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文化創造實質
所謂掌握外部世界,就是認識、理解和控制、駕馭、占有和享用外部世界,就是讓外部世界進入人力所能及的本質力量的范圍,成為社會的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變成人能夠占有、消化和享用的精神的無機界和無機的身體,成為人的世界。而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進行創造活動,只有通過創造活動才能并才是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掌握。因此,掌握外部世界就是創造體現真善美理想世界的屬人的文化世界。
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之所以必須通過創造活動才能實現,這是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及人與外部世界的矛盾分不開的。如前所述,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植根于人與自然相分離這個根本性的存在論事實中,植根于人本身開放的非本能化的機體存在結構中,植根于人的存在與虛無、生與死的矛盾中,植根于人的需要以及人的需要與外部世界對人的疏離性、自在性的矛盾中。人與自然的分離對立,人失去了消極地被動地適應環境就能滿足自己一切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可能性。這種境遇迫使人不得不靠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掌握才能謀求生存的可能,并從中獲得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一句話,才能滿足具有社會文化品格的人的各種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這種與消極地被動地順應環境行為相對立的,為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對外部世界的掌握活動,就其實質而言就必然是創造活動,必然是一種人自己創造自己、創造自己的生存能力和本質力量,創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模式,創造能夠滿足自己各種需要的屬人對象的主體性活動。因為,只有掌握活動實質上是創造對象世界也創造人自己的創造活動時,人才能超越狹隘的生物學意義的物種的限制,彌補自己適應環境的本能匱乏所造成的缺陷,突破外部世界對人的束縛和奴役,揚棄自己與外部世界的狹隘關系;只有當掌握活動實質上是創造活動時,只有當人對那些不符合人的內在尺度,不符合人應當如此的形式的外部世界能夠并實現了重新創造時,人才能占有、控制、享用和消化外部世界,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滿足,并使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不斷地向現實性轉化,才能建構起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時空界域和功能圈。一句話,也才能真正實現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就此而言,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實質上就是以不同方式創造體現著真善美的屬人的文化世界,從而促使外部世界從自在到自為、從人屬到屬人,從事實到價值,從是到應當的轉化,促使外部世界向人生成的主體性活動。
掌握作為創造活動首先是“賦形創序”。也就是把作為目的的屬人的形式賦予那些不合人的目的的外部對象,從而使之成為有屬人的規定和秩序的屬人對象的過程。因為掌握外部世界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外部世界的不合人的目的性。所以,人為了能夠掌握外部世界,就必須通過創造活動賦予外部對象屬人的形式和秩序。關于創造與賦形的內在聯系,哲學史上哲學家們曾經作過許多思考。早在古希臘,柏拉圖就從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的角度闡發了理念創造世界就是事物分有或模仿理念(形式)的過程。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和“潛能現實說”更明確地指出了形式在形成新事物過程中的重要性。他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四因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而動力因和目的因歸根到底也就是形式因。形式具有能動性,它能使各種質料秩序化,并通過組合質料形成新事物。所以,新事物的產生也就是質料形式化的過程。質料形式化的過程也就是事物由潛在向現實的轉化過程,而這一轉化的契機則是靈魂、“隱德來?!?,也就是形式在有機體的運動和變化中自我實現??档隆都兇饫硇耘小吩诳疾烊擞^念地掌握外部世界的能力時認為認識就是用先天的純直觀的形式——時間空間去整理雜多的感性的材料,用知性范疇(形式)把感性認識提高到概念和理論高度的過程。在他看來,人觀念地掌握外部世界作為一種創造活動,也就是人的主體認知形式給外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賦形創序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為自然立法的過程。這些大哲學家的思想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歷史局限性,但是他們把創造活動與賦形創序相聯系應該說有其合理之處。
確實,作為人對外部世界掌握活動的創造,只不過是把外部世界早已存在的成分用獨創的方法組合起來,也就是通過對外部對象的實踐賦形、理論賦形、藝術賦形等方式使對象從沒有合乎人的目的形式、潛在的、可能的、自在狀態,向合乎人的形式、現實的自為狀態轉化的過程。也就是卡西爾所說:“把一些尚未出現的東西置于構想的‘圖式’中,以便自此‘可能性’過渡到‘實在性’,潛在狀態過渡到實現中去?!?img alt="[德]卡西爾:《形式符號哲學》第1卷,耶魯1953年英文版,第13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AC838/10797208204920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49333-iFhLygDTaTacQKfmDm1kW8Joxkgk5BzZ-0-b3c18740aa76e96b6c02dc655e1e263e">當然,形式和質料、形式和內容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形式的質料和沒有質料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所謂掌握作為創造活動是賦形活動,指的不過是給具有自在形式的外部對象賦予屬人的形式,從而促使其從自在向自為,從人屬向屬人轉化而已。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在對人有用的形式上占有了事物。屬人的新形式的創造和符號的創造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卡西爾說:“人類文明必然創造著新的形式、新的符號、新的材料,人類借此得其外在表現?!?img alt="[德]卡西爾:《符號、文化、神話》,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AC838/10797208204920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49333-iFhLygDTaTacQKfmDm1kW8Joxkgk5BzZ-0-b3c18740aa76e96b6c02dc655e1e263e">符號的創造意味著外部世界的自在的秩序向自為的文化秩序的轉化。懷特說:“符號才能的出現根源于一種新的現象秩序的起源,超機體的文化的秩序。”而神話、宗教、藝術、科學和哲學等就是通過建立一定的文化教育秩序,通過代碼的意指系統,通過能指和所指的關系結構,使外部世界在觀念上有序化,從而使人對外部世界獲得了某種掌握。正如多羅西·李所說:“只有當現實以他的代碼形式呈現于他面前時,他才能真正把握它?!?img alt="轉引自[英]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AC838/10797208204920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49333-iFhLygDTaTacQKfmDm1kW8Joxkgk5BzZ-0-b3c18740aa76e96b6c02dc655e1e263e">
賦形創序作為創造過程實際上就是建構過程,就是拆解對象原有的舊結構,并把解構后的要素重新加以組織、結合、統合、整合從而形成新的具有內在有機結構的對象性的存在的過程,在原有結構出現了解構傾向、呈現無序度增大的情形下重新建立起具有新的層次結構、時空架構的新秩序的過程。所以,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作為一種創造活動也就是建構活動。之所以人只有通過建構才能掌握外部世界,這與結構在事物中地位作用密切相關。眾所周知,所謂結構就是系統各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順序,是系統各要素諸變量之間耦合關系和組合方式。系統的結構是系統保持整體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內在根據,從宇觀天體到微觀粒子的一切層次的物質系統都無一例外地存在著一定的系統的結構性。外部世界的各種事物在沒有走向毀滅、沒有解構之前都具有內在的連貫性的結構,“其排列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種由別的獨立因素構成的混合物。結構的組成部分受一整套內在規律的支配,這套規律決定著結構的性質和結構的各部分的性質?!?img alt="[英]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AC838/10797208204920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49333-iFhLygDTaTacQKfmDm1kW8Joxkgk5BzZ-0-b3c18740aa76e96b6c02dc655e1e263e">結構決定著系統的性質,也決定著系統的功能。系統的功能體現了一個系統結構整體與外部環境介質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輸出的變換秩序、功效與能力,是系統內部固有能力的外部體現,它歸根到底是由系統的內部結構決定的??梢哉f,系統的結構一旦形成,就將發揮出一定的功能,系統的結構不同,功能也就不同。外部世界在沒有人掌握之前其結構所決定的功能對人具有自在性、疏離性、異己性。人掌握外部世界就是要揚棄這種自在性和疏離性。所以,為了實現人掌握外部世界的要求,人就必須要拆解這種對人具有自在性、疏離性的結構,在觀念領域和實際領域建構起屬人的自為的結構,以使其產生合乎人的要求的功能。所以,人只有通過符號的操作,在觀念領域建立和形成關于外部對象的結構,才能握持外部事物;只有在實際領域通過對不能產生合乎人要求的功能的結構進行解構,并建構起能產生滿足人需要的功能結構,才能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掌握。人就這樣通過不斷解構、建構和重構,通過不斷創造新結構獲得新功能而不斷地擴大著對外部世界的掌握的。
人建構對象世界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人創造意義、價值和外部世界向人顯示出自身的意義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過程。人們掌握外部世界是為了滿足自己不斷增長著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外部對象,對人來說就是有意義的和有價值的。而建構對象世界就是為了使外部對象的結構趨于合理,或者說合乎人的目的,使其功能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外部世界作為自在的存在,它本身無所謂意義和價值,只有當它進入人的世界,或者說當它和人的需要發生關系時,才產生出有意義無意義、有價值無價值的問題。外部對象的自在形式、結構、功能,對人具有異己性、疏離性,顯然并不都能滿足人的需要而直接顯示出現實的價值。只有當人通過與外部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只有對外部對象的定在形式進行不同方式的加工改造,消除外部對象的自在性,拆解外部對象的自在的不屬人的結構,只有通過人的建構創造活動,“某事物作為某物因此而變得可知;它從前見、前有、前沒中獲得它的結構”, 即獲得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新形式、新結構、新功能時,外部對象對人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從這個角度說,人掌握外部世界的創造活動就是創造意義和價值的活動。但是,人的建構創造活動之所以能夠成為創造意義和價值的活動,這是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可知性,一切自在的客觀事物在客觀上都可能向自為的為我的事物轉化的基礎上的,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可塑性、變化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和外部世界本身所蘊含著的潛在的創造力基礎上的,建立在客觀事物可能在不同方面對人有用、有價值的基礎上,建立在結構所具有的可轉換性、可調節性的基礎上的。可以說,人建構對象世界的過程,也就是根據外部世界的可知性,通過觀念化和符號化,促使未被認識、未被掌握的自在狀態向已被認識、已被理解的自為狀態的轉化過程。人建構對象世界的活動,也就是利用和運用外界事物所固有的聯系方式、內外聯系形式以及它們所決定的事物屬性、本質和規律來改變客觀事物自在形式,“創造出單憑物質的集聚無法完成的東西”
,創造出自然界既不現成存在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的、具有對人有用性、符合人的需要的各類對象的過程,就是利用其潛在的創造力為人的目的需要服務的過程。所以,通過建構創造活動掌握外部世界,也就是“把一種意義關系從另一個世界轉換到自己的世界”
。人建構創造屬人對象也就使可能的潛在的世界現實化,從而使外部世界向人顯示意義和價值,使外部世界向人生成和表現為人的作品、人的產物、人的現實和人的世界。可見,掌握外部世界作為創造活動乃是創造意義和價值與促使外部世界向人顯示意義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過程。
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作為創造意義和價值的活動,也就是創造真、善、美,創造體現著和凝結著真、善、美的文化世界的活動。人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掌握外部世界的。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歸根到底就是對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是人所要追求和實現的基本價值和終極價值。因此,只有當人創造出的人的世界、文化的世界體現了真善美并能滿足人對真善美的需要時,才意味著、表現著和確證著人已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掌握了外部世界。如果人所創造的世界是假惡丑的世界,那就說明人仍然沒有真正掌握外部世界。
追求真、探索真和創造真是人掌握外部世界的基本要求。杜爾克姆在《社會學方法論》中曾指出:“人對事物的控制權,只有當他承認事物有其自己的本性,并使自己甘心情愿地了解這一本性時,才真正地產生出來。”確實,人的存在要求人對外部世界有一個實在的理解,形成一個實在的世界圖景,從而使外部世界成為人可與之對話、交流、交往的對象,與之交換的無機身體、屬人的自為世界。人如果沒有實現對外部對象世界實在的理解,沒有對外部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等問題作出解釋和把握,沒有握持外部世界的確定性,沒有實現對本真的觀照,那就意味著人沒有與外部對象實現對話、溝通和交流,人就沒有家園感、歸屬感、安全感、親和感。在這樣的無法用來確證人的生命存在的非真實存在的外部對象面前,人必然會無所適從、驚恐萬狀,必然會產生一種無根感、疏離感、異在感、荒誕感、虛無感,就會產生一種無名的“畏”。所以,追求真、探索真、創造真是保持和發展人的生命存在和社會文化存在的必要條件。
但是,外部世界的本真不總是直接顯示在人面前的。呈現于人面前的只是它的外觀。其本真總是被表象乃至假象所包裹掩蓋著,表象把本真與人隔離開來,但本真又通過表象的中介間接地顯示于人。所以,人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也是有可能把握本真的。表象作為本真的外觀總是呈現為差異性和豐富多樣性,甚至呈現為雜亂無章的雜多、無序的混沌。但外部世界的本真就蘊藏在這種混沌和雜多之中。混沌和雜多中就包含著作為本真的事物的內在規定性和一事物與他事物間的真實的內在本質聯系即內在的秩序。表象作為本真的外觀也呈現為時間性的生滅成毀、變化流逝,但在這變易著時間之流中又深深地埋藏著作為本真的變中之不變的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正是這種規律決定著本真之外觀的表象變化發展的軌跡。
所以,人要掌握本真就必然要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超越表象,透過表象看本質,驅散籠罩在本真上的表象的迷霧。而人去掉外部對象世界的假象、外在性和虛無性,也就是促使外部世界向人無遮蔽地開放,向人展示本真、呈現本真。而外部世界向人無遮蔽地呈現其本真的過程,也就是人的意識從恍惚轉為澄明敞亮的過程,也就是人獲得對表象其后、其下和其中隱藏著的外部世界的本真的觀照過程。人在外部世界向人無遮蔽的呈現中獲得了外部世界的真實信息、真實性的客觀性的內容,思想上接近了外部世界的客觀對象,并通過符號化形成了對外部世界的真實描述和解釋,建構起了關于外部世界的真實圖景。這樣,外部世界客觀對象也就成為人們意識中的具有確定性的真在從而人就趨向了真。只有達到這種真,人才能處動變而不驚恐,才有沉甸甸的踏實感。當然,人通過追求真、創造真,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掌握,不止表現為思想上觀念上臻于真的境界,還在于實際地創造真的實在。而人們在觀念上實現的對外部世界真理性掌握,則為人們在實踐領域適應或控制外部實在世界提供了可能,也為創造真實存在提供了客體的尺度。而且,“只有當概念成為在實踐意義上的‘自為存在’的時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終地’抓住、把握、通曉認識的這個客觀真理”, 才能在最現實的最終的意義上把握住和通曉這個真實的客體。所以,列寧的《哲學筆記》在詮釋黑格爾的思想時指出,“為自己繪制世界圖景的人的活動改變外部現實,消滅它的規定性(=變更它的這些或那些方面、質),這樣,也就去掉了它的外觀、外在性和虛無性的特點,使它成為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客觀真實的)”。
在這種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客觀真實的實在中,人思想的真實性、行動的正確性,同外部世界客觀對象的真實性和規律性之間,達到了統一和諧,這就是人在掌握外部世界過程中所追求的真的理想境界。
這種真的理想境界實質上也是善的境界。因為去掉了假象外在性和虛無性的自在自為的存在,把外部世界真實的、最適合于人的需要的因素、屬性、特性、本質、力量和規律等,在對人有用形式上,即合乎人的生存發展需要的形式上,集中地和突出地表現出來,并發揮其為人的生存發展需要服務的作用,供人享用和消費,從而實際地成為人們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去掉假象、虛無性、外在性,實際上也就是去掉外部世界自在形式對人的無用性、無價值性、不利性、有害性和負價值性。因而,創造真的世界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善的世界。追求善、創造善也是人掌握外部世界的基本目標之一。善的世界的構建是人實現對外部世界掌握的表征。
所謂善的就是好的、有益的、合適的、合理的、正當的,而這當然是相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要求這一參照系而言的。因為,設法爭取自己的生存,生存下去并生存得更好一些(發展),是人類文化意識對自己所提出的絕對命令。因此,“善”的問題實際上可以轉換成這樣一個陳述:一切符合這個絕對命令的行動和行動的結果都是善的;一切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有益的、有利的、合適的都是善的;一切不能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進步要求的都是惡的。人掌握外部世界就是要在對人有益、有用、有價值、有意義的層面上、形式上和規定上實際地占有和享用外部世界,使之成為人的無機的身體和精神的無機界。然而,人不可能直接在所有的方面都能在對自己有用、有益、有價值、有好處的意義上,占有和享用外部世界。可以說,外部世界在其現實性上、純粹以善的形式出現,直接能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能直接加以占有和享用的是很少的。它或者大量地表現為小價值(用處不大、意義不大)、無價值(無用處、無意義),或者呈現為善惡相混的形式,甚至集中地表現為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形成威脅的有害性、純粹的惡、負價值。人掌握外部世界是要利用外部世界的善,消除它的惡,就必須通過自己能動創造活動使其惡的因素退匿,使其善性顯現。而為了在對自己有用的形式和規定上掌握和占有對象,利用善消除惡,人就必須要對外部客觀對象的結構方式、內外聯系形式以及由它們所決定事物本體屬性和本質、規律加以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價值屬性,也就是它們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有用無用、有利有害、有價值無價值作出正確的評價。只有做到這一步,人們才有控制外部事物變化發展和變化發展方向的可能。
可以說,人就是通過運用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和控制客觀規律起作用的條件,來控制外部世界變化發展的方向,促使外部世界向有利于、有益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方向運動變化轉化,從而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出適合主體需要、目的、利益的人造客體,人能夠加以享用的善的事物,并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相互作用關系,形成一定的合理的世界秩序,也就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有益的善的秩序。這樣,人就通過創造活動,改變外部世界的本然狀態,給外部世界打上人的“應當如此”意志的烙印,使原來獨立于、外在于人的自在世界,從無用向有用,從有害向有利,從無價值向有價值,從價值小向價值大,從隱性的善向顯性的善轉化,從而構建起了一個屬人的應當的善的世界,以此來控制、占有和享用外部世界,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掌握。而人創造了善,也就意味著人握持、控制和駕馭了外部世界及其客觀規律,意味著外部世界及其客觀規律為人的意志服務,受人的意志支配控制。當然所謂善的世界的構建不僅僅在于按照自然的客觀性質來對自然界的客觀對象進行改造,使它們形成一種對人的生命存在有益的秩序,也不僅在于對社會制度體系進行創造、建構和重構以更好地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而且還包括人類價值體系、道德準則規范等方面的建構。人們對價值體系構建的意義就在于為人們追求新的世界圖景和人格形象提供積極的文化指向。
追求美、創造美、欣賞和享用美也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目標,是人在掌握外部世界過程中創造意義和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說“真”是人對實在性的一種追求,“善”是人對功利性、恰當性、合理性的追求的話,那么,“美”就是人對“無目的的目的性”,即精神上的愉悅感的一種追求。所謂“無目的的目的性”就是指人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超越官能欲求樊籬而躍遷到精神層次的無功利無利害的目的。這種人對無功利、無利害目的高級情感的需要、心靈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同人對真和善的需要一樣,也是人生命存在的恒常的文化理想、目的和指令。人在自己的生命存在中必然受到外在必然性和有限目的性約束、限制和壓抑,因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無盡的焦慮。這些焦慮如不以適當的方式加以宣泄和升華,就必然會導致心理的失衡。只有在美的世界中,人的壓抑才能被升華,靈魂才能得凈化。只有陶醉在美的世界中,人才能達到心理的平衡。所以,人如果能夠使自己進入這樣一種無功利的、無利害的審美境界,用求美的心態來體悟世界和自己的生命存在,人就會感到自己得到了一種沖破、一切世俗界限的精神解放,獲得無比廣闊的生存自由。因此,人們喜歡美、希望過美的生活,需要美的世界。
所謂美的世界也就是能打動人的、能引起人興趣和情感反應并使人產生精神上的愉悅的、富有詩性、透散著理想的“感性光輝”的屬人世界。這種能夠引起人精神愉悅的理想的美的世界,并不是那種與人疏遠的、隔膜的、陌生的、異己的外部自在的世界,而是人本質力量的表現和確證,是人的創造。只有通過人的創造,外部世界才能成為人的美的對象,人才能獲得美的觀照、美的體驗、情感的享受、精神的愉悅。也就是說只有通過人的加工改造,外部世界才能成為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內在組成部分,才能成為供人享用的精神的無機界。這種創造首先表現在人對外部世界的審美觀照上。人對外部世界的審美觀照,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創造過程,是人的能動的反映與創造的辯證統一過程。外部對象即使擁有審美的屬性,但是人如果沒有進行積極能動的審美創造活動,人也無法發現、捕捉和發掘它的美,即形成美的世界,從而無法獲得美的享受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憂慮重重的窮人對于最好的戲劇也沒有感覺力。礦物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有品質,因為他沒有對礦物的感覺力。”因此,人要享用美、獲得美的愉悅,就必須通過自己創造活動把自己的生命精神注入外界事物。審美觀照過程實際上就是人對外部世界的生氣灌輸、生命注入的過程。只有當人把自己生命精神注入了外界事物,人們才能發現和發掘出周圍世界的美,賦予這一世界以美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引起人的積極的肯定的情感評價和情感交融。而只有滲透著主體的強烈的情感、灌注著人的心靈的聲音和生命激流,外部世界才能成為使人產生審美愉悅的美的世界。有了人的生命力的灌注,即使是“無形式”粗厲猙獰雄勁的巨大自然力也能引起人的精神上愉悅,那就是崇高感;脫離了這一切,即使是形式上合乎人的感官愉悅要求的外部事物,對人來說,也是僵滯的、蒼白的,人也不能從中捕捉到對象的生動的、蓬勃的靈魂,不能體驗到對象激動人心的性靈,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可以說,美的事物實際上就是人以求美的心態所獨具的審美的感覺,對事物進行文化觀照才生成的。它是外部世界同人的求美心靈、審美感覺能力的一種契合,自然物因人而得美,為人而生美。審美觀照就是“自然的主觀化,也正是這種主觀化,才使得現實本身被轉變成了生命和情感的符號”。
但是,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具有審美屬性的事物還不足以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因此,人不僅通過審美觀照捕捉自然中的美,獲得美的享受,而且人更主要的還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創造出美的事物,實際地建構起美的世界,促使外部世界內蘊著的美不斷得以感性的顯現,使人對美的追求和理想不斷得以外化。創造美與創造真和善緊密聯系著的。不真的東西是不美的,不善的東西也是不美的??档抡f:“美是道德的象征。”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币虼?,美包含著善也包含著真,但美又高于真和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所以,創造真和善的統一,也就是創造美。人使外部世界更合乎人的善的要求,也就是使外部世界更好更美,更能夠引起人的心靈的精神的愉悅。人通過改造外部世界的形式,建構美的世界的活動,也就是心靈超越現實而追求生命存在的最完美形式的自由活動。因此,人在與外部自然界的抗爭中所建構起來的真和善的世界是滲透著人的智慧、意志和情感,凝結著人的想象和魂魄的詩意的對象世界。從這個真和善的世界中,人能夠領略到人心靈和能力的妙趣,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當然,美的事物的創造不止呈現為一般的勞動產品,更主要更集中地表現為文學藝術品。文學藝術的世界營構了現實世界中原來并不存在的那種使人激動、愉悅乃至振奮的“應當的世界”、“美的世界”。這種世界直接地揭示了更為本原的世界形式,也即在人的生命存在的本原層次上所意識和感受到的世界形式,達到對世界的直接精神觀照,從而達到對美的直接追求和把握。
人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的能動創造活動,建構起了真、善、美的文化世界。而體現了真、善、美的具體歷史統一的文化世界的生成,則意味著人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以屬人的文化物和文化秩序為存在形式的文化功能圈的形成,意味著人賴以安其身的生存家園和立其命的精神家園的生成。而這又反過來確證和表現著人自己就是有意識地、自覺地追求應當,追求真善美,并有能力創造真善美理想對象的文化存在物。所以,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也就是作為文化存在物的人追求和創造真善美的屬人對象世界,建構人安身立命家園的活動。隨著人的創造真善美的本質力量發展和增強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對真善美追求(需要)的發展,人類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也就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和推進,從而也就不斷地擴大和拓深著具有人的規定性,體現著人的意志要求和真善美理想的文化世界。
人與自然界之間人所自造的文化層的不斷增加和延展以及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的建構,也就意味著外部自然界對人限制的向后退匿和遞減,人的適應可能性范圍的擴大,意味著人在外部世界面前獲得了越來越大的自由度。自由是對外部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當我們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克服那些阻礙自己目的實現的障礙時就獲得自由。所以,馬克思說:“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主體的物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因此,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實際上也就是人通過創造活動超越外部世界的限制和束縛獲得自由的活動??梢哉f,人能在何種關系和層面上自由地運用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并使之整合起來,能在多大范圍和程度上握持、占有和享用外部世界,能在多大范圍和層面上創造真善美的文化世界,也就獲得了多大的自由。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是歷史的具體的,因此,人們所獲得的自由也是歷史的具體的。人類總是通過不斷地擴大拓深對外部世界的掌握,而不斷獲得新的自由的。人掌握外部世界就是為了創造真善美,但人并不一定總能實現對真善美的追求,播下龍種收獲跳蚤,創造異己力量,創造假惡丑的事情也不停地發生。而這種假惡丑的世界是人們所無法依賴的,是人沒有真正掌握外部世界的表征。正如馬爾庫塞在《自然和革命》一文中指出的,“商品化的自然界、被污染了的自然界、軍事化了的自然界,不僅在生態學的含義上,而且在存在的含義上,縮小了人的生存環境”。
所以,人要不斷地獲得自由就不僅要掌握那些未曾被人改造過的自在的世界,而且還要對那些雖曾被人改造,但不屬人的假惡丑的世界進行重新改造,從而獲得對這些反主體性的異化世界的掌握。