統地勾勒了俄國文學發展史的基本線索,或者說是對俄國文學發展史的基本風貌作了鳥瞰式的把握。本書為對鄭振鐸先生俄國文學史方面研究成果的輯錄。
鄭振鐸 ·文學理論 ·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