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鼠解剖組織彩色圖譜
- 李健 李夢云 廖成水
- 7436字
- 2019-01-04 18:59:04
第二節 運動系統
鼠運動系統由骨骼肌、骨和骨連接構成。肌肉根據構造不同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屬于不隨意肌,骨骼肌屬于隨意肌。每塊肌肉都是一個肌器官,都有一定的位置、形態、結構、血管和神經。大多附著于骨和關節的周圍,收縮和舒張產生運動。全身的肌肉按所在的部位可分為頭肌、頸肌、軀干肌、肩帶肌及腿部肌等。
一、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形態與構造
骨骼肌按外形大致可分為紡錘形肌、短肌、扁肌、多裂肌及輪匝肌等。每塊骨骼肌包括肌腹(muscle belly)和肌腱(tendon)兩部分,肌腹由肌纖維(muscle fiber)按一定方向排列而成,有收縮能力。肌腱由肌肉兩端的致密結締組織構成,扁肌的腱性部分呈薄膜狀,稱腱膜。腱纖維伸入到骨膜(periosteum)和骨質(sclerotin)中,使肌肉牢固地附著在骨上。肌纖維較細,分為白肌纖維、紅肌纖維和中間型肌纖維。肌肉內部沒有脂肪分布。有些肌肉主要由白肌纖維構成,肌纖維較粗,含線粒體和肌紅蛋白較少,而含肌糖原較豐富,顏色較淺,稱為白肌(white muscle,又稱快肌,fast muscle),白肌的血液供應較少,收縮快而短暫,如胸肌;有些肌肉的肌纖維較細,含較多線粒體和肌紅蛋白,顏色較深,稱為紅肌(red muscle,又稱慢肌,slow muscle),紅肌的血液供應豐富,收縮慢而持久。肌肉表面被覆結締組織膜,分為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和深筋膜(deep fascia)。
(二)肌的輔助組織
肌的輔助裝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固定、減少摩擦和保護的作用。
1.筋膜
分為淺筋膜和深筋膜。淺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深筋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位于淺筋膜的深面,包繞在肌表面,隨肌的分層而分層,在四肢可附著于骨,構成肌間隔。
2. 滑膜囊
為封閉的結締組織小囊,位于腱與骨面之間。
3. 腱 鞘
是包于肌腱外面的鞘管,位于肌腱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滑膜層又稱為腱滑膜鞘。

圖1-22 大鼠皮肌(在體)
1—皮肌;2— 皮膚

圖1-23 小鼠皮肌(在體)
1—皮膚;2—皮肌

圖1-24 大鼠皮肌(離體,新鮮標本)
1—皮肌;2—皮膚

圖1-25 大鼠皮肌(離體,固定標本)
1—皮膚;2—皮肌

圖1-26 大鼠皮下結締組織
1—胸肌;2—皮下結締組織;3—皮膚;4—腹壁肌
(三)皮肌(cutaneous muscle)
皮肌為分布于皮膚下面淺筋膜中的薄層肌,不覆蓋全身。大部分緊貼在皮膚的深面,僅極少部分附著于骨。皮肌根據所在部位可分為面皮肌(musculus cutaneus faciei)、額皮肌、頸皮肌(musculus cutaneus colli)、肩臂皮肌及軀干皮肌等。
(四)頭頸部肌肉
頭部肌肉可分為面肌(facial muscles)和咀嚼肌(masseter)。頸部肌包括下頜舌骨肌、二腹肌、莖突舌骨肌、頸闊肌、斜方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及斜角肌等。
(五)軀干肌肉
軀干肌可分為脊柱肌、背闊肌、頸腹側肌、胸壁肌、肋間肌、膈肌、腹壁肌及盆底肌等。
1. 脊柱肌
脊柱肌可支配脊柱的活動,分為脊柱背側肌群和脊柱腹側肌群。
(1)脊柱背側肌群 包括背腰最長肌、豎脊肌、髂肋肌(iliocostalis muscle)及夾肌(splenius)等。
(2)脊柱腹側肌群 該肌群不發達,位于頸部和腰部脊柱的腹側。包括頭長肌(splenius)、頸長肌(longus colli)、腰小肌(lesser psoas muscle)及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等。
2. 頸腹側肌
位于頸部腹側,包括胸頭肌(sternocephalicus muscle)、胸骨甲狀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omohyoid muscle),分布于頸部器官、食管及大血管腹面兩側。
胸頭肌構成頸靜脈溝的下界,肩胛舌骨肌在頸前部形成頸靜脈溝的底部。
3. 胸壁肌
胸壁肌形成胸腔的側壁和后壁。其收縮可改變胸腔的容積,并參與機體的呼吸運動,因此也稱為呼吸肌。胸壁肌主要包括肋間外肌、肋間內肌和膈。
(1)肋間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 位于所有肋間隙的淺表部位,肌纖維從前上方斜向后下方,參與吸氣運動。
(2)肋間內肌(intercostales interni) 位于肋間外肌的深面,肌纖維從后上方斜向前下方,參與呼氣運動。
(3)膈(diaphragm)又稱橫膈膜(transversus abdominis),位于胸腔與腹腔之間,為圓環狀的板狀肌,中央為腱膜(aponeurosis),凸向胸腔,周圍為肌質(sarcoplasm)。膈有三個裂孔,上方的是主動脈裂孔(aortic hiatus);下方的是腔靜脈裂孔(vena cava hiatus);中間的是食管裂孔(esophageal hiatus)。
4. 腹壁肌
為板狀肌,腹壁肌構成腹腔側壁與底壁,左、右兩側的腹壁肌在腹底壁正中線上,以腱質相連,形成一條白線——腹白線。共有四層,由外向內依次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直肌和腹橫肌。
(1)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腹外斜肌位于最外層,覆蓋著腹側壁、底壁和胸側壁的一部分。肌纖維由前上方斜向后下方,在肋弓的后下方延續為寬大的腱膜,止于腹白線(linea alba)。
(2)腹內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纖維方向與腹外斜肌相反,是從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自髖結節下行,與腹外斜肌腱膜相交織,呈扇形向前下方擴展,于腹側壁中部轉為腱膜,止于腹白線,在腹內斜肌與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ament)之間,有一裂隙,為腹股溝管腹環(annulus abdominalis abdominis)。
(3)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位于腹前壁正中線兩旁的腹直肌鞘內,呈寬而扁平的帶形腹肌,位于腹底壁,在腹白線兩側,被腹外斜肌、內斜肌和腹橫肌所形成的內、外鞘所包裹。起于胸骨和肋軟骨,肌纖維縱行,以較厚的恥前腱(tendo praepubicus)連接于恥骨前緣。
(4)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為腹壁肌的最內層,較薄,起于肋弓內面和前5個腰椎橫突,肌纖維方向自前向后幾乎是垂直走向,肌質部分不發達,肌纖維以腱膜止于腹白線。其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內層結合。
(5)腹股溝管(inguinal canal) 位于腹底壁后部腹股溝韌帶內側上方,為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之間的一條斜行的肌筋膜裂隙。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有內外兩個口,內口為腹環,外口為皮下環。
5. 腹白線(linnea alba abdominus)
為位于腹壁正中線上、胸骨劍狀軟骨(xiphoid)與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之間的白色纖維索,由兩側腹肌的腱膜互相交織而成。中部有臍,臍上腹白線較寬,臍下腹白線窄而堅固。
(六)四肢肌肉
四肢肌肉分為前肢肌肉和后肢肌肉。前肢肌肉包括肩帶肌、肩部肌、臂部肌、前臂部肌和前腳部肌四部分。后肢肌肉包括髖部肌、股部肌、小腿肌和后腳部肌。
1. 前肢肌肉
(1)肩帶肌 根據其分布的位置不同,可分為背側肌群和腹側肌群。
(2)肩部肌 肩部位于背部與頸部之間。肩部肌分布于肩胛骨的兩面,起于肩胛骨,止于肱骨,跨越肩關節。可分為外側組[岡上肌(supraspinatus)、岡下肌(infraspinatus)和三角肌(deltoid)]與內側組[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和大圓肌(teres major)]。
(3)臂部肌 分布于肱骨周圍,起于肩胛骨和肱骨,止于臂骨,除作用于肘關節外,還對肩關節起作用,可分為伸肌[臂三頭肌(arm triceps)和前臂筋膜張肌]與屈肌[臂二頭肌(muscles of arm)、肱肌、臂肌(muscles of arm)和喙臂肌]。
(4)前臂部肌與前腳部肌 為作用于腕關節和指關節的肌群。
前臂部肌包括前部肌群和后部肌群。前部肌群淺層有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和尺側腕屈肌;前部肌群深層有拇長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后部肌群淺層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側腕伸肌;后部肌群深層有旋后肌、拇長展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和指伸肌。
2. 后肢肌肉
根據其分布位置可分為股前肌群、股后肌群和股內側肌群,小腿和后腳部肌。
(1)股前肌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和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
(2)股后肌群 包括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
(3)股內側肌群 股薄肌和內收肌。
(4)小腿和后腳部肌 在跗關節(tarsal joints)處變為腱,大部分都有腱鞘(tendinous sheath)。背外側肌群有趾長伸肌、趾外側伸肌、第3腓骨肌、脛骨前肌及腓骨長肌等;跖側肌群有腓腸肌、趾淺屈肌、趾深屈肌及腘肌等。

圖1-27 大鼠全身肌肉左側觀
1—咬肌;2—腮腺;3—頸斜方肌;4—岡上肌;5—岡下肌;6—背闊肌;7—背腰最長肌;8—闊筋膜張肌;9—股四頭肌;10—臀淺肌;11—半膜肌;12—股二頭肌;13—腓腸肌;14—脛骨前肌;15—腹壁肌;16—胸肌;17—肱三頭肌;18—前臂肌;19—臂二頭肌

圖1-28 大鼠全身肌肉右側觀(一)

圖1-29 大鼠全身肌肉右側觀(二)

圖1-30 大鼠全身肌肉右側觀(固定標本)

圖1-31 大鼠全身肌肉左側觀(固定標本)

圖1-32 豚鼠全身部位左側觀
1—眼;2—頭頂;3—耳孔;4—肩胛部;5—背部;6—臀部;7—股后部;8—腳部;9—股前部;10—腹部;11—胸部;12—前臂部;13—皮膚;14—臂部

圖1-33 豚鼠全身部位右側觀

圖1-34 大鼠全身部位腹側觀
1—咬肌;2—胸肌;3—腹肌

圖1-35 豚鼠頭部肌肉腹側觀
1—翼肌;2—咬肌;3—二腹肌

圖1-36 大鼠頭頸部肌肉腹側觀
1—咬肌;2—下頜淋巴結;3—下頜腺;4—胸頭肌;5—前臂肌;6—胸肌;7—翼肌;8—下頜舌骨肌;9—下切齒

圖1-37 大鼠軀干肌肉左側觀
1—胸肌;2—前臂肌;3—臂肌;4—臂頭肌;5—翼肌;6—咬肌;7—下頜舌骨肌;8—胸頭肌

圖1-38 豚鼠胸肌
1—胸后淺肌;2—胸前淺肌;3—胸骨甲狀舌骨肌

圖1-39 胸骨甲狀舌骨肌
1—下切齒;2—胸骨甲狀舌骨肌;3—翼肌;4—咬肌

圖1-40 倉鼠胸肌
1—胸前淺肌;2—胸頭肌;3—咬肌;4—翼肌

圖1-41 豚鼠頭部肌肉右側觀
1—耳孔;2—眼;3—咬肌

圖1-42 大鼠前肢肌肉右側觀
1—岡下肌;2—頸斜方肌;3—皮肌;4—臂二頭肌;5—前臂肌;6—肱三頭肌

圖1-43 大鼠頭部肌肉左側觀

圖1-44 大鼠軀干肌肉右側觀
1—臀股二頭肌;2—臀淺肌;3—背腰最長肌;4—肋間肌;5—背闊肌;6—胸肌;7—腹壁肌;8—股四頭肌

圖1-45 大鼠軀干肌肉左側觀

圖1-46 豚鼠右前肢肌外側觀
1—前臂筋膜張肌;2—臂頭肌;3—胸頭肌;4—胸骨甲狀舌骨肌;5—臂部肌;6—前臂肌;7—前腳肌;8—胸肌

圖1-47 豚鼠左前肢肌外側觀

圖1-48 倉鼠肌肉腹側觀
1—腹壁肌;2—胸肌

圖1-49 大鼠腹肌腹側觀
1—腹外斜肌;2—腹直肌;3—腹內斜肌

圖1-50 大鼠肌肉腹側觀
1—腹外斜肌;2—腹內斜肌;3—腹橫肌;4—腹直肌

圖1-51 大鼠劍狀軟骨突
1—胸肌;2—劍狀軟骨突

圖1-52 大鼠后肢肌肉內側觀
1—腹肌;2—股四頭肌;3—股薄肌;4—股動脈;5—半腱肌;6—脛骨前肌;7—大收肌;8—股內側肌

圖1-53 大鼠腰大肌腰小肌
1—腰大肌;2—腰小肌

圖1-54 大鼠右后肢肌肉內側觀
1—股動脈;2—大收肌;3—股四頭肌;4—股內側肌;5—半腱肌;6—股薄肌;7—腓腸肌

圖1-55 大鼠左后肢肌肉內側觀

圖1-56 大鼠右后肢肌肉外側觀
1—尾肌;2—臀淺肌;3—股四頭肌;4—臀股二頭肌;5—半腱肌

圖1-57 豚鼠右后肢肌肉外側觀
1—腓腸肌;2—臀股二頭肌;3—股四頭肌;4—脛骨前肌;5—后腳肌

圖1-58 豚鼠左后肢肌肉外側觀

圖1-59 大鼠左后肢肌肉外側觀(一)

圖1-60 大鼠左后肢肌肉外側觀(二)

圖1-61 大鼠體腔
1—上顎;2—胸腔;3—腹腔;4—骨盆腔;5—尾

圖1-62 大鼠尾
1—尾肌;2—后腳

圖1-63 大鼠髖臼
1—髖臼;2—空腸
二、骨骼
骨骼是構成脊椎動物體型的堅硬器官,功能是產生運動、支持體重和保護身體內臟器官;骨髓(marrow)為紅細胞和白細胞發生和發育提供環境,并能夠代謝鈣、鈉及磷等礦物質。骨骼復雜的內在和外在結構能夠在減輕骨重量的同時保持骨的堅硬。骨內部是堅硬的蜂窩狀立體結構。骨輔助結構包括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骨在發育過程中形成骨骺,骨主要通過骨端軟骨增生和骨化加長。骨骼由骨和骨連結(synostosis)組成,包括軀干骨和四肢骨,構成機體堅固的支架。
(一)骨的形狀
骨的形狀復雜多樣,按照形狀、大小和功能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1. 長骨(long bone)
呈不規則的兩端膨大的圓柱狀,分布于四肢,起支持體重和形成運動的杠桿作用。長骨中部較細,稱骨干(diaphyses)或骨體,骨干中的空腔,容納骨髓(marrow),長骨兩端膨大成骨骺(epiphysis)。骺的表面有關節軟骨附著,形成關節面,與相鄰骨的關節面構成運動靈活的關節,以完成較大范圍的運動。
2. 短骨(short bone)
較短,呈不規則的短柱狀或立方形,主要分布在腕部、跗部、爪部及脊柱等處,起支持和緩沖作用。短骨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常具有多個關節面與相鄰的骨形成微動關節,并常輔以堅韌的韌帶,構成適于支撐的彈性結構。
3. 扁骨(flat bone)
呈板狀,分布于頭部、胸腔周圍、四肢的肩胛骨(scapula)及髖骨(hipbone)等部位,保護重要器官和增加肌肉附著面。
4. 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
形狀不規則,分布于脊柱和頭部,利于形成牢固的連接,起支架作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空腔,稱含氣骨(pneumatic bone),如上頜骨。骨根據發生方式可分為膜化骨和軟骨化骨。有的骨由膜化骨和軟骨化骨組成,則稱復合骨,如枕骨。發生在某些肌腱內的扁圓形小骨,稱籽骨(sesamoid bone),如第一跖骨端的籽骨。
(二)骨的構造
骨由骨膜、骨質、骨髓、血管及神經等構成。骨膜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致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骨膜固定于骨面。內層疏松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別具有產生新骨質和破壞骨質的功能。骨質有骨密質和骨松質兩種。骨密質堅硬致密,耐壓性較大,分布于骨的淺層;骨松質呈海綿狀,由許多片狀的骨小梁交織而成,分布于骨的內部。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空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
1. 骨膜(periosteum)
成骨層終生保持分化能力,在骨受損傷時,可修補和再生骨質。因此在骨的手術中,應很好地保護骨膜,以免發生骨的壞死和延遲骨的愈合。
2. 骨質(sclerotin)
骨質是構成骨的主要成分,分骨密質(compact bone)和骨松質(spongy bone)兩種。骨密質分布于骨的表面,質地致密,耐壓性強,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質分布于骨的內部,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trabeculae)排列而成,分布于骨的內部,骨小梁的排列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較大的體重。
3. 骨髓(marrow)
填充于長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質的腔隙內。胎兒及幼齡動物的骨髓腔內全部是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具有重要的造血功能,隨動物年齡的增長,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所代替,成為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失去造血功能。大失血時會轉化紅骨髓,造血完成后恢復。
4. 血管與神經
骨內含有血管、神經及結締組織等。血管的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
(三)骨的連結
骨連結是由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組織將骨與骨相連而形成的,由于骨之間的連結方式和運動情況不同,可將骨連結分為兩大類,即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
1. 直接連結
骨與骨之間借結締組織或軟骨直接相連,可分為纖維連結(fibrous joints)、軟骨連結(cartilaginous joints)和骨性連結(synostosis)三種類型。
(1)纖維連結(fibrous joints) 兩骨之間以纖維結締組織相連,如頭骨縫間的縫韌帶。
(2)軟骨連結(cartilaginous joints) 兩骨之間借軟骨相連,基本不能活動。如椎體之間的椎間盤,兼有彈性和韌性,可緩沖震蕩,強度不如纖維連結強。
(3)骨性連結(synostosis) 兩骨之間以骨組織相連,常由纖維連結或透明軟骨骨化而成,如髂骨、坐骨及恥骨之間的結合等。
2. 間接連結
為骨連結中較普遍的一種形式,簡稱關節,是骨連結的最高分化形式,骨與骨的相對面之間無直接連結,有腔隙,內有滑液,活動度大。關節的結構有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
關節的基本結構由關節面、關節軟骨、關節囊、關節腔、血管、神經及淋巴管等構成。關節的輔助結構包括韌帶、關節盤、關節唇、滑膜襞及滑膜囊等。
(1)關節面(articular surface) 為骨與骨相接觸的光滑面,其中關節面凸者為關節頭,關節面凹者為關節窩。骨質致密,形狀彼此互相吻合,光滑而富有彈性,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并能緩沖震蕩。
(2)關節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 關節表面覆蓋一層透明軟骨,稱為關節軟骨,關節軟骨表面光滑,能減少相鄰兩骨的摩擦,緩沖運動時產生的震動。
(3)關節囊(joint capsule) 是圍繞在關節周圍的結締組織囊,兩端附著于關節面周圍相鄰的骨面,可分為外面的纖維層和內面的滑膜層。
(4)關節腔(joint cavity) 為關節囊和關節面之間的腔隙,腔內僅含有少量的滑液。可潤滑關節、減少摩擦,腔內為負壓,有利于關節的穩定。
(5)血管、神經和淋巴管 關節含有血管(blood vessel)、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和神經(nerve),周圍有疏松結締組織。
(四)鼠全身骨骼的組成
鼠全身骨骼,按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頭骨、軀干骨、四肢骨和尾骨。
1. 頭骨(skull)
頭骨分顱骨和面骨。
顱骨(skull)包括成對的額骨(frontal bone)、頂骨(parietal bone)、顳骨(temporal bone)和不成對的枕骨(occipital bone)、頂間骨(interparietal bone)、蝶骨(sphenoid bone)、篩骨(ethmoid bone)等。
面骨(facial bones)由成對的鼻骨(nasal bone)、淚骨(lacrimal bone)、顴骨(malar bone)、上頜骨(maxilla)、切齒骨(incisive bone)、腭骨(palatine bone)、翼骨(wing bone)、上鼻甲骨(supraturbinal bone)、下鼻甲骨(inferior turbinate bone)和不成對的犁骨(vomer bone)、下頜骨(mandible)、舌骨(hyoid bone)12種共21塊骨組成。
兩側下頜骨之間形成下頜間隙。
在一些頭骨的內部鼻腔周圍的顱骨形成直接或間接與鼻腔相通的腔,稱為鼻旁竇或副鼻竇(accessory nasal sinuses)。對發音起共鳴作用。鼻旁竇內的黏膜(mucous membrane)和鼻腔(nasal cavity)的黏膜相延續,當鼻黏膜發炎時,常蔓延到鼻旁竇,引起鼻旁竇炎。
鼻旁竇左右成對,共四對,在獸醫臨床上較重要的有額竇(sinus frontalis)、上頜竇(maxillary sinus)、篩竇(sinus ethmoid)和腭竇(sinus palatinus)。
2. 軀干骨
軀干骨包括脊柱(vertebral column)、肋骨(ribs)和胸骨(sternum)。脊柱由頸椎(cervical vertebra)、胸椎(thoracic vertebra)、腰椎(lumbar vertebra)、薦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借軟骨、關節和韌帶連結而成,構成機體的中軸。胸椎、胸骨、肋骨和肋軟骨構成胸廓。
3. 四肢骨
(1)前肢骨 包括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包括橈骨和尺骨)和前腳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
(2)后肢骨 包括髖骨(髂骨、坐骨和恥骨)、股骨、膝蓋骨、小腿骨(脛骨與腓骨)、后腳骨(跗骨、跖骨、趾骨和籽骨)。
4. 尾骨(coccyx)
近端的尾椎呈三角形,遠端的尾椎逐漸縮細,尾椎連接形成尾骨,與前面的薦骨形成關節。

圖1-64 大鼠頭骨背側觀
1—枕骨;2—頂骨;3—顳骨;4—眶窩;5—顴骨;6—上頜骨;7—切齒骨;8—額骨

圖1-65 大鼠頭骨腹側觀
1—枕骨大孔;2—顳骨;3—眶窩;4—顴骨;5—切齒骨;6—上腭;7—鼻后孔;8—鼓泡

圖1-66 大鼠頭骨右側觀
1—枕骨;2—頂骨;3—額骨;4—顳骨;5—切齒骨;6—上切齒;7—上顎;8—眶窩;9—顳骨;10—耳孔;11—枕髁

圖1-67 大鼠頭骨左側觀

圖1-68 大鼠頭骨后面觀
1—枕骨;2—枕骨大孔;3—枕髁

圖1-69 下頜骨背側觀
1—髁狀突;2—臼齒;3—下切齒

圖1-70 下頜骨腹側觀
1—下頜骨;2—下切齒

圖1-71 下頜骨右側觀
1—髁狀突;2—冠狀突;3—臼齒;4—下切齒;5—下頜骨;6—下頜角;7—下頜切跡

圖1-72 肱骨背側觀(一)
1—肱骨頭;2—骨干;3—肘關節滑車關節面;4—三角肌粗隆

圖1-73 肱骨背側觀(二)
1—肱骨頭;2—三角肌粗隆;3—肘關節滑車關節面

圖1-74 左前臂骨背側觀
1—鷹嘴;2—橈骨近端;3—橈骨骨干;4—橈骨遠端;5—尺骨遠端;6—尺骨骨干;7—鷹嘴結節

圖1-75 左前臂骨掌側觀

圖1-76 股骨背側觀
1—大轉子;2—股骨頭;3—小轉子;4—股脛關節滑車面;5—第3轉子

圖1-77 股骨掌側觀
1—股骨頭;2—大轉子;3—小轉子;4—第3轉子;5—外側髁;6—內側髁;7—骨干

圖1-78 脛骨
1—膝關節面;2—脛骨脊;3—骨干;4—脛骨遠端

圖1-79 髖骨外側觀
1—坐骨;2—恥骨;3—髖臼;4—髂骨

圖1-80 髖骨內側觀
1—坐骨;2—髂骨;3—耳狀關節面;4—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