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秘自我防治
- 楊靜嫻 陶小軍
- 1907字
- 2019-01-04 14:01:59
第三節 便秘的分類
便秘是生活中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凡排便次數減少、大便干結、排出困難或不盡者,均可稱之為便秘。便秘一般是指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由于水分被過度吸收變成球狀,像羊糞一樣,過于干燥、堅硬,使排便感到困難;其二是正常排便規律被打亂,與平日相比,兩次排便間隔延長并且排便時感到費力。上述兩種情況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有的便秘患者可能兩次排便間隔沒變,原來每天排便1次,現在仍然是每天排便1次,但是大便變得又干又硬,排便時要格外用力,感到非常痛苦;也有的便秘患者表現為排便間隔延長,并且因為大便干燥而感覺排便困難;有的患者由原來1~2天排便1次,變成4~5天排便1次,糞便變成一個個的硬球,很難排出。便秘的發生可以是暫時的,當引起便秘的原因消除后,大便就可以正常了。便秘的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主要應當分清是功能性便秘還是器質性便秘。
一、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分類
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可以將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兩種類型,這是臨床最為常用的分類方法。功能性便秘稱單純性便秘或原發性便秘,而器質性便秘稱為繼發性便秘。凡體內沒有器質性病變,因飲食安排不當、工作緊張、生活不規律、心情不舒暢或年老體弱等因素,使胃腸功能改變而引起的便秘稱為功能性便秘,大部分便秘均屬于此種類型。而發生器質性病變,直接或間接影響腸道功能而引起的便秘稱之為器質性便秘。
(一)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包括一時性便秘、弛緩性便秘、習慣性便秘及痙攣性便秘。一時性便秘是指外出旅行等因環境發生變化而引起的便秘,恢復原來的生活規律后便秘會自然消失。弛緩性便秘也稱結腸型便秘,是因全身因素或有關排便肌肉的肌力減弱、張力低下,特別是腸管平滑肌張力低下、腸管運動弛緩等,使排便動力不足或缺乏,腸內容物在結腸內運行過于緩慢而形成的便秘,食物過于精細、體質虛弱、運動不足者的便秘,以及老年人和產后婦女的便秘大都屬于這種類型。習慣性便秘又稱直腸型便秘,主要是由于后天養成的不良排便習慣(如忍便造成的便秘)。痙攣性便秘也稱大腸型便秘,是因大腸痙攣,腸蠕動發生障礙,不能推動糞便排出而引起的便秘。
(二)器質性便秘
器質性便秘包括腸道病變、腸外壓迫、腦或是脊髓病變、代謝及內分泌疾病、肛門周圍疾病等引發的便秘。腸道病變,如結腸梗阻、腸腫瘤、腸結核、巨結腸癥(先天性或后天性)等;腸外壓迫,如卵巢囊腫、腹腔腫瘤、子宮肌瘤、腹膜后腫瘤等;腦或脊髓病變,如腦炎、腦腫瘤、腦血管病、脊髓病變等;代謝及內分泌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肛門周圍疾病,如肛裂、肛瘺、痔瘡、術后肛門狹窄等。
二、根據病程及起病方式分類
根據病程及起病方式的不同,可以將便秘分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近期突然發生的便秘稱急性便秘,包括暫時性功能性便秘和癥候性便秘。暫時性功能性便秘多由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一時性的情緒抑郁、進食過少等因素引起,一旦病因消除,便秘可以自行痊愈。癥候性便秘屬于器質性便秘,由其他疾病引起,常突然發病,伴有其他一些癥狀,如劇烈腹痛、嘔吐等,此種急性便秘多見于急性腸梗阻,這種情況應當及時診斷與處理。長期反復便秘稱之為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包括器質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好發于老年人及體弱多病者。慢性便秘因其便秘發生時間較長,對人體的危害較大,可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造成其他嚴重后果。
三、根據糞塊積留的部位分類
根據糞塊積留的部位不同,可以將便秘分為結腸便秘和直腸便秘。由于結腸痙攣、結腸運動遲緩、結腸平滑肌張力低下,使糞便在結腸滯留時間過長,水分被過度吸收,糞便變干,糞便排出困難形成的便秘屬于結腸便秘。結腸便秘常發生在體質虛弱并伴有內臟下垂者及年老體衰、大病以后或體力下降者。因直腸病變等原因,引起直腸平滑肌弛緩,或直腸黏膜感受器敏感性減弱,直腸反射遲鈍,雖然糞便被推入直腸,但無法激發排便反射,糞便長時間積滯于直腸內不能排出體外,屬于直腸便秘。由于直腸便秘的特點是排便困難,因此直腸便秘也稱排便困難,這種便秘多發生在無正常排便習慣、痔瘡、肛裂,以及經常服用刺激性瀉藥、經常灌腸通便者。嚴重的直腸便秘會導致干燥、堅硬的糞塊在直腸內嵌塞,稱為糞嵌塞,是肛腸科常見的急癥。
四、根據肛腸動力學改變分類
目前,常將便秘分為出口梗阻型和慢傳輸型兩種類型。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慢傳輸與出口梗阻同時存在的混合型便秘患者。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盆底肌功能不良,多與盆底疾病有關,如直腸陰道隔前突、盆底痙攣綜合征等,這類疾病通過排便造影即可明確診斷。慢傳輸型便秘多由腸傳輸功能降低而引起,由于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過度吸收,導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