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消化系統(tǒng)

鼠的消化系統(tǒng)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管為食物通過的管道,起于口腔,經(jīng)咽、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止于肛門。消化腺為分泌消化液的腺體,包括壁內(nèi)腺和壁外腺。胃腺和腸腺是壁內(nèi)腺,唾液腺、肝和胰是壁外腺。唾液腺包括小唾液腺和大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黏膜內(nèi)(如唇腺、頰腺、腭腺和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于口腔周圍的獨立的器官,其導(dǎo)管開口于口腔黏膜。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主要是攝取食物、消化食物、吸收養(yǎng)分和排除糞便。消化機能的正常是保證動物新陳代謝正常進(jìn)行的重要條件。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由唇、頰、硬腭、軟腭、口腔底、舌、齒、齒齦和唾液腺組成,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與外界相通,后經(jīng)咽峽與咽相續(xù)。口腔內(nèi)有齒和舌。口腔的前壁為唇,側(cè)壁為頰,頂為腭,口腔底為黏膜和肌。口腔借上、下齒弓分為前外側(cè)部的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和后內(nèi)側(cè)部的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當(dāng)上、下頜齒咬合時,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之間可借第三臼齒后方的間隙相通。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具有采食、飲水、吸吮、咀嚼、味覺、吞咽、流涎及攻擊等功能。

(一)唇(lip) 

構(gòu)成口腔的最前壁,以口輪匝肌(orbicularis oris)為基礎(chǔ),內(nèi)襯黏膜、外被皮膚。分上唇和下唇,上唇與下唇的游離緣共同圍成口裂(oral fissure),口裂兩端匯合成口角。上唇與鼻端之間形成光滑濕潤的暗褐色的無毛區(qū),稱為鼻鏡(rhinarium),常保持濕潤狀態(tài)。

(二)頰(cheek) 

主要由肌肉構(gòu)成,外覆皮膚,內(nèi)襯黏膜,構(gòu)成口腔側(cè)壁,頰腺管(buccal gland duct)和腮腺管(parotid duct)直接開口于頰黏膜的表面。

靈長目的獼猴和嚙齒目的松鼠、黃鼠及倉鼠等動物的口腔內(nèi)兩側(cè),具有一種特殊的囊狀結(jié)構(gòu),稱為頰囊。有暫時儲存食物的功能。

(三)硬腭(hard palate)和軟腭(soft palate) 

構(gòu)成口腔的頂壁,向后與軟腭相延續(xù),切齒骨的腭突、上頜骨的腭突和腭骨的水平部共同構(gòu)成硬腭的骨質(zhì)基礎(chǔ)。軟腭以橫紋肌構(gòu)成的腭肌為基礎(chǔ),有腭扁桃體(palatine tonsil)。

(四)舌(tongue)

口腔底大部分被舌占據(jù),前部為下頜骨切齒部,表面覆有黏膜,舌尖下方舌系帶兩側(cè)有一對乳頭,稱為舌下肉阜(caruncula salivaris)。

(五)齒(tooth)

是采食和咀嚼的主要器官。鑲嵌于切齒骨與下頜骨的齒槽(alveolus)內(nèi)。

鼠有一對非常堅硬銳利的門齒,因此鼠喜歡咬硬物以達(dá)到磨牙的目的。

(六)唾液腺(salivary gland) 

唾液腺是導(dǎo)管開口于口腔能分泌唾液的腺體,主要有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其中最大的一對是腮腺。其所分泌的液體進(jìn)入口腔,統(tǒng)稱為唾液(saliva)。

1. 腮腺(parotid)

位于下頜支與耳根后方,其排泄管稱為腮腺管(parotid duct),開口于頰黏膜。

2. 頜下腺(submaxillary gland)

下頜部的唾液腺,位于腮腺的深層,左右各一個。因頜下腺位于下頜骨的下方,接近下巴骨彎曲角附近,所以又稱下頜下腺(下頜骨下方的唾液腺),由舌下舌系帶兩側(cè)處伸出頜下腺排泄管。頜下腺屬于唾液腺的一種,主要的功能就是分泌唾液(一般稱為口水)。

3.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

位于舌體和下頜骨之間的黏膜下,較小,扁長圓形,腺管很多,導(dǎo)管有大、小兩種,與下頜下腺管共同開口于舌下阜。

二、咽和食道

1. 咽(pharynx)

為漏斗形肌質(zhì)囊,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共同通道,位于口腔和鼻腔的后方,喉和食管的前方,分為口咽部、鼻咽部和喉咽部三部分。

(1)口咽部(pharynx oralis) 位于軟腭和會厭上緣平面之間的咽腔,借咽峽通向口腔。

(2)鼻咽部(pharynx nasalis) 頂壁呈拱形,位于軟腭背側(cè),為鼻腔向后的直接延續(xù)。

(3)喉咽部(laryngohypopharynx) 位于咽后部喉口背側(cè),較狹窄,上有食管口通食管,下有喉口通喉腔(laryngeal cavity)。咽和軟腭的黏膜內(nèi)分布有豐富的淋巴組織。

2. 食管(esophagus)

連接于咽和胃之間。將食物由咽運送入胃的一段肌質(zhì)性管道,分為頸段、胸段和腹段共三段。位于喉和氣管的背側(cè),食管管壁具有消化管壁的一般結(jié)構(gòu)。

三、胃

胃位于腹腔內(nèi),為消化管的膨大部分,大部分在腹腔左季肋部,小部分在右季肋部,前接食管,入口處稱賁門,賁門大易致嘔吐,出口處稱幽門,通向十二指腸。主要作用是儲存食物,對食物進(jìn)行初步消化,排空快。

圖1-81 大鼠內(nèi)臟腹側(cè)觀

1—肺;2—肝;3—胃;4—直腸;5—盲腸;6—十二指腸;7—心

圖1-82 大鼠消化道(一)

1—舌;2—空腸;3—回腸;4—盲腸;5—直腸;6—結(jié)腸;7—糞便;8—十二指腸;9—胃;10—食管;11—氣管

圖1-83 大鼠消化道(二)

1—胃;2—脾;3—胰腺;4—空腸;5—盲腸;6—直腸;7—結(jié)腸;8—十二指腸;9—十二指腸憩室

圖1-84 大鼠消化道(三)

1—胃;2—空腸;3—直腸;4—結(jié)腸;5—回腸;6—盲腸

圖1-85 倉鼠齒

1—舌;2—臼齒;3—下切齒

圖1-86 大鼠齒

1—上切齒;2—臼齒;3—上腭

圖1-87 豚鼠齒

1—鼻孔;2—上切齒;3—下切齒

圖1-88 大鼠舌

1—舌;2—食管口;3—氣管;4—食管

圖1-89 大鼠盲腸

1—肝;2—盲腸;3—睪丸;4—劍狀軟骨突

圖1-90 大鼠消化道右側(cè)觀

1—髖臼;2—精囊腺;3—空腸;4—肝;5—盲腸;6—睪丸

圖1-91 大鼠內(nèi)臟左側(cè)觀

1—肺;2—胃;3—脾;4—腎;5—精囊腺;6—睪丸;7—附睪頭;8—肝;9—劍狀軟骨突;10—膈

圖1-92 大鼠脾

1—胃;2—脾;3—腎;4—腎靜脈;5—后腔靜脈;6—髂腰靜脈

圖1-93 大鼠胃

1—食管;2—胃賁門部;3—胃大彎;4—胃幽門部;5—十二指腸憩室;6—胃小彎

圖1-94 豚鼠胃(一)

1—十二指腸;2—胃;3—胰腺;4—脾;5—膈

圖1-95 豚鼠胃(二)

1—膈;2—脾;3—胰腺;4—胃;5—十二指腸

圖1-96 豚鼠回盲韌帶

1—盲腸;2—回盲韌帶;3—回腸

圖1-97 大鼠回盲韌帶

1—盲腸;2—回盲韌帶

圖1-98 大鼠后腔靜脈與腎靜脈

1—后腔靜脈;2—腎靜脈

圖1-99 大鼠后腔靜脈與髂腰靜脈

1—髂腰靜脈;2—后腔靜脈

圖1-100 大鼠結(jié)腸與盲腸

1—結(jié)腸;2—盲腸;3—直腸

圖1-101 大鼠盲腸

1—腸袋;2—縱肌帶

圖1-102 大鼠盲腸剖面

圖1-103 大鼠腸系膜(一)

1—結(jié)腸;2—腸系膜

圖1-104 大鼠腸系膜(二)

1—直腸;2—腸系膜

圖1-105 大鼠腸系膜淋巴結(jié)

1—腸系膜淋巴結(jié);2—盲腸

圖1-106 大鼠回盲韌帶

1—盲腸;2—回盲韌帶;3—腸系膜

圖1-107 大鼠體腔(一)

1—胸腔;2—腹腔;3—骨盆腔

圖1-108 大鼠體腔(二)

1—骨盆腔;2—腹腔;3—胸腔

圖1-109 大鼠下頜腺

1—咬肌;2—翼肌;3—下頜腺;4—臂頭肌;5—臂二頭肌;6—胸頭肌;7—下頜淋巴結(jié);8—下頜舌骨肌

圖1-110 小鼠下頜腺

1—下頜舌骨肌;2—咬肌;3—下頜淋巴結(jié);4—下頜腺

圖1-111 倉鼠下頜腺

1—下頜腺;2—胸肌

圖1-112 豚鼠肝與膽囊

1—肝;2—膽囊

圖1-113 小鼠肝

1—肝;2—胰腺

圖1-114 倉鼠胰腺

1—結(jié)腸;2—胰腺

圖1-115 大鼠肝壁面觀

1—肝右內(nèi)頁;2—后腔靜脈;3—肝左內(nèi)頁;4—肝左外頁;5—肝右外頁

圖1-116 大鼠肝臟面觀(一)

1—肝右內(nèi)頁;2—肝左內(nèi)頁;3—尾頁;4—肝左外頁;5—肝右外頁;6—方頁

圖1-117 大鼠肝臟面觀(二)

1—左外頁;2—右內(nèi)頁;3—右外頁;4—左內(nèi)頁

圖1-118 豚鼠膽囊

1—膽囊;2—膽管

四、腸

腸是細(xì)長的消化道,前端連于胃的幽門(pylorus),后端止于肛門(anus)。腸系膜(mesentery)是懸吊、固定腸管的一部分腹膜,有血管和神經(jīng)分布。

(一)小 腸(small intestine)

約為體長的3~4倍。小腸位于腹腔中,前端接幽門與胃相通,末端通過回腸盲腸口與大腸相連。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盤曲于腹腔內(nèi),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小腸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因為食物經(jīng)過小腸內(nèi)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xué)性消化與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后,基本完成消化過程,同時營養(yǎng)物質(zhì)被小腸黏膜吸收。

1. 十二指腸(duodenum)

位于右季肋部和腰部之間,介于胃與空腸之間,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小腸段,胰管與膽總管均開口于十二指腸。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膽汁的輸入,所以十二指腸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2. 空腸(jejunum)

是小腸最長的一段,位于腹腔左上側(cè)肝、胃和骨盆口前方,拉開空腸可觀察到腸系膜,空腸中部有一個小突起,叫卵黃囊憩室。空腸較十二指腸稍粗,前端起于十二指腸空腸曲,末端與盲腸相連。因為空腸的消化和吸收力強,蠕動快,腸內(nèi)常呈排空狀態(tài),因而稱為空腸。

3. 回腸(ileum)

指連接空腸和盲腸的一段小腸,短而直,由腹腔左后部伸向右前方。

(二)大 腸(large intestine)

分為盲腸、結(jié)腸、直腸和肛管。大腸形似方框,包繞在空腸和回腸的周圍。大腸口徑較粗,腸壁較薄,盲腸和結(jié)腸還具有三種特征性結(jié)構(gòu):腸表面有沿著腸的縱軸有結(jié)腸帶,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腸壁上的橫溝隔成囊狀的結(jié)腸袋;在結(jié)腸帶附近由于漿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稱“腸脂垂”。

1. 盲 腸(appendix)

盲腸是大腸中最粗、最短的一段,呈S形彎曲,位于右腎后端的腹側(cè)。

2. 結(jié)腸(colon)

位于腹腔背側(cè),結(jié)腸的特征為有連續(xù)的肌袋以及縱肌帶;結(jié)腸在右髂內(nèi)連接盲腸,在薦椎平面連接直腸。結(jié)腸分升結(jié)腸、橫結(jié)腸、降結(jié)腸和乙狀結(jié)腸,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結(jié)腸的直徑自其起端至乙狀結(jié)腸末端逐漸遞減為結(jié)腸腸腔最狹窄的部位。

3. 直 腸(rectum)

位于骨盆腔內(nèi),生殖器、膀胱和尿道的背側(cè)。直腸周圍多脂肪,無縱肌帶,直腸的動脈血主要來自腸系膜下動脈的直腸上動脈、髂內(nèi)動脈的直腸中動脈和髂內(nèi)動脈的直腸下動脈。

五、肝(liver)

肝臟是消化系統(tǒng)中最大的消化腺,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又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呈紅褐色中間厚邊緣薄。位于腹前部膈的后方胃的前方,膽囊(cholecyst)前端、右腎前方。在腹側(cè)緣上有深淺不同的切跡,將肝分成大小不等的肝葉。肝各葉的輸出管合并在一起形成肝管。膽囊的膽囊管(cystic duct)與肝管(hepatic duct)合并在起,稱為膽管(bile duct),開口于十二指腸。

1. 門靜脈(portal vein)

收集了來自胃、腸、脾和胰的血液,匯合成門靜脈,經(jīng)肝門入肝,在肝小葉間分支形成小葉間靜脈,再分支形成終末分支開口于竇狀隙(sinusoid),然后血液流向肝小葉中心的中央靜脈(central veins)。門靜脈血因為主要來自胃腸,所以血液內(nèi)既含有經(jīng)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又含消化吸收過程中產(chǎn)生的毒素、代謝產(chǎn)物、細(xì)菌及異物等有害物質(zhì)。有害物質(zhì)可被肝細(xì)胞結(jié)合、轉(zhuǎn)化為無毒害物質(zhì)或被枯否氏細(xì)胞吞噬。

2. 肝動脈(hepatic artery)

來自腹主動脈。經(jīng)肝門入肝后,在肝小葉間分支形成小葉間動脈,是肝臟的營養(yǎng)血管。在胚胎期肝臟有3條動脈供血,分別來自胃左動脈、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

六、胰腺

胰腺呈淡黃色,形狀不規(guī)則。位于腹腔背側(cè),靠近十二指腸,胰可分為三個葉,靠近十二指腸的部分為中葉(或胰頭),左側(cè)的部分為左葉,右側(cè)的部分為右葉。胰腺分為外分泌腺和內(nèi)分泌腺兩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氫鈉、胰蛋白酶原、脂肪酶及淀粉酶等。胰液通過胰管排入十二指腸,有消化蛋白質(zhì)、脂肪和糖的作用。內(nèi)分泌部稱為胰島。胰島主要由4種細(xì)胞組成,即A細(xì)胞、B細(xì)胞、D細(xì)胞和PP細(xì)胞。A細(xì)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B細(xì)胞分泌胰島素,可降低血糖;D細(xì)胞分泌生長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B細(xì)胞的分泌;PP細(xì)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腸運動、胰液分泌和膽囊收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醴陵市| 交城县| 华宁县| 遂川县| 吴旗县| 天等县| 阿合奇县| 长沙市| 澎湖县| 黄浦区| 永川市| 肇东市| 清流县| 苏尼特左旗| 荔波县| 东光县| 积石山| 山西省| 北辰区| 长阳| 卓资县| 东乌珠穆沁旗| 建德市| 江阴市| 绥中县| 辽源市| 黄龙县| 淮滨县| 双辽市| 葵青区| 彰化县| 万源市| 长乐市| 台中县| 重庆市| 宿迁市| 偏关县| 墨竹工卡县| 沅江市|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